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D列印服務
  • COSPLAY 3D 建模
  • #maker+t=market
  • 1
  • 2
  • 3

CNC車銑加工技術交流社團 造訪社團 » 檢驗量測相關

原文網址 湯姆
2016-04-20 21:39:20

從機械加工成本分析入門中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2471⋯⋯
我們可以得知機床在工廠中每天運作的成本

除了
機床每日折舊成本 人力成本 與刀具耗材成本 這三大項以外
另外還有兩個主項
一個是廠房的租金
一個是契約用電的基本電費

廠房租金是不管你一個月怎麼使用
時間到就是要收一個月租金
如果廠房是自己的
是不是就不算成本呢?
當然不是
你自己不用租給別人也可以每月收租
如果你留下自己用
這每月可以收租的租金就得列入生產成本中
這就叫做機會成本
所以
不管廠房是不是自己的
都得列入成本

自從湯姆哥跟德國開始較深的交往後
一直對於德國製造成本的低廉有很大的疑問
為什麼德國製的產品比我們生產的沒有高很多
德國工廠工人的平均工資是每小時800元台幣
台灣的是275元台幣
=30,000(每月薪資)*1.5(保險 福利 年終)/164(每月平均工時)
德國的平均工資是台灣的三倍
怎麼成本做出來沒有這麼高呢?

為此
湯姆哥除了親自去參觀德國同業的工廠外
還要求參觀他們的加工協力廠
你沒看沒錯
德國還是有很多工廠幫人做車床與銑床代工
這在日本也是很常見的

德國同業的工廠每週工作五天
週六日是不上班的
但是每天三班工作二十四小時
平均一週工作一百二十小時
一周有一百六十八小時
工廠的每週工時使用率是七十一趴多
廠內多數設備都改成全自動化
所以每個作業人員操作三四台設備很正常

以工廠每週使用工時來說
在台灣如果你只有上班一班八小時
一周只有四十小時
工廠的每週工時使用率是二十三趴多
只有人家的三分之一

如果你每天加班四小時再加上周六上班八小時
那麼你一周上班工時是六十八小時
工廠的每週工時使用率是四十趴多
也只有人家的五成多

光是在生產工時上
我們就比德國人差的多了
這樣的機械稼動率就跟人沒比了
即使你使用完整兩班生產
一周生產六天也才九十六小時周工時
只有德國的周工時八成而已

所以
要降低機械加工成本
增加工時是必要之事
除了可以降低平均租金成本以外
也能提高機械稼動率提高產出

在歐美的工廠
三班制生產是很正常的
工廠就是要這樣生產
只做生產一班八小時的生產
只能算是工作室

最讓湯姆哥吃驚的是
參觀他們的協力廠時
真的讓人驚訝
不太大家的加工廠
看起來跟台灣的沒有太大的差別
但是運作上就有大的不同
總共十二台CNC機械
六台單刀塔車床
四台單刀塔車銑複合機
兩台加工中心機
外加兩台鋸床
在國外的鋼材是沒有裁切服務的
你得買六米棒材回去自己裁切

這樣的設備
猜猜看一班多少人生產?
連同當班的主管
一共四個人
主管負責工作進度安排
程式與刀具的準備
再加上機動的支援產線
另外三個人一個人平均照料四到五台外加兩台鋸床

問德國工廠工人為什麼可以一個人操作這麼多台
猜猜看人家怎麼回答的?
他們說
我們領的是世界上最高的薪資
必須要操作這麼多設備
不然負擔不起這樣的薪資
德國工人很清楚他們的收入來自於產出
他們沒有加班
周六周日也不上班
每年基本收入台幣一百二十萬以上
試想
台灣有多少從業人員有這樣的想法?
這個差距
我們得花很長很長很長的時間才能追得上

雖然德國人使用高階的生產設備
但是利用長時間的運轉降低機械工時成本
加上每個人操作的設備數多
在德國的製造工廠內
生產成本是非常有競爭力的

增加每個月工廠使用時數
這就降低了工廠廠房的平均成本
更多的工廠使用時數也就增加了機械的稼動率
這也就降低了機械使用的平均成本
加上每個從業人員有高度自覺
能夠增加同時操作的設備
即便薪資世界高
也是能降低平均人力成本

在台灣
一個人操作兩台就哀哀叫了 2
75/2=137.5
在德國
一個人操作五台很正常 800/5=160
德國人的人力成本並沒有比台灣高多少喔
這個算出來真的讓人吃驚!!!

另外關於用電
契約用電的基本電費也是按月收取
不管你一個月怎麼用
基本電費依照夏季冬季收基本費
流動電費才是依照你使用量來核定電費
所以當你用的電量越多
基本電費的平均攤提就越低
更多的工廠使用時數也就能降低平均電費成本

最後
最重要的是
高效率切削刀具的使用
我跟德國人比較過同一產品的四軸加工中心機床加工時間
他們三分鐘完成一個工件
我們剛開始生產時是四分三十秒
現在更改刀具與程式把加工時間縮減到三分三十秒
但是還是不足人家三十秒
以前每小時產量只有人家的七成不到
現在追到八成五了
但是還是需要努力
我們在台灣使用的訂製特規刀具
在德國已經是很通用的標準刀

提升生產效率
才能更有效的降低生產成本
德國人把加工程式與使用的刀具都給我了
有些刀具在台灣還找不到
我們使用的加工設備速度也跟不上
這就造就了目前在這個工序上15%的產出差距

結論
高效率的加工可以有效降低成本
這是顯而易見的
所以使用高效率的刀桿刀具與軟體程式就顯得非常重要
另外就是工廠工時的增加
這也能立即的提高產出降低單位時間成本
至於人力成本
如果只能操作一台設備
薪資空間真的不大
想想看德國人為什麼能一人操作四五台設備
你在工廠內看就可以發現機械操作員就一直在廠內移動著
沒有機械自動化設備
就只有人力上下料
台灣的從業人員做得到嗎?

