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er + T = Market 造訪社團 » Maker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6-05-30 03:38:35

[五月review]

明天開始,時間就沒現在這麼自由,得按著每個案子的節奏行動了~~

在這之前,或許該把這近二週的心情轉折作過沈澱,也把一些經驗作個記錄。

原本今年國電展是希望透過 3D 列印 cosplay 道具來加強宣傳的,一切似乎很順利。但一些變數卻悄悄的累積~~~

以前列印都是原汁原味的,並不會考慮上色,但 cosplay 的不同,一定要上色,所以能打磨的料吸引了我的注意。

但這支測試中的料,出乎意料之外的難搞,並且帶出了另一個潛伏一年的變數─進料輪。

一年內沒出過什麼大狀況,應該不會有人會動手檢查每個零組件的消耗狀態,更何況這狀況像溫水煮青蛙一樣的出現。

所以第一個星期,根本就是鬼打牆,出料越來越少,參數越來越大,雖然在接近 ABS 的溫度下一樣能印,而且也聞到 ABS 的味道,但具體的材質特性變化,沒人說得準。

等發現問題、換上新品後,整個情況大幅好轉,但卻也只維持了幾天。

原本的滑牙因為用了一年,很難說是什麼原因造成。

但第二次開始滑牙,卻只在四天之後,這恐怕就很明顯了。

原先預計的復刻計劃,因為開發中的線材和偏軟的進料輪雙重變數下,只完成 1/2。當初打算邊畫邊印的模式只維持了三天(狙擊鏡),之後就 GG 了。

如此一來,不免讓人反省這樣的作法真的可行嗎?整個環節斷在那裡?

1. 輕忽線材變數
對於測試中的線材來說是沒有必要評論的,令人反省的反而是為什麼需要把料搞這麼複雜?以這次的作品為例,都要上漆了,用什麼印其實沒差;列印品質不錯的情況下也不需要磨。

那麼這次的材料選擇真的是自找麻煩。相較於能低個二三十度的特性,能避免機件磨損可能更重要些。

2. 耗材生命週期
一年的 3DP 經驗中,似乎沒有特別看到有關進料輪的討論,也沒有相關材質的比較。只知道早期有些機台是用列印件,但現況如何,沒出事前也不會留意。

看到四天就能把進料輪磨出痕跡,心情是複雜的。因為,那這一年來可真是幸運,這麼久才發作。也在想,或許是大家對特殊材料的偏好,讓市面上的特殊配方很多。

就不知道 3DP 的業者是否有留意不同材料對機器的影響。

3. 快速建模
隨著工具的完善功能和熟悉度,是有機會達到快速建模的,卻也令人發現 FDM 的速度實在很慢。動輒數小時,甚至數十小時的輸出,一旦失敗,又是重新來過。這樣的時間成本是巨大的!

如果不考慮量產或後續應用的話,花時間在這上面就有很大疑慮了。

4. 快速成型
以這次的 LOL 道具來說,光狙擊鏡就花了近百小時,這讓我對於加法的效益有很大的疑問,雖然它的加工方法很獨特,但顯然不適用在這些情況。可惜下訂的雷射模組還沒到,否則會考慮改用雷切來作。

5. 工具的依賴性和多樣性
或許社團中都是以 3DP 玩家為主,自然而然會以加法思考,但這就像建構式數學一樣,在概念上可行,但實用價值不大。與其只用加法,不如把加減乘除都好好玩熟,那才是王道。

結論:

在發展上,這次波折讓人發現時間有限、舞台有限和發展分歧。以後時間應該花在模組開發和系統建構,少玩 3DP。

在工作上,依循作二休四的慣例,往後二個月得衝本業了。慶幸當初沒答應幫人家開發展覽用的套件,不然會操死。

在生態上,不是每天都有進展,那麼何妨換個風景,喝口閒茶,看看正咩,拍拍比基尼,過陣子再專心玩?

在臉書上,以後發文基本上只會在 Maker + T = Market,因為其他社團畢竟是作生意或客戶交流的平台,還是要尊重。

大家加油~~~先忙展覽了!

Odinson Thor
2016-05-30 06:10:01

列印速度確實是一個大問題....這讓我常常想再買一台來印,不過礙於空間和電力....

所以目前只敢接少少的親友單,另外打磨補土噴漆也是門大學問,簡直是要往模型製作的路子走了

Odinson Thor
2016-05-30 06:56:51

另外最近是不是都用40~60的速度印?

