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D列印服務
  • #maker+t=market
  • COSPLAY 3D 建模
  • 1
  • 2
  • 3

Maker + T = Market 造訪社團 » 零組件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6-05-26 00:51:09

[分享之N - 進料輪]

很久沒分享關於 ATOM 2.0 的事了,因為都爽爽印,沒遇到什麼問題。

但是,沒有天天在過年的,最近這一週就一直很不順。直到今天凌晨才發現問題~~~在進料輪。

說真的,我原本壓根兒不覺得這裡會出狀況,畢竟金屬跟塑膠相比,贏面很大啊。但照片會說話~~~遇到了,就只好回頭想原因。

1. 先確認事情從何時發生的?
這點,恐怕有困難。因為用了快一近,除了一開始不太熟悉之外,其他時間都用佷爽。甚至上個月還幫人代印,也是一次搞定。但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所以從何時開始很難說。

2. 再確認是從何時開始變得難以駕馭的?
這點,大概在我印了一堆女體、裝上滅紋神器後也都還算正常,那時的馬、史萊姆、波多野也都是可以印。至於操作難度,其實不大。
一直到我為了印 LOL 的道具,用了明燿的新配方後,開始發現出料不順,然後上修溫度、流量、.....
原本我還以為是新配方的料性太怪了,所以一直以修改參數來讓列印正常化,也都還可以,只是很痛苦(參數邏輯完全不同)。

3. 最後一根稻草
後來因為趕時間,所以我停止使用明燿新配方,改用原本很好用的點金系列,它也的確讓我印了幾件,例如 Katarina 的刀、苦無、Caitlyn的槍等,但後來連原本超好用的料都
失敗,我才開始留意究竟怎麼了。

4. 從頭到尾,唯缺進料輪
為了找出列印的問題,我從料圈開始一路檢查、修正每一個環節的安裝狀態以及零組件的現況,甚至作了一些優化。但也都只有短暫的效用,很快又失敗了。
整台機器出現崩壞的現象~~~

5. 發現問題
後來,為了檢查整個進料系統,我把馬達拆下,順便想清清進料輪,就拿最近剛買的手機微距鏡來拍看看~~~~拍完後,心中只有:林老師卡厚咧~~~
怎麼會有這麼奇怪的凹痕?這才發現原來最近都是因為它。

6. 解決問題
等阿藤上班後,立馬衝去補貨,回來很快的裝上之後,就一路瘋狂印作業了。

問題分析:(壞習慣要注意)

1. 避免堵塞卡料
進料臂的固定壓力不小,代表齒痕會卡進線材裡,這時如果堵料了,齒牙會一直磨線材,這樣再硬的牙都會崩的,速度快慢的差別而已。
怎麼避免堵料?喉管的散熱是因素之一,所以要保持它的氣流和沒有阻礙降溫的東西(例如耐熱膠帶)。若能自己加散熱片會更好。

2. 堵料後的退料
ATOM 2.0 的自動退料機制是在溫度OK的情況下,先進一部份的料,這時如果是卡住的,齒輪又會磨很久。進料完再快速回抽線材,這時如果依
然卡料,齒輪就又是麼線材磨很久。
所以在堵料後的退料,最理想的作法是先從噴頭端的快拆接頭把鐵氟龍管拆下,然後把線抽出來,再由進料馬達處手動進料,確定管線是暢通的。
然後,剪掉前端堵住後料,再通一通噴嘴。最後用自動退料的機制把線抽出。

3. 避免手動進退料
雖然在進退料時都會按壓進料臂,但事實上線材還是會磨過齒輪,而且這時都是集中在某一個齒,慢慢的整個進料的壓力就會隨著齒牙的變化而有所不同。
所以最理想的狀態是,在確定不會塞住的情況下,用自動進退料的功能。所以,如果是堵塞或一般換料,都會建議先把開噴嘴端的快拆接頭,把線頭剪掉,然後再自動退料。

4. 合適的平台校正及 z 軸修正
如果你在打底時常會聽到噠噠噠的聲音就代表進料馬達滑牙了,這時務必去修正打底時的高度,讓壓力舒緩下來,減少滑牙的機會。

降低風險

雖然不清楚當初 ATOM 為什麼決定選擇鋁質的進料輪,而且用了快一年才有狀況,也還算OK。但我印象中似乎沒看過相關的討論,更沒想過這邊會出狀況。

為了避免發生問題,或延長正常使用的時間,我會傾向去買不鏽鋼材質的進料輪來備用或更換。畢竟整個進料是最關鍵的動作,出料不順,任你參數再會設都沒用。

所以這是非常關鍵的零組件,對這種東西來說,我的安全係數就至少會捉5~10倍,以免出狀況。

以上慘痛經驗,跟大家分享。

PS. 現在用 180 度印明燿的暗夜黑,一切順利圓滿,看起來都恢復正常了。爽!

