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員
統計數據
原文網址 Lin Kevin 2016-08-02 16:35:15
打印沒多久,錯位,開始炒米粉。求教版上高手。謝謝
王智立 2016-08-02 16:52:38
X 軸錯位了吧...
麥麥 2016-08-02 16:59:35
應該是撞到噴頭,然後錯位的吧!
洪健哲 2016-08-02 17:41:34
也可能是機板過熱,加個風扇看看
Tony Yang 2016-08-02 17:41:56
晶片過熱機率高
Lucky To Go 2016-08-02 20:34:42
影片照不到重點,連噴嘴都看不到。無法解釋主要可能原因
羅國賢 2016-08-02 23:15:58
今天的室溫是不是特別高才走位的,如果是的話馬達跟驅動晶片散熱要再加強~~
Lin Kevin 2016-08-02 23:45:01
馬達之前就上散熱片,晶片散熱方面加強看看,謝謝版上高手指導。
原文網址 許嘉哲 2016-07-31 20:14:06
大八(中文)和小七(英文)的列印時間差太多了,快一倍耶!為何會這樣?在cura設定的列印速度應該不是相對值吧?
Kuan-Hsien Li 2016-07-31 20:50:02
版本和設定有哪邊不一樣嗎??
王智立 2016-07-31 20:59:33
advance 裡有其他速度的設定,應該有不一樣的地方。
許嘉哲 2016-07-31 21:28:35
不,我都Check過了,Basic和advance一模一樣,所以才比較
許嘉哲 2016-07-31 21:29:32
Cura版本是真的不同
Kuan-Hsien Li 2016-07-31 21:36:55
照理說應該不是設定就是版本差異 不過差異那麼多我覺得設定的可能性比較大 我大八和小七都用同一個cura 機器XYZ範圍設定成大八的範圍 只是印小七的時候要人工注意有沒有超出小七的範圍 所以我兩台若是設定一樣估出來的時間一定會一模一樣
許嘉哲 2016-07-31 21:38:26
了解,我用新版再測看看
楊東昱 2016-07-31 22:56:12
可以順便請教一下 1. 工作區的 [ym]那個符號 是什麼東西 我用cr-8 都沒有出現過? 2. 你可以試試把 cr-7 的設定值 儲存起來 拿到cr-8 來試試
原文網址 劉邦俊 2016-07-31 17:38:23
各位團友好,初次發言,如太白目請包涵!小弟一直對3D列印機有興趣,很想了解,可惜苦無機會身邊也沒朋友在玩3D列印,於是"偷偷"加入這個社團遠遠觀望各位大大!最近學了SolidWorks之後,更想入手一台來試試看,在加入本社團之前,我有搜尋到一台"國產"的機器,約一萬五千元,但網路上似乎找不到用戶的使用心得,不過,我倒是很佩服那位開發的老闆很用心寫了二本PDF的電子書供人下載,也因此對其產品有些好奇與好感,不過呢,我內心雖想支持國產的開發者,但看到這邊CR-7/8的同好非常多,且大家都很熱心交流與分享,我個人很喜歡這樣的氛圍。天人交戰之際,我只好鼓起勇氣斗膽問這個白目的問題,請大家衷心給小弟建議,先謝謝大家了! 機器是這台: http://www.opentech.tw/modules/store/?op=itempage&id=3 價格還在我的預算內,我想請教大家的是,這台的規格與CR-7或 CR-8來比較的話,哪一台比較適合新手的我呢?當然,我也覺得使用族群多寡也是重要的考慮指標啦,再次先行謝過大家了,請各位前輩多多指點,感恩、感恩!