湯姆哥開工廠十六年了
手下人員操作三台就抗議
其中還有兩台是有機械手的
你說
該怎麼追上德國人呢?

李品樺
2016-04-20 21:42:31

借收藏,感恩,

Howard Hsieh
2016-04-20 22:30:17

?

郭倍源
2016-04-20 22:43:50

好文

邱愛台
2016-04-22 00:08:43

好文

Mike Day
2016-04-22 10:10:30

太讚.容許轉貼

湯姆
2016-04-22 10:11:43

沒問題


原文網址 李國永
2016-04-20 18:00:56

各位大大老闆師父們大家好,小弟有個問題請較各位,
像直徑0.5的鑽頭的轉速跟進給率的數據,鑽頭材質鎢鋼鑽鋁材,大約5mm深…小弟剛學CNC洗床不太懂,甘謝

黃柏榕
2016-04-20 20:36:18

高轉速 近給低 Q要小⋯ 試試看吧~


原文網址 湯姆
2016-04-20 10:14:31

常用刀桿說明介紹
湯姆·2016年4月20日
https://www.facebook.com/pcedison/p⋯⋯
有沒有前輩可以分享一下刀桿的差異和相關知識,
我想瞭解:
(1) NR
(2) ER
(3) C 型
(4) CTH
(5) HC
以上刀桿的形式差異,有沒有比較容易分辨的特點?還有適用的範圍為何?

Marcus Hsieh 湯姆 哥,因為近期正在調整刀庫,恰好有看到你昨天分享的 SGER 系列的開發歷程心得,但刀桿系列如此廣泛,希望可以請你指點比較明確的分辨法,以利採購適當的刀具,謝謝

夾頭刀桿(MILLING CHUCK)
(參考附件 P33)
夾頭刀桿在1980年到2010年可以說是席捲亞洲市場
在日本刀桿製造廠商的推波助瀾下幾乎便成加工中心機的標準配備
夾頭刀桿有著比筒夾刀桿更強大的夾持力與遠比側固式刀桿優異的精準度
(夾頭刀桿的精準度較高的是4*D 0.010mm 日製品的標準就是如此)
在銑刀夾持的需求上幾乎無人能敵
各生產廠商莫不以大刀重切削來展現這類型刀桿的優勢
山謙公司在2002年也跟日本技術合作引進生產這類的刀桿
也銷售了為數眾多的夾頭刀桿
這類刀桿的設計不外乎是
刀桿本體 內錐度螺帽 滾針襯套 防塵外套以及一些油封零件
再經過裝配後以勾型扳手鎖緊就能直接使用
如果加上直柄的筒夾則能夾持小尺寸刀徑的刀具
這類產品以使用者來說算是便利
單價偏高對使用者來說則是一個負擔
為數眾多的零件與組合起來的精度維持對生產者來說都是很頭大的問題
另外使用者不當的使用產生NG的狀況也常有而需要回廠維修
龐大的刀桿夾持外徑在四軸與五軸的應用上干涉很大
新型態的高速切削使用笨重的夾頭刀桿就不適合
也因此在今年度生產最後一批的夾頭刀桿後山謙公司就不在生產這類產品
我工廠內加工中心機上除了一些夾治具有用夾頭刀桿以外
加工夾刀用的刀桿沒有使用任何一支夾頭刀桿
一個專業的生產廠商不使用自己生產的產品不外乎幾個原因
要不就是使用上不便 要不就是單價成本太高 要不就是還有更好的選擇
所以在我工廠內沒用上夾頭刀桿也就變的很正常
因為
我有更好的選擇

