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D列印服務
  • COSPLAY 3D 建模
  • #maker+t=market
  • 1
  • 2
  • 3

Spidermaker 3D filament 造訪社團 » 分享

原文網址 Kevin Chen
2018-05-29 21:08:55

[消光黑列印參數參考]
先講結論,我會建議大家使用220~230列印,可以看下方實驗結論

之前發出樣品後,看到大家的列印回饋著實嚇一跳,尤其是不斷的以出乎我意料的低溫列印(低於200)而且還印得很漂亮。低溫列印通常會讓overhang/bridge/細微特徵表現較好,不易起泡,支撐相對好拆,也難怪那麼多人喜愛

快速抓列印條件我喜歡用兩個檔案
溫度:Temperature Tower Generic
https://www.thingiverse.com/thing:2092820
回抽:4 Cube Retraction Calibration
(感謝@ Clarence Lee 推薦,一試成主顧)
https://www.thingiverse.com/thing:1159886

由下而上列印溫度分別用230/220/210/200/190。
overhang:全溫度範圍皆表現都不錯
Bridge:還是在200度以下表現最佳,但差異不大
細微特徵:在210以上會有比較好的流動性反而比低溫好
牽絲:220以上能明顯抑制

不用擔心消光黑會因為列印溫度升高而支撐難拆,在高溫下反而能兼具較佳的強度並保留支撐好拆的特點

供各位參考~也希望各位和我們分享喜歡用哪些檔案來快速測試;)

Kevin Chen
2018-06-11 22:25:56

Kevin Chen
2018-06-20 23:24:38

Mesak Chuang
2018-06-20 23:35:53


原文網址 Kevin Chen
2018-05-15 23:51:31

[3D列印材料研發工程師的觀點]

這幾天業界先進提到幾個3D列印的大社群熱度不再而引發熱烈討論,大家提出的幾個觀點我感受蠻深的,畢竟也關注了台灣社群近三年。

在台灣,3D列印材料開發的工程師算保育類動物(請大家愛護我>///<),所以我把看到的一些發展,在不涉及機密的前提下和大家分享。

[社群越來越冷,但業界越來越熱]
其實前幾年消費級3D列印開始蓬勃發展時,業界大多保持觀望的態度,對3D列印的認識與想像其實都蠻…奇特的。當時財團法人單位遇到的大多是問好玩的廠商,實際掏錢合作的少之又少。近期反而是早期對3D列印有興趣的人,早就失去新鮮感了,現在要能拿出讓人驚嘆的作品越來越困難;但越來越多廠商各自鎖定應用找法人合作,雖然多數廠商還是把事情想得太簡單,同時具備應用、材料、設備、列印知識的人太少,很容易錯估轉換難度,但至少開始投入的數量增加了。

[因應世界政策發展,可以關注STEAM教育]
我認為在台灣比較長遠的發展走向STEAM教育應該是條不錯的路,FDM結合機構和友善材料,設備價位持續下探,如果有注意世界政策,其實許多國家都把3D列印納入戰略發展等級,而第一步就是要先培養與擴充人才,若有打算把3D列印當作事業,教育是一個選項,但內容也要隨著使用者程度提升而升級。

[要持續升級,目標可以朝向商品化]
在品牌推出前,我們也請教過幾位強力使用者對台灣3D列印發展的看法,丁大@ Charlie Ting 給我很多啟發和建議。如果我們有研發能量,應該嘗試拿出一些材料,選擇主題與方向讓使用者來挑戰,協助使用者做出有產值的東西。這不僅限於應用類別,造型類別也是,只要作品有商業價值,就會慢慢進入正向循環。

我們手上有一些材料,分別在性能與功能都有一些特色,如果開發順利,應該在這兩個月內會亮相,其中一支應用蠻明確的,屆時我們會介紹材料特性與應用主題,歡迎有想法的版友與我們一起合作,idea夠好,材料由我們提供!

[Spidermaker未來期望]
因為我們進入市場的時間比較晚,許多進階使用者還對我們很陌生,我希望這一年能越來越多人看見spidermaker,帶著驚人的點子來找我們,然後一起帶著大家往外走,把台灣的好東西端上國際。其實我已經慢慢接到特殊應用的材料需求了,受限於排程與設備使用權,我們雖有想法卻無法給出滿意的答案。但研發中心近期得到公司支持火力升級,希望一年後我們心中的配方能以最快的速度實現,火力全開!

何若斯
2018-05-16 09:26:16

麥麥
2018-05-16 11:36:16

Kevin Chen
2018-05-16 12:46:07

麥麥
2018-05-16 13:09:06


原文網址 Kevin Chen
2018-05-10 22:56:30

最近看到有版友分享一個模型,真是聰明的設計,可以看一下影片!