技術規格表 組裝完成機體尺寸:寬450mmX深500mmX高470mm(不含膠條筒) 列印控制電路:Arduino MEGA 2560 RAMPS 1.4 A4988 步進馬達:42型1.7A 3.4V NEMA17步進馬達 列印技術:熔融沉積成型(FDM) 列印尺寸:寬 200mm x 深 200mm x 高 200mm 定位精度:XY軸 0.01mm,Z軸 0.01mm 噴嘴直徑:0.4mm (另可選購支援0.3mm/0.2mm/0.5mm口徑噴嘴) 列印速度:150mm/s 輸入電壓:100V~240V 工作電壓:12V 噴頭溫度:最高可加熱至 300℃ 耗材直徑:1.75mm 耗材類型:支援目前全球市面上所有標準規格塑料膠條(線徑1.75)包括 - PLA聚乳酸, ABS樹脂, 尼龍 (PA), 高抗沖聚苯乙烯 (HIPS), 聚碳酸酯 (PC), (PETG) 環己烷二醇(共聚聚酯), 聚甲醛樹脂 (POM), 聚乙烯醇 [水溶性塑料 (PVA)], 仿橡膠高彈性柔軟塑料 (Flexible-PLA), 原生木質複合塑料 (WOOD) ... 等等。 使用軟體:Reptier-Host、Slic3r (其他支援 RepRap 軟體皆可相容運行) 支援格式:.stl、.gcode 作業系統:Windows XP/7/8/9/10, MAC, Linux
楊東昱 2016-07-31 17:45:51
我個人 是用CR-8一個多月,因為我是做自動控制的,我想我不會去玩雙Z軸機,除非有Z軸位置傳感器。 CR-8 + 雷射雕刻 價格好像也差不多
Ally Yao 2016-07-31 17:47:38
CR-8 + 雷射雕刻 價格好像也差不多......cR-8 +1
Ally Yao 2016-07-31 17:49:21
ps. cr8有熱床. 可以印更多元的線材. .... 網路這台沒有熱床喔
王智立 2016-07-31 17:54:25
這家的老闆玩 i3 玩得很不錯哦! 還有自行架設的論壇在分享討論。 …… 查看更多
林佑臻 2016-07-31 18:00:08
"哪一台比較適合新手的我呢" > 看你是想學習,還是想要印。diy機器因為有問題要自己修所以學的比較深,套裝機器遲早要校正還是得學。 看結構這是金屬一體化的i3,光軸看起來有8mm~10mm,剛性應該是ok的。其實i3條的好也可以印很漂亮的。
吳水豚 2016-07-31 18:03:29
印起來品質調整的好應該都差不多....
林雍翔 2016-07-31 18:06:28
Ally Yao 你看 它其實有熱床
David Liao 2016-07-31 18:08:46
感覺價格沒優勢,結構也沒特別之處,如果想挑戰DIY能力買來玩玩好像也有點貴XD
Kevin Lan 2016-07-31 18:13:47
老問題, 印三個月, 沒有其它問題, 那就是好機. 老闆願意校機就少很多問題. 不過如果我有一萬五千的預算而且不買CR-8的話, 我會選擇多加點錢買別的機器.
羅國賢 2016-07-31 18:16:47
小弟我有cr8,後來又自組i3,如果可以別用i3型,除非中高階,不然像我一樣,會弄死自已~~~
David Liao 2016-07-31 18:34:56
I3我一開始就玩了,也是所謂國產的,不過真的現在機器這麼多這價格有更多選擇
Kevin Lan 2016-07-31 18:44:35
其實我在想, 新手除了小七/大八, i3架構之外, 還有沒有一萬五以下, 適合新手入門(而不是給它一堆零件, BOM, 說明書叫新手自己想辦法)的機器值得推薦的... 便宜的delta就算了, 真的算了... 我有能力搞定不代表新手搞得定...
王智立 2016-07-31 18:46:29
Kevin Lan 是指 PING 嗎?
李仁維 2016-07-31 19:07:58
前陣子有台在集資的X1剛性似乎不錯,可惜好像前幾天結束了
劉邦俊 2016-07-31 22:49:10
剛畫好的,請大家坐下來聊!哈哈!
王智立 2016-07-31 23:42:46
要拆件印嗎?
