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SPLAY 3D 建模
  • 3D列印服務
  • #maker+t=market
  • 1
  • 2
  • 3

ATOM 3D Printer Group 造訪社團 » 支撐

原文網址 盧楷文
2019-12-31 15:12:18

最近嘗試了印雙色的物件,遇到了小問題,引道約1/4的高度時,外圍就開始向上翹曲,請問有哪些參數可以調整呢?該不會要用支撐來解決吧...

李安茂
2019-12-31 15:14:51

應該是氣溫影響吧 外圍可以印一圈保溫牆

チェン 幸せな
2019-12-31 16:03:36

風扇沒開?看相片似乎是如此.

許兆宇
2019-12-31 23:28:02

那是溫度太高造成的
你的風扇要開!可以改善很多


原文網址 麥麥
2019-12-14 21:20:41

不知道這樣的支撐材溶解速度,合不合大家胃口呢?

廖新弘
2019-12-14 21:27:22

我覺得酒精料也不錯

Moko Jenson Huang
2019-12-14 21:35:19

XD....腳斷了..(看錯重點)

許阿瑋
2019-12-14 21:38:16

自己做的雙料系統?

陳柏仲
2019-12-14 22:14:50

這種列印品質,也蠻有勇氣的

Viktor Qiu
2019-12-14 22:41:38

請問這PVA會不會很容易受潮反而不能印?

張哲勳
2019-12-15 18:00:16

問題是你開快轉

Chen Zimook
2019-12-17 20:26:53

我有個問題.....後續那盆水 怎麼處理!?

Tk Leung
2019-12-19 13:45:12

PVA 浸軟了先動手除掉一些然後再浸可以省些時間, 不過試過很多支撐料最大的的問題是和主物料黏不上。一些在支撐生式的細節很易掉了。

馬小將
2019-12-20 03:09:19

因為你強調溶解速度~但感覺是用縮時攝影!還是就跟影片長度一樣?
如果是縮時攝影,可以請問一下從丟到水裡到最後拿出來的這段時間是多長呢?


原文網址 廖哲輝
2019-12-10 06:10:54

ATOM 3 印完了第一卷料,也來做些周邊吧~

簡單做了一個 ATOM 3 / 3 Lite 的工具收納架,直接扣在 ATOM 3 螢幕面板旁即可,如果要更穩固可以在內側用 3M 無痕膠條固定,基本上內附的工具一直到調平開關都可以放在這個工具架上。

檔案: https://www.thingiverse.com/thing:4035061

---

0.32 層高列印

不需要支撐

德瑞克
2019-12-10 07:18:23

這挺好的…

Chien Lin
2019-12-10 10:25:14

好方便 ??

黃文翔
2019-12-10 12:03:45

懷念PIL的時代 :D

莊子旻
2019-12-10 13:08:27


原文網址 チェン 幸せな
2019-12-09 21:45:17

PLA->PVA水溶支撐,0.1層高.


原文網址 德瑞克
2019-12-05 17:22:01

第一次做有支撐的…
好像有點笨…哈哈哈
用一側整面支撐…
果然慘不忍睹…

Taylor Yang
2019-12-06 02:52:40

可以分件再組合,就不用支撐材了~


原文網址 郭映廷
2019-12-05 11:10:34

之前請教的問題,這次再試一次還是有這個現象會出現。
支撐確定有開,附上設定圖。
想請教是否還有哪個部分沒注意到?

林似諭
2019-12-05 11:12:34

懸掉的地方,支撐沒有全遮到,支撐密度再調整看看,zgap已經是0.2了,層厚呢?

陳永慶
2019-12-05 11:12:53

某一層沒黏著,下面就懸空了,加大擠出量跟放慢速度?

李松錡
2019-12-05 11:16:38

我有個有趣的問題
支撐確定有開,那他有印支撐出來嗎

郭映廷
2019-12-05 11:20:14

比較奇怪的是這個圓管,也有出現這個現象。
直徑:91mm 高:170mm 璧厚: 1.2mm

趙本名
2019-12-05 12:25:30

支撐下面沒柱子撐著 架橋的地方有點弧度 所以垂下來了

郭映廷
2019-12-05 17:47:17

所以,版上的各位反而比較沒有在用kisslicer?

