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D列印服務
  • #maker+t=market
  • COSPLAY 3D 建模
  • 1
  • 2
  • 3

ATOM 3D Printer Group 造訪社團 » 平台

原文網址 Vincent LM Yeh
2015-08-16 22:21:26

2815/08/16測試筆記
[G29速度對第一層列印品質的影響]

我先前已在KISSLICER裡頭取消每次列印時先跑一次G29,
改成設定合適的Z OFFSET值。而設定Z OFFSET前有用50%的速度跑過G29,作為設定Z OFFSET的基準。根據同好們的建議,用50%的速度跑G29可以得到更精確的數值。

今天閒來無事想來印印看原廠給的GCODE,裡頭是設定列印前要先跑一次G29的。第一次印時我沒有降速,結果第一層就不均勻了,第二次印時乖乖在印表機旁將速度調降為50%,第一層就漂亮多了。

這提醒我每次只要跑G29,都要確定速度是否與當初設定Z OFFSET時用的G29速度設定一致,否則像這個案例,100%速度的G29會讓噴嘴在列印第一層時太過於貼近平台,導致不平均及出料不順(一直聽到擠料機有搭搭聲),而且線料如果讓擠料齒輪磨掉一部份,也會導致之後某一段出料量不足,造成列印瑕疵。

還在試著列印出平整第一層的朋友們可以檢查一下,每次設定數值或列印時,跑G29的速度是否是一樣的。

蕭傑仁
2015-08-16 22:40:12

又學到了

Vincent LM Yeh
2015-08-16 22:44:02

是啊!今天誤打誤撞,發現不能偷懶,機器一跑G29就要確定速度與當初設定Z OFFSET時一致。

廖新弘
2015-08-16 22:49:39

那乾脆修改馬林是不是比較快

Vincent LM Yeh
2015-08-16 23:34:51

也是

Clarence Lee
2015-08-16 23:39:44

官方版本Marlin_main.cpp大概Line 1643
feedrate = 6000;
這個可以往下調像是3000

Vincent LM Yeh
2015-08-16 23:46:38

瞭解!!

Harry Cayne
2015-08-18 03:16:01

nice, where do change the G29 speed ?

Clarence Lee
2015-08-18 08:25:24

Harry Cayne Marling_main.cpp line 1643, feedrate = 6000.
Lower the value to 3000 or less..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5-08-16 22:13:59

[不務正業 之 ATOM 雕刻機改裝]

這篇純粹是抱著好玩的心態所作的嚐試,我的想法很簡單。ATOM 這樣的機構是現成的,換上什麼平台就可以變成什麼功能。
它究竟能作什麼,作到什麼程度,其實也不用多想。因為它就像人的手,你的手能作什麼,它就能作什麼。只要不太為難它就好。

雕刻過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ihlXx9R9jM

所以雕刻機的想法也很簡單。

我先去買了一組相對輕、轉速快的雕刻筆,然後拿一塊電路板試著去刻它。

手持的狀態下能刻之後,我就畫了一個夾具,讓它固定在 HUB 上。

然後因為它沒有辦法跑 G29,雖然可以用相同的概念移植,但我不想讓刀具去撞玻璃。(這部份可以參考 Rickey Yang 的作法,改成在某個方位作一個歸零校正點,再改 Marlin 去修正。但這部份以後再實作。)

所以校正的部份是用很白爛的逐步趨近法,反正只是測試嘛。

之後,就是一樣用 123D 畫圖,轉 STL,用 KISSlicer 切圖(這時有針對刀具的尺寸和適合的速度去改參數),產生 gcode 之後,用編輯器去替換高度值,以及很重要的一點是每個路徑跑完一定要 z-lift 到不會撞刀的高度再移動。

然後測試就結束了..... so far so good.

