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ker+t=market
  • 3D列印服務
  • COSPLAY 3D 建模
  • 1
  • 2
  • 3

Maker + T = Market 造訪社團 » 速度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8-01-23 00:47:37

[回收馬達團購終篇]

各位,關於這次回收馬達的部份,有以下情報可以跟大家分享。

大家可以多方交流後,把幾個關鍵因素確認下來,我想大家很快就能拿到需要的東西。

照片是我今天以整理測試為由,先去跟廠商拿的,大概70公斤。共有 57 步進 110 顆;42 步進 25 顆,花了 1400。其中,有5顆是轉不動的。

基本上,廠商目前有幾個原則:

1. 回收廠空間很小,目測大概 50 坪左右,堆滿機器,又有堆高機要運作,空間很吃緊。所以廠商一再強調不希望我們像是去逛菜市場一樣,這樣他們會無法作業。所以最好是載了就走。無法讓我們在那裡分貨。

2. 廠商有說若是新北或台北,距離不遠的情況下,他可以把貨載到指定的地點。但會不會收運費就沒細談。因為今天我是跟他說一次吃太多,一來要運費,再者要處理多久,心裡沒譜,所以先試拿一批。

3. 就今天實際細看(但已近黃昏),那邊的馬達最好的當然是現拆下來的,最新;放在置物架上,其次;風險最高的,是放地上太空包裡的。因為難免會淋到雨,水氣也重。但是,廠商基本上不接受挑貨。我今天去的時候剛好老闆不在,他們要我先拿,所以我先挑了中間等級的貨架上的馬達。至於正在拆的,因為不想被他唸我只挑好的,所以就先看看而已。其實沒差太多,因為畢竟是舊機器了,現拆或拆幾天的,沒差那麼多。但若放在戶外風吹日曬雨淋,一二週以上,終究有差。目測,剛拆的馬達,良率應該有九成以上;拆一二週的,可能剩5~6成了。(因為那5顆壞的,明顯老舊很多)

4. 馬達規格不一
如照片所示,因為一台機子裡面馬達很多,所以基本上大大小小的馬達都會有。所以不宜以買足額馬達就想滿足需求。我的想法是各種規格的馬達都有一些,以後再視需求搭配著用。當然,若你們買了之後,要自己交換,那就是自己去處理。

5. 馬達線材
今天有留意一下,他們馬達的線材有拆下來,如果要拿,我想他們肯定是沒什麼意見。不過那線也蠻髒的,還有長度不見得合用。所以我只拿一條準備拿來比對,好買新的線材來用。

6. 馬達軸心
那個馬達的軸心也有很多規格,所以這部份建議跟第4點一併看待處理。

就目前來看,各位如果要買,比較簡單的方式是:

1. 大家先揪好一個量,然後先確認回收廠那邊是否有足夠的量。
2. 找好一個地點,然後請老闆直接把貨載過去。
3. 之後大家在那裡很快的把馬達分類一下(按規格),然後作簡單的篩選(轉不轉得動)
4. 按比例分配,然後各自帶走。

如果是這樣子的話,一噸大概幾個小時可以處理完。之後自己回家再慢慢整理。

但有一些概念各位要先心裡有底。
雖然大家都想省事,想省錢,想拿到最好的東西,但如果這樣想,基本上註定破局。所以重點就是公平。

就今天買的 1400 ,70公斤,這算基本價,就是自己載,自己整理。
若大家要一起拿,就會有幾個問題要面對。

1. 誰去看,誰去議價。以後我不一定有空,所以未來這個點的資訊我會徵詢老闆同意後公開,但前提是請按人家的規則走,免得以後拿不到貨。也就是批量購買、好壞都收、減少打擾。

2. 誰有合適的點這會是重點,所以有可能提供點的人會有一些好康,甚至利益。至於該是多少,我覺得大家可以談談,甚至停車場也是可以考慮的空間。成本很明確。

3. 分貨速度
這部份,基本上有集單的人,最好也出人手一起分貨。一方面了解那批貨的狀況,其次拿到東西時才比較不會有爭議,而且也有盡一分力。不然的話,整理貨的人應該要有一定的費用。