楊仁智 2016-07-31 23:50:12
套句老話,只想印,不想研究機構有的沒的,選CR8 就對了,想自己玩/學開源機,就選I3
Eugene Zhou 2016-08-01 00:28:35
說真的,要問的話可以去reprap社團,很多大大師都在裡面
劉大城 2016-08-02 08:52:16
我覺得...要學機器要去對岸淘,因為有價格優勢,也是有很多資料和教學。而要印出品質可以的成品,要買全金屬結構,才有好的精密度和耐用度。
Urd Shih 2016-08-02 09:21:24
(我以為去對岸淘是因為便宜,弄壞了不會太難過,然後對岸超便宜貨的問題很多,可以快速累積經驗值...)
Chun-Shiung Wu 2016-08-02 20:31:34
新手看了也想來一台CR8了!
原文網址 Lin Kevin 2016-07-28 14:49:39
請問版上大神,小7打印中Y軸突然停止不動顫抖,接下來就錯位,繼續打印,皮帶已調整緊度,一陣子沒印,狀況一堆....求教版上高手
原文網址 Tereance Shie 2016-07-28 01:23:38
請問各位大大,如果將分割後的圖檔打印出來要用什麼去黏合,材料PLA
Kuan-Hsien Li 2016-07-28 01:29:48
其實我有拿口紅膠黏過XD
Zong Liang Sie 2016-07-28 06:03:58
A B膠速乾型,3分鐘內完成,讚。
馬小將 2016-07-28 07:39:15
快乾最快~
ChienMing Liang 2016-07-28 07:45:22
焊槍熱融接合後打磨
許兆宇 2016-07-28 08:25:27
快乾
鮑明禮 2016-07-28 10:31:00
AB膠 快乾 預組裝我會用保麗龍膠
舒宗淇 2016-07-28 13:50:41
有間隙過大填膠有厚度出來時..建議用AB膠調合才會起化學作用內外都固化黏著起來...
林水樹 2016-07-28 14:10:59
我是用燒的~~~熔接法~~~哈哈哈對細長的非常有用
原文網址 林水樹 2016-07-27 15:56:00
哈~~~3dpr的線捉到他的溫度與一些參數~~~現在換一捲QTS的線來試試看~~~哈哈哈~~~他溫度好像要高一點喔~~~我ㄌㄟ~~~全部給他捉出來~~~記起來~就昧亂器啊~~~等等換測明燿的線~~~哈
戴璟嵐 2016-07-27 16:07:24
QTS的白色陸製499那款線材溫度要比較高一點哦 建議提高10度開始
林水樹 2016-07-27 16:15:22
收到
Kevin Lan 2016-07-27 17:10:57
看這個能不能用? 已經做好的G-Code,可以從190度測到220度。 http://www.thingiverse.com/thing:696093
林水樹 2016-07-27 17:12:13
好啊~~~晚點試試看
Kevin Lan 2016-07-27 17:13:57
我上面貼的那個應該是手動修改g-code變動溫度的,像Simplify3D可以用切片軟體做出這様的測試。
楊東昱 2016-07-27 17:20:20
~~~ ~~~ ~~~ ~~~~~~ ~~~ ~~~ ~~~~~~ ~~~ ~~~ ~~~~~~ ~~~ ~~~ ~~~~~~ ~~~ ~~~ ~~~~~~ ~~~ ~~~ ~~~~~~ ~~~ ~~~ ~~~ ㄋㄕㄅㄏㄩㄅㄉㄈㄏㄇ?