Charlie Ting
2016-05-30 06:59:28

基本60

Odinson Thor
2016-05-30 07:05:01

前幾個月我也是求快,認為增加溫度就可以上得去,但後來問題越來越多,溫度也越加越高,可是長時間印就很容易堵頭,因為溫度散不去,會慢慢累積往上延伸到喉管。

一堵頭就懷疑是不是進料系統不夠力,所以那時才會多買2顆擠料輪來備。

最後才認清,線材的融化速度有極限,融化速度跟不上進料速度時,會對整個進料系統的壓力很大,進料輪首當其衝,現在都把速度壓在20,什麼問題都沒了

Odinson Thor
2016-05-30 07:06:29

記得有次我PO噴頭的PTFE,大家都說怎麼這麼黑,那就是用高溫印的結果.....

Charlie Ting
2016-05-30 07:17:24

其實60在多數料都ok, 只有那暗夜黑會掛,而掛的原因是磨損,進壓下降。推測是成份中的耐磨料造成,這支料除非改配方或者我換鋼輪,不然不會再用了。

Charlie Ting
2016-05-30 07:19:36

剛入手時我都用240,三個月後也沒很黑。黑管原因目前我仍保留,比較想改喉管散熱。

Odinson Thor
2016-05-30 07:21:03

這麼說也是,黑管也有可能是用的PLA的問題

Charlie Ting
2016-05-30 07:23:13

這次的經驗之後,在想用什麼料真的很重要嗎?若以要上漆來說,便宜好印就好了。

Odinson Thor
2016-05-30 07:24:20

你得到了一個點,這陣子我已經採購了很多打磨噴漆補土的東西了......Orz

Charlie Ting
2016-05-30 07:38:50

Odinson Thor 現在除非是看細節的,不然我都不上補土跟打磨,直接上漆而已。

Charlie Ting
2016-05-30 08:15:02

在玩了一年,了解 3DP 的大多數狀況後,覺得更要仔細分析其中的成本和投資報酬率。要改掉玩的態度,直接改為商業模式,或整合到自己的工作當中。不然這會變成一種高度費時、回收有限、發展有限的低階技術。

Odinson Thor
2016-05-30 08:17:17

目前為止投報率是負的.....Orz

Johnson Peng
2016-05-30 09:12:04

以 1 分鐘 1 元來計算, 我印一個陀螺 30Hr 大約計價 1800元,,,,,夜 市買一個 100元,.....不過, 3DP 的獨特性, 是夜市比不上的,,,,,藝品店有時也比不上....

Odinson Thor
2016-05-30 09:16:00

問:3D列印跟一般材料製作,哪個成本會比較高?

答:3D列印。

問:3D列印和EVA泡棉哪一個重呢?

答:3D列印。

然後就沒下文了。

以上是實際發生的對話......

Charlie Ting
2016-05-30 09:20:25

所以理想情況是 3D 列印作模子,翻出 EVA 泡棉?

Odinson Thor
2016-05-30 09:30:16

大量製造時這樣會比較省成本,例如你想一次做20把雷神之槌,假設一把要20小時(小支的)的話,20把就要400小時,單台不眠不休列印需要16.6天。

翻模的話就快了,可能只需要三~四天(? 一翻二,二翻四,四翻八,八翻16,加上噴漆後製之類的可能一星期

問題是道具類的客製化製造,通常都是少量一兩支,除非你要翻起來屯著賣,但這樣就會有庫存空間和成本的問題

額外一提,翻模通常用矽膠或環氧、石膏之類,EVA是一整片去裁形狀,配合竹竿或鐵絲當骨架

Odinson Thor
2016-05-30 09:49:47

例如卡特蓮娜的不祥之刃,3D列印一對不祥之刃可能要20小時,

但如果用EVA泡棉製作,只要裁出版型,用鐵絲當骨架,頂多用飛機木做刀柄,

噴漆、刀身圖紋用畫的,應該不用花到20小時。

雖然沒有3D列印那麼精細還原,但作為道具應該夠用了。

老實說,如果要做道具的話,傳統的道具製作法還是比較省時間省成本的。

除非是很複雜或形狀很要求的道具才比較適合用3D列印

Charlie Ting
2016-05-30 09:57:42

Odinson Thor 傳統作法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永遠要重新來。3dp是慢慢磨,但如果用雷射加cnc,再結合3dp.
那才是我的終極組合。

Charlie Ting
2016-05-30 09:58:21

由3dp開始,但不止於3dp。

Clarence Lee
2016-05-30 10:03:39

其實關鍵在上面...噴頭的熱平衡問題解決你就會海闊天空了...

吳水豚
2016-05-30 13:39:46

Odinson Thor 槌子的例子如果有20台3dp就不一樣了,最近也是碰到這類問題

Odinson Thor
2016-05-30 14:34:55

那樣投入的成本與成果不成正比,而且這麼多台已經跨入商業模式討論,與技術脫鉤太多,再討論下去恐怕會衍生太多變數了....