筒夾刀桿(COLLET CHUCK)
(參考附件 P34)
筒夾刀桿組成有三個分離的部件
一是筒夾刀桿本體 一是螺帽 一是筒夾
三個部件都需要在一個很精準的狀態與正確的組合才能展現精度缺一不可
筒夾刀桿的要求在於三個部件的互換性
以刀桿來說
刀桿本體有一外牙
而這個牙需要依照牙環規來生產規範於GO/NOGO的上下限
山謙使用的環規精度是ISO-4h/ISO-4g
牙部以符合公差的方式生產在更換螺帽時才不會有不能搭配的狀況
刀桿本體有一錐孔而這錐孔的生產需要依照標準錐度塞規來生產
山謙公司產線的密合度的要求需要達90%以上
這樣的狀態在不同的筒夾使用時才不會產生精度上的差異
以螺帽來說
螺帽有一內牙
而這內牙需要依照牙塞規來生產規範於GO/NOGO的上下限
山謙使用的環規精度是ISO-5H
牙部以符合公差的方式生產在更換不同筒夾刀桿時才不會有不能搭配的狀況
螺帽的內部有一與筒夾接觸的面
多數是錐面而少數會是一平面
不管是哪種型態牙部與內錐面/內平面的同心度與真圓度就是螺帽的精度展現
以筒夾來說
筒夾有一錐度面與刀桿相接處
好與壞在於這錐度的密合度
與生產刀桿的外錐度相同
需要使用標準合格的錐度環規來做檢測
另一邊是另一錐度或者平面
需要與這個錐度達到優良的同心狀態
而筒夾的夾持內孔則要以筒夾的外錐度做基準來加工已達到精準的生產
建置一條精準優易的筒夾生產線是非常昂貴的
國際大廠的生產標準是不同精度的筒夾要用不同的生產線來生產
就像是生產TOYOTA的生產線與LEXUS的生產線是不可能會混搭的
常有些生產廠商說他們精度高的筒夾是用選出來的
我們認真的想一想
如果一批筒夾需要用精選的才能挑出精準的筒夾
那這條生產線的穩定性如何???
生產廠商如何滿足客戶數量上的需求???
因為你挑出來的精度比例不同
再說
挑出來少數是好的表示大多數生產都是不夠好的
要如何確保挑出來好的是真的好的?
還是不小心驗出來是好的?
這是個大問題!!!
一個精準的生產線應該是要達到95%以上的合格可靠度才行
筒夾刀桿的使用非常便利
舉凡 鑽 銑 攻牙 絞孔都能使用
是一個很容易入手與便利性很高的產品
不過他的缺點是刀桿機構的設計上多有缺失
對於剛性與重切削上是其弱點
山謙公司有新開發出來一個超級ER的系列supERgrip
這個系列在最暢銷的ER筒夾設計上做出創新改善
大幅的提升了這個系統的優點並強化了原始設計上的缺點
讓使用者在原來的ER筒夾上更換新的supERgrip刀桿後就能直接升級

油壓刀桿(HYDRAULIC CHUCK)
(參考附件 P35)
油壓刀桿的設計是
刀桿本體加上一個內套環利用焊接的方式結合兩個部件
然後灌入油充滿內部的油路用一個帶牙的活塞螺絲以六角扳手鎖緊
來擠壓內部的油達到精準夾刀的目的
油壓刀桿生產的很複雜也需要使用特殊材質才能在重覆使用中達到精準效果
油壓刀桿的優勢在於只需要一支六角扳手就能很精準的拆裝刀具
高階的油壓刀桿都能做到2.5D在0.003mm偏擺而且重複精度優異
油壓刀桿的設計內有一層油而這一層油提供了很好的減振效果
對於一些難切削阻抗力大的材質展現了很優異的效果
使用者對於油壓刀桿在重切削上的抱怨在新型態的高速切削中可以解決
這讓油壓刀桿的適用範圍更廣大
但是高昂的刀桿成本仍然讓使用者有沉重的負擔
常常是數倍於其他系列的刀桿
油壓刀桿在高速切削時因為離心力的關係讓油向外擠壓造成夾持力的縮減
偶有發生高速旋轉夾持力失效而脫刀的狀況
如何檢測油壓刀桿是否有正確的夾持也是個難以處理的狀況
都需要另外購買檢驗設備來檢測油壓刀桿的夾持力
不管怎麼說油壓刀桿對於某些加工上仍有優勢且現在的銷售狀況有顯著提升
也因此山謙公司從去年開始跟歐洲某廠合作生產油壓刀桿
待產線建置完成後就會推出產品