林水樹 2016-07-27 21:02:37
可以不用再試了!!!有夠讚了!!!稍微再調整一下就好~~~封頂好像有點問題~~~
原文網址 費斯布 2016-07-26 20:26:09
請問版上的前輩...有一個關於列印時間上的觀念.小弟的認知不知是否有誤!? 原本噴嘴0.4層高0.2需耗時10分鐘方能列印完成.若變更為噴嘴0.2層高0.1...是否變成需耗時40分鐘方能完成?另外.若噴嘴改為0.2列印層高0.1..在擠出量設定上跟原本噴嘴0.4是否不同(需減少擠出量)?先感謝回覆~
林佑臻 2016-07-26 20:50:50
1.最後耗費的總時間 > 馬達運作的時間(包含加熱,傳輸,約5分鐘。如果你z很高那歸零也要時間) > gcode的時間(也就是切片軟體的理論時間)(因為韌體會有加速度限制,所以會和切片軟體看到的不同。通常越多回抽、轉折,差異會越大) 2.讓每層更細,表示同model的層數增加,增加列印時間。此外每層的起點終點也會不一樣。 你可以實驗看看就知道了。 3.參數設對(線徑 噴嘴 層高),流量由切片軟體去控制即可
費斯布 2016-07-26 20:55:24
好的.感謝您的回覆!
李嘉祥 2016-07-26 20:57:43
理論上~ 噴嘴孔徑不變.層高0.2改0.1=>約2倍時間(因為多了兩倍路徑) 孔徑0.4改0.2.且層高0.2改0.1=>約四倍時間.(除了2倍路徑.一條線也變兩條線) 以上是理論值. 但路徑變多.其他相關耗時也會變多..例如噴頭移動.等等. 所以所需時間只會更多. 另外.不必一味想要更細的精度.因為機器有其極限. 就算你設層高0.05成品不見的會多漂亮. 以該機器最適合的設定值去列印.才是最好的運用.
費斯布 2016-07-26 21:07:26
所言極是.也感謝您的解說!
Tony Yang 2016-07-26 22:17:18
我只玩過0.3的, 0.2真的會印到死掉, 再說CR-7的精度也不是很高, 用0.2的效果看不出來~
楊東昱 2016-07-27 00:16:04
所謂的[噴嘴]0.2 是 硬體噴嘴改變 還是 軟體設定改變?
楊東昱 2016-07-27 00:22:08
軟體裡設定的噴嘴的直徑 主要影響的 出料後的寬度, 層高 是由Z 軸在控制的。 先這樣輸,如果 噴嘴設定值不動 [0.4mm] 軟體設定 層高0.1mm 會比 0.20mm 多用 一倍左右的時間,時間 還要考慮 G0 空跑時間 還有 回抽 等等其他因素。 而噴嘴大小 的設定 會影響的是的 G1 X Y Z E0.0000 的 E 值,也就是擠料量。 當gcde 指令 G1 的XYZ 跟 E 寫在同一行 的時候 是 XYZ 跟 E (擠料) 會同時發生、進行, 也就是說 不影響時間。
費斯布 2016-07-27 14:20:24
謝謝您詳細的解說..獲益良多!小弟的問題是硬體噴嘴由0.4換裝成0.2沒錯...
楊東昱 2016-07-27 14:21:12
費斯布 那 切片軟體 要跟著 修正。
費斯布 2016-07-27 14:23:43
經過前輩們的解說.我還是乖乖的繼續使用硬體噴嘴0.4...光想列印時間絕對超過4倍以上且效果未必更佳就打消念頭了~謝謝大家!
王智立 2016-07-27 17:35:31
分噴嘴口徑與層厚兩個點來說。 1. 噴嘴口徑影響的是外殼內壁的成型圈數與上下層交疊的重疊面積。 2. 層厚則是控制列印件表面料層堆疊的細緻度。 假設列印件壁厚設定 1.2mm 使用 0.4mm 與 0.2mm 噴嘴。在切片列印外殼內壁時 0.4mm 要跑三圈,0.2mm 則是要跑六圈。 注意只有外殼內壁是這樣子計算,填充不適用這種計算方式。因為填充是指填充模型內部的空間,不管口徑大小,都只會跑一次填充路徑,而不是把填充路徑加大到規定的寬度。 再來說層厚,一個印列件 10mm 。使用 0.2mm 與 0.1mm 層厚做切片。0.2mm 層厚要切成 50 層,0.1mm 層厚要切成 100 層。這個觀念比較沒有爭議。通用在外殼內壁與填充。 你設定的條件會適用在沒有填充的列印件,亦或薄殼、小物件沒有用到填充的列印件,兩倍的外殼內壁乘上兩倍的層高路徑才會是四倍時間。 如果是列印有填充的大物件。則是 ( 內外壁層厚圈數時間 + 填充時間 ) X 切片層數 = 3.X 這樣子做計算。 或是另外使用不同的切片軟體,可以控制填充層的厚度,意指每兩層或三層做一次填充。用來減少填充時間。 0.2mm 口徑的噴嘴也不是說不能使用,而是要找出適用的模型。例如鏤空的手環、小型複雜面的模型.... 等。 表面不是很複雜的模型但是要有精緻的外型,還是建議使用 0.4mm 口徑噴嘴,減低切片層厚列印就可以了。
Tony Yang 2016-07-27 19:01:50
當然啦! 升降堆疊的高度, 並不會改變XY的精度, 這只是讓橫切面變的更細而已, 小7與小8的精度, 在於選用W型滾輪時就已經決定, 還有驅動板的電流與細分度
費斯布 2016-07-27 20:28:15
收穫好多...