Charlie Ting
2016-05-30 14:41:31

Odinson Thor 其實我覺得還好,現在要打資訊戰,如果玩家能夠結合起來,就有可能可以小兵立大功。只是大家會捉一個行規,就是個人接案一個價錢,互助接案一個價錢。剩下就是看誰有案子,大家一起作。

因為與其每天印一些有的沒的,不如接案子作,有收入,又可練功。效率也OK。

吳水豚
2016-05-30 15:46:20

還有一個問題,不同人印的品質有點落差

Charlie Ting
2016-05-30 16:07:41

吳飛宏 那個好處理,大家列印功力跟潛在問題的認知不會差太多。只要在可修飾範圍內,就是說服客戶接受。因為要每個都相同的難度太高了。

吳水豚
2016-05-30 16:47:06

恩 ... 不過好壞真的有很大差異 , 學生有跟我說中壢有間代印的一小時收費250元 , 機器說20萬 , 但是印起來很糟糕又印很久 , 一個鋁箔罐大小中空箱子 , 要印20小時 ...

Charlie Ting
2016-05-30 16:51:37

要組織起來時,當然會對列印品質和效率作一樣的篩選啊。把事情簡單化,讓客戶得到有彈性,但品質水準以上的高效率服務,大家就開心愉快。

執行部份分工,服務部份就是看誰接到案子,就誰去溝通。

吳水豚
2016-05-30 16:52:13

恩...啥時要做~~~+1瞜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6-05-27 11:15:35

[線材發展模式]

在玩 3dp 一年的時間裡,用的線材種類不多,也有幸親眼看到一個新廠商從無到有的過程。至於未來會怎麼發展,個人倒是有一些想法~~~

1. 線材綁定 3DP FDM
討論線材需求前,必須先清楚知道它是綁定在 FDM 機種的材料,所以 3DP 的技術發展會決定這個市場有多大。但我必須說它將會是最基本、最沒門檻的一種,用途也會以初階工商應用及一般消費者為主。
因為 3DP 未來可期的發展,將會橫跨各種材料,包含生醫、細胞、奈米材料,越先進的應用,其材料的生產就大大不同。

2. 產品須為用戶解決問題
3DP 的用戶不同於一般消費者,因為他們不是什麼都想透過花錢買的模式來解決所有問題的人,他們會想作一點東西來解決自己看到的問題,但若買的線材會增加他們的困擾,那他們就不會買。
最好是線材能簡化他們的問題,甚至激發他的想像。

3. 產品是死的,用戶是活的,那消費者聽誰的?
線材在那裡,它不會跑不會講話,它甚至不知道自己被融化擠出後,是丟進垃圾筒,還是放在架上被觀賞,但用戶不同。他買了線材印出東西,最後是丟了,還是放著觀賞、送人、賣人,絕對影響很大。
會被丟掉的線材一定不會熱賣,反之,印出後會被收藏觀賞的,那支料才會一直被記得,才會熱賣。

4. 社群是最大集合
個別的玩家印爽爽,他只能自嗨,但在社群裡的玩家可以交流,會更嗨。對於不想滿足於市售品的人來說,獨特性是很重要的溫度,分享交流則是它的保溫杯。
所以很多的領域都會有它的社群,除非是大集團的RD團隊才會搞自己的封閉實驗室。所以,對線材商來說必須有它的社群,讓這些玩家可以用的很開心。

5. 作品是關鍵
一個社群就像大家圍著吃火鍋,作品就像是火鍋料,每個人喜歡吃的料不同,但吃之前都要投進去煮熟。鍋裡如果沒料,大家就只能乾巴巴的望著,閒聊。
等下料煮熟後,大家才會有動作。所以,線材的生意就是要下料,有下料大家才會動。而社群的發展若好,就像鮮美的火鍋湯頭;發展若不好,可能像清湯,也可能投什麼料下去煮都怪怪的。

6. 領頭羊
在 3DP 或 maker 這個相對小的生態系中,它不會有龐大的人力物力資源,也無法期待每個人都能獨當一面。因此,領頭羊的角色變得相對重要。
他可以像導遊一樣,每個人專精不同的景點歷史或發展。當玩家對那個景點有興趣時,他會去跟某個人的團,從中得到最快最多的資訊。
而旅行社(線料商)可能需要和領頭羊達成某種默契,不一定有利益關係,但一定有合作關係。對遊客來說,他們先是追求快速體驗那個景點的美好,但以後是否自由行或 long stay 那是以後的事。