ezShrink熱膨脹燒結刀桿(SHRINK FIT CHUCK)
(參考附件 P36)
熱膨脹燒結刀桿是一種以耐熱鋼生產的刀桿
利用比刀具柄徑更小的孔徑
以及刀桿與刀具的熱膨脹係數與時間的不同
來達成膨脹孔徑夾持刀具
這是一種干涉夾持
也就是自然狀態孔徑比刀具柄徑小
加熱孔徑後讓孔徑變大
讓刀具柄徑得以插入
等溫度降低下來
孔徑與柄徑的干涉值就會產生夾持力
這是一種不需要靠外力的夾持方式
也是最精準的夾持
說到這系列的刀桿就需要從加熱機的歷史來研究
高周波磁感加熱機解說
(參考附件 P37 P38 P39)
利用通電的銅線圈產生磁場
讓鐵分子快速震盪產生熱能
讓位於磁場區的部分產生高溫
膨脹刀桿本體
達到快速拆卸刀具的效果
這類熱漲冷縮的技術
從當年的焊接火炬(上索)直接加熱=>容易過熱毀損刀桿
演進到用熱風持續加熱=>要燒很久 最少五分鐘以上
再演進到用銅套通電後加熱 接觸刀桿加熱=>加熱過的銅套很燙
一直到現在的這類高周波磁感加熱=>數秒到十數秒內交換刀具
熱膨脹燒結刀桿的不同
刀桿夾持刀具不外乎幾種方式
螺絲固定式
MT小錐度自鎖式夾持
夾頭刀桿的滾針軸承變形式
筒夾式=>螺帽是或後拉式
油壓式
這些都需要依靠外力來鎖緊刀具
而燒結式是依靠能量產生的熱膨漲方式來鎖固刀具
只要刀具柄徑在h6公差內不需要擔心刀有沒有鎖緊
也不需要擔心會不會施力過當鎖過頭損及刀桿
更不需要擔心每次鎖起來的精準度如何
越少的外力影響會讓夾持的狀態更精準
燒結式刀桿必須使用耐熱的鋼材
因為他需要加熱才能拆裝刀具
不能耐熱的鋼材無法使用
最早問市的燒結刀桿是用SNCM439/4340生產
這是不錯的合金鋼
只是在重複加熱後的壽命較短
而後市場主流改採SKD61/H13/1.2344來生產
這類材料使用後的經驗值可達數千次的刀具交換
而能保持相同的精度與耐用度
依照山謙公司的使用經驗來說
線上使用十餘年的熱膨脹燒結刀桿一樣維持與新品相同的偏擺精度
至於加熱後的刀桿冷卻方式
自然冷卻需要的時間最長=>15分鐘以上才能手拿
氣冷的時間=>3分鐘以上才能手拿
接觸式冷卻時間=>1分鐘以上才能手拿
水冷式冷卻時間=>30秒以上就能手拿
除了水冷以外
其他冷卻方式需要另外清除表面切削油與雜質碳化形成的碳粉
這些碳粉就是造成日後燒結刀桿容易生銹的主因
也因此較佳的方式是淋浴式水冷
利用研磨切削液來做冷卻
這個動作可以清除一部分積碳
水冷完畢後會用吸水布或擦拭紙來擦乾燒結刀桿
這樣就可以做好燒結刀桿的清潔工作
外觀部分也不容易生鏽
至於內孔部分
在十次的加熱刀具交換後
(小孔徑3 4 5的則建議每次都做清潔以延長壽命)
應該把刀拆除
水冷後用棉花棒沾酒精清除內部積碳
如果積碳附著在內孔
就容易產生刀具卡在刀桿上的狀況而無法拆卸
客戶常常會問的問題就是
燒結刀桿這樣燒會不會很快壞掉?
當然不會 因為使用的是耐熱鋼 沒到600度的回火溫度是不會變形壞掉的
燒結刀桿用水冷會不會脆裂?
當然不會 山謙公司使用十餘年都沒問題 不管是標準型的或者是細長型的
只要照著我們建議的方式使用 除小孔徑外 三年保固 正常使用 用壞包換
因為小孔徑的熱膨脹燒結刀桿
如果沒有做好清潔常常會有卡刀拔不下來的狀況
也因此小孔徑熱膨脹燒結刀桿的壽命往往都很短
對於小柄徑的刀具工差要求也更嚴格 需要達到h5的等級
這是其物理極限 也因此小孔徑的熱膨脹燒結刀桿就無法提供三年保固
投入燒結系統就必須購買加熱機與水冷系統
這個就是要投入的門檻 得先花上一筆錢
這系列的刀桿設計精簡 使用上干涉值最小
產品精準度不用說 比起同等級精度的刀桿只要1/2到1/3的成本
這系列另一個使用上的問題是對於小孔徑的盲點
小孔徑3 4 5在熱膨脹燒結系統中當然能夠生產
但是生產成本遠較6孔徑以上的高
燒結刀桿的刀具交換屬於高溫作業
請務必全程配戴專用的耐熱手套
以確保安全

NR筒夾刀桿就是日本NIKKEN的SK筒夾刀桿
崛起的原因主要是ER筒夾刀桿(DIN6499/ISO15488)在銑的部分表現並不好
但是ER筒夾刀桿原本就不用在銑的方面而是用在鑽的方面 用來取代鑽夾刀桿使用
而NR/SK筒夾刀桿在銑的方面表現優於ER
尤其在BT30機種大量推出時迅速崛起
這類筒夾的機構都類似
但是重切削時 一樣表現不優異
這就是為什麼會有supERgrip SGER誕生的原因

CTH也就是OZ筒夾刀桿 DIN6388
他是設計來夾持標準柄的筒夾刀桿
比如說是3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5 32等整數柄
特點是筒夾夾持範圍只有0.10mm以內
這類刀桿在傳統銑床使用量大
但是如果要用上點數的柄就無法使用
這類刀桿的設計比較粗壯
在銑的部分表現比較好
但是在外觀粗壯
加工容易有干涉
近年來使用量逐漸減少
很多公司已經將這樣產品剔除

HC後拉式刀桿
跟市面上其它後拉式刀桿設計相仿
這類產品在市場上由於燒結系統的崛起
逐步被淘汰了
熱膨脹燒結系統對決後拉系統
就像MLB ALL STAR對上CPBL的狀態

工廠內的刀桿可以簡化成幾種
1. 熱膨脹燒結刀桿系統 80%的整數柄刀具都能使用 建議都使用鎢鋼柄的
2. supERgrip SGER強力型ER筒夾刀桿 使用於非鎢鋼的刀具以及捨棄式刀具上 補上熱膨脹燒結刀桿的不足
3. ER筒夾刀桿 ER筒夾與SGER筒夾刀桿可以共用 用在點數的刀具上 如鑽頭與牙攻等
4. 其餘的刀桿就依照需要購買 這類的使用量並不大


原文網址 湯姆
2016-04-19 14:53:47

supERgrip SGER 日本客戶測試比較報告 TEST REPORT

當山謙YAMAKEN開發supERgrip之後
有跟這日本客戶聯繫
客戶在這行業打滾已經四十年了
除了日本
在其他國家也有生意往來
甚至在美國德國都有分公司駐點

一開始客戶興趣缺缺
覺得這個ER筒夾系統有什麼搞頭
ER筒夾不是已經證明加工表現只有一般一般一般
客戶說的沒錯
標準ER筒夾刀桿在銑的部分確實不突出
但是
原始開發ER筒夾刀桿是用在鑽的上面啊
並不是要他來銑
主要是為了替代鑽夾刀桿而開發出來的
只是使用者為了便利使用而拿來做銑的加工
只是ER原始機構並不考慮銑的功能
所以使用者很容易就發現ER筒夾系統在銑的加工上的不足