郭映廷
2019-12-09 18:42:11

跟各位報告一下,我換了cura切片之後,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


原文網址 Nick Tsai
2019-12-02 16:15:22

支撐次的雀斑 大家都怎麼清除

廖新弘
2019-12-02 16:21:06

Frank Yan
2019-12-02 16:33:00

支撑点, 只能先用粗砂纸磨, 后用洗砂纸磨

曾子軒
2019-12-02 16:34:57

小銼刀慢慢剉,再用海綿砂紙…想試試看用小蜜蜂…不然磨得好累

黃俊傑
2019-12-02 16:51:35

防火槍...

葉世瑋
2019-12-02 17:14:21

刻磨機

Clement Chu
2019-12-02 17:22:39

火槍

線上幫助
2019-12-02 22:08:08

果汁機


原文網址 林似諭
2019-11-30 22:17:38

支撐參數調校的好,就不一定要雙噴機+水溶材、異形材(不跟成形材結合的材料),也能有好看的支撐面,辛苦等了20幾小時,重新做了2個實驗,支撐好拆,成形的頂面也排除了切片惱人的噴頭刮痕,亮點在最後的影片哦………就先賣個關子吧,因為還沒找出切片軟體的運算羅輯….....切片軟體為cura4.4

李松錡
2019-12-01 00:22:05

因為你的支撐碰到的部分其實有點像 bridging 所以其實不會太難看
然後 cura 設定的 support z distance 無法小於使用層高
這是很可惜的事情
https://www.instructables.com/....../Best-Support....../
其他調校的部分我覺得這篇講得非常清楚
再偷偷講個事情 其實 prusa slicr 很猛 我現在都用 prusa slicr 了
如果你打開 support 他預設會問你要不要打開 Detect bridging perimeters
這個東西很猛 有多猛你可以在切片完之後的 view 裡面使用 hight 的選項看不同部分的層高是什麼
他把支撐的部分在不是很重要的地方印得盡量快,把層高印得比較高所以可以合併幾層印一次就好
最猛的是如果你看 overhang 的部分,他會故意印得比較多,也就是層高會比較高一點
這麼做的好處是他跟支撐的部分不會黏死而變得非常非常好拆 (這是我用過最好分離的支撐)
另外又因為他多印的部分其實有經過設計,會造成等效上的 support z distance 並不大,所以看起來也蠻好看的
然後因為他故意印得比較多,所以你後製磨掉的話有很高的機會可以維持原來模型的設計

Alan Chen
2019-12-01 02:15:24

可以分享 slicr 的配置檔嗎?想試試看。

林似諭
2019-12-01 02:25:36

李松錡 (Alan Li)謝謝您的分享,真是太棒了!關於您提出的說明真是精彩,也大概知道,您的方式是不是在說“使用適應層高“,這個部份cura是有的,只是我不太用這個功能,因為覺得這樣的印製表面覺得沒有比較好看,二來是support z distance,如果是用另一種支撐材,其實是能夠設置為0mm distance的,我的影片中另一片就是pla+petg來做的,三來是您提供的網站也說明的很清楚,印製的成品也很漂亮,只是說明的版本較為舊的2.x版,另外關於Interface Thickness(支撐界面)這個部份,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是從2.x版之後就有了,網站上的設定其實可以再更簡化一些,比如support z distance是層高的2倍、Interface Thickness是列印層高的3-4倍,就能有很好的表現,拆除也很容易,成品的細緻度不會差到那兒.............

林似諭
2019-12-01 02:47:13

支撐的樣式

林似諭
2019-12-01 02:47:27

拆除後的樣子!

林似諭
2019-12-01 04:12:57

適應層高模式

林似諭
2019-12-01 04:13:33

無適應層高模式

林似諭
2019-12-01 04:14:53

適應層高的內部支撐樣式

林似諭
2019-12-01 04:15:46

無適應層高的內部支撐樣式

李松錡
2019-12-01 08:17:30

林似諭 不是喔,適應我用過,他只有根據模型的變化曲率做修改,並不是針對overhang修改
這是因為你的模型剛好在overhag附近曲率變化很大(你用別的模型驗證,而且我觀察過,你看你模型內部,曲率變化大的在模型向內的部分,而且你要看的是接觸到支撐的部分)