心得:
1. 只要你的手能作的,ATOM 都有機會代勞。

2. 不想 re-invent the wheel,所以能買現成的就買,以後就算不架在 ATOM 上也能用。重點在 integration 和 tunning。

3. 自動化和數位化不難。就是把自己作的每個動作細分,改成數據,再控制機器一步一步執行,就會達成。至於效率是另外一回事。

順帶一提,為什麼先前我要先用千分錶去測玻璃平面度,就是要知道在不用 G29 校正時的機器誤差。

對機器能有更多不同的思考切入點後,它的應用面就不會受限於原始的設定,這樣就會有無限的可能。這樣就會非常有趣~~~^O^

高北熊
2015-08-16 22:14:40

這個只能跪了

林宇辰
2015-08-16 22:18:01

太猛了!!

姜智勻
2015-08-16 22:22:20

真強。。。

Mark Chen
2015-08-16 22:23:19

戴士偉
2015-08-16 22:27:56

強大!

Mark Chen
2015-08-16 22:28:17

已預見會有一波改CNC潮

Charlie Ting
2015-08-16 22:30:14

我在想能不能自動換刀?XD

戴士偉
2015-08-16 22:30:31

只要掌握好刀尖點, 換個頭就可以側銑了, 或任意角度銑~

主要問題還是 CAM 比較麻煩

Rickey Yang
2015-08-16 22:30:42

要請Lawrence趕快備貨 平台需求大增

幼稚達
2015-08-16 22:43:45

看得我都想多買個平臺來改了

Vincent LM Yeh
2015-08-16 22:47:42

所以改成筆架就能用來畫圖當PLOTTER了!

Charlie Ting
2015-08-16 22:49:10

高北熊
2015-08-16 22:50:26

坐等官方CNC套件

葉世瑋
2015-08-16 22:59:37

ATOM改CNC實用性應該不高,皮帶驅動遇到硬一點的材料就GG了吧

Mark Chen
2015-08-16 23:04:32

樂見其成 一山還有一山硬 比不完 皮帶就用在它該有的定位就好

李穆
2015-08-16 23:26:41

我想順便請示馬克大神雷射模組能不能改功率大一點的,想來玩個雷切

Small Black
2015-08-17 00:15:57

好強喔,ATOM有無限可能了

Mars Wen
2015-08-17 01:58:37

姜智勻
2015-08-17 09:19:47

不知道有沒有切割成功的成果可以展示阿?

Charlie Ting
2015-08-17 10:05:47

照片上電路板的刻字啊,實際的還沒,因為還沒layout 電路 XD

曾俊維
2015-08-17 16:55:28

那畫圖的程式要用那一種?切片軟體呢?可以請教一下分別是用那體呢?

Charlie Ting
2015-08-17 16:58:09

暫時都是用 3D 列印用的程式啊,只是換個觀念設定來輸出合適的 gcode 而已。因為我不想改 Marlin,所以先偷懶~~XD(其實也有可能是不會改,所以抗拒動手)

曾俊維
2015-08-17 22:52:40

我的假設是只印一層,是這樣嗎?

Charlie Ting
2015-08-18 00:20:47

是的


原文網址 Tsan-Tang Chou
2015-08-16 20:05:26

多災多難的機子…繼上次鎖爆噴嘴平台…又裝壞了那個25mm風扇…組了快一個月…總算整個都組好了…剩下最後要調整皮帶張力的時候又發生問題了…

皮帶張力調整完…用手移動滑車會卡死,只能小範圍移動…檢查了一下,皮帶輪是歪的…換了一顆馬達也一樣…

這能出保固嗎?

Clarence Lee
2015-08-16 20:10:24

皮帶繃太緊?只有一軸皮帶輪是歪的嗎? email or電話聯繫alt design 官方洽詢吧..

Tsan-Tang Chou
2015-08-16 20:19:43

只有一軸是這樣…調皮帶的時候這個有問題的軸張力還沒調到跟另兩軸相同的緊度滑車就卡死了…(我調張力的時候是先鎖螺絲後再移動滑車兩三次才量張力)

邱子銓
2015-08-16 20:30:05

感覺是鋁齒的內孔太大孔了~鎖上軸後變成沒正圓~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5-08-13 19:07:07

[未測先PO]