4. 後續整理
這些馬達若要它的狀況維持著,至少有幾個點可以考慮。第一,用高壓空氣把粉塵吹掉;第二,以油布把外觀擦拭一下;第三,在心軸兩端上一點油;第四,把齒輪拆掉;第五,把固定片拆掉;第六,配上一條新線;第七,上電測試。這些動作要作幾項,決定了你後續處理的成本,這部份佔比很高。說真的,一顆整理好的57,賣個100~150也不算貴,但從成本10塊,到賣150塊,這中間有很多問題。想搞的人可以試試,不想搞的人必須清楚一切都有成本的。

最後,重點還是,有這麼多馬達之後,你要作什麼?
如果你的想法很明確,那這邊真的有很多便宜馬達可以撿,品質至少都中等以上,爛的再拿去回收也不會心疼。所以,有沒有需要自己可以評估一下。

至於後續會不會是我來揪團,這二天我思考了一下,應該是不會。因為我本身工作已經很忙了,東西如果要上4樓,我會先累死,整個時間也會拖很久,這整體來說不是太理想的狀態。所以,我倒是覺得各位可以找幾個比較熟的朋友,大家集一下單,然後我先幫忙問一下目前的量夠不夠,OK的話,你們再約時間去買和分貨。這樣事情會比較單純....

以上,希望大家都能玩得開心。至少我光想到一顆馬達10塊錢,就已經爽翻了,很多想法都可以豪邁的把馬達裝上去而不心痛了。哈哈哈哈~~~

雅竹題
2018-01-23 08:13:16

有需要的人看到真的覺的划算。這跟很久前撿網咖電腦回來整理一樣啊!參加的人真的要了解其中風險

Yi-fan Hsieh
2018-01-26 20:05:32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8-01-21 02:27:58

[回收馬達團購訊息更新]

跟各位回報一下目前的狀況,有一點變動,也有發現一些細節要留意。所以先跟大家說明一下,若覺得麻煩或想改單的,可以留言告知。

1. 回收單價

在初步收集眾人意向後,跟回收廠確認時,老闆的說法跟先前略有不同。說法是他當初跟我說的價錢是別人每個月跟他收的長期合約價,若我們只拿一批,價錢自然就不同。就是要加價搶標的意思~~但他也說他們一個月拆的量大概一噸多,到一定的量就會清掉,所以購買量並不一定是先前說的一個太包空1.5噸(那是積到最大量的狀態),若是用鐵桶裝,大概是400~500公斤一桶。意思就是小一點的單他們也收。(但會不會再漲價就要再 double check,畢竟大家是臨時集單,消耗速度各異)

2. 運費

因為一噸多的金屬要處理很不容易,所以向社團的成員問了一下吊卡的行情,若以從回收場運回我辦公室中間的時間和行情算,他的估價是 5,000 塊。這部份的成本會依每個人的進貨量按比例分配。買得多,付得多。

3. 馬達的小細節一 - 配線

回收場在拆解時,並沒有刻意留線,所以馬達都會需要另外買線。有查了一下淘寶,只有一家有賣,一條大概7塊,連運費大概要8~9塊。而且這部份最好先確認過,不然買錯很麻煩。

4. 馬達的小細節二 - 軸徑

就我拿到的 57 步進,它的軸徑是英制的 1/4 寸,換算公制是 6.35mm。所以有買的人,相關的同步輪或聯軸器都必須有對應的料件可用。另外,它不是D型軸,而是圓軸,所以在固定時自己要留意鎖固的力道。

5. 馬達的小細節三 - 齒輪

它的同步齒輪是以壓合的方式固定在軸心上,所以除非你本來就是要用這個齒模齒數,否則這個齒輪就得另外拆除。這會是一個有點麻煩的工程。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有這個機器,就算有,幾千顆要一個一個拆也是可怕的工程。這部份勢必會有處理成本。

6. 處理成本

就目前來看,好像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妥善放置這將近 2 噸的馬達,這個地點必須兼具交通方便、空間夠大能夠作基本的存放、整理、保全。若以我辦公室來說,雖然空間夠,但必須放在4樓或5樓,搬上搬下的其實有點麻煩(沒電梯)。

