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ker+t=market
  • COSPLAY 3D 建模
  • 3D列印服務
  • 1
  • 2
  • 3

Spidermaker 3D filament 造訪社團 » PETG

原文網址 Kevin Chen
2019-04-14 13:53:36

[SpiderMaker的材料小教室]
網路那麼發達,身為新光合纖研發中心的一員,google搜尋PETG可以簡單找到的資料我就不複述了。這次寫的內容對普羅大眾來說會有點微燒腦~但對於想知道更深入原因的朋友應該會喜歡。

有問題歡迎在下方留言,沒有問題應該是大學修過有機化學

# 小教室系列歡迎分享
# 教學相長
# 微燒腦

Roy Shen
2019-04-14 13:55:39

大樹
2019-04-14 15:03:58

Kevin Chen
2019-04-14 16:57:03

Kevin Lan
2019-04-15 08:31:16


原文網址 Kevin Chen
2019-04-13 23:48:11

看了一下官網的文章,第一篇材料小教室至今居然快一年了,因此趁這周末寫了第二篇專文介紹PETG。網路上PETG的介紹其實挺多的,所以我這次就從材料設計的觀點切入寫一些不一樣的東西~差不多快完成了,明天和大家分享。

先回顧上一篇材料小教室吧!
https://www.3dspidermaker.com/…/material-difference-pla-abs…

Roy Shen
2019-04-14 00:48:23


原文網址 鄭詠文
2019-03-20 22:08:14

【功虧了0.5簣還是簣】

我之前決定,Curta上形狀稍微複雜一些,需要大量支撐的零件,不如就用蜘蛛料來試試看吧~消光黑印起來多適合

大致檢查了一下Gcode就上了,62.5個小時阿~
結果還是有沒注意到的地方,設定沒調好導致毛邊出現。

這次的心得是
1. 切好的Gcode一定要細心檢查過。假如電腦上跑出來模擬出來的線條不漂亮,很大機會印出來也不漂亮啊!
(那個上部側邊印差有毛邊就是因為沒注意到detect thin wall,把「印薄壁」關掉後,線條就漂亮了)
*圖1-4

2. 能不求快就不要求快,大部件有難印的地方,明明就可以把難印的地方切下來單獨印阿~
(因為除了毛邊外,我還覺得可能因為抖動或銳角列印線條,隱約印到快頂時,一點點快擴的跡象,打算加個之後人工切掉的支撐再試試看,說不定可以再用PETG印看看)
*圖五

最後還是讚嘆蜘蛛料,我開印才發現沒注意到要加支撐的地方,這麼陡的懸垂還是印的很漂亮。*圖六
更不用說那個方紋切面的表面惹~阿斯~

鄭詠文
2019-03-20 23:06:39

Kevin Chen
2019-03-20 23:11:21

鄭詠文
2019-03-20 23:31:07

鄭詠文
2019-03-20 23:33:31


原文網址 鄭詠文
2019-03-04 20:50:17

之前有說我在印CURTA專案,
原創設計者是全用pla,
(裡頭一堆細長/奇形零件,設計者用很強的後製功力讓pla的強度達到目標)

但是我想改良用PETG增加強度,而且希望盡量不用後製。

但PETG 的大缺點就是太黏,之前用prusament,支撐跟本體根本拆不開。

這週決定需要支撐的零件嘗試用蜘蛛
不得不說真是好看,我原本還擔心螺紋的角度會垂,結果很完美。唯一美中不足大概就是被支撐的物件底還不夠漂亮。拆支撐時的好拆觸感,支撐頂跟被撐的底面之間的距離應該可以再調近一點。

鄭詠文
2019-03-04 20:59:46

大樹
2019-03-04 21:30:01

鄭詠文
2019-03-04 21:41:32

鄭詠文
2019-03-04 21:42:13

大樹
2019-03-04 22:08:07

鄭詠文
2019-03-04 22:11:40

大樹
2019-03-04 23:15:05

Kevin Chen
2019-03-04 23:55:00

鄭詠文
2019-03-05 02:29:50

麥麥
2019-03-30 12:57:35


原文網址 鄭詠文
2019-02-12 12:27:09

最近的新專案是CURTA caculater
https://www.thingiverse.com/thing:1943171/files
(很偉大的專案,佩服設計者,希望能完成)

