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D列印服務
  • COSPLAY 3D 建模
  • #maker+t=market
  • 1
  • 2
  • 3

FarmBot Taiwan User Group-FBTUG 造訪社團 » 感測器

原文網址 Wuulong Hsu
2017-04-30 14:04:33

玩土壤濕度感測器,老是需要校正(也不知是不是叫做校正),心血來潮寫個自動校正程序

Features:
* load/save VWC boundry value at EEPROM address 0 ( size = 2* int )
* Press button to start/stop calibrate mode.
* Calibrating with LED on

詳細內容與說明,看 README 或是驗證說明

Code: https://github.com/…/fir…/verification/VWC/SEN0193_Calibrate
簡單驗證: https://hadad.hackpad.com/FBTUG--OQegYwXY5ew#:h=驗證二十二 :確認校準程序工作正常

哈爸

Wuulong Hsu
2017-04-30 18:06:27


原文網址 Wuulong Hsu
2017-04-27 07:11:46

進入同時使用三個土壤濕度感測,先培養一下感情!

空氣中:三個感測器基本上是穩定的,極值差異為 510-523, 約 13
水中:三個感測器基本上是穩定的,極值差異為 256-264, 約 7, 比感測空氣差異小

參考共筆中的驗證 16, 17:
https://hadad.hackpad.com/FBTUG--OQegYwXY5ew#:h=驗證十六 :同時觀測三個感測器的短期穩定性與極值(量空氣)

哈爸

劉晉宏
2017-04-27 17:40:28

不同感測器之間的誤差,感覺好像還可以接受

Wuulong Hsu
2017-04-27 18:41:45

確實不是很大。繼續研究下去,會更清晰

Jhih-Cyuan Shen
2017-04-27 19:09:52

Jhih-Cyuan Shen
2017-04-27 19:12:45

Jhih-Cyuan Shen
2017-04-27 19:19:25

土壤類型,
土壤深度,
感測器形態,
感測器精度,
都會影響量測成果

土壤植物根系的含水量(一般垂直插入)

不同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則要用類似第一張post 圖的感測器

或者類似巴西雨林的挖一個勘測井(洞)在不同深度插入感測器

Jhih-Cyuan Shen
2017-04-27 19:35:36

各家廠商的量測土壤範圍會有些不同

Wuulong Hsu
2017-04-27 19:41:41

學習學習,不過怎麼頭開始痛了 XD

Jhih-Cyuan Shen
2017-04-27 20:11:38

http://www.cv.nctu.edu.tw/....../Ppt-pdf/soiltest.pdf
實驗室的作法
可參考第三頁

劉晉宏
2017-04-27 20:42:18

因為土壤的學問真的很大,光是測定電導度EC值的方式就有五六種。

郭慶義
2017-04-27 21:12:14

我終於找到夢想的群組了!新農業需要有這些感測器的基礎研究。


原文網址 Jhih-Cyuan Shen
2017-04-23 18:41:12

https://www.facebook.com/pg/GETOP/photos/?tab=album&album_id=1084460538234584
田間自走車車架參考概念

擺上 感測器 電腦 夾具 同時需要考量載重能力與重量等


原文網址 陳幸延
2017-04-22 23:00:13

實驗 03:試播黑豆,每一格約 0.11 kg 的土,播種深度 1 公分,16 格約澆了 600 ml 的水,先採用人工判斷澆水,看看幾天會出芽。感測器還沒插上去,此爲示意圖。

Alan Tsai
2017-04-23 00:24:33

豆子沒有置入土內?

Wuulong Hsu
2017-04-23 06:31:19

等快發芽,剛發芽的時候,麻煩照片記錄一下,給影像辨識夥伴參考!感謝

陳幸延
2017-04-24 09:13:41

streamer -c /dev/video1 -f jpeg -o /home/pi/seeding_images/`date +'%Y-%m-%d-%H-%M-%S'`_seeding.jpeg


原文網址 Wuulong Hsu
2017-04-20 20:11:41

為了體驗土壤濕度感測在實際農場的狀況,剛好在新竹寶山有個好夥伴有個農場(肯特威威之嵩翠農場),特別去拜訪一下,順便到處量一量

農場內有菜園,種植各式蔬果,還有一個大池塘,還有主人自製田間感測器在運作歐!感謝 Kent Lin 的招待

感測紀錄:
https://hadad.hackpad.com/FBTUG--OQegYwXY5ew#:h=驗證八 :實際農場觀察土壤濕度的一些一般情境

哈爸

Richard Yang
2017-04-21 08:59:10

小土丘濕度分布,還蠻有意思的,這也許能解釋堆肥發酵反應都集中在底部的原因,請問這篇,能讓我引用分享到自己的粉專嗎?