以上就是目前大家需求的統計試算,和一些潛在問題的整理。

以我個人來說,如果回收場那邊也不見得能一次滿足這次訂單的量。有可能我會考慮自己開車去買個300~500公斤,然後回辦公室慢慢處理,這樣的問題最簡單,成本也最低。

至於各位同好,或許就是以類似的方式,揪個幾百公斤,然後開車去載,再立刻分掉,各自處理。

這樣看起來可能會比較省事。

不過大家可以討論一下,看看有沒有其他更方便的方式處理。

Asa Cheng
2018-01-21 17:20:14

不好意思 我先退出好了 謝謝你

林查鋰
2018-01-21 20:27:37

我在中部,所以也只能開小車上去分裝載回來,不過以版大方便為主,我配合,謝謝

胡坤偉
2018-01-22 11:44:49

以版大方便為主,我配合

Charlie Ting
2018-01-22 18:36:24

我今天去泰山買機器時,順便先繞去載一批了(大概70公斤),稍候會以這一批為準,先作準備和基本清理,讓大家對狀況有個了解。

之後大家再來討論想法,同時,我會補充一些廠商的顧慮和他希望的作法,大家再取一個平衡點。

Charlie Ting
2018-01-22 21:26:28

這樣1400元,57 * 110 顆;42 * 25 顆。57 有5顆的軸心徒手無法轉動,未拆解研究。

這是最低取得成本的狀態。

Charlie Ting
2018-01-22 23:54:10

簡單整理一下,並按規格分類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8-01-20 14:14:23

[概念試驗 - 智慧型除濕箱之除濕自控系統]

把之前撿回來的各種表頭、電源供應器、風扇組一組,加上另外買的致冷晶片和熱電阻,整個除濕的自控系統就成型了。

當然,這只是測試概念用的而已,實務上不會搞這麼複雜。這個只是拿來作數據觀測和架構調整而已。

整體來說,致冷晶片的兩側大概可維持20度C左右的溫差。同時,把當下的室溫考慮進來,再配合露點曲線,就知道如何利用它來除濕了。

例如,假設現在室溫25度,熱端捉35度(熱端與室溫的溫差決定了風扇的散熱效率),那麼冷端大概是15度左右,這時15度的露點能達到什麼濕度,就是它的極限了,而只要這個濕度值在你的容許範圍內,那這機器就可視為能正常發揮效用。

至於效能,有很多影響的指標,例如空間大小,濕度來源的含水量、蒸散速度、....。通常大家不會把這問題想那麼多,要不然可能還得分區處理。

未來實務上當然可以 cost down 很多地方,例如用 MCU 來當控制核心,用低價的熱電阻進行多點偵測,再用個小面板作控制即可。整個成本大概幾百塊就有了。

另外,也可以再加上濕度檢測,讓整個系統的運作可以聰明的按照不同的濕度、溫度狀況,進行最快速的除濕,並適時降低功耗。

陳建仲
2018-02-27 01:01:11

真的很想去參觀大大的工作室呢,跟討教


原文網址 童化金
2018-01-16 23:29:37

Cubiio簡單使用心得分享,
淺水很久來發一篇。

外觀設計白色盒子加上LOGO,簡潔有力。開箱後本體與保護罩質感不錯。電線等等的配件另外用盒子裝。

Cubiio安全性:
有保護罩的通過認證Class 1 Laser,聽說意思是非常安全。而離開保護罩之後是Class 4 Laser。也就是說反射或散射光也會傷害眼睛。
這部分官方是用護目鏡,加上加速度計去冊療雷射時是否有碰撞傾倒,有的話會自動停止。要離開保護罩使用需在app開啟專家模式。

Cubiio使用檔案:
1.bmp圖檔:圖檔可用手機傳或直接存在sd卡。
2.用Inkscape轉Gcode:僅透過sd卡,存為txt檔案

雕刻使用:
可設定功率與速度。使用百分比去設定,不是絕對功率或速度。目前我雕灰色紙、木頭都使用30%功率即可。

缺點:
1.包裝出包,我拿到時缺少使用明書。
2.APP雕刻時雖然會顯示時間,但藍芽一斷線他就顯示已完成,但實際上還在雕。
3.部分說明文件還未完善:例如Gcode轉換方式,雷射焦距距離等等。
4.不能用USB直接連線電腦。
5.雷雕路徑演算位置會偏

而沒有保護罩用腳架的模式目前我還沒用過,因為家裡沒有空間可以用,一直會有家人走動怕會影響到安全。

雷射影片

童化金
2018-01-16 23:31:35

忘了放圖片,編輯不能放了......

