Maker + T = Market 造訪社團 » 機台

原文網址 洪維鴻
2017-05-31 10:27:17

請問前輩們有推薦的砂輪布機(沙帶機)嗎?!

希望是手持式(可能小改裝一下偶而架成桌上型)的電動氣動都可以~

布面寬度30mm以上

第2張圖廠商mail報價6000元台幣(覺得有點貴⋯⋯不太清楚這價到底值不值)

主要加工鋁條、木板 切刀不順研磨

OS:對圓盤式砂輪機有障礙⋯⋯
右手食指已被公司機台用傷⋯⋯⋯

Charlie Ting
2017-05-31 10:32:54

我會選1, 然後再去買抗磨手套 XDDD

洪維鴻
2017-05-31 10:45:22

假如手持式都是破3000我應該就選他了~

話說淘寶看手持式⋯一堆標台灣製造⋯都在1000元(人民幣)以下or左右

但台灣拍賣網手持好像不太好找⋯⋯(持續收尋中)

洪維鴻
2017-05-31 19:08:52

最後我還是跟金錢妥協了⋯⋯⋯訂了比較便宜的手持式砂輪機小心使用⋯⋯= =|||

洪維鴻
2017-06-01 19:41:19

砂輪機可裝 98元人民幣~26腦筋真的動滿快的~

洪維鴻
2017-06-01 19:41:28

Charlie Ting
2017-06-04 02:40:16

今天在臉書上看到有人DIY砂輪機的影片,決定用之前回收的材料搞一台,因為好像剛好需要的都有了.....XDDDD

曾俊維
2017-06-19 20:03:13

我之前也有想買,想要用來磨刀,找了很久,大陸的刀友推這台給我。不過我也還沒有買。想看看台灣有沒有類似的。

洪維鴻
2017-06-19 20:10:53

最後買了淘寶砂輪機轉換的那組~~~~

影片這組未來有機會的話可以來做做看!!!~

超讚的!感謝您!~

曾俊維
2017-06-19 20:12:05

你買砂帶機要磨什麼嗎?有機會交流一下吧

洪維鴻
2017-06-19 20:12:08

Charlie Ting
2017-06-19 20:13:06

看起來不錯

曾俊維
2017-06-19 20:16:57

對岸的刀友很不客氣的說那種6~7千的砂帶機都是圾垃。聽了真的是無言啊。

洪維鴻
2017-06-19 20:29:48

各類木、鋁用線鋸機or裁斷機切完鋁條 可能有誤差 用砂帶機修正~影片這是之前用研磨用砂輪片可是都沒辦法磨到很平整⋯⋯才想購入砂帶機

洪維鴻
2017-06-19 23:44:00

話說刀友是武士刀嗎????

曾俊維
2017-06-19 23:45:22

沒有,是折疊工具上的刀片,他把這個刀片改成大馬士革鋼的。

洪維鴻
2017-06-19 23:46:36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7-05-24 23:58:35

[放大版CNC]

為了更輕易的加工木料和基本銅鋁片,將原先的CNC機台放大。

同時盡量減少背隙的影響。初步心得是時規皮帶的背隙問題有一個基本的概念,就是 F = mA。

這個 m 包括了驅動機構的重量,A 則是驅動它的加速度,而需要的這個力量 F 是馬達必須產生的拉力。

當這個拉力施加在皮帶上時,它對皮帶產生多少的變形,會決定你的背隙大小。

因此,解決的方式是在皮帶不斷裂的前提下,盡可能的提高張力 t 。當張力 t 遠大於 F 時,背隙的問題就會被有效抑制。反之,當 t 等於或小於 F 時,機器的背隙問題就會非常嚴重。

以上是個人的一點點心得,如果有錯,請用力鞭策,謝謝。

PS.
1. 加工範圍 750mm * 370mm * 40mm
2. 450W 修邊機當主軸

Charlie Ting
2017-05-25 02:04:47

另一個解決背隙問題的作法是裝光學尺,讓它自動補正。

Charlie Ting
2017-05-25 20:56:51

Charlie Ting
2017-05-25 20:56:56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7-05-10 17:10:41

[關於 CNC]