前幾天跟原廠訂了一些零件,目的不外乎是讓整台機器能夠更便利、更穩定的運作。

第一件我想作的事,就是去測玻璃究竟平不平。而我不想用 G29 的方式測,因為那個作法有一個很大的變數在機件結構上,而且調校的方式也放在修正機件結構上。

但對我而言,平台上的東西是可以換的,它不一定有蓋子,不一定有開關。因此 G29 在我來看是可行但不見得通用的作法。

所以,我自己畫了一個夾具來固定我的千分錶。然後,我預計用 gcode 控制平台去跑玻璃上的這些點,再看每個點的數據差異。

這個概念的基礎是,三點構成一個面,並且假設機器的三根柱子的位移和結構是精準的,這時用 gcode 去控制平台平移時,應該要在同一個面上。(其實就算不是,這個問題也會永久存在,等於無解。就可忽略。)

然後我就可以測出玻璃相對這個虛擬平面的高低差。這是比較合理,也比較不受機件影響的數據。之後,就可以依此來修正玻璃夾具的固定和調整作法。

最後,開關觸發的測量校正機構就有可能直接拿掉。這樣,平台的使用會更有彈性,也更方便。

Danny Kuo
2015-08-13 19:12:17

上量表了!!!這樣是不是再來一個平臺調整裝置呢?

Charlie Ting
2015-08-13 19:13:54

要先知道原始的物理狀態才知道怎麼下手最有效最簡單~~~

MoMo Yang
2015-08-13 19:15:32

這是要看到他有沒有頂到玻璃嗎?

Charlie Ting
2015-08-13 19:18:15

不是,我預設設定平台固定在玻璃上的1~2公分高,然後去測各點的高度,這樣就知道玻璃平不平,和要怎麼調整最好。

MoMo Yang
2015-08-13 19:20:11

沒有頂到玻璃怎麼能夠知道玻璃平不平, 好難想像, 我以為是頂到玻璃後,量表會有變化

Charlie Ting
2015-08-13 19:20:48

要頂到啊,碰到一點就可以了。

Jeff Lin
2015-08-13 19:23:41

測完你就知道自己組的機器有多不正,不過也不完全是機器的問題,軟硬體都有可能是問題點,此法如果搭配M666 就真的很有幫助,從此脫離G29的困擾

MoMo Yang
2015-08-13 19:26:53

了解, 那就跟我想像的一樣了, 期待你的結果

陳明谷
2015-08-13 19:44:22

我也期待…

江榮泰
2015-08-13 21:57:38

這個肯定準 調教好 誤差趨近0

Charlie Ting
2015-08-13 22:28:54

測出來的結果,算均勻的碗公 XD

Charlie Ting
2015-08-13 22:34:55

補一張固定夾子的位置。

看起來只要採用幾位同好的支撐座,不要夾太用力造成變形,應該會可以控制在20條左右。

等於是半個噴嘴直徑,再用 G29 修正一下,應該就沒什麼太大問題了。

Clarence Lee
2015-08-13 23:35:03

DELTA_SMOOTH_ROD_OFFSET or DELTA_RADIUS
其實也影響了本身運動的弧面上凹下凸...
所以要問玻璃是否真平,應該用別的水平量測
這樣量只是看出他的相對結果

Jeff Lin
2015-08-13 23:39:16

所以該用什麼量?

Clarence Lee
2015-08-13 23:49:03

玻璃平不平其實沒有很重要,他是均勻的..校正完...印的平就好...
要量玻璃平不平應該有其他適當的方法
不過G29或是傳統四點校正(其實這也算是建立在假設玻璃是相對平的)
這時後用千分表在表面到處水平運動
當作校正結果的檢視倒是不錯...
不過說真的G29的補償方式其實也無法對付凹凸變化太大的情形,基本上還是假設在這是個理想平面吧...

Charlie Ting
2015-08-13 23:50:58

目前我的想法都是先假設原廠的物件精度OK,軟體裡設定的參數也都精算過。在這前提下排除組裝或使用的誤差,如果能控制在一定精度和穩定度內,其實我就不想再深入,而是打算去整合更多東西。
就在剛才這個測完後,我已經在想主軸要怎麼裝、怎麼定位和 gcode 怎麼改了。能一直向前進,讓我感覺有趣。

戴士偉
2015-08-14 00:05:33

"有趣" 才是進步的原動力!