James Lin
2018-01-17 08:06:06

要記得通風~我也有一台,PM2.5 實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aljBk4Okyc......


原文網址 曾俊維
2017-09-23 19:17:35

終於我的砂帶機可以試運轉了。
但出現兩個問題比較嚴重
1.調整位置的螺絲很容易鬆動,剛調和又會跑掉,請教各位,有哪種螺絲比較不會鬆動的,還是可以上什麼膠之類的。
2.我用100號的砂紙試磨些廢料,可是感覺削肉的速度很慢,不會像國外的影片,一下去就都是火花,是砂紙的號碼太大的嗎,要選更小號更粗的砂紙嗎?

感謝大家,小弟第一次自己從無到有,完成這台很醜的機器,還請手下留情,別太注意細節,下一台會更好。謝謝大家。

Charlie Ting
2017-09-23 19:24:42

要用止滑螺絲,這種持續震動的不能用一般的

楊小隆
2017-09-23 21:37:49

箭頭的地方加顆螺帽,調整定位好後反向逼緊試看看...

楊明
2017-09-23 22:29:46

請愛用尼龍螺帽(不是整顆尼龍的別誤會)

曾俊維
2017-09-26 15:42:27

應該不能用尼龍,我要焊接在上面,一焊下去,應該就融化了吧

楊明
2017-09-26 17:56:36

要焊死的就一般螺帽就好了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7-09-04 12:19:30

這也是一個我很感興趣的領域,也已經著手準備了。

我沒有要挑戰邱大的意思,不過正是因為自動化的很多細節還不到位,所以這裡的機會超級多,要磨的東西也很多。

所以至少在我這社團裡,我是多方的努力打底中....

至於未來是否那麼悲觀?我覺得完全不會。

因為人們 cost down 的能力和商場的變動速度遠超乎想像。

舉例來說,以前你買 T 恤是去服飾店或量販店買成品,以後可能是店裡只有布,然後你到店裡 3D scan 一下,選擇貼身、一般或寬鬆,然後挑好布,馬上就能取貨了。

屆時,沒人想買大量生產出來的 T 恤,而是要完全屬於自己的產品。這個畫面,我預計不超過10年就會看到了。

正因為如此(原因之一),所以我從經紀人的身份開始準備未來的時尚設備.....甚至進步到全自動化的生活型態。

這是一場新舊行為模式的轉變,而歷史一再告訴我們,當行為模式轉變,整個產業供應就會轉變,不能只用現在的模式作判斷。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7-05-24 23:58:35

[放大版CNC]

為了更輕易的加工木料和基本銅鋁片,將原先的CNC機台放大。

同時盡量減少背隙的影響。初步心得是時規皮帶的背隙問題有一個基本的概念,就是 F = mA。

這個 m 包括了驅動機構的重量,A 則是驅動它的加速度,而需要的這個力量 F 是馬達必須產生的拉力。

當這個拉力施加在皮帶上時,它對皮帶產生多少的變形,會決定你的背隙大小。

因此,解決的方式是在皮帶不斷裂的前提下,盡可能的提高張力 t 。當張力 t 遠大於 F 時,背隙的問題就會被有效抑制。反之,當 t 等於或小於 F 時,機器的背隙問題就會非常嚴重。

以上是個人的一點點心得,如果有錯,請用力鞭策,謝謝。

PS.
1. 加工範圍 750mm * 370mm * 40mm
2. 450W 修邊機當主軸

Charlie Ting
2017-05-25 02:04:47

另一個解決背隙問題的作法是裝光學尺,讓它自動補正。

Charlie Ting
2017-05-25 20:56:51

Charlie Ting
2017-05-25 20:56:56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7-05-10 17:10:41

[關於 CNC]

在講 CNC 之前,首先要先把背景交待一下,稍候話題有跳脫的就不會回覆,不然這個議題太大。
第一,我是唸機械的,但那時還在車床銑床的傳統工法年代,CNC沒接觸過。
第二,在那個講究專才的時代裡,我念的東西很廣,但幾乎都是自修的,所以我現在的工作很多元,目前正在思考將能量集中的最佳切入點。
第三,繪圖在286年代時,AutoCAD我很熟,但在它差不多從 2D 開始轉 3D 時期,我就去忙別的了。