王智立 2016-07-27 21:28:54
Tony Yang 層厚與口徑的關係,正常是調在口徑的一半。就是常用的口徑 0.4mm 層厚設在 0.2mm。但這不是絕對,往下當為了細緻度我們可以把層厚調成 0.15 , 0.1 , 0.08。往上為了節省時間會把填充厚度調成和口徑一樣來做填充,減少填充次數。 但是一般新手不會去理解這麼深,所以大多數的建議值會是用 0.4mm 常用口徑去搭配 0.2mm 的層厚。因為剛接觸說太深反而無法體會。
王智立 2016-07-27 21:30:22
再者有些流動性或是特殊線材,也是需要適時的去更換噴嘴口徑。
吳水豚 2016-07-27 21:36:16
另外 0.4口徑的噴嘴也能當作0.5 或者是0.3印 只是某些部分的表現會不一樣 不同東西 我0.4的噴嘴通常設定是在0.35~0.5之間跑 如果要印曲面時比較平順 可以在韌體把緩衝增加\
Tony Yang 2016-07-27 21:59:14
吳飛宏 緩衝增加? 不懂?
吳水豚 2016-07-27 22:20:42
路徑規劃的緩衝增加
Urd Shih 2016-07-28 09:47:57
Tony Yang 0.4mm 口徑我有用0.1mm層高 主要是球型底不想開支撐時 用Slic3r,就把那一段高度調成0.1層高,其它部份都用0.2下去印
Tony Yang 2016-07-28 12:13:54
這方法好, 我學起來了!
Tony Yang 2016-07-28 12:31:13
啊… CURA在哪裡設定更換層高啊?
Urd Shih 2016-07-28 12:34:02
Cura好像沒有可變層高可以用
Kevin Lan 2016-07-28 13:39:47
很多切片軟體是有「第一層的層高」可以設啦。例如第一層層高為50%之類。Cura我不用很久了,不知道有沒有。
吳水豚 2016-07-28 14:04:21
這吧
王智立 2016-07-28 14:20:15
Cura 裡只能設第一層厚度,後面的就都相同了,沒辦半中途再變更。 除非轉出兩種層高,再自行刪除合併成一個檔。
Urd Shih 2016-07-28 14:42:27
Slic3r的層高可以一直變,一直變... 一盤多零件也可以各變各的 (左至右: 全0.05, 0.05+0.1, 全0.2, 全0.1)
Urd Shih 2016-07-28 14:56:24
吳水豚 2016-07-28 14:57:16
Slic3r好久沒有用了~~~~~~~~~我都不知道有這功能
李嘉祥 2016-07-28 14:57:30
我想到個問題..如果每個物件層高不同.他列印的順序會是如何??印該物件時調整Z軸嗎?
Urd Shih 2016-07-28 14:59:51
兩個物件例如: 層厚分別是: 0.1, 0.2 (頂) 0.1, 0.2 0.1, 0.1, 0.2 0.1 0.1, 0.2 (底)
李嘉祥 2016-07-28 15:01:23
那如果剛好不能整除呢?