洪瑞宏
2015-08-14 16:20:59

精度是很有趣的議題也有相當難度,10個影響精度的因素,你把9個都搞到0.01以內了,一個只到0.1。全部的精度還是0.1。

洪瑞宏
2015-08-14 16:23:46

另外我在原廠玻璃下墊一塊12MM厚壓克力,因為我相信玻璃那麼薄變形量一定很可觀。

Charlie Ting
2015-08-14 17:47:59

我也有想過複合材料的作法,不過現階段先把數據透明化,影響的參數減化。這樣會比較容易找到好的切入點。

Vincent LM Yeh
2015-08-14 21:09:16

請問,測出來是個均勻的碗公型態,為何是指玻璃中央凹陷,而不是玻璃上方做為測試基準的虛擬平面本身因為某些原因而呈現碗公型態?

Charlie Ting
2015-08-14 21:13:11

因為前言有講喔

這個概念的基礎是,三點構成一個面,並且假設機器的三根柱子的位移和結構是精準的,這時用 gcode 去控制平台平移時,應該要在同一個面上。(其實就算不是,這個問題也會永久存在,等於無解。就可忽略。)

Charlie Ting
2015-08-14 21:15:37

這只是我解決問題的程序和邏輯差異,當然很多地方都可能有問題。所以我先選擇我比較相信的,然後測試,調整。等碰到極限或不合理的地方後,我才會換不同的思維來分析其他可能性。
不然如果所有變數都搞在一起,那我到底要相信什麼?XDDDDD

Vincent LM Yeh
2015-08-14 21:29:53

因為你的碗公型態太均勻了,浮式製造的玻璃不太可能有這種型態的缺陷,噴嘴的力道也不會讓玻璃變形,所以我才想是否有可能虛擬平面就是convex surface,所以測出的玻璃呈現concave surface?

Vincent LM Yeh
2015-08-14 21:32:47

那個Kossel Mini Calibration就是在物理機構這段校正的方法,利用紙張測試來確認噴嘴在同一個Z Height做平面移動時,盡可能的真的是「平面」

Charlie Ting
2015-08-14 21:40:39

我測了幾次:
第一次有膠帶,有些有貼,有些沒貼,測完覺得沒意義,作廢。
第二次沒膠帶,就像上面的狀況。但我發現可能鎖太緊,所以我從三點固定(鎖很緊)改成四點固定,但只是卡住玻璃而已。
第三次測完,就有數據能對照2的結果,就大概能看出 concave 或 convex。若是問題不大,我會選擇改變我的防塵支撐的設計,用它來卡住玻璃,然後用 M666 修正三軸的誤差。
若是問題很大,我才會仔細去看 concave 或 convex 的原因。

這是我設定的程序。但那邊能達到我的滿足點,我就不試了。

PS. 我完全不想去動噴嘴的架子,那是一個我刻意忽略的變數。當然會有我的考量。

Charlie Ting
2015-08-14 22:14:23

第三次測試結果

看來我需要去檢查一下六根桿子的狀態,也讀一下 concave vs. convex 的說明了。

Vincent LM Yeh
2015-08-14 22:39:42

針對RMS Z error與Max Z error你的理想數值是多少呢?

Charlie Ting
2015-08-14 23:00:33

其實我沒什麼概念,只是試著去解讀數據的意義。
三次測量下來我對數據變化大概有一定的了解了,但我又作了很多次不同組裝的測試,都一樣是類似碗公的型態。這就讓我覺得很可能是concave 的狀態了。
因為我甚至是測量時去壓某些角落,或調整螺絲,來看可能的變化範圍。但是,實際能動的其實有限。這表示有些誤差並不是組裝或玻璃造成的。

江榮泰
2015-08-15 09:07:23

小弟也提供個人的淺見
理想狀況 玻璃真平最佳
此時樓主量完 併聯臂的機構運動誤差
可以被軟體補償至趨近平面運動
所以有朋友覺得應該用其他輔助工具量平面度

江榮泰
2015-08-15 09:13:43

但以沒有其他量測工具的狀況下
樓主的方式的確是最適當的
因為這樣的量測方式 不管玻璃平不平
校正後 至少可以保證同一層的運動位置永遠與玻璃等高
即便成品平面度稍差 但遠比厚薄不一來的好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5-08-12 14:31:32

可以鎖到爽了~~~
但是我訂的是平台,怎麼會變蓋子?