在講 CNC 之前,首先要先把背景交待一下,稍候話題有跳脫的就不會回覆,不然這個議題太大。
第一,我是唸機械的,但那時還在車床銑床的傳統工法年代,CNC沒接觸過。
第二,在那個講究專才的時代裡,我念的東西很廣,但幾乎都是自修的,所以我現在的工作很多元,目前正在思考將能量集中的最佳切入點。
第三,繪圖在286年代時,AutoCAD我很熟,但在它差不多從 2D 開始轉 3D 時期,我就去忙別的了。

關於 CNC ,一言以蔽之,就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對於目前角色是經紀人的我來說,會從網路行銷、實體活動再回頭來看 3DP, CNC, Laser 這些 maker 們熱衷的東西,主要
的原因在於看到未來的市場需求以及人們的能力指標改變。那麼,究竟該作到什麼程度或用什麼方式達成,就有很多不同的思考方向了。

而我設定的目標只有八個字:心想事成、隨手可得。

現在開始來談 CNC。

CNC 簡單來講,就是你想作的東西,只要想好、畫好,然後機器就幫你作出來,不用自己動手加工。這樣講好像很簡單,但其實裡面處處是細節,是關卡。

首先,你想作的是什麼東西?很多 maker 可能聽到 CNC 就高潮了(我也是),但你想作的是什麼東西、什麼尺寸、什麼形狀、什麼精度、有多少預算,可能就把你推向不同的發展方向了。
關於這部份,建議是在 CNC 相關社團或者自己專注的社團裡留意相關的應用需求和發展,會比較清楚目前作到什麼程度,有那些選擇,要什麼代價。

關於「想好」,當你要作一個東西前,你得先想好這個東西可以怎麼作,有什麼差別,有那些工具。這過程當中,加法、減法都有可能,公規或特規也有可能。
這部份可能是最大的挑戰,因為對每個人來說,熟悉的工法和手上的資源差異很大,同樣一個問題,可能會有很多不同的解法。
這時候,你必須很清楚自己的需求和選擇,然後行動。

關於「畫好」,在離開機械領域二十幾年後,雖然 AutoCAD 還會,但其實一開始我也真搞不懂現在 3D 軟體的繪圖概念,慢慢從 123D design 到現在的 FUSION 360,我發現那是 scope 的改變。
以前的 AutoCAD 是在一個絕對座標概念下的產物,所有的繪圖必須從座標系統開始,然後一直延伸。現在的繪圖軟體走的是一個相對座標的概念,它可以有很多東西個別存在,然後從每個東西去看彼此的相對關係。
熟悉操作之後,就必須把自己想好的東西和作法畫出來,並且盡量在實際動工之前把設計的成果確認好,而不是邊作邊改,這樣會很沒有效率。

關於「機器就幫你作出來」,這是非常簡化的說法,但大原則就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也就是說,你必須完全清楚整個加工的過程需要那些步驟、用什麼材料、用什麼工具、有什麼問題、能怎麼解決或避免。
一切原本在人工操作下可以被執行的製程都確認後,再看你用什麼機器、用什麼軟體去控制它,然後用什麼 SOP 去防呆,確保成品的良率。

個人應用實例 - PROTON+ 鋁質固定隔板

‧想法
以我用 CNC 來切割 PROTON+ 需要的鋁質固定隔板來說,它的目的在於強化 PROTON+ 的幾根光軸的結構剛性、方便固定列印頭的塑料組件。
所以它就是被設定成 3mm 的鋁板,然後挖一堆螺絲孔、光軸孔和排線槽而已。
但是螺絲孔的定位必須準、尺寸必須準,才能固定得好,然後被包進列印頭裡。

‧畫法
我的 PROTON+ 是按照 ATOM 原本的 PROTON 用料和結構去走,但根據自己對 3DP 和機構的了解去作修正,再結合先前試作 PROTON 時發現的一些不方便的地方去作改良。
然後是在 123D design 裡面進行繪圖,基本的物件都先個別畫出模組,然後再進行組裝定位、修正相關零件的長度(尤其是螺絲)。