7. 遍地開花
社群的壯大連動產品的熱賣,那麼社群如何壯大?只靠臉書恐怕還是不夠。所以,最理想的形式是合作參展。
因為每個展就是一個獨立的生態系,就是一個社群的集合,而且會去看展的人某種程度上已經突顯他的行動意向,是社群裡相對積極的人。
能跟這些人接觸,就能壯大自己的社群。但怎麼接觸?請看 3., 5., 6.。

8. 生態健全才能文藝復興
3DP 或 maker 都一樣,雖然跑了幾年了,但目前其實還不夠健全,當上述的各點都成熟後,會發現整個發展會很熱絡,作品的產出會很多元、大量。然後開始區隔出 prototype, production的不同。
那時候,人們才會開始有更強的感覺,發現 3DP 已經全然改變自己的生活,而這些東西都孕藏了每個人對這個世代的看法,那就會是最美好的年代。

以上是個人對往後幾年的觀察,我認為這個狀態在二年內就會達成,而這個過程當中會出現很多機會,很多新創公司。

Johnson Peng
2016-05-27 11:25:18

線材新創公司......good

Charlie Ting
2016-05-27 13:01:54

來具體說明一下可能的商業模式:

1. 代印業者 --> 3D行銷團隊(代言團隊) …… 查看更多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6-05-26 23:18:48

[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

今天這篇可能不是很討喜,也不想引戰,純粹是希望大家多一點思考。

在 maker 這個生態裡,我經常感覺到有拿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的現象。

若從這句話來說,劍的本身有問題嗎?恐怕沒有。

就像黑貓、白貓,能捉耗子的貓就是好貓一樣。劍,只要能斬人殺敵就是好劍。

那麼,為什麼明朝的劍不能斬清朝的官?

重點在於朝代的轉變,也就是權勢的轉變,又或者是趨勢的轉變。

最常讓我有這種感覺的情況,往往是一些人試著以舊時代的思維來看新時代的發展。

舉例來說,maker 所作的東西是要跟現在的規模經濟相對抗嗎?這恐怕就有很大的問題,也是很多產業精英們對 maker 嗤之以鼻的原因,因為很多 maker 自以為很嗨森的東西,在產業上可能像勞作而已。

這就突顯了,如果作為一個 maker 是為了搶奪舊市場,那可能就是一個錯誤。

再說,也有一些人會拿目前產業上的一些 SOP 來看待 maker 的作為是否符合標準,這也有很大的問題。

因為,為什麼 maker 的想法非得用產業目前的標準去執行,而不能創造一個新的生態系,或SOP?

所以,當你用過去已知的東西來評判 maker 的發展時,恐怕就在拿明朝的劍來斬清朝的官了。

那麼,難道 maker 所作的每個東西都不能被批評、被檢視嗎?當然不是。

然而,如果檢視的人或執行的人,是用舊的思維來看 maker 在作的事,那他很可能就是從不對的方向去理解了。

maker 是一種價值的重新定義。就像從明朝轉變成清朝,年號變了,規矩也不同了。

但即使規矩不同了,很可能需求還是一樣的。那麼,新的作法所該帶來的,自然不是舊世代裡有的東西。

反過來說,現在的工業生產、經濟型式已經產生不少的問題和門檻,如果所有新的發展模式都必須先符合這些標準或門檻,那麼它的發展自然受限、容易失敗。

因此,想要推動 maker 的發展、從事 maker 的事業時,首先要作的就是無視舊模式的包袱,而要想新的作法來解決問題。

也就是,不要一心想用明朝的劍來斬清朝的官。

因為時代變了,難道你手中沒有屬於新時代的武器或招式來闖天下嗎?

回到我個人,這就是我一直努力開發模組的原因之一。

因為,3DP 是一個平台,它可以加法,也可以減法、乘法、除法,就像降龍十八掌一樣,一招一法。

但是,當你把所有招式合併一擊時,它的威力更大。

那麼,每個模組就是一招,累積越多招,武功自然越強大,這時,想斬清朝的官就容易多了。

有興趣的歡迎加入 # Maker + T = Market

李穆
2016-05-26 23:57:36

關鍵就在於能否跳脫思考框架

Sampo Huang
2016-05-27 07:13:51

這產品的模組化是15年前的事⋯⋯現在新款的還是為持相同設計概念!只是變成了更輕巧的外形節構。當然越能萬能越好,但對於加工這事真的是專業領域的問題,精度越高的產品不太容易是一台機器就可加工生產,所以應是設計相關者的使用需求即可,專業的回歸專業,玩票的回歸玩票這樣都很好不需互相砍殺?互砍這不是好現象。丁大的用心令人敬佩但創客們是否支持參與改變也是一個問題?只能說丁大的世界丁大最懂,旁人的我真的只能祝福與支持您的想法而已,個人發言還請丁大海函。

Robin Hsu
2016-05-27 23:38:02

歪樓模式.
通常我都是說 用明朝的鹹魚斬清朝的官.