不過這讓我想到一件事,我應該為這個美麗的錯誤跟原廠凹六顆球頭用的止滑螺絲。應該不算過份才對,不然我得跑一趟車程哩。

陳明谷
2015-08-12 14:34:08

眼睛發亮!!!

MoMo Yang
2015-08-12 14:41:52

平台和六顆球頭報價多少呀?

Charlie Ting
2015-08-12 14:44:19

寫 mail 去問比較準喔,因為我也不清楚他們報價是不是固定的。但以我問到的價錢,球頭算不貴。但平台就很.....XDDDDD

MoMo Yang
2015-08-12 14:47:32

了解

楊孟璇
2015-08-12 14:49:03

可以單獨買零件!太好了!!!!

Jeff Lin
2015-08-12 15:18:57

有些東西可以稱重賣,有些當然不行阿!

戴士偉
2015-08-12 16:07:33

平台是 CNC 客製的, 不知道有沒用到五軸機, 有的話就貴貴~ XD


原文網址 Juang Yu-Lin
2015-08-11 00:44:28

我是這樣固定我的列印平台~
http://www.thingiverse.com/thing:962947/#files

鄭政浤
2015-08-11 00:50:59

這招簡單易懂不錯耶XD

林育民
2015-08-11 09:05:18

滿好奇這樣玻璃不會上下跳動嗎? 尤其Auto level的時候

Juang Yu-Lin
2015-08-11 16:44:39

不會喔!用了兩個禮拜都沒有此問題

Roy Lo
2015-08-13 08:40:07

感謝分享, 安裝後, 蠻穩定的~

Evan Lin
2015-08-13 09:01:14

需嚴防列印中手去碰玻璃或列印件時造成玻璃整個旋轉位移。

Roy Lo
2015-08-13 09:06:09

除非用力轉玻璃, 其實都蠻牢靠的


原文網址 Rickey Yang
2015-08-09 11:38:25

忘記是誰問 電極在平台有膠的時會不會失效
剛好平台有個拆件後的印子當對比 就錄下來給大家參考了

李穆
2015-08-09 12:58:40

是我問的,感謝分享


原文網址 邱豫彥
2015-08-08 15:04:29

請教各位高手:

1. 用ATOM的測試檔案列印沒問題,但是用自己的圖檔卻無法出料,甚至噴頭會把平台刮花,這是什麼問題?

2。另外,兩邊側吹風扇都沒作用,6支桿子列印時還會自己脫落

兩個禮拜前拿機器去ATOM公司維修過並收費了,放到今天才開始列印,就遇到這些狀況,有點頭大,希望能找到解答,謝謝!

Clarence Lee
2015-08-08 15:22:13

只能說...詳閱寶典..

話說8支桿子是那邊多長了兩支?....

該做的基本功還是要自己多看多學多想想多理解...

邱豫彥
2015-08-08 15:22:45

喔,更正,是6根才對,不好意思

Clarence Lee
2015-08-08 15:28:45

kisslicer設定檔沒有套用正確的話
http://www.atom3dp.com/....../KISSlicer_ATOMSettings_r4.zip
下載解開蓋掉kisslicer目錄內的inf重開kisslicer

De Leo
2015-08-08 15:53:02

切片參數不對,全部重設過

Charlie Ting
2015-08-08 16:29:48

從邏輯來看,只要有任何檔案能順利列印,代表機器沒事,是你的設定跟機器不合。所以你得朝自己的設定方式去思考或貼參數跟圖面讓大家幫你看。

有送原廠檢測,基本上應該不會有什麼機構上的不良,不然當下你也不會帶回家。因此,要研究一下你在什麼情況下會發生這問題。

最後,這機器是要自己動手的。因此,在遇到每一個問題時,都要思考一下你可以如何檢測排除,如何避免,和它的原理原因。這部份收穫會更多更大。


原文網址 Vincent LM Yeh
2015-08-06 13:36:15

[G29與玻璃平台平整度測試]
按照流程操作
(1)把口紅膠洗乾淨,貼上藍膠帶(TH=0.2mm)
(2)放上平台鎖緊,好好鎖緊XD
(3)放慢速度跑G29
(4)把Spiral檔案用Meshmixer調整成包外尺寸=190mm(怕噴頭撞螺絲)
(5)Kisslicer裡面拿掉G29 Z+0.45
(6)Kisslicer裡面設定Z Offset=0.65(原來可行的0.45加上膠帶的0.2)
更新:Z Offset=0.60~0.55 第一層會黏的比較緊