‧加工
受限於我手上這台鋁擠型組成的 CNC 強度有限,而且只有三軸,所以我個人的目標只設定在能加工基本的鋁材,了不起就是切割一下、挖一些孔為主。
在爬了一些文章發現一些小功率的主軸可能沒那麼實用的情況下,我最後選擇了木工用的修邊機來當主軸(反正木頭加工也是我的重點之一),然後用功率調變器來控制轉速,但扭力其實有影響,只能將就。
受限於這台 CNC 是採用 arduino + CNC shield 以 grbl 去作控制,這算是非常陽春的控制系統,基本上只作到了作動,其他很多 CNC 系統裡的常見功能它都不支援,所以用法也很陽春。
其他的常見功能很多,也沒有標準,像是:定位偵測、光學校正、工具更換、主軸控制、冷卻系統、刀具修正、.....。重點是你準備花多少錢買怎樣的東西。

所以,我的作法先是用一片鋼板來當作壓艙石,減少整個機台的配重失衡,減少震動,也提升平面度。(不然密集板其實很軟的,太大的震動很容易影響到刀子的精度和提高風險)

固定方面,因為這個 CNC 架構的 Z 高有限,加工的力量也有限,所以採用網路上很常見的雙面膠固定法。其實還不錯用。
底材主要是以木心板為主,用雙面膠貼在上鋼板上,然後再將材料固定在木心板上。
在這裡,如果要小量生產的話,就可以考慮作個簡易的治具,定位上就會快很多。但這也跟你的原材料有關,如果原料尺寸不準,這個就不準。
另外,因為沒有 WCS 量測功能,所以自動修正定位就別想太多。

固定好了之後,換刀和定位的問題也很重要。
所以我的作法是反向操作,先捉好材料擺放的位置、刀具運動的空間,然後對好加工的定位點,之後再把刀具移到某個方便換刀的位置,當成 HOME。
然後,我用了一個平常應該不會有人這樣玩的取巧方法,就是拿二個螺絲固定在軌道上,頂住XY的滑台。
這樣,只要滑台移到這二個位置後,就是回到 HOME 了。
這時,不管你怎麼換刀,基本上它的中心都是準的。

換完刀後,再看加工定位置和 HOME 的距離是移動多少,把刀移回去,然後調到 Z = 0.5 左右,就可以準備加工了。
當然,在加工前,會以更安全的距離實際試跑過,然後再用正式進刀的速度去跑。
另外,因為只能手動換刀,所以每一道工序都是獨立產生一個 NC 檔,然後以編號的方式一個一個執行。
而因為刀具定位點略高於材料,所以實際進刀量也會考量是否要貫穿而作一些修正。

基本上這樣的操作速度還算蠻快的,只是當然沒有全自動化的機台方便。但對我來說,CNC 現階段的價值就是把原本只能人工手動完成的工作,改成數位化控制而已,並不期待它能一步到位。

至於我看到的這台 CNC 問題,主要在於皮帶傳動的誤差,不容易消背隙,改螺桿會比較好。
另外,能用線軌和鑄鐵座的話,整體剛性也會提高。
制動部份,沒有伺服馬達,沒有光學尺定位,只能自己很小心加工力道和進給。
主軸部份,要加工什麼東西就適合什麼主軸,沒絕對標準,一分錢一分貨。

PS 1. 我覺得改螺桿、消背隙之後,CNC 對 maker 的用處就會很大,以銅或鋁的輕加工來說,很容易可以達到幾條內的水準。至於想要更硬的材料、更準的精度,就要好好算算投資報酬率了。
PS 2. 至於更完整的電控系統,我個人覺得那是操作方便性的問題。即使沒有,只要操作概念清楚,好像只要機器會動就可以了,但要在設計時把這些問題考慮進去。

以上,算是自己的一點心得筆記,跟大家分享。
又要忙一堆案子,該洗掉油污味,迎接香水味了。

Charlie Ting
2017-05-11 21:39:10

CNC番外篇!

經過這二天實測後,決定往二個方向發展。
一是把原本這台CNC架構放大到 1000mm*600mm 尺寸,以切雕木頭、壓克力等材料為主,當然要切薄鋁片也可以。

二是改裝一台以螺桿驅動,較精密的CNC機台,專門用來加工銅鋁材。

因為兩者的考量和應用不同,要合併的難度和成本偏高。拆開的話,好像目前手上材料已足夠DIY出來了。

ACTION!