關於 CNC ,一言以蔽之,就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對於目前角色是經紀人的我來說,會從網路行銷、實體活動再回頭來看 3DP, CNC, Laser 這些 maker 們熱衷的東西,主要
的原因在於看到未來的市場需求以及人們的能力指標改變。那麼,究竟該作到什麼程度或用什麼方式達成,就有很多不同的思考方向了。

而我設定的目標只有八個字:心想事成、隨手可得。

現在開始來談 CNC。

CNC 簡單來講,就是你想作的東西,只要想好、畫好,然後機器就幫你作出來,不用自己動手加工。這樣講好像很簡單,但其實裡面處處是細節,是關卡。

首先,你想作的是什麼東西?很多 maker 可能聽到 CNC 就高潮了(我也是),但你想作的是什麼東西、什麼尺寸、什麼形狀、什麼精度、有多少預算,可能就把你推向不同的發展方向了。
關於這部份,建議是在 CNC 相關社團或者自己專注的社團裡留意相關的應用需求和發展,會比較清楚目前作到什麼程度,有那些選擇,要什麼代價。

關於「想好」,當你要作一個東西前,你得先想好這個東西可以怎麼作,有什麼差別,有那些工具。這過程當中,加法、減法都有可能,公規或特規也有可能。
這部份可能是最大的挑戰,因為對每個人來說,熟悉的工法和手上的資源差異很大,同樣一個問題,可能會有很多不同的解法。
這時候,你必須很清楚自己的需求和選擇,然後行動。

關於「畫好」,在離開機械領域二十幾年後,雖然 AutoCAD 還會,但其實一開始我也真搞不懂現在 3D 軟體的繪圖概念,慢慢從 123D design 到現在的 FUSION 360,我發現那是 scope 的改變。
以前的 AutoCAD 是在一個絕對座標概念下的產物,所有的繪圖必須從座標系統開始,然後一直延伸。現在的繪圖軟體走的是一個相對座標的概念,它可以有很多東西個別存在,然後從每個東西去看彼此的相對關係。
熟悉操作之後,就必須把自己想好的東西和作法畫出來,並且盡量在實際動工之前把設計的成果確認好,而不是邊作邊改,這樣會很沒有效率。

關於「機器就幫你作出來」,這是非常簡化的說法,但大原則就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也就是說,你必須完全清楚整個加工的過程需要那些步驟、用什麼材料、用什麼工具、有什麼問題、能怎麼解決或避免。
一切原本在人工操作下可以被執行的製程都確認後,再看你用什麼機器、用什麼軟體去控制它,然後用什麼 SOP 去防呆,確保成品的良率。

個人應用實例 - PROTON+ 鋁質固定隔板

‧想法
以我用 CNC 來切割 PROTON+ 需要的鋁質固定隔板來說,它的目的在於強化 PROTON+ 的幾根光軸的結構剛性、方便固定列印頭的塑料組件。
所以它就是被設定成 3mm 的鋁板,然後挖一堆螺絲孔、光軸孔和排線槽而已。
但是螺絲孔的定位必須準、尺寸必須準,才能固定得好,然後被包進列印頭裡。

‧畫法
我的 PROTON+ 是按照 ATOM 原本的 PROTON 用料和結構去走,但根據自己對 3DP 和機構的了解去作修正,再結合先前試作 PROTON 時發現的一些不方便的地方去作改良。
然後是在 123D design 裡面進行繪圖,基本的物件都先個別畫出模組,然後再進行組裝定位、修正相關零件的長度(尤其是螺絲)。

‧加工
受限於我手上這台鋁擠型組成的 CNC 強度有限,而且只有三軸,所以我個人的目標只設定在能加工基本的鋁材,了不起就是切割一下、挖一些孔為主。
在爬了一些文章發現一些小功率的主軸可能沒那麼實用的情況下,我最後選擇了木工用的修邊機來當主軸(反正木頭加工也是我的重點之一),然後用功率調變器來控制轉速,但扭力其實有影響,只能將就。
受限於這台 CNC 是採用 arduino + CNC shield 以 grbl 去作控制,這算是非常陽春的控制系統,基本上只作到了作動,其他很多 CNC 系統裡的常見功能它都不支援,所以用法也很陽春。
其他的常見功能很多,也沒有標準,像是:定位偵測、光學校正、工具更換、主軸控制、冷卻系統、刀具修正、.....。重點是你準備花多少錢買怎樣的東西。