Wuulong Hsu
2017-04-21 09:25:54

農友的說明是,因為怕水過多時,植物被泡爛,所以把土墊高。所以觀測的重點就是,真的有用嗎?快速的觀測結果是,即使剛下過雨,沒被墊高的部分濕度高達90%, 但是墊高的部分,溼度很快就降到 50-60%, 很有用的


原文網址 Wuulong Hsu
2017-04-12 21:41:43

開源農業實驗提案討論線上會議 - 第一次,簡單會議記錄請參考

.完成 FR-02, FR-03 相關說明與會前提問解說
.以下為相關建議參考
FR-02 部分
.建議使用補足土壤含水率的方式
.可能取消半自動變因
.NDVI 先存檔,起碼提供給後續參考
.請提供感測器相關資訊

FR-03 部分
.由工程夥伴決定育苗盤深度,然後選用
.建議用 育苗土

工程 部分
.先進行驗證,看土壤濕度控制的特性

哈爸


原文網址 Wuulong Hsu
2017-04-05 14:10:24

誰能出借或贊助土壤溼度感測器?

在設計實驗相關系統,土壤溼度的感測與控制看來是個重點,在開發系統上,我們如果有個市售的感測器,看來會是很有幫助。
好像這樣的土壤溼度感測器滿貴的,所以特來看看社群有沒有夥伴能給予幫助。

想借一個來使用一小段時間,給開發與驗證土炮感測器一點幫助。
能出借的,請回覆或私訊。

當然如果是要給贊助的,社群也會想辦法回報。謝謝!

哈爸

David Chuang
2017-04-05 14:24:47

我好像有兩種 都是便宜貨

Sheng Jui Lu
2017-04-06 03:31:36

費用多少?

Russ Chen
2017-04-06 08:40:10

目前正研讀相關資料,電路設計應沒問題但就探頭部分還找不到適合的,是否有先進可提供資料

Wuulong Hsu
2017-04-06 08:46:53

共筆中有篇 paper 用這個的不同型號,可能不錯。不過不知道自己接不接得起來。主要是 其中說的 TDM 訊號,似乎規格不清楚
http://www.fondriest.com/spectrum-waterscout-smec-300......

黃振凱
2017-04-06 09:11:54

這隻太貴了

黃振凱
2017-04-06 09:14:35

這支台灣大概300左右,大陸進進來大概200左右,0~5V訊號格式

黃振凱
2017-04-06 09:15:48

大陸淘寶定可以測土壤濕度跟EC訊號可以客制3.3V~5V供電很穩定,進到台灣大概2400

黃振凱
2017-04-06 09:21:04

忘記自己有加長了大概1800而已

Chainyi Liao
2017-04-07 08:45:17

這一種便宜的不知道可不可以使用http://search.ruten.com.tw/search/ulist00.php?s=buyic&k=%A4g%C4%5B&c=0

葉永銘
2017-04-08 08:04:51

昨天問同事 他打算用圖中第2及3,結果廠商還在備貨中,第2是 SM 100,第3是張力式需半年換一次損耗品


原文網址 林永仁
2017-04-01 16:36:37

這張圖片可以解釋一些CMOS/CCD 感測器的特性,還有我們如何取得不同組合的NDVI觀察組合,如NIR+Blue / NIR + Red 。

之前一直有一個問題,如果是使用NIR + Blue 當作計算NDVI的來源,那就要使用NIR + BLUE 的濾鏡。

所以那資料的時候就從原本RGB 3 channel 的RED channel 去拿NIR的資料,去Blue channel 那Blue 資料。

但是,如果選用NIR + RED 濾鏡的時候,那要怎麼取資料呢?留給大家想一下。。。

https://publiclab.org/…/06-30-2…/automating-ndvi-calibration


原文網址 Wuulong Hsu
2017-03-30 05:09:21

FYI

舉例來說,美國一家新創公司已運用AI發展一項可與專門除雜草的清潔機器人媲美的產品,可掛接在曳引機上,利用感測器檢測出害蟲和雜草,然後噴灑農藥;也可在開過一片田地時,以每分鐘5,000株速度對菜苗拍照,並透過演算法及機器視覺判斷每株植物是生菜還是雜草,以執行不同的動作,大幅提升農耕效率

PS: 大家合力的研究,一直在往對的方向前進!

Kuang-Yu Chen
2017-03-30 07:51:41

這是哪一家美國新創公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