就拿我用 arduino 試著加七段顯示器和溫溼感測器兜出個能顯示目前溫濕度的小裝置, 有些朋友就會問 這倒底能幹嘛, 用買的不是更便宜 體積更小 ... 有時候我也會這樣問自己.

雖然花掉很多時間才搞出個裝置來 ~
可是, 買不到好玩, 也買不到裝修過程的知識,
更買不到在組裝過程 想到更多能實作的裝置的主意.

雖然可能都是無用裝置大集合, 不過 很多有用裝置的產生過程, 也都是這樣有意無意中跑出來的吧 ~

----
若是只講 cp 值 ?

這樣比爾蓋茲的鑰匙掉了 究竟要不要花個五到十秒的時間 彎下腰去把它揀起來呢 ? .?

Charlie Ting
2016-05-27 23:51:24

我一直認為技術是累積的,一開始的小東西可能都是未來大東西的基石。現在不玩小東西,以後就搞不了大東西。

Marlboro Lai
2016-05-28 00:56:10

跟著歪一下...
比爾蓋茲鑰匙掉了,當然是直接換一間房子住啊!
每過六十秒,全世界就有許多電腦在過去的一分鐘內"被更新"Win10 還有什麼比這更好賺?房子當然就直接換啦!...........

家裡的燈管不亮,有人找水電行,有人自己來修
自己做,省錢省等待時間但是自己可能得多備料
自己做,維修的過程取得問題排除的能力加點,學得歸納分析問題發生的成因與其對應的解決方式
以前或許需要問人看書學、需要在水電師父身邊偷師
現在只要打幾個關鍵字,就有一堆圖文教學,甚至影片都有

人生中,有些事本來就是徒勞無功的
但是當下的徒勞無功,可能會是累積未來大爆發的契機

許多老一輩的,會希望晚輩能踏著他們的足跡向前,認為如此可以少走冤枉路
問題是時代背景早已天差地遠,更何況每個人之間都有個別差異,又怎麼可能走一樣的路?

以前只能用減法製造,如今能四則運算
從傳統車銑到CNC到複合加工機,不正是時代在轉變嗎?

Charlie Ting
2016-05-28 01:05:20

所以我很期待以後的年輕人憑著網路上的知識和資源,重新定義目前世上的所有事物。那會讓很多人事物重新洗牌,至於好壞很難說,但這是趨勢,因為現在的社會已經無法按照過去的模式發展,那麼新的模式就需要被驗證。

Sampo Huang
2016-05-29 08:30:18

輕鬆一下的思考!主持人問~貓是否會爬樹,老鷹搶答:淚眼的說,那天我在樹上睡覺,有隻貓爬上了樹,沒多久後就有了貓頭鷹。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6-05-24 13:58:20

[凍蒜凍蒜]

各位 maker,麻煩花你們一分鐘時間。

小弟在下我的姪女今年考上台灣外交部青年大使的初試,但他們今年跟著時代潮流,多了一道網路票選的程序。

所以,請各位花一分鐘,到下列網址,拉到 617 號,中國醫藥大學,許藝馨 (畫面上中間那個字是畫圈圈),然後投她一票。

他們的驗票比較嚴謹,會要你輸入網頁驗證碼和手機,然後發手機驗證碼給你,要再輸入到網頁上送出,才算成功。

請給天天賣力跳舞的女孩一個肯定。

麻煩大家了~~~感謝! m(_"_)m

國際青年大使票選連結

李英任
2016-05-24 14:01:06

DONE!

俞威名
2016-05-24 14:09:36

投了

吳水豚
2016-05-24 14:15:36

看了很多篇~其中幾篇是英文介紹 再來舞蹈 還有些樂器 再來是有篇是書法.... 挺有趣的

王智立
2016-05-24 15:02:46

投票

Johnson Peng
2016-05-24 18:23:02

207 票

Small Black
2016-05-25 14:13:08

再添一票,580了

曾俊維
2016-05-25 21:39:07

今天的投好了。724票

林志誠
2016-05-25 22:36:11

今天的投好了。759票

王智立
2016-05-25 22:39:41

762 ^_^&

陳曉澔
2016-05-25 23:05:11

增加的速度真是快,大神的人面真是太廣闊了.......

Roy Lo
2016-05-25 23:09:28

795~ 加油

Small Black
2016-05-26 07:53:57

繼續,847

Roy Lo
2016-05-26 16:55:13

破千了,1082。 (^^♪

林志誠
2016-05-26 22:29:51

已經1194了!!(剛又投了)

李穆
2016-05-26 22:40:02

每天都要刷一下的! 1204摟!