所以,我的作法先是用一片鋼板來當作壓艙石,減少整個機台的配重失衡,減少震動,也提升平面度。(不然密集板其實很軟的,太大的震動很容易影響到刀子的精度和提高風險)

固定方面,因為這個 CNC 架構的 Z 高有限,加工的力量也有限,所以採用網路上很常見的雙面膠固定法。其實還不錯用。
底材主要是以木心板為主,用雙面膠貼在上鋼板上,然後再將材料固定在木心板上。
在這裡,如果要小量生產的話,就可以考慮作個簡易的治具,定位上就會快很多。但這也跟你的原材料有關,如果原料尺寸不準,這個就不準。
另外,因為沒有 WCS 量測功能,所以自動修正定位就別想太多。

固定好了之後,換刀和定位的問題也很重要。
所以我的作法是反向操作,先捉好材料擺放的位置、刀具運動的空間,然後對好加工的定位點,之後再把刀具移到某個方便換刀的位置,當成 HOME。
然後,我用了一個平常應該不會有人這樣玩的取巧方法,就是拿二個螺絲固定在軌道上,頂住XY的滑台。
這樣,只要滑台移到這二個位置後,就是回到 HOME 了。
這時,不管你怎麼換刀,基本上它的中心都是準的。

換完刀後,再看加工定位置和 HOME 的距離是移動多少,把刀移回去,然後調到 Z = 0.5 左右,就可以準備加工了。
當然,在加工前,會以更安全的距離實際試跑過,然後再用正式進刀的速度去跑。
另外,因為只能手動換刀,所以每一道工序都是獨立產生一個 NC 檔,然後以編號的方式一個一個執行。
而因為刀具定位點略高於材料,所以實際進刀量也會考量是否要貫穿而作一些修正。

基本上這樣的操作速度還算蠻快的,只是當然沒有全自動化的機台方便。但對我來說,CNC 現階段的價值就是把原本只能人工手動完成的工作,改成數位化控制而已,並不期待它能一步到位。

至於我看到的這台 CNC 問題,主要在於皮帶傳動的誤差,不容易消背隙,改螺桿會比較好。
另外,能用線軌和鑄鐵座的話,整體剛性也會提高。
制動部份,沒有伺服馬達,沒有光學尺定位,只能自己很小心加工力道和進給。
主軸部份,要加工什麼東西就適合什麼主軸,沒絕對標準,一分錢一分貨。

PS 1. 我覺得改螺桿、消背隙之後,CNC 對 maker 的用處就會很大,以銅或鋁的輕加工來說,很容易可以達到幾條內的水準。至於想要更硬的材料、更準的精度,就要好好算算投資報酬率了。
PS 2. 至於更完整的電控系統,我個人覺得那是操作方便性的問題。即使沒有,只要操作概念清楚,好像只要機器會動就可以了,但要在設計時把這些問題考慮進去。

以上,算是自己的一點心得筆記,跟大家分享。
又要忙一堆案子,該洗掉油污味,迎接香水味了。

Charlie Ting
2017-05-11 21:39:10

CNC番外篇!

經過這二天實測後,決定往二個方向發展。
一是把原本這台CNC架構放大到 1000mm*600mm 尺寸,以切雕木頭、壓克力等材料為主,當然要切薄鋁片也可以。

二是改裝一台以螺桿驅動,較精密的CNC機台,專門用來加工銅鋁材。

因為兩者的考量和應用不同,要合併的難度和成本偏高。拆開的話,好像目前手上材料已足夠DIY出來了。

ACTION!