"如果你沒發現這個 表示你要認真點 多認識一些其他夾持刀桿了"
"如果你沒發現這個 表示你要認真點 多認識一些其他夾持刀桿了"
"如果你沒發現這個 表示你要認真點 多認識一些其他夾持刀桿了"

四五年前
德國客人要我開發一個加強版的ER系統
那時我正想要多建立一套新的刀桿系統
就開始進行了
開發一個新的系統不是那麼簡單
有太多太多太多要考慮的東西
接單生產還容易許多
照著圖面來生產就好
你需要把可能的規格都規劃進去
新系統需要的牙還規 牙塞規 內錐度塞規
這些也要訂製生產
花錢以外
花心思的地方更多

兩年多前SGER問世了
精度很好
夾持力也很好
加工起來也很不錯
寄給客戶
客戶問了一句
你這夾持力有多少
這下就把我給問住了
所以
又花了半年多來把扭力測試檢驗系統給完成

完成了這個
非常重要
非常重要
非常重要

當日本客人表現興趣缺缺的同時
我就把檢測方式與測試報告提出
光出一張嘴是沒什麼用的
你得提供一些東西來抓住人家的眼睛

這下就引起客戶的注意了
"真的有這麼好?"

所以去年下半年
客戶兩度來山謙拜訪
現場實地測試
今年出我也去日本拜訪
客戶就提出了向我們購買一整組的扭力檢驗工具與一些樣品要測試

以下就是客戶的檢測報告
--------------------------------------------
第一張圖
標準ER32-16
BT50-ER32-070
使用筒夾FAHRION GER32-160筒夾
組合偏擺0.020mm
使用刀具OSG EZ-REEN16
切深32mm
切槽長500mm
下機用校刀儀檢測
刀具被拉出0.13mm

第二張圖
supERgrip/YAMAKEN
SGER32-16
BT50AD/B-SGER32-070 (應是080)
使用筒夾FAHRION GER32-160筒夾
組合偏擺0.006mm
使用刀具OSG EZ-REEN16
切深32mm
切槽長500mm
下機用校刀儀檢測
刀具被拉出0mm

第三張圖
CTA/MST
BT50-CTA20-105
組合偏擺0.010mm
使用刀具OSG EZ-REEN16
切深32mm
切槽長50mm時刀具被拔出2mm
然後刀具在470mm處斷裂...GG...

第四張圖
換對手德國Fahrion
FTD是山謙YAMAKEN過去的代號
FORMOSA TOOL DYNAMICS CO., LTD.
CP32/FAHRION
CP32-BT50-A=070
使用筒夾FAHRION GER32-160筒夾
使用刀具OSG EZ-REEN16
切深16mm
切槽長500mm
下機用校刀儀檢測
兩家刀桿夾持的刀具被拉出0mm
平手!!!

第五張圖
試完了防止拔出功能
改測試防止內縮功能
測試用的筒夾改為Fahrion 防止拔出筒夾
CP32/FAHRION
CP32-BT50-A=070
使用刀具OSG EZ-REEN16
插孔深20mm
下機用校刀儀檢測
刀具被內縮0.04mm

再給他一機會
拆開重鎖後再插一次
這次Fahrion就過關了
0內縮

同樣方式用山謙YAMAKEN的supERgrip SGER
一次加工測試
0內縮

你知道的
跳高比賽跳一樣高
一次跳過的是金牌
兩次才跳過的只能拿銀牌了

第六張圖
客戶測試用的機台
MAKINO GF6

第七張圖
測試文字報告截圖

第八張圖
測試文字報告截圖

第九張圖
supERgrip SGER & ER 夾持力表


原文網址 湯姆
2016-04-19 13:29:13

supERgrip SGER & ER 夾持力檢測表 Clamping torque chart

搞了很久
終於完成NxxSGSX一體式SGER螺帽的夾持力檢驗
看起來沒有幾個數字卻得花上幾個月完成
其中滋味沒有身歷其境很難得知
對於生產產品來說是不難的
但是測試出數據就不見得那麼簡單

NxxSGSX nano的夾持力比NxxSX高15%~70%

下面是夾持力比較
包括熱膨脹燒結刀桿與油壓刀桿夾持力比較
Hydraulic chuck S=Schunk.
Hydraulic chuck I=Iscar.
------------------------------------------------
# ER16 -060
SGER N16SGX nano @40Nm.
SGER N16SGSX nano @28Nm.

ER N16SX nano @22Nm.
ER N16SX @19Nm.

EZ Shrink chuck 6 @20Nm.
HC Schunk 6 @16Nm.
HC Iscar 6 @15Nm.

#ER16-080
SGER N16SGX nano @61Nm.
SGER N16SGSX nano @40Nm.

ER N16SX nano @31Nm.
ER N16SX @24Nm.

EZ Shrink chuck 8 @50Nm.
HC Schunk 8 @23Nm.
HC Iscar 8 @25Nm.

#ER16-100
SGER N16SGX nano @93Nm.
SGER N16SGSX nano @56Nm.

ER N16SX nano @44Nm.
ER N16SX @33Nm.

EZ Shrink chuck 10 @70Nm.
HC Schunk 10 @45Nm.
HC Iscar 10 @50Nm.
------------------------------------------------
# ER20 -080
SGER N20SGX nano @73Nm.
SGER N20SGSX nano @58Nm.

ER N20SX nano @47Nm.
ER N20SX @39Nm.

EZ Shrink chuck 8 @50Nm.
HC Schunk 8 @23Nm.
HC Iscar 8 @25Nm.