Small Black
2016-05-27 01:13:51

是啊是啊,每天都要刷一下,1301了

Johnson Peng
2016-05-27 02:47:08

1317

林志誠
2016-05-27 14:56:18

+1,已到1514

Estima Lin
2016-05-27 20:52:08

每天看到就刷一下,剩下明天了!

王智立
2016-05-28 00:19:18

各位... 00:00 了... 衝啊... 衝完來去睡... :P

Small Black
2016-05-28 00:21:52

衝衝衝,1698了!

王智立
2016-05-28 00:22:44

1699

林志誠
2016-05-28 00:25:44

1701

Charlie Ting
2016-05-28 00:56:50

我也要來盡最後一分力了!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6-05-20 13:10:54

[maker 的二三事]

這不是要來講八卦,而是最近從幾個社群的生態及留言發現,或許很多人並不那麼清楚自己在幹嘛。

這跟我之前講的2358有關,就是其中的二三。

從很多留言中發現不論討論的議題為何、立場為何,都是在作切割,這就是二。試著透過二分法去釐清自己對一件事物的看法是左邊或右邊,是對或是錯。

這是人們建立價值判斷的基礎,第一步。但他不是最後一步。

有了二分法之後,再來的是三。

三就是易經裡講的理象數,理是原理;象是現象;數是數據。

剛才在二裡所判斷的,究竟是理,是象,是數?其實是要分清楚的。

舉現在爭議不小的滅紋神器來說好了,很多人在問它的效果如何,還是笑果居多?

在這件事情上面來看,它的理是什麼,說穿了就是步進馬達在物理規格上,透過電氣特性去作有段式的細分優化。

它的象是什麼?因為是有分段的細分,那麼每一段和每一段之間就會有 level gap,而這些電氣特性在越微小的狀態下,其他的訊號干擾或影響比重就會變大。造成運作上的週期波動。

它的數是什麼?那麼,這樣的影響有多大,佔比多少,發生的時間、頻率為何,以及真正呈現在運作上的差異有多大,這些都是數。

當你把理象數看清楚之後,就會更清楚自己對這事的看法,以及去處理它時你作了什麼,又可以期待什麼。

但是,從留言上可以看出有些回覆忽略了這二三的重要性,因為在 maker 圈每個人的狀況不同、背景不同,自然不能期待每個人都是電氣專家或諾貝爾得主,也不會每個人都像小學生一樣。

那麼,當每個人用自己的立場試著去作出二的動作時,他其實是在建立自己對這事的認知和掌握,這時是要協助他去了解三的部份,讓他更清楚來龍去脈,看看有沒有新的想法。

這很閒嗎?不是!這就是 open source, open hardware 的生態,試著在分享中淬煉出更具價值的想法。這不見得隨時會出現,但有敏感度的人自己會發現,然後把它實現出來。

這是 maker movement 的進化模型,如果無法理解或認同這樣的作法,那就是適合走舊模式,考個好學校、寫些論文、應徵工作、....,然後在企業中的羽翼下生存。

這是不同的選擇,沒什麼好或不好。多數人可能是兩邊押注,賺錢靠工作,進化在 maker。

但是,如果不能習慣兩者的不同生態,調適不同的心態,那就會產生很多問題,值得留意。

Makers, just do it!

曾荐宏
2016-05-20 13:16:14

真的,我就是小學生等級的,但看大家在討論,就會關注,即使我很多時候都看不懂,但有機會也會願意嚐試.

Shi Xinhui
2016-05-20 13:18:50

果然是神 可以看老子說了?

林祐德
2016-05-20 13:19:27

我只相信原理,和實驗數據 *0* 再來就是商品的美化包裝於設計(若有符合人體工學更是加分。

林祐德
2016-05-20 13:22:08

常聽到A 說,我不會,我很笨。心理常os google &open course都是假的嗎。。。勤能補拙呀。。。@@

Estima Lin
2016-05-20 14:33:16

糟糕,我快變成那個不知道在幹嘛的了~

Sampo Huang
2016-05-20 14:40:01

勇敢、果決、遠見---創客不敗的三要素!

Sampo Huang
2016-05-20 14:53:44

肺魚是魚類裡的少數或唯一可以離開水還能生存的魚...對於其他魚來說這進化?解....生存之道啊!

Shi Xinhui
2016-05-21 08:01:49

這世上有兩種規則 一種是人訂的一種是萬物訂的 人訂的規擇通常是金字塔頂端的那些人所訂 如果你爬不到那裡 就只能乖乖照著這些人所訂的規擇走(玩)
怎麼玩你的人生 其實計較了 也就輸了

Mickey Chuang
2016-05-22 01:01:29

其實我真的不是要上去吐糟人的 XD, 只是希望用的人要去了解為什麼有用(或沒用), 我沒有預設立場

Shi Xinhui
2016-05-22 20:24:21

0*_____=0
1職能訂律

Shi Xinhui
2016-05-22 20:25:59

久久大順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6-05-15 12:45:55

文中提到:因為設計於未來已不只是資本家的手段,更是弱勢者的期盼....