Small Black
2016-05-26 07:43:27

感謝丁大有系統的整理及分享

黃宥儒
2016-05-26 12:36:28

有一樣問題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6-05-10 20:37:40

[雷雕模組總整理]

因為別社團的大大希望分享,所以先 PO 在這裡給大家看,雖然說雷雕模組出來很久了,但這應用其實一直沒有被發揚光大、善加利用。關鍵在軟體~~~這部份,以現在的時間利用率來看,只能期待有心人出手造福人群了。

說到雷射模組,當初決定自己搞的原因主要有二個:一是原廠的功率有點低,如果要拿來當工具機來說太小了(雖然事後證明1.8W也是不夠,所以我又買了40W的);二是推出的時間太久。

關於後者,就像我說過的,自爽的,銷售的,全球流通的,不同的層級,就有不同的標準。所以我從 2015/8/18 開始第一版的 beta test,到 8/26 收到美國寄來的雷射頭,到 9/15 完成驅動電線及雷射本體和控制器的封裝。整個花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這突顯一件事,就是模組沒有那麼難搞。只要熟悉 3dp 的架構,挑選合適的零組件,適當的機電整合,把列印的概念轉換成工具的跑法,就可以玩出很多創意了。至於更深入的細節,就看每個人的專長或者找人合作,也不會太困難。

以下,簡短以時間軸的方式概述開發流程,剩下的請參照附圖及圖說。

2015/8/18 拆解舊的燒錄器,取得其中的雷射頭和鏡片組,再用銅質水管接頭,鑽成一個固定座。然後鎖在顯示卡的散熱鋁片上。完成第一代雷射模組的核心。

2015/8/19 將雷射核心固定在 ATOM 2.0 的 HUB 上,進行試雕動作。但其實對焦和功率測試橋很久。因為功率太低,打在白紙上根本沒反應。最後打在香上來,發現有冒煙,確認功率至少足夠,以及大致的焦距。

2015/8/26 在 eBay 訂的 1.8W 藍光雷射(二代)到貨。

2015/8/28 在光華商場買了一顆 5W 的 LED 燈泡,用它的散熱片來當雷射模組的散熱片。主要考量是功率適當、圓型、容易加工。

2015/8/30 將雷射二代裝上 ATOM 2.0 HUB,然後設計封裝外殼。主要考量:散熱、體積精省、直接對焦功能。

2015/9/11 重新設計驅動電路(原本的電源主要靠電源供應器),但為了將它跟 ATOM 2.0 整合,電源必須合併。

2015/9/13 完成驅動電路設計,加入電源檢測及調校功能,也加入了驅動電流的線性校正功能(講起來很像回事,但其實就電流分段調整而已)

2015/9/15 將雷射模組二代裝上 ATOM 2.0, 修改 Marlin 程式以支援相關控制指定,並新增專用功能(可採雙變數方式控制功率:時間及功率)。

專案完成。

Bise Chen
2016-05-10 20:48:37

好神,想不通你知識這麼豐富是哪裡來的…@@

王榮達
2016-05-10 22:03:26

丁大,真是太佩服你了。豐富的專業知識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6-04-26 22:16:19

[淘寶]

是個奇妙的地方, 似乎很多零組件都可以在上面找到. 就看自己想玩什麼了.

或許, 可以先來個減法.

Odinson Thor
2016-04-26 23:12:24

淘寶要實名制了....

Bise Chen
2016-04-27 00:08:00

其實我個人習慣露天拍賣,但是很多東西都找不到,
前陣子也想過是不是該認真看淘寶了...
(雖然我偶爾也會請對岸的同事幫忙淘)


 

全不選 發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