剛接觸3D列印會以為看到什麼印什麼;
後來發現3D列印也有它的限制,就會把複雜模型拆件列印再組裝;
這個設計同時解決了複雜模型列印與多零件組裝,採單一摺疊設計。

覺得被啟發就買了,果然和鋼青蠻搭的,印一批彩虹戰隊好了XD

模型購買: https://fab365.net/items/112
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78_NyrO3X8

Jason Leung
2018-05-10 23:03:29

Kevin Chen
2018-05-10 23:07:34

Jason Leung
2018-05-10 23:22:54


原文網址 Kevin Chen
2018-04-22 19:29:38

[Spidermaker的應用小教室]
3D列印衝浪尾舵 (3d printed fins)

所有影音圖像內容版權歸該單位所有。本文章內容及介紹為 Spidermaker 3D filament 所撰寫,歡迎分享、轉貼,請清楚註明來源出處。

台灣因為四面環海,海岸線很長,小小的一座島嶼卻有不錯的衝浪點。之前曾和朋友凌晨搭著火車到宜蘭去體驗衝浪,卻被判定是心術不正才會左倒右倒就是站不起來,結束第一次衝浪體驗。

衝浪是一項專業的運動,因此衝浪板也是充滿著專業。除了不同的板型外,尾舵的數量、安裝的位置,幾何形狀和材料剛性,都會影響推動力,轉向,以及停頓的性能[1][2]。而Westkust[3]就是一群不滿足於商業量產裝備性能的衝浪同好所組織的,也是採用開源精神將設計的source code免費釋放讓人有機會改進,他們也相信3D列印對於客製化的少量生產是非常有經濟效益的。

澳洲新南威爾斯的臥龍岡大學(UOW)導入科學研究方法投入3D列印衝浪尾舵的研究[4],裝上GPS和其他sensor收集數據後,藉由3D列印可以在一天內就做出3~4種設計,幾個小時候印完從底板取下就可以用了。他們將收集到的實驗數據提供給當地的衝浪板製造商,利用技術提升協助產業升級以對抗削價競爭的對手。最終希望能藉由3D列印達成大量客製化,幫助每一位衝浪者,我們可以欣賞一段影片( https://goo.gl/vk7JjZ )[5]

其實不乏有公司已經將其商業化應用,我們可以發現上述案例都是精選一個適合發揮3D列印技術的標的,領域中的行家懂得將其專業結合3D列印的優點,將3D列印轉化為產值。Spidermaker 3d filament希望能結合更多設計者,將台灣的創意轉化為產值推向國際,如果你有很好的點子不妨與我們聊一聊,透過橫向資源結合幫你找出答案!

[1] https://goo.gl/kQAykv
[2] https://goo.gl/ZFVh4J
[3] http://westkustsurf.nl/?page_id=19153
[4] https://goo.gl/1tXEbN
[5] https://goo.gl/vk7JjZ

圖片來源:Westkust


原文網址 Kevin Chen
2018-04-19 21:58:51

公司內部綠化盆栽由分析技術組的同仁負責,飛禽走獸就由spidermaker小組贊助了!昨天看到最難印的身體都ok了,今天果然順利收成 ?

這是小璇子老師示範meshmixer功能的作品,看了一下發布時間當時我還超菜。本版剛成立看到小璇子老師進來就像捕獲稀有寶可夢一樣超開心XD,我們很歡迎3D列印領域的推廣者在這裡和我們分享一些新的成果,也希望我們的材料能豐富和提升大家的創作。

更多資訊可以去老師的blog逛一逛
http://mingshiuan.blogspot.com/

Owl Pen Holder / Tools Holder
by shiuan, published Oct 21, 2015
檔案來源: https://www.thingiverse.com/thing:1083713


原文網址 Kevin Chen
2018-04-13 22:37:43

第一次線下見面會默默地展開。有地緣關係的版友@ Mesak Chuang 直接約今天下午來公司門口拿sample,是個發展多元的部落客來著~

我們分享了彼此接觸3D列印的過程和趣事就聊到了材料知識,很高興聽到他喜歡耐熱測試的文章,我還擔心是不是太偏專業了沒獲得什麼反饋。身為部落客寫文章前常常需要閱讀相關資料,3D材料大多是粗淺的介紹PLA和ABS,所以能看到比較深入的分析覺得有滿足到他。

還有人和這位版友一樣,想知道60-140度那兩張照片到底還能看出什麼端倪嗎?如果有興趣請喊個聲~我會在做完下周讀書會報告的空檔和大家分享 ?

# 咖啡不是印的是版友請的
# 不是利益交換是禮尚往來

Mesak Chuang
2018-04-13 23:03:03

余志煌
2018-04-13 23:23:36

Kevin Chen
2018-04-13 23:56:40

羅時銓
2018-04-14 08:49:20

Kevin Chen
2018-04-14 09:34:34


原文網址 Kevin Chen
2018-04-10 22:17:03

先更新60~100度的結果,有出乎你的意料嗎?

我曾提過我是材料工程師,比起研發外觀,我們對於3D列印應用更有興趣,也會陸續有應用面的新材料讓與我們分享列印成果的版友索取~

分享一個好玩的實驗,關於耐熱測試,模型選@ ET Huang 的作品,我最愛的Moai來測試,從60度起跳,每隔30分鐘升溫10度,結果可能超乎你的想像。

照片中從左到右是ABS/TPEE/PLA/PETG/特殊聚酯,在室溫下的樣子,可以默默猜一下誰能走到最後,誰又在幾度倒下!

Moai by ET-Huang, published Sep 2, 2013
檔案來源: https://www.thingiverse.com/thing:144668

許阿瑋
2018-04-10 22:38:57

Kevin Chen
2018-04-10 22:39:45

許阿瑋
2018-04-10 22:40:01

Kevin Chen
2018-04-10 23:01:21

許阿瑋
2018-04-10 23:05:14

Kevin Chen
2018-04-10 23:09:31

陳冠銘
2018-04-11 02:35:04

Mesak Chuang
2018-04-13 23:58:27

Kevin Chen
2018-04-14 00: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