也正呼應了我說 maker 運動是當代的文藝復興,不會只有科技業,從設計出發,深入民間,以後所有人都會被 maker 影響,不懂 maker 的人將如同文盲一般。

Anseleme Hsia
2016-05-15 12:46:22

王智立
2016-05-15 14:00:42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6-05-10 21:54:21

[他山之石]

所以我說 maker 風潮是 21 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

這篇裡面也有很多值得深思的想法。

Sampo Huang
2016-05-10 22:04:08

很吸引人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6-05-09 21:12:33

[風向球]

隨著 Maker 話題的沿燒,3dp 在社會上的能見度和接受度很高,但是目前主流都是放在 3d 列印和建模。然而,應該有很多應用是充滿想像空間的。

但是,市面上卻有很多 DIY 或定位不明的公司,產品的等級也良莠不齊。

我個人在思考一些想法,不知道大家會有什麼見解,覺得可以討論看看~~

但為了方便大家了解想法的發展,請大家留意以下重點:

1. 這不是要來生產 3dp 列表機,因為這市場夠飽合了,沒必要這樣玩。

2. 針對不同的主題應用,請獨立一個回覆串,並在開頭註明應用類型,後續討論的人,請跟著回覆串一起交流。若你有不同版本的想法,可以另開回覆串,然後註明應用類型 V2....V3.....以此類推。

3. 意見交流就是不去排他,如果有人想作就去作,我也不確定自己是否真的想把它落實,所以好的想法不用藏著。

OK,那我先提一些想法,例如:

1. 想法一:以 delta 機型作成投幣式的可麗餅販賣機,結合熱床、簡化介面、降低高度。其實一台花不少多少錢,但噱頭十足。

2. 想法二:以笛卡兒系統作成小型刻印機,現在刻印的機器都很大,但事實上根本用不了那麼大,一個名片大小就很夠用了,成本也很低。

3. 想法三:以雷射模組作成外掛,架在一些烤物上面,例如大鵰燒,然後上面可以寫字.....XD

4. 想法四:以 delta 機型作為蛋糕裝飾機,可以提供客製作造型。

5. 想法五:我覺得現在社會需要一個組織,是專門以開源的技術和資源,去整合出能具有新奇、前衛、有效率的合理價位設備,讓整個產業變得活絡,並且跟得上潮流。

林祐德
2016-05-09 21:43:48

re 想法一,是像之前的麵糊擠出機嗎 ?

Sampo Huang
2016-05-09 21:45:37

軟實力是突圍関鍵~搞硬體對岸太勵害了

Sampo Huang
2016-05-09 21:46:29

材料開發也需要創意

林祐德
2016-05-09 21:47:03

re 想法三,成型速度與換客率? 因為我沒用過雷射…

Sampo Huang
2016-05-09 21:48:24

三D刺青

Sampo Huang
2016-05-09 21:50:17

雷射美容三D自動化

Sampo Huang
2016-05-09 21:51:28

ps超強的解析度再精準除斑

Sampo Huang
2016-05-09 21:52:53

能玩的應該很多軟體互聯是關鍵

Robin Hsu
2016-05-09 22:54:46

我個人是有在想 怎麼搞一台 小型的 雕刻機(刻印機) 之類的 ~
不過, 我還先讓自己的收入穩定 才能有後續動作 XD

Sampo Huang
2016-05-09 22:57:46

3⃣ ️合一

Mickey Chuang
2016-05-10 09:22:40

百家爭嗚也意味著後面的屍橫遍野.
產品, 特別是創新產品, 在美國做過的統計, 成功率是 1/3000, 這是在一個創新思考課程中聽到的.
所以重點是, 能不能做些什麼來提高成功的機率? …… 查看更多

戴光宏
2016-05-10 09:58:30

我只希望能印巧克力...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6-05-09 11:25:34

[maker - 21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

Maker Faire Taipei 2016 昨天剛在台灣科學教育館劃下句點,但這不是結束,而是21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的開始。

近幾年來 maker 的發展很快速、很多元,但事實上我很晚才投入(大約一年),不過未來我會花更多的心力在這塊上面。

這幾年來,不論是 3dp、眾籌、開發板、IoT、Open source、open hardware、open data、....,很多的潮流話題大家已經耳熟能詳,甚至駕輕就熟了。

在業界也有工業4.0的呼聲,認為工業發展要自動、精準預測、排程、量化生產、.....