Charlie Ting
2017-05-12 02:31:11

本日進度

Charlie Ting
2017-05-16 18:56:37

新進度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7-04-09 11:45:29

[春季逛街展]

昨天去世貿作活動,想說看一下這個春電展到底發展到什麼地步了~~~

結果現在完全是百花齊放的狀態,有春電的部份,有電器展,有美容的,有 3D 列印,有創客,還有一些夜市才會出現的東西。

完全看不出什麼焦點,但是反而是有很多新的市場和產品在聚集能量當中,只是它還沒有大到能辦個展。

但是,我覺得 3D 列印的消費性機台供應大概已經走向完全紅海了,技術在開源生態裡快速的被模組化釋出,產品價值很難累積,而且使用經驗普遍不佳。

另外,國內業者的作生意模式似乎傾向把消費者當傻子的方式洗腦,在我觀察現場攤位的推廣模式時,發現在現場要能成交的話,大概就是遇到盤子。

絕大多數的人都是聽聽看看,然後帶著失望的感覺離開,而這來自推廣過程中對消費者的資訊洗腦,完全漠視了消費者的需求背景。

筆電區的業務有點誇張,如果作生意要到像蒼蠅一樣的話,這個產業真的不適合再作了。

最後,雖然這個展越來越多元發展,但可以發現有很多機會,還有新的作生意方式。

所以,或許它慢慢的會變成是一些新創公司的試水溫平台,在初春之際面對消費者,尋找屬於它的春天。

Bise Chen
2017-04-09 11:50:47

這現象在中南部早就見怪不怪,電腦展也可賣跟電腦牽扯不到半點關係的東西,所以十幾年前就都沒在看的。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7-04-05 01:51:29

[PROTON+ 改版設計心得分享]

隨著 PROTON+ 開始進行列印組裝,趁空檔把一些心得分享一下。

首先,要感謝 ATOM 提供了 PROTON 和 NEUTRON 的開源計劃,並且提供了基本的金屬件來組裝,這省下了不少的準備功夫,相信也會讓很多人重新思考自己對 3DP 或開源軟硬體的認知。

記得當初是趕在三月初的時候完成 PROTON 組裝和試印,那完全是在東拼西湊的情況下把它弄起來,因為幾個關鍵的限位開關、近接開關、風扇都和設計不同。

但老實說,那個列印的體驗並不是太好,這不是抱怨喔,因為開源自己搞東西完全沒有抱怨的立場,歡喜作甘願受!

也因為列印的體驗不太好,反而讓我特別留意究竟是那些問題造成的,收獲反而更大。

但是,其實它的列印品質算蠻不錯的。以初版列印來看,它的品質不會連 ATOM 的車尾燈都看不到,然後是可以巴過一些陽春機的。關鍵在於它的精密度取決於硬體,而沒有受到軟體的減損。

印過幾次之後,我就決定按自己的想法來改了。中間還歷經了用不同的軟體、改不同的設計邏輯,但這些跳過,直接講收穫。

‧使用經驗

一台機器好不好用,有一個簡單的指標,就是把要作一件事的程序列出來,然後看你要花多少動作完成這些程序,得到最後的結果。

更進一步的,可以看當機器有異動時,你必須花多少時間把整個狀態穩定下來,開始列印。

這每一項的動作,都有值得努力的地方和巧思要留意。

所以,在我的 PROTON+ 裡作了幾件事:

1. 全面改為光學限位,就當初裝好 PROTON 時的測試,它的定位精度大概在2條左右。

2. 近接開關改為蝸型齒輪調整模式,也就是你可以用一支起子直接來調整近接開關的高低,讓它跟噴嘴的高低差最一致。

3. 線路改走光軸中心,把噴頭上面所有的線路藏起來,簡化整台機器的外型複雜度,只要接一條電源線就能運作。

4. 強化光軸固定件的尺寸和固定力,同時改為提把式,方便把整台機器帶著走。

5. 電源、主板、雷射模組及散熱直接作進機殼中,讓它可以散熱,又可以增加機台穩定性。

6. 鋁板改為快拆型式,方便列印及維護保養。(拆下鋁板後,掀開機殼上蓋就可以直接看到主機進行配線或調校。傳動皮帶部份不與鋁板連動,所以拆鋁板不會動到框架。

7. 增加螺桿螺母預壓機構,讓X軸和Z軸傳動不會有明顯的背隙誤差。(改為雙螺母方式安裝,一顆以螺絲鎖死,一顆調整到無背隙後,再以擋板施壓固定,以消除變換方向時的間隙誤差。)