李松錡
2019-12-01 08:32:22

然後你說的2.x的問題,我自己有用4.x實驗過
我個人認為概念上和我貼的那篇是相同的,即在溫度相同下,主要是interface厚度和 support z distance 兩者影響表面好看與否,也會影響支撐與模型分離的難易
而我發現cura的support z distance沒辦法低於層高,所以在層高比較高的時候,會有支撐接觸面不好看的現象。我有盡量tune 過 cura,但受限於層高的問題,導致我要用層高0.1才能有好看的與支撐接觸的面
然後我覺得你可以用過一次prusa slicr 的支撐,兩者比較過就會發現他更好拆

李松錡
2019-12-01 08:35:28

Alan Chen 我列印層高profile 是套prusa mk3s 相同的設定,只有把printer修改成delta機種,並把atom的列印範圍,start end gcode放上去
另外prusa slicr比較不一樣的是他把 retraction 放到 printer settings 中,我用的 retraction 是5mm, 80mm/s,但因為我的atom 進料管長度有改過,建議你 retract distance 用7mm

林似諭
2019-12-01 08:36:11

李松錡 感謝您的指教,我再試看看…

李松錡
2019-12-01 09:04:16

其實我也希望適應層高能 work around 解決 support z distance 無法低於列印層高的問題,因為cura 的tree support 我覺得真的非常棒
但最後研究後發現他只會根據曲率變化,完全不參照 overhang

廖新弘
2019-12-01 10:08:00

太神了

Eason Wen
2019-12-01 22:23:58

二個神的對話完全有看沒有懂

德瑞克
2019-12-01 23:30:47

Eason Wen Me too...XD

Birk Binnard
2019-12-02 01:55:34

Is there a way I can trade in my Atom2 for an Atom3?


原文網址 Kevin Chen
2019-11-28 19:23:56

世代交替-Atom 2.0到3.0

一拿到3.0我就來挑戰不可能的任務,超細的車軸很難在拆支撐的狀態下不弄壞,實在是不敢拆完,但能夠把細節都印出來,三風扇功不可沒,真的是新機器升級有感!

和2.0相比最明顯的是變得非常安靜,旁邊的2.0喉管風扇持續尖叫XD,另外就是進料路線明顯變短了,既然我可以用2.0印40D軟料,3.0應該可以挑戰看看30D

當然3.0還是有一些小地方可以更好,例如用來固定線材的列印件卡得太緊很難拆裝,換成長尾夾還比較好用。

另外就是擠出機構看來有對軟料優化,鐵氟龍管幾乎把擠出機空隙填滿,但也造成線材很難穿過去,和線材的曲度又剛好是反向,所以線材的剪法和以往要相反

再來就是設定切片軟體時,用cura一時找不到原廠的設定,但這問題也好解決,直接設定delta機台的參數,選擇圓形底板,原點在中央,勾選熱床,然後到atom官網確認機台的列印空間設定,基本上我這樣就開印了~

久違的ATOM,我回來了 ?

附上檔案連結:
https://www.thingiverse.com/thing:347570

沈育廷
2019-11-28 19:31:50

猛啊

林似諭
2019-11-28 19:32:23

真好

Hu Allen
2019-11-28 19:53:59

ㄚㄙㄌㄚ

Mark Yiu
2019-11-28 20:49:30

請問可否分享stl file?

吳水豚
2019-11-28 21:53:00

你家要不要辦一個印阿斯拉比賽~~~~!!!

Mak Sam
2019-11-29 08:25:20

請問可否分享stl file?

莊子旻
2019-11-29 09:00:08

想念 試看看!

Terry Tse
2019-11-30 06:00:47


原文網址 李安茂
2019-11-17 20:00:41

想請問各位大大 cura的支撐參數都怎麼設定 我印出來的支撐都好難拆……

麥麥
2019-11-17 20:17:32

跟ATOM買一台雙噴~就可以了

Cherub Shiao
2019-11-18 00:30:43

以壁厚T當基準,調支撐XYZ間隔,通常XY是1/2T,Z抓1T當開始。不同家的料可能有不同的性質,每次換線都是要調整一下的。

當然這個參數會跟冷卻也有關,就多試試吧。

李松錡
2019-11-18 09:14:16

這篇蠻好的,可以參考一下
https://www.instructables.com/....../Best-Support....../
然後有個要注意的是 cura 的 support z distance 會被 round 成當時的列印高度,例如設定的 layer height 高過 support z distance,則 support z distance 是沒辦法達到你設定的那個高度的


 

全不選 發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