#ER20-100
SGER N20SGX nano @100Nm.
SGER N20SGSX nano @80Nm.

ER N20SX nano @65Nm.
ER N20SX @55Nm.

EZ Shrink chuck 10 @70Nm.
HC Schunk 10 @45Nm.
HC Iscar 10 @50Nm.

#ER20-120
SGER N20SGX nano @153Nm.
SGER N20SGSX nano @87Nm.

ER N20SX nano @75Nm.
ER N20SX @66Nm.

EZ Shrink chuck 12 @150Nm.
HC Schunk 12 @90Nm.
HC Iscar 12 @110Nm.
------------------------------------------------
# ER25 -100
SGER N25SGX nano @103Nm.
SGER N25SGSX nano @81Nm.

ER N25SX nano @68Nm.
ER N25SX @57Nm.

EZ Shrink chuck 10 @70Nm.
HC Schunk 10 @45Nm.
HC Iscar 10 @50Nm.

#ER25-120
SGER N25SGX nano @160Nm.
SGER N25SGSX nano @88Nm.

ER N25SX nano @83Nm.
ER N25SX @69Nm.

EZ Shrink chuck 12 @150Nm.
HC Schunk 12 @90Nm.
HC Iscar 12 @110Nm.

#ER25-160
SGER N25SGX nano @231Nm.
SGER N25SGSX nano @126Nm.

ER N25SX nano @123Nm.
ER N25SX @109Nm.

EZ Shrink chuck 16 @300Nm.
HC Schunk 16 @185Nm.
HC Iscar 16 @180Nm.
------------------------------------------------
# ER32 -120
SGER N32SGX nano @171Nm.
SGER N32SGSX nano @101Nm.

ER N32SX nano @91Nm.
ER N32SX @80Nm.

EZ Shrink chuck 12 @150Nm.
HC Schunk 12 @90Nm.
HC Iscar 12 @110Nm.

#ER32-160
SGER N32SGX nano @242Nm.
SGER N32SGSX nano @158Nm.

ER N32SX nano @127Nm.
ER N32SX @116Nm.

EZ Shrink chuck 16 @300Nm.
HC Schunk 16 @185Nm.
HC Iscar 16 @180Nm.

#ER32-200
SGER N32SGX nano @330Nm.
SGER N32SGSX nano @210Nm.

ER N32SX nano @162Nm.
ER N32SX @147Nm.

EZ Shrink chuck 20 @450Nm.
HC Schunk 20 @330Nm.
HC Iscar 20 @250Nm.
------------------------------------------------
# ER40 -160
SGER N40SGX nano @276Nm.
SGER N40SGSX nano @180Nm.

ER N40SX nano @156Nm.
ER N40SX @139Nm.

EZ Shrink chuck 16 @300Nm.
HC Schunk 16 @185Nm.
HC Iscar 16 @180Nm.

#ER40-200
SGER N40SGX nano @410Nm.
SGER N40SGSX nano @256Nm.

ER N40SX nano @210Nm.
ER N40SX @187Nm.

EZ Shrink chuck 20 @450Nm.
HC Schunk 20 @330Nm.
HC Iscar 20 @250Nm.

#ER40-250
SGER N40SGX nano @535Nm.
SGER N40SGSX nano @330Nm.

ER N40SX nano @271Nm.
ER N40SX @249Nm.

EZ Shrink chuck 25 @680Nm.
HC Schunk 25 @400Nm.
HC Iscar 25 @310Nm.
------------------------------------------------

翻譯年糕


原文網址 鍾松育
2016-04-12 20:59:55

高手請進 小弟想請教
材質(特殊的玻璃纖維)含有氣泡孔

加工大小孔( 直徑0.23mm 及0.18mm)
工件厚度0.8mm 大孔深0.5mm 其餘0.3mm為小孔

有什麼較好的方式防止孔偏?

鑽頭只要鑽到氣泡孔就會亂偏實在是頭痛 ?

林勝堯
2016-04-12 21:05:38

用中心鑽試試(柄徑比較大)


原文網址 曾贏泰
2016-04-12 18:48:24

各位前輩大家好,小弟做車床cnc遇到困難外徑4圓柱要切削到3+-0.01且要量產,但刀片容易壞且尺寸相當不穩定 此材質為烙鋼 刀片材質該用那種 麻煩各位前輩指導一下

林勝堯
2016-04-12 19:03:30

找刀片業務來!!

Chunwei Chang
2016-04-12 19:30:39

就照片中這個樣子嗎???

志偉
2016-04-12 19:41:57

有量建議粗車後研磨,前面那段跑無心沒多少,比買刀便宜,品質穩定。

Chunwei Chang
2016-04-12 19:45:52

我是想說看量多還是量少~如果是量多的話~直接開打冷鍛強速1條內公差沒問題~~大徑過研磨就好.....

Ciou Yi Teng
2016-04-12 19:55:08

真的~粗車後研磨

盧裕文
2016-04-12 22:17:10

烙鋼 代號是多少阿?
不鏽鋼嗎?
有熱處理過了嗎? …… 查看更多


原文網址 星銘
2016-04-10 21:21:03

各位大哥好,小弟目前加工發生了一個問題。一支316的管料外徑24內徑10通孔130深。孔內要求要鏡面,請問有什麼方法可以嘗試。試過絞刀可是中間會有切紋,導致滾光刀沒辦法整個鏡面。求解。感謝

鄭小白
2016-04-10 21:25:32

內勁研磨可以鏡面嗎,我猜測的

星銘
2016-04-10 21:26:04

找好多研磨廠商都說太深無法研磨

卓尚澤
2016-04-10 21:39:36

流體拋光?
滾光Ra應該可以在0.2~0.1
鏡面Ra需求在?