本來用prusament PETG印零件,想說黑P好看又堅固,結果過年犯蠢,回家前沒把PETG放進夾鏈袋。
似乎受潮出料不順。

想說確認不是噴頭堵料等機體因素,就開了存了一段時間都沒開的蜘蛛料來試。

目前看起來一切良好。XDD
(機器沒bug,萬幸萬幸)

要是之後組裝符合需求就也不用PETG再印一次了。

Roy Shen
2019-02-12 12:34:32

Kevin Chen
2019-02-12 12:34:36

鄭詠文
2019-02-12 12:38:28

Kevin Chen
2019-02-12 12:40:57

鄭詠文
2019-02-12 12:41:51

Kevin Chen
2019-02-12 12:44:01

鄭詠文
2019-02-12 12:48:53

Kevin Chen
2019-02-12 12:49:58

鄭詠文
2019-02-12 12:50:36


原文網址 Kevin Chen
2018-10-06 19:49:54

[TPEE應用案例分享]
和大家分享引發我學習3D繪圖的案例和小故事-老舊機台旋鈕。

上週在現場實習的學弟說,實習的單位請研發再多做幾個旋鈕,因為圖檔隨著舊電腦一起掛掉了,所以趁周末又重畫過。那是我第一個實習單位,機台有數十年歷史,旋鈕被轉壞也沒有備品可買。要解決只有 1.全面更換新型開關 2.開模射出舊型旋鈕。兩方案都要不少費用,現場只好拔A救B撐著用 ? 。

開始研究3D列印後,上網看影片學畫圖,比原版更好轉 ? 。拿PLA、PETG以及第一代TPEE線材印出來給現場試用。原版旋鈕是硬質塑膠,原本對TPEE沒抱希望怕根本帶不動,沒想到現場用了幾天存活率最高的居然是TPEE,因為旋鈕的腳很薄(0.8mm),硬質材料斷腳機率很高,TPEE(45D)雖然太軟偶爾帶動不確實卻完全沒壞。三年後的今天也開發出66D以上的高硬度TPEE,下周來印印看,我相信會是這個案例的最佳材料 ?

# 3D列印找到適合的應用場景就會好用
# 綠色旋鈕是三年前買來研究的PETG線材
# 繪圖幼幼班_簡單的圖還可以應付

Clarence Lee
2018-10-12 12:36:14

Clarence Lee
2018-10-12 14:33:24

Kevin Chen
2018-10-14 17:19:52


原文網址 Kevin Chen
2018-08-28 14:59:12

[70D與30D影片比較]

70D雖然是TPEE(熱塑性聚醚酯)彈性體,但由於軟硬鏈段調配往超高硬度方向改,它硬到根本不像彈性體,但卻保有彈性體的韌性,在試片拉伸過程拉到4倍長度仍沒斷裂(Elogation>417%),衝擊強度則和PETG差不多,材料剛性大約是30%的PLA或40%的ABS

補上材料小教室:
https://www.3dspidermaker.com/…/material-difference-pla-abs…


原文網址 許阿瑋
2018-07-24 10:44:56

取之於此,回饋於此
感謝提供高韌性軟料。

先講結論,其實已經拿到手好一段時間了,但是一直沒有回饋是因為還是沒辦法做出滿意的東西,做出來的東西還是太軟,最近發現有人分享要更高硬度加厚壁就好,本來想說0.6的噴頭壁厚1.2已經夠了XD,後來果斷加5層,算是解決一些問題了。

機型:KOSSEL
噴頭:火山口式 0.6 (mm)
層厚:0.25 (mm)