Urd Shih 2016-07-28 15:02:03
同一個模型,4種層高,在圓孔頂上封頂時的樣子
Urd Shih 2016-07-28 15:03:00
我來切個不整除的試試,就用0.13和0.18好了
李嘉祥 2016-07-28 15:04:21
因為不整除.就會有高低差..感覺勢必得即時調整Z軸才行..不然不是撞列印件就是兩層之間黏附不足了.
Urd Shih 2016-07-28 15:06:35
左邊0.13, 右邊0.18 看起來像在比賽,0.13長個1~2層,追到0.18時,0.18再長個一層,再換0.13追個幾層...兩邊不同步上升
李嘉祥 2016-07-28 15:09:50
很佩服當初寫這些切片軟體的人...數學真好.
Urd Shih 2016-07-28 15:10:52
不要把Z軸想的那麼懶嘛 XD Z軸也是可以動的, 你看看delta的Z軸多麼活潑好動啊!!
Urd Shih 2016-07-28 15:11:59
吳飛宏 我用了很久才發現這功能很好用 之前一直不知道要怎麼叫出來 XD
李嘉祥 2016-07-28 15:13:01
所以啊..我才想說Z軸就必須即時調整.....但是小七架構.不適合像DELTA一樣.活潑好動啊~.. 不然自動調平機制應該早就普及運用在小七上了.
Urd Shih 2016-07-28 15:14:08
在3D模型頁,對指定的模型雙擊左鍵,就可以召喚出功能表,然後設定它的層高
李嘉祥 2016-07-28 15:14:33
simplify3D也有這能力嗎?
Urd Shih 2016-07-28 15:16:25
多段式 沒設定到的範圍就照程式本身的設定層高處理
Urd Shih 2016-07-28 15:17:12
多段切出來的
Urd Shih 2016-07-28 15:20:25
李嘉祥 你說Simplify3D嗎? 我沒用過 XD 應該是有吧???
陳小茶 2016-07-28 15:24:48
有的 團長 有發教學 該打屁屁。。。
Urd Shih 2016-07-28 15:25:19
小7的Z軸跑螺桿的,會慢一點,但不至於不會動啦 Slic3r也不是限定Delta才能這樣用的, i3跑螺桿也是用的很高興,人家還兩支耶 XD 我小8 也是這樣用啦,只是通常不會這樣操不同步, 一般是設0.1和0.2,這種整數倍的 0.05mm太慢了,覺得效果和0.1差沒很多,有空可以試試,擠個幾層就好了,不用印整隻
李嘉祥 2016-07-28 15:27:16
嗯啊.我現在也幾乎都用.0.2在印...很少碰0.1 但是遇到圓孔或球體.0.2真的不敷使用... 如果圓孔分布很廣.到處有的話. 去設定變化層厚又有點麻煩...所以...我懶.~哈
王智立 2016-07-28 15:32:11
我就是因為這樣子才改用 Slic3r 的.... Orz
Urd Shih 2016-07-28 15:35:24
突然發現到這棟樓歪了.....到底是誰在亂歪樓?
吳水豚 2016-07-28 15:40:14
Urd Shih 哈~~~你很厲害~~~
Tony Yang 2016-07-28 15:41:06
我只是問層高怎麼分別設定而已!!
Urd Shih 2016-07-28 16:13:55
Tony Yang 雙擊模型即可開啟設定選項 (Slic3r)
Urd Shih 2016-07-28 16:15:06
我只是幫忙把層高分別設定而已 (咦???)
王智立 2016-07-28 16:25:19
這小樓歪得也很漂亮啊... 嘿嘿嘿...
Urd Shih 2016-07-28 16:31:39
仔細看一下,這樓是附屬建物,主建物沒歪 還好.......可以再用力一點 (咦????)
王智立 2016-07-28 16:42:07
所以說,看文章要看仔細。很多魔鬼呃 ...細節都在回文裡...