(7)切片丟機器列印,感覺還不錯
PS.第一次調整時,把Z lift與Z Offset弄混,結果噴嘴直接劃破膠帶

Vincent LM Yeh
2015-08-06 13:48:57

補充一下,藍色膠帶在B&Q也買的到。去油漆材料那邊找3M遮蔽膠帶就是了。以前買來固定草圖紙用的,沒想到3D列印也好用,3M真是惠我良多。

吳旭倫
2015-08-06 16:15:18

B&Q賣的是2080吧,一般3D列印用的應該是2090,型號不太一樣,我用2080黏不太住...

Vincent LM Yeh
2015-08-06 16:35:07

我買到2090喔

Charlie Ting
2015-08-06 22:45:31

重點是多少錢?B&Q的東西通常都比較高貴 XD

Vincent LM Yeh
2015-08-06 23:22:13

忘了多少錢了,不過B&Q的東西確實較貴,我是因為家裡附近就有一家,買東西方便所以常去。

Vincent LM Yeh
2015-08-07 00:28:54

查到了,一卷105台幣,不知有沒有比較貴。 http://www.i-house.com.tw/product/detail/id/137070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5-08-05 08:58:50

[昨日成果-小白球]

球體的列印問題頗多,底部口徑小,速度不能快,散熱要跟上,不然翹曲問題會影響成果。

中間段可以正常或加速印,相對有效率。

後段因為力矩大,最好再減速印,不然磨擦或碰撞都很可能讓球在未完成前就滾下平台了。

這顆球在70%左右發現某個路徑下會造成球體晃動,所幸狀況不明顯,最終還是順利印完。

順帶一提,為了方便拆支撐,特別將支撐量縮小,並且因為小白球的特性,所以只有三個點的支撐,讓支撐對表面的影響減到最小。

游仁亨
2015-08-05 09:08:23

真的很厲害!

黃康誠
2015-08-05 09:10:42

如果程式可以分層定速就方便多了

Charlie Ting
2015-08-05 09:14:14

有一些可以,但我覺得還好,反正目前是練功期。多玩多觀察~~

David Wang
2015-08-05 09:23:40

我大概印大2~3層之後..就拿膠帶貼死在玻璃板上..

李姍姍
2015-08-05 09:28:43

好厲害啊!

Chunchih Chen
2015-08-05 09:30:59

太佩服了

游仁亨
2015-08-05 09:53:13

新手村砍草人ing

陳明谷
2015-08-05 10:10:56

會扣血 記得回村

Mark Chen
2015-08-05 10:16:40

現在砍草人會扣血?

陳明谷
2015-08-05 10:18:46

在15年前…會扣血
對不起…我老了!

Charlie Ting
2015-08-05 10:21:35

球體薄殼有個很大的問題是支撐,找機會試試。

何珈霖
2015-08-05 12:14:01

會不會一打就爆開

Charlie Ting
2015-08-05 12:15:03

印十幾個小時,你覺得我會想拿起來打嗎?XD
這是純粹練技術用的。

蔡松柏
2015-08-05 12:55:42

請問列印中, 速度的調整是利用 "Tune -> Speed" ?

Charlie Ting
2015-08-05 13:06:54

直接轉旋鈕改%就好

Mark Chen
2015-08-05 15:28:45

改旋鈕屬應急 真的 其實技術要好還是要去抓一下數字與實際速度 轉旋鈕 無傷大雅 但是好不容易試出來抗牽絲最佳速度 又因此改變

Mark Chen
2015-08-05 15:29:19

不會有啥賭料問題 但是就是牽絲表現會改變而已


 

全不選 發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