卓尚澤
2016-04-10 21:40:53

切紋
平行或垂直與軸向?

Hsieh Cheng Yu
2016-04-10 21:52:11

內孔塘磨機,專磨導套內俓,Ra0.02沒問題,配合廠商少

王宏彬
2016-04-10 22:25:53

去流體拋光

Ga A Lin
2016-04-10 22:43:35

我司有辦美國的滾光刀 大大是否願意嘗試 0917609906

Ga A Lin
2016-04-10 23:53:23

我司有辦美國的滾光刀 大大是否願意嘗試 0917609906

楊聰億
2016-04-11 17:58:11

應該有10mm的鏜孔刀
用完在滾光

王宏彬
2016-04-11 18:44:54

130深怎麼膛~可以教學一下嗎?

劉光耀
2016-04-12 01:21:59

電解拋光

Chao Chuan Lone
2016-04-12 11:06:30

拉刀後流體拋

張佑睿
2016-04-12 13:00:58

13公分深?

李品樺
2016-04-12 13:04:14

允達 0933-515102謝見鑫 可以問他喔

Nai-hsuan Chiu
2016-04-13 10:25:30

有槍鑽加工!


原文網址 湯姆
2016-04-09 14:45:42

機械加工成本分析入門

身為黑手界的經營者與管理者們
有沒有真正精算過機械加工成本呢?

是都是大概抓一下
這樣有沒有賺知道嗎?

還是抓高高給客人殺價
然後被客人幹譙價格黑白報?

要精準的報價
除了確保自身的利潤以外
給客戶一個不能拒絕的價格
也是生意能保持長久的關鍵

撇開工廠營運成本的廠租 電費 電話 其他雜支不談
就只對機械成本 人力成本 刀具耗材來分析

以機械成本來說
一台300萬的CNC機床
成本要怎麼抓?
以會計準則來說
折舊的年限是5年
折舊的計算方式是5+1年
其中的+1年是機械殘值
所以每年的機械折舊是 300萬/(5+1)年=50萬/年
以現行的勞基法計算每年上班日約249天
這邊我們以250天計 50萬/250天=2,000元/天
這是100%的機台開機率
正常的工廠營運
我們需要以80%的開機率來計算
因為機械會有故障 會有人員缺席導致人力不足沒開機等等
所以每日機械成本就是
2,000元/80%=2,500元/天
另外
機械故障叫修 換零件 要不要錢?
維修技師的出場費跟換零件成本需不需要抓出來?
300萬的機床 一天抓500元的維修成本提撥 一個月20天1萬元 一年12萬 這樣夠不夠?
多數的狀況下 這樣的維修成本提撥應該是夠的
所以這台300萬的機床每一天的機械成本就是3,000元
我們可以用個很簡單的計算公式
每100萬的機械每天的成本是1,000元
以這樣的成本計算方式
當你購入設備5年後
你的投資可以回收並繼續做下一個投資

這是個很老式的計算方式
如果你聽過電子業投資CNC機床是以1年做為回收基準
你會嚇死

再來
我們來分析人力成本
一個日薪1,000元 月薪30,000元的人力 成本要怎麼算?
日薪1,000元 一天8小時 一小時就是125元嗎?
當然不只!!!
除了薪資需附帶的20% 勞保 勞退 健保以外
週六日要給薪
節日放假要給薪
婚喪產假要給薪
特休要給薪
病假還要給半薪
當然年終獎金也不能少
還有午餐免費啦
啥用油津貼什麼的
這一些加一加
大概要增加月薪50%~60%的額外成本
我們保守以增加50%來計算
每月薪資成本30,000*150%=45,000
一個月平均上班20.5天 45,000元/20.5=2,195元/天=>以2,200計
2,200元/8小時=275元/小時
所以
當你以為你的日薪是1,000元
事實上雇主的成本是2,200元
你以為你一小時只有125元
事實上公司的成本是275元

月薪30,000的從業人員
每天薪資成本是2,200元
相當於一台220萬的設備折舊成本了

如果一人只操作一台設備
300萬的機械成本加上3萬的人力成本
每天8小時的成本就要5,200了
8小時480分鐘 5,200/480分=10.83元/分=>每分鐘的成本將近11元

現在來討論刀具耗材
一台300萬的CNC設備一個月用上2萬元上下的刀具費用應該是很容易的
我們在節省一點 一個月只花16,000元 在一個月上班20天的狀況下 一天就是800
3,000(機床)+2,200(人力)+800(刀具)=6,000
簡單的計算每天的機械成本就是6千元
一天8小時 每小時就是750元
一小時60分鐘 每分鐘就是12.5元

如果今天加工一個工件是10分鐘
那麼一個工件的加工成本就是125元

如果要降低工作成本
怎麼做比較理想?