Urd Shih 2016-07-28 17:13:37
樓就是常常這樣歪來歪去,東拉西扯,撈到一堆好料 然後..一回頭!!! 就忘了好料放在那棟樓裡了.... 或是看前面幾樓好像沒什麼重點,就沒發簍 結果就錯失歪樓後的好料了
Chen Guan Ting 2016-07-28 17:18:17
Slic3r變得好強大,好久沒摸了
Urd Shih 2016-07-28 17:20:53
我喜歡Slic3r架橋的方式,反而是Cura很久沒摸了 懸空的平面給Slic3r可以不用做支撐 Cura不做支撐的懸空平面.....(遠目) 所以Slic3r的懸空平面可以用偷吃步的方式自己加上很偷料的支撐 在懸空平面的外緣加個薄片支撐,中間讓Slic3r去架橋就好了,這樣支撐好拆又省料,懸空平面也不會太難看
Urd Shih 2016-07-28 17:33:51
這個是吊在屏風上掛Skype話機用的
Urd Shih 2016-07-28 17:35:14
實際丟進切片的模型,那些封邊都只有0.4mm厚(單層厚) 中間的懸空平面我都沒再加支撐, 所以列印件用美工刀把薄面切掉就好了
原文網址 李仁維 2016-07-26 08:58:57
請問各位前輩, 我在印有點面積(這個大概35*45)的東西時 常常會有拆不下來的Raft, 黏的死死的怎麼都尻不下來 這是我的參數, 請問單兵如何處置?
Kevin Tang 2016-07-26 09:05:48
底板可能要再調平一下,如果列印底板太高會造成 Raft 相對的被擠的比較高,容易跟物件黏合。 如果只是 Raft 狀況還可以,只是不好拆,可以考慮調整 First Layer Airgap, 您目前 0.22. 我之前用 CR-7 的時候,大約是設定 0.25 (有時也不太好拆), 後來設定 0.27 - 0.30 就好多了。這就要看狀況調整了。
Kevin Tang 2016-07-26 09:08:46
另外拆不下棧板時不要硬拆,因為那真的很難拆,很容易出意外 QQ 如果是自己畫的圖,在不影響功能的情況下,可以在物件底部畫一些長的像連續方波的小空隙,可以減少與 Raft 的接觸,會更好拆。
林佑臻 2016-07-26 09:19:49
是物件和raft拆不下來? 同一樓,raft間係。 但我認為,線的垂降程度和他的凝固狀況有關,包含材料、融化溫度、散熱(包含室溫)、速度等等。 今天你可以用,改天可能又不行。 所以個人不太喜歡用raft
王智立 2016-07-26 09:53:51
看錯了,拆不下來我都是用雕刻刀,慢慢修。 另外參數改看看。
Tony Yang 2016-07-26 09:54:55
Raft算是所有最好拆的了! 如果拆不下來, 平台高度再校正一下, 試試看有沒有效
Kevin Tang 2016-07-26 10:06:37
我目前只用兩家材料,間隙 0.27-0.30 都好拆:D (運氣不錯) 影片是設定 0.3 的 Raft,僅供參考。畢竟機器、線料、平台高度每個人都有所不同。
李仁維 2016-07-26 10:39:26
怎麼有人說要調大有人說要調小XD 只能都試試了Q
David Liao 2016-07-26 10:58:06
印大面積不用raft啊,頂多開側裙就好了,開raft除非萬不得已不然接觸面會很醜
李仁維 2016-07-26 10:59:20
感覺還好耶 封的蠻好的 頂面反而還會有些牽線啥的XD
Buber Hu 2016-07-26 17:41:54
這些物件不需要raft,在玻璃上塗點口紅膠就黏得很好了,將多個物件排在一起印,容易在噴嘴移動時推擠到,導致某一個物件移位,建議將物件分開印,雖然多花些工,但比較不會出問題(自己印的心得)。另外,由於物件較小,建議fill:100% layer height:0.1,不會多太多時間或線材,榫接的部分也比較堅固。
Tony Yang 2016-07-26 17:59:27
像這個照片的raft, 少說先印1小時以上
Tony Yang 2016-07-26 18:01:34
大物件不開裙子, 實在很容易翹, 除非一開始開熱床, 後面再關掉
Buber Hu 2016-07-26 18:11:39
有很多前輩在噴頭處改裝風扇,我則是左右護法伺候。
Tony Yang 2016-07-26 18:15:59
這樣吹…… 是對架橋好, 但是, 打底時, 應該先不要開才好! 打底就是需要熱, 才抓的住地板。
李仁維 2016-07-26 18:27:30
小七沒熱床>< 不開棧板就直接翹給我看了QQ 個人有點排斥口紅膠...