Charlie Ting
2017-05-12 02:31:11

本日進度

Charlie Ting
2017-05-16 18:56:37

新進度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7-03-11 18:38:35

[2017 TIMTOS 工具機展參觀心得]

今年是工具機展兩年一度的大規模展出,所以到場的公司很多,可以看到的東西也不少。雖然這次我主要是發咩賺錢,但沒事我也在看一些技術的東西,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mu 等級的精度

隨著現在加工精度的提升,已經不是以條為主的規格了,取而代之的是動不動就以 mu 為主的定位或加工精度。雖然工件最後的精度還是條,但大多都是個位數了。

除此之外,其實加工速度也十分驚人,重切削和精修搭配,效率相當不錯。

但這讓我覺得在 maker 這邊的 3dp 和 cnc 恐怕要更提升才行,因為如果工業級的 CNC 能有這麼快的加工速度和精度,相對之下 maker 這邊的空間就很壓縮了。

‧ 潮流的推動

技術有潮流的特徵,一直在進步。但是,這條進步的河流沿線都是人家,都有人在。所以,要走到浪潮的前緣也行,要走在後面跟著也行,但得要有存在的本事。

走在前緣的部份,有時不是自己說了算,因為在這條供應鏈裡每個人的定位和每一個機器的價值都很明確,所以你得能和別人串起來才行,而不是自己在那裡自嗨。

這當中,還得從資源、機會和挑戰去思考,當你想掀這波浪時,希望的目標是什麼,帶給大家的願景是什麼。打中了,大家才會跟,你的努力才會有最大的價值。

這點,站在 maker 的立場看,可能視野要更宏觀一點。但這也突顯了一些商機。

‧ 機械手臂

在今年,機械手臂導入加工生產的比重更高了

雖然這個展不是以自動化為主的展,但也看到越來越多的機械手臂,讓整個製程和系統更加的彈性和自動化,而從這當中可以看到幾個關鍵之處,像是取放的機構、定位量測、排程。

這些是讓整個機器開始活起來的關鍵,漸漸把人的因素抽離,讓一切走向參數化和智能控制。從這點來看 3dp 就會覺得這還是很手工業,並不能很自動化的執行。雖然這和 3dp

本身的定位有關,但若以現況為自滿的話,恐怕 3dp 的存在空間也會越來越小。

‧ 3DP

這次的展看到的 3dp 廠商不多,大概不超過 10 家,絕大多數也算是一般般。但有看到 3dp 龍頭的 demo 件,已經達到非常高的完成度,整雙鞋子直接成型,而且非常細膩、顏色豐富。

雖然聽說一台要破千萬,但是看看那個成品,再看看 FDM 出來的,真的是天和地的差別。雖然 FDM、SLA和其他各種方法都有不同的適用領域,但從這角度來看 FDM 應該要更加強它的特色

和強項才行,不然可能會被忽略。

結論,精益求精,日新月異。

對這些技術和工具的掌握必須很快的上手,很有系統性的歸納整理,然後捉出最有效的執行流程和工法,那才能在未來的世界上有發言權,否則還是會嚴重落後。

若說原本很多傳統產業有「資訊落差」,那麼在未來的世界裡很可能多數人會對於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各種東西有「製造落差」,當人無法理解事情的運作、物品的生產方式時,

他的存在將會有十足的風險。因為他必須永遠當個消費者,任人宰割沒有發言權,這會很可怕。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7-03-05 15:37:56

[CNC測試]

目前找不到理想的主軸,從大陸進貨又很麻煩,所以拿之前木工用的修邊機來用。

基本上還是推得動,而且沒什麼失步。

切工業塑膠當然沒問題,試著雕鋁也是如履平地,不過放大看之後,散熱是很重要的問題。另外,刀具的類型能很重要,才能避免切削屑的黏著太明顯。

所以從這個情況來看,有幾點可以改善:

1. 加裝功率調變器來控制,目前這顆 30,000 RPM 太吵了,會被抗議。

2. 切削速度要符合材料特性和刀具建議值。

3. 要加個小型的冷卻劑循環系統才行。

James Lin
2017-03-05 16:34:35

馬達轉下去之後,真的讓我嚇一跳⋯⋯

Charlie Ting
2017-03-08 22:00:07

Charlie Ting
2017-03-08 22:04:13

基本上 Shapeoko 這套 CNC 結構可以用來切、雕、鑽鋁材,而且只要配速得當,處理出來的表面品質不輸專業 CNC 機器。

所以可以準備派上用場來生產了。

吳水豚
2017-03-09 11:24:26

謝謝大大的經驗

Charlie Ting
2017-03-09 20:45:13

Charlie Ting
2017-03-09 20:45:18

Charlie Ting
2017-03-09 20:45:23


 

全不選 發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