8. 進料臂改為左手施壓、右手進線模式,方便右撇子的操作,也容易觀察進線狀況。

9. 進料臂增加PTFE快拆,方便線材導管的接續,並且在入線口加裝斷料偵測。

10. 依扭力需求選用不同馬達,X軸和Y軸的扭力需求較小,以4248馬達為主;Z軸和E軸需要的扭力較大,以4260馬達為主。

11. 噴頭的喉管改用 E3D 的加長型喉管,以提升噴頭的固定力道,否則原設計的固定方式很容易把噴頭撞歪,然後得整個重新校正。

‧設計概念

在這次的設計程序中發現現在的 3D 設計資源非常多,零件你可以在淘寶上很容易買到,超便宜;也能在網路上找到這些零件的 3D 檔或尺寸圖,所以設計時其實需要畫圖的時間不多,很多時候反而是在排列組合,以落實自己的設計構想。

若是能作到參數化設計,更換零件後自動修正相關零組件的定位的話,設計這件事會變得非常快速。

一開始我還花了時間去試用 onshape,也花了一些時間去畫自己的零件。但最後發現,設計的重點不在於絕對精美,因為越精密的零件讓設計的效率越低,而真正關鍵的往往是干涉判斷、固定位置、走線空間、結構剛性、流場動線。這些東西不一定要精美的畫面,而是要精準確實的點出問題即可。

‧設計程序

在設計時,必須先研判一些關鍵零組件的干涉問題和空間需求,否則往往因為這些東西衝到而讓整個設計翻盤。

確定了基礎結構之後,再依設計巧思去配置各個零件組,以滿足設定的功能規劃。

最後替每個零組件配置合適的組裝空間、定位,排好組裝程序,完成後就可以確認各零組件的尺寸。

‧結語

這次之所以會想重新設計 PROTON+ 的目的就是從頭走一次整個過程,因為玩 3DP 快二年的時間,一直以來都是去適應機器的用法,在設計者規劃的邏輯和程序之下操作。

透過這次的設計,會讓人一再反思許多事,像是你認知的 3DP 操作程序、執行的重點、處理的方式、潛在的風險、.....;整體在機構上、電氣上、熱流上、視覺上的問題....。

然後當世界上有這麼多零組件、這麼多免費資源存在時,你作的每件事情究竟有多少價值,究竟對那些人有價值?

最後,因為經歷過這一遭,讓我知道未來挑戰的重點在於創造彼此認知和需求的價值,不再只是會印、只是會畫、只是會設計。

而是要熟悉、精進自己的能力,然後積極、快速的解決看到的所有問題。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7-02-19 22:33:03

[CNC 分享]

先講好,目前完成度大概只有1/2,雖然能動了,但有些東西仍然是腦補的。
因為馬上就要三月了,開始要步入活動旺季,剩下的幾天又要把 PROTON 裝起來,所以趁現在先作作筆記分享,免得忘了。

目前的 CNC 套件是二年前買的,一開始不熟沒裝完,而且又買了 ATOM 就都焦點轉到 ATOM,現在再回頭組裝,有了 ATOM 的 DIY 經驗幫助不少。

這台是台灣玩家改良美國 Shapeoko 2 所推出的套件,主要在鋁擠斷面有改良、用料也有更加強。

而我自己則是再替它加強了幾個地方,這就是要跟大家分享的。

‧Open build 開源

我個人很強調這個,所以在 3DP 部份我只會把時間放在開放的架構上,原因就跟這台 CNC 一樣,它是開源的,可以輕鬆擁有,但也可以強化改造。

所以原本台灣玩家改良了鋁擠,而我則是把它原本配的塑膠導輪,改為不鏽鋼導輪;原本的底板是密集板,我現在是在上面加了一大片 S45C 的鋼板,而鋁製的真空吸盤。

如果沒有開源,有些東西就很難搞。包括像 Arduino UNO + CNC Shield,如果自己用麵包板拉線,幾個小時就不見了,有擴充板省事太多。

‧F = m a

其實我沒操作過 CNC,所以這些都是腦補的。用的也只是國中物理和專科的機械概念而已。

CNC 的運作核心?在我來看,就是以 F=ma 這個公式為基礎的。為什麼呢?