剛拿到手先測溫度、測回抽,溫度我用235度,回抽測試竟然跟pla差不多XD,這已經先讓我驚艷了,而且遠端列印上沒難度,沒被捲進擠料機,先印了MOAI,嘗試用力撕開沒效果,之前軟料的經驗告訴我層間不易黏。

開發過程
我的目的是做無線耳機的上端,UE9000超容易壞 = =,網路上又沒模型只好自己畫。以前沒有這個料的時候用過PLA,PETG,尼龍,都覺得效果不好,PLA太硬,PETG好一點但還是硬,尼龍除了新開的之外不好印XD,而且層間易分開。
後來拿到這個料興高采烈的印了出來,一開始支架難拆,底板比較難黏,然後兩層的壁厚太軟,根本沒辦法夾耳朵,公差不一樣,而且在下方需要耳機軌道的地方太軟根本不能用...試了很多種方法(就是沒想過加壁厚XDD,一直都覺得1.2很厚了,而且料珍貴),甚至嘗試過下方PLA印,上方換TDS,結合度極差,掰了就分開,本來要放棄了,後來先用PETG,將上面改薄,果然好扳很多,只是還是不能用力,而且這不是我原本的目的。
接著看到人家分享加壁厚的方式,就嘗試了一下,果然!各種問題解決了,要硬度有硬度,要Q度也有,根本完成品。只是開發過程花了很多料作測試,支撐實在難拆,各種角度都想過想減少支撐,但還是很難,或許有雙料的需求了QWQ。

優點:好印,跟PLA除了溫度之外其他都差不多,跟PETG基本同性質,表面也很不錯,層間不易分開,韌性相當好。

缺點:底板較不易黏,支撐很難拆...

心得
感謝spidermaker提供好料,以後買不到怎麼辦?QQ
開發真心不容易,過程已經有先用PLA當DEMO,但是換上TDS又遇上各種不同問題,花掉好多料...
目前基本完成品,夾耳程度已經跟原廠差不多了(4層厚、10%),但還是有些問題需要解決,不想改模型了XDD,料快用完不能再測試了。

問題一:兩種不同的料要怎麼結合比較好?
問題二:什麼時候會賣?XDD

Jason Leung
2018-07-24 10:47:35

Kevin Chen
2018-07-24 20:50:38

許阿瑋
2018-07-24 22:00:19

Kevin Chen
2018-07-24 22:08:16

許阿瑋
2018-07-24 22:09:26

Kevin Chen
2018-07-24 22:10:32

許阿瑋
2018-07-24 22:11:55

Kevin Chen
2018-07-24 22:13:28

許阿瑋
2018-07-24 22:14:01

許阿瑋
2018-07-24 22:14:30


原文網址 Kevin Chen
2018-05-31 22:32:17

自家種的白米...喔不~是公司自己從原料單體(二元酸+二元醇)酯化到聚合的聚酯原料!

最近會找時間安排做成線材評估,特性類似PETG,詳細差異還要安排試片射出後送檢驗課分析才知道,大家會想玩玩看嗎?

鄭詠文
2018-05-31 23:10:12

梁琄
2018-05-31 23:10:52

Chen Zimook
2018-06-01 00:13:24

Yun Cheng Chen
2018-06-01 00:26:47

Kevin Chen
2018-06-01 00:36:26


原文網址 Kevin Chen
2018-05-28 22:57:04

有沒有覺得看了這種文章好像...沒什麼收穫,卻又找不到較具深度的介紹。PETG極少用在寶特瓶(說極少是因為怕有例外)

補充一下,有沒有人對3D材料有疑問,剛好是在我的能力範圍內可以回答的,如果有版友提出,我可以先列為材料小教室的優先題目,不然我就要回頭整理我po過的文章放在news裡,有點無趣...

陳曉澔
2018-05-28 23:03:36

Kevin Chen
2018-05-28 23:16:39

鄭詠文
2018-05-28 23:23:38

Kevin Chen
2018-05-28 23:29:06

Kevin Chen
2018-05-28 23:34:23

鄭詠文
2018-05-29 00:08:17

Chen Zimook
2018-05-29 00:1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