換更便宜的設備?
這也得更便宜的設備有一樣的加工效率
買設備也不是今天買明天就上線
這需要幾個月的時間

砍員工的薪資?
找更便宜的員工?
如果用外勞 一個月2萬 來代替3萬的
我們來算算可以達到什麼效果
3萬的人力 每天成本是2,200
2萬的外勞 每月要另加2千的就業安定基金 每月成本就是22,000
每天成本可以從2,200降為1,600
這樣每天成本就變成3,000+1,600+800=5,400元 一小時675元 一分鐘11.25元

所以當你用較低薪的外勞取代時
你的每分鐘單位成本從12.50降低到11.25
一個十分鐘工時的工件成本從125降低為112.5
你減少了薪資成本30%
但是只有降低了10%的總成本
你以為你省很多
事實上沒有你想像的多

那麼如果使用更有效率的刀具呢?
買個提高20%的效率的刀具會有什麼效果?
這個大概會多花你50%的成本=>挖靠 貴50%喔 搶人啊
我們算算是不是真的搶人

提高20%的效率
就是讓原本10分鐘的工時降低為8分鐘

增加50%的刀具成本後 一天從800=>1,200

加工設備不變 操作人員一樣3萬的 每天成本是多少呢?
3,000+2,200+1,200=6,400 每天成本從6,000成長到6,400 每分鐘成本13.3元

阿里洗北七喔!!!
沒有降低每日成本還提高每日成本
你是會不會管理工廠啊???

我們來算一算
提高效率後剩8分鐘工時的工件
乘上每分鐘13.3的成本
等於106.4元

多花了50%買更好的刀具
提高了20%的效率
成本從125降為106.4
減少了15%的單位成本

所以呢
花錢購買更有效率的刀具為了降低單位成本
這樣是北七呢? 還是賺更多?

湯姆哥是不知道你怎麼算的
我是喜歡花錢提高效率的那一個人

王嘉鴻
2016-04-09 16:15:30

我們請人精算過人事成本是1500一天的話老板日成本是3800左右特修以14天算,如有想我司有25天的又不同了,含吃勞建保特修年終病假三節禮金,提撥6%等等,但如今年520後要在增加7天假,及年假日後固定9天,等於又在增加平均10天的話要在重算

江承洋
2016-04-09 20:18:22

水電也是開很大

湯姆
2016-04-09 20:21:17

有裝契約用電 電費應該還好

王嘉鴻
2016-04-09 20:48:15

忘了說年終是以一個月底薪下去計算,如用全薪或超過底薪一個月的話那日成本會超過4000上

湯姆
2016-04-09 20:53:06

所以啊 員工時薪150 要產出450公司才會有賺啊

江承洋
2016-04-09 21:02:41

湯姆大的分析真的是很基本的,沒有算"鑽"頭的,小一點的廠也就算了,大的廠還有一堆行政人員也要養,所以說看到一些廠的報價,第一個念頭就是....甘洗來軟a,但是算到a猴報給客戶,變客戶說"粒甘洗來軟a"

Jonathan Chou
2016-04-09 21:36:39

這個成本未估算程式製作及換線的時間成本, 實際上的成本會高出不少

徐祥
2016-04-10 09:15:03

有聽過一班2千的不知道怎麼做

湯姆
2016-04-10 09:24:13

這只是機械加工成本的入門分析

王嘉鴻
2016-04-10 09:36:32

只要員工顧主將心比心就能創造雙贏員工對員工有好處的就拿勞基法來壓老闆,如病假半薪搞的全勞基法走員工會很難過,半薪給了也依規定扣除全勤接過員工又要哭腰了,勞工永遠只挑對自己有利的說,其實勞基法不只是規定老闆也是規定員工兩方公平,很多規定派人事去經濟部上課跟資循回來才只到全造勞基法走員工會嚇死的,如遲到1分全扣全勤,等等等的死規定用手紋打卡1分一秒不會差,勞工局也規定早上班中午下班下午上班下班加班上下班都要打卡要不然短少出勤記錄是要罰老闆的,電子打卡一天4~6次打卡只要一次超1分就沒全勤也是經濟部跟我們說的

王嘉鴻
2016-04-10 09:42:06

今年相關規定全跟公家機管走年終也是用考積的,員工反而不要只想挑著對自己有利的

湯姆
2016-04-10 09:45:43

到一家公司 就是進入一個團隊 就是同一條船上的人 應該要同舟共濟 不然就自己滑獨木槳就好 也是可以

王嘉鴻
2016-04-10 09:51:29

對自己有利的才要對自己有害的不跟,可以這樣挑著條例跟嗎,一定是要麻全跟要麻全不跟,經濟部還要定訂員工規章等等要送至備查,其實全跟的話對老闆反而是有利的,有一失必有一得,

王嘉鴻
2016-04-12 13:15:47

聽今天的新聞說明年2月勞動部不通過恢復7天假,將自動通過7天假,又增加成本了

王嘉鴻
2016-04-12 14:49:05

原來可以來硬的

賴金德
2016-04-14 00:49:03

黃信豪 信豪哥,您會算嗎?ㄏㄏㄏ,會的話您已出師了喔,讚啦


原文網址 湯姆
2016-04-07 23:23:45

從鍍層長度的控制
就能分辨刀具製作的嚴謹與否
鍍層絕對不能長於刃口

鍍層有厚度
鍍層過長
使用者夾持到鍍層處會影響夾持精度
如果要閃過鍍層
又會讓刀刃突出刀桿鼻端過長
這會讓刀的剛性降低

下次
要購買刀具時
不妨看看
你買的刀的鍍層

王嘉鴻
2016-04-08 09:13:42

說到重點了當心憲兵隊又要出動了

湯姆
2016-04-08 10:00:43

這年頭不能說真話了嗎?

莊明松
2016-04-08 13:08:10

長知識ㄌ.


 

討論主題

全不選 主題相關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