這公式突顯了作用力等於質量乘以加速度。所以生活上有太多例子可以看出事情的發展,例如你拿一支小鐵槌打釘子到保麗龍、到木板、到地板、到鐵板,會得到不同的結果。

而這跟你拿的鐵槌大小、釘子的材質、長度、加工物的硬度和質量都有關係。

所以重點來了,以原本這台 CNC 的架構,有幾個根本的錯誤!

第一,是用塑膠導輪,這基本上強度和耐用性就有限。所以,我把它改成不鏽鋼導輪。

第二,是頭重腳輕,主軸(Z軸) > X、Y軸 > 底板,這表示它的誤差會很大。所以我在密集板上舖鋼板,增加底板質量和穩定性。

第三,Z軸的設計不良,馬達的擺設方式會造成結構強度的降低和質心的改變。所以我預計把它改成後置式。

這幾個地方的關鍵考量都是由 F=ma 出發。

因為,在刀座移動、加減速、接觸物件、切削的全部過程,它們都在運動,而這些力量會在整個機器,甚至工作枱上傳遞。

這時,錯誤的配重就會造成力量的不當傳送和吸收震動,讓整個物件和精度處於不穩定的狀態,無法維持良好的切削運作狀態。

所以簡單來說,這邊的改良就是讓整個機器盡可能處於 rigid body 的理想狀態。

這時,把焦點集中在刀具接觸工件時,雙方硬度、切削量、切削速度所產生的反作用力,以此來評估主軸強度、結構吸震性(或共振抑制),最後再看切削速度和散熱問題如何安排。

如此,才能確保機器能在它的容許範圍內發揮最大的加工能力並且具體合理的精度。

‧架構優化

目前這台 Shapeoko 2 的架構除了 Z 軸馬達應該改為後置之外(可降低機台高度,加強手輪,可加強 Z 軸扭力、降低質心),另外它的配線也是處於完全隨性的作法。

若以官方的配線來看,就是整把線綑一綑而已,實在不OK。

所以我在 X 軸和 Y 軸後面加了拖鏈,這樣就可以把線都藏起來,甚至把三軸都包起來。這樣作的好處是才不會因為切削碎屑亂跑卡到傳動部份,影響精度。

‧ATOM+ 之 CNC 模組

從這台 CNC 的組裝經驗中,我大致上看出了日後在 ATOM+ 上加裝 CNC 的努力方向和定位。

從定位來看,ATOM+ 的 CNC 加工會為木頭、塑料、石膏為主。主要的考量原因在於機台強度、結構質量分佈等,因此不會考慮金屬的部份。

從努力方向來看,傳動方式的改良(皮帶改螺桿、碳纖改金屬管)、定位方式改良(目前的邏輯是找出一個理想平面,再用加法運作,在CNC的邏輯要修正),五軸刀頭的最簡設計、無刷主軸的設計(沒錯,這得自己作,改良質心、轉動慣量、ER接頭、無刷電機、水冷),然後是軟體,以及主板改32位元,不然跑不動。

從用途來看,ATOM+ 的 CNC 可以擴大 3DP 的加法應用,加入減法,大大提升完成設計的彈性。

當然,如果把主軸改成噴頭,那就是升級成五軸 3DP 了。

從挑戰的難度來看,加工/切片軟體的開發是最難的,再來是硬體的設計測試,最後是韌體的修改,但這部份其實還好。

‧CNC 的再升級

以目前這台 CNC 來看,頂多是雕雕電路板、塑膠板和木板,切薄鋁片的話,有點勉強。重點會在主軸的功率、重量和使用的刀具,最後是進刀量。

鑽鋁片的話,應該也還OK,但散熱要留意,不然溫度上升、黏性上升後就變數大了。鐵板?洗洗睡先....

再升級的幾個重點會是:

1. 動力,至少改成 57 步進,然後改成螺桿傳動。最好是改伺服馬達。
2. 傳動,從鋁擠改為鋼製傳動組成,然後直接鎖在鋼板上。最好是二片鋼板夾心。
3. 驅動器,改為專用驅動器。另外,寧可用時規皮帶減速,也要少用驅動器的細分。因為細分的優點在於減少 over shoot,提升運動的穩定性,但不表示可以依賴它來維持精度。因此,精度靠減速比,而不是驅動器的細分。
4. 主軸的質量和功率,F=ma,所以相同的切削情況下,質量越大,加速度越小,等於震動越小精度越高。不過主軸也要穩就是了。
5. 換刀和校正的方便性,這部份是決定工作效率的重點,以目前的 DIY 版本來看,傾向使用三軸雷射定位。不過 sensor 很多,控制器很少的問題要先解決。

以上,跟大家分享。

若腦補有錯的地方歡迎指正,有相關經驗的也歡迎分享。謝謝!