這兩者,其實是兩個不同的世界,一個是民間或個人,一個是企業或者該說大財團。

不過,我並不想比較兩者的發展,而是想提提融合兩者的未來發展。

民間版的這些潮流話題沿燒幾年之後,現階段我們已經擁有越來越多的新工具可以快速、直接的完成各種想法,花費不多,而且極容易交流分享。

在 Maker Faire Taipei 的展出中可以看到,這些應用的發展並非只在工業上的機具,相反的,有更多更多屬於藝術、人文、科學、數學、天文、運動、....各種領域的應用。

突顯了這場 maker 運動是屬於全民、全領域的潮流,將逐一改寫並重新定義所有人對過去事物的認知,使用不同的方式去創造屬於未來的事物。

所以,我認為這是屬於 21 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很湊巧的,14、15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發源於義大利,而 21 世紀的 maker 運動也開源於義大利的 Arduino。

至於工業上的發展會如何?其實那是兩回事。

工業化之後,所有工業發展、PC、手機、....,這些東西大家再熟不過了。但也因為太熟了,你還會因為 windows 的 7、8、10 的推出而興奮嗎?你還會因為 iPhone 7 的即將問市雀躍嗎?

這些足以影響全球的產品他們當然有難以撼動的影響力,然而他們無法永遠捉住消費者的眼球,不論是工業 2.0, 3.0, 4.0 都一樣。因為現在留下來的都是極少數的成功案例,相較於那些屍骨早寒的產品們,人們早就忘了它們的存在。

但是,這些產品中能大幅提升人們創造力的品項仍然會大行其道,並且與人們手上更容易取得,更容易掌控的工具、資源和技術相結合,創造出各種不同的新思維。

這是一場屬於 21 世紀的 maker 文藝復興運動,它正悄悄的改寫現代的歷史,而你找到自己的定位了嗎?

陳曉澔
2016-05-09 21:18:42

行動派。。。。。真有執行力。。。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6-05-08 19:59:50

[Maker Faire Taipei Day 2 分享]

因為看到太多東西,太興奮,也有很多想法想動,所以分享的部份就大致提一下。因為細節的部份要排行程去實驗,然後開始作後續的規劃,現在也不好講得明白。

今天的重大發現是日前在進行3D掃描時遇到的問題之一,光源不盡理想,效率不彰。

另外,在去年時,也曾經想要利用雷射光來作平台校正,這很有可能讓平台精度直接跳一個單位到 micro 等級。

而今天看到的,是個不相干的應用,光譜儀。

這東西剛才爬文了一下,已經有人作了,SciView。但這無所謂。因為,重點是擁有這樣的技術和知識,並且將它應用到有興趣的地方。

Ref. https://www.facebook.com/…/sciview%E6%89%8B%E6%A9%9F%E5%85%…

組成:狹縫、準直鏡、光柵、成像鏡。

狹縫,大概是 micro 等級,剛好可以用先前逛淘寶看到的微型步進馬達來處理,理想情況下,可作到小於一個 micro 於精度。

準直鏡、成像鏡,買就有了。

光柵,之前在弄 3D 掃瞄時有想找,但台灣不好買。今天剛好跟展覽攤位凹了一小片,足夠實驗了。也知道大概的價錢,其實也不算太貴。

所以,這個新的訊息突顯幾件事:

1. 可以作出更高精度、卻很便宜的光譜儀,這東西的用途很廣,幾乎是科學檢測的必備儀器。未來,像色料的顏色都可以很精準的量測,甚至能解決食安問題。

2. 光學系統的應用,這部份很有機會直接解決 3D 掃描的精度問題,直接挑戰工業用的百萬等級。(當然CCD、數學運算可能還是差很多,但至少具備對等的條件)

3. 光學系統的應用,很可能直接優化 3dp 校正水準,直接跨入 micro 等級。當然這當中會有一些精密模組的改造需求和機台程式的修正。但問題不大...

另外的收穫,看到一些更小型的無刷馬達,感覺上可以有更有趣的應用。舉例來說,現在的概念是馬達是移動的,但如果變成馬達是固定的,物件是可動的,那整個作法會大不同。

PS. 關於這個收穫,其實我很難表達它的重要性,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把這些問題看得一樣重要。但是,在應用科學的發展歷程上,向來都是從傳統物理走向光學,再走向電磁波的量子物理領域。這是不同境界的發展,也是目前工業界對 3dp 或 maker 這部份不是那麼看重的原因之一,因為目前很多都還是傳統物理裡的 low-end skills。而這個關鍵技術的導入,有可能讓整個發展往前跨出一大步,進入全然不同的領域。

Roy Lo
2016-05-08 20:12:25

有趣,光譜儀...步進掃描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