先準備開工賺錢了,有空再繼續改良。


原文網址 洪維鴻
2017-02-15 21:49:01

回收場料件 小應用~~~

感謝 陳神力 !!!

情人節封完殼 今日紅光十字到貨

囧了⋯⋯原本要架設在機台上方⋯⋯

封完殼頂部空間不足⋯⋯⋯ ? ? ?

只能先架在外圍之後再想辦法⋯⋯ORZ

OS:新買的一片要比較差別的合束鏡(220人民幣) 又被手殘的我掉到地上⋯⋯⋯ ? ? ?

黃俊傑
2017-02-15 21:59:01

Maker 有點神

Charlie Ting
2017-02-15 22:01:56

鏡片真的很容易掉~~

洪維鴻
2017-02-15 22:14:21

怕摸到鏡面刮傷,抓邊緣一個力道過大就向上噴了⋯⋯⋯ORZ

陳神力
2017-02-16 06:54:05

讚唷!!大家動作越來越快了~~~可惜我最近手受傷,要停滯一陣子了...@@


原文網址 楊明
2017-01-21 16:24:55

列印的假線軌將將好!趁cnc機台在跑時整理上次挖回來的東西。先這樣,剩下的有空再搞!

Charlie Ting
2017-01-21 16:48:28

你每一組都整個整理過?

陳品宏
2017-01-21 18:55:30

我每組都清潔打包,花了我2天,100多支,滑台200多顆,累啊

尤宏耀
2017-01-21 19:49:56

有準喔!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6-11-28 00:51:19

[台中工具機展心得]

今年的展聽說跟二年前一樣是難得一見的大型展,共用了四個場館。這次剛好發比較多咩去工作,就跑比較多趟去盯場,正好趁今天比較閒,就仔細逛逛這個展。

大致上來說,這個展可以細分成幾部份:基本工具量具耗材、關鍵模組業者、機台供應商、特殊技術業者等。整個產業的分工十分細膩,多數人都是站在自己的專長領域裡將產值極大化。

這樣的生態其實跟創客領域是有一些些不同的,因為創客需要以想法為導向,盡可能的實作出相對完整的方案才能有說服力,這當中就需要很多跨領域的經驗和決策。然而,創客在這些專業人士眼裡,可能只是業餘,甚至是門外漢而已。一條溝還真的不小~

不過,創客也不需妄自菲薄。因為大家可能在市場、網路通路上有更多強項,或許都能走得不錯。

以下,提供一些收穫給大家參考,也歡迎大家分享所見。

1. 鋁擠
這其實沒什麼特別,但跟廠商聊過之後發現鋁擠竟然便宜到是論公斤賣的。這表示很多原本的想法可以改成用鋁擠來作,還更便宜。例如先前在找的C型鋼,單價竟比一樣長的鋁擠貴。還好最近太忙還沒去買,不然會嘔死。

這有什麼差別?主要就是精度囉。簡單講,如果鋁擠便宜好用,那麼自己來個大型的 3DP 就不是什麼難事了?

2. 上銀
這間知名的公司這次的展覽很活潑,搞了很多生活化的小展區,剛好在我客戶的對面。他們這次展的東西很多是我覺得可以用 delta 3DP 來改的,而他們是用機器手臂來作,完全是殺雞用牛刀。雖然他們是在展示機器人時代的多種可能性,但我的看法不同,主要在於這些東西一樣該產生變革,但不用那麼麻煩,那個落點會剛好落在 delta 3DP 這邊。或許會說,難道 XYZ 不行嗎?可以,但不會那麼方便。而 delta 就OK嗎?也倒不是,但是只要把目前的 delta 改掉一個關鍵的設計元素後,它就會超強,令人耳目一新。

3. 五軸雷射雕刻
最近剛好又在玩雷射,對這特別感興趣。這家公司超小,只有一個單位,只有一個女生顧著,但他們作的事很屌。就是在模具上用雷射刻出圖案。他們的作品非常細膩完美,而且工作是在完成的模具上施作,這表示他們的技術穩定度極高,利潤也一定很可觀。

這讓我想到先前在改的轉盤,以前已經準備很久的小型減速步進馬達模組,很多東西的構想都是一樣的,但將想法用在什麼領域就能創造什麼價值。

4. 大型機台
這次很多廠商展示了超大型的工作機台,我自己的客戶也展示了一台能加工15頓重工件的大型銑床。這讓人發覺現在的社會,創新是一環,潮流是一環,但大型公共工程的需求也很可觀,讓我想起先前的一支影片,是用一個火紅的超大鐵塊,直接打造出一支二三十米長的發電機輪軸。整個工廠宛如身在巨人國,全部都超大,但卻全部可控制。這裡面每一項設備恐怕都是十分可觀的花費。

這突顯了,人的想法能解決什麼問題,就能產生多少價值。那麼,怎麼能不好好利用腦袋仔細想想呢?

5. 老外越來越多
過程中我雖然聽到一些像技師旁的交談,但聽到更多的卻是日文、英文的對話,很多人都是來採購的。而最後這天,更是很多看似工廠老闆的人來看機台。

讓人覺得景氣並沒有多差,重點是錢都在那裡領域流轉而已,所以適時的轉換獲利模式非常重要。

以上,是一些小小的觀察。我相信結合 3DP, Laser, CNC, 以及一些電氣加工技術,應該是能搞出很不一樣的東西。重點是能把很多事情簡單化,進而提升許多效率,增加很多機會。這是近來我一直努力整合機台的原因,希望明天六月前,能把目前計劃的東西都搞定,把產值再往上推一二階。屆時,就可以再開另一間公司來推下一項業務了。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6-11-27 10:19:50

[Next step]

10天過去了,雷切機台已經即將完成。

這次的組裝經驗很不一樣,令人收穫很多。主要的原因來自它並非出自一間公司,而是一個資深技客。這其實有很多缺點,但相反的,它點出很多可以進步的地方,以及值得學習的問題,反而讓人忽略它的不足。

主要的收穫在於,

1. 作為一個創客,你如何在各點之中摸索出可行路線。

這時你依靠的是什麼?網友?手冊?知識?還是導師?
當你依靠的東西越少,自主性就越高。

2. 資源

以這台雷切來說,主要核心除了結構之外,雷射管、光學系統、電源、功率控制、主板,以及軟體。

最後面兩項可能是使用是否簡便的最大關鍵,畢竟人家已經開發太久,功能也已經十分完整,而且已經軟硬體綁定了。若是要自己改,就得先選好主板、韌體和軟體的搭配。

3. 用途

工具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你想拿工具來作什麼才是關鍵。
有雷切,就有雷切的思考範圍;在 3DP 上裝雷射,就有在 3DP 上用雷射的用法。這就像是潛能開發的概念一樣。你多會一招,就多一招。而不是像現在的建構式數學,什麼東西都拆解成很笨的算法,這就像用 3dp 永遠用加法的概念在看一樣。所以,未來的 3dp 能否加減乘除,我覺得那是無庸置疑的。因為工業版的金屬雷射列印機就直接整合 CNC 在裡面了。

問題在於,這些模組能否 minimize 到合適的尺寸,能否 cost down 到可接受的費用,是否有夠好用的軟體。這其實都是市場需求,都是機會。它是不是沒用?我絕對不會這麼說。

下一步,我想可以著手把買了快二年的 CNC 組起來了。

等等來去工具機展找相關的資源!

陳品宏
2016-11-27 10:48:57

加油,我設計這台雷雕機的理念,目的就是在學習基礎上讓想學的人能入門,並非營利,只是在我分享這份技術同時,得到相等的回饋...

鄭鈞庭
2016-11-27 12:33:18

要去哪買?我也想學

周秉翰
2016-11-27 13:06:16

上面的鋁擠也是一樓大大販售的嗎?

洪維鴻
2016-12-23 01:13:19

剛剛查了一下淘寶合束鏡價差有點大⋯⋯⋯不曉得⋯⋯光形影響多少?!⋯⋯⋯

Charlie Ting 大大~這家鋁擠商有聯絡方式嗎?!想買點料讓雷雕機長高~


 

全不選 發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