Tony Yang 2016-07-26 18:29:58
這個至少要有開側裙
David Liao 2016-07-26 18:31:17
排斥口紅膠的話那就只能開raft了,基本上印PLA沒在開熱床的
李仁維 2016-07-26 18:32:48
也是 感謝建議 側裙撕不乾淨的話起碼還能直接剪掉XD
Buber Hu 2016-07-26 19:16:02
沒錯,打底不能開。
Buber Hu 2016-07-26 19:23:48
以往也是用膠帶加棧板,但後來棧板廢料越來越多,收集很大一包,就改用玻璃加口紅了。XD。這張桌子挺折騰人的。
李仁維 2016-07-26 19:29:23
口紅好黏無法接受QQ
David Liao 2016-07-26 20:12:52
既然都是上來求助大家都是過來人,只是不想讓你多繞一圈,口紅膠只要塗一次就可以用很久,也不太會殘膠
原文網址 林佑臻 2016-07-25 23:32:52
Cr7改螺桿、改步數note
原本M5牙條導程0.8(轉一圈直線移動0.8mm),z step=4000 原廠T8螺桿,z step=400,cr8應該也是這個數字。
目前的zstep可以在這裡查到 Control > Motion > Zsteps/mm
修改方式:
1.安裝Arduino開發工具 2.解壓縮cr7韌體,打開Marlin.ino專案擋 3.要有cr7對應型號板子,Arduino > tools > boards 選擇Sanguino W/ ATmega1284p 16mhz 4.插入mini usb,開cr7,找到對應的port (從tools > serials port > com X,開關機器就知道是哪個port) 5.切換到第四個分頁 Configuration.h 6.修改zstep Crtl+f搜尋 # define DEFAULT_AXIS_STEPS_PER_UNIT {80, 80, 4000, 96} 改成 #define DEFAULT_AXIS_STEPS_PER_UNIT {80, 80, 400, 96} 7.Ctrl+s存檔 8.Ctrl+u進行編譯與上傳(到機器),這個階段大概要一分鐘,右下角有進度條。連接錯誤會跳警告。 9.這時候cr7的參數應該還是舊的(control > motion > zsteps/mm = 4000) 按Control > Restore failsafe (這時候control > motion > zsteps/mm = 400) 10.如果這時候重開機,不知道為什麼又會變成4000 還要按Control > Store memory 11.auto home,然後z移動一下,看看和預期的是否相同(e.g. 10mm=10mm高,不要變成10cm高)
戴璟嵐 2016-07-25 23:34:47
其實用面板直接改也OK,只是會轉到天荒地老XD
林佑臻 2016-07-25 23:40:31
原裡是這樣,不過我不確定store memory對沒燒過韌體的有無作用
王智立 2016-07-25 23:43:55
標準 M5 機械螺紋牙距應該是 0.8mm 。不是 2mm 哦! 1 圈 360 度 / 1.8 度 * 16 細分 = 3200 Step 1mm / 0.8mm = 1.25 圈 3200 * 1.25 = 4000 step
林佑臻 2016-07-25 23:44:16
哈 寄錯
戴璟嵐 2016-07-25 23:45:50
什麼意思?聽不大懂...
林佑臻 2016-07-25 23:46:03
那這樣我就沒記錯,螺桿導程8
王智立 2016-07-25 23:53:56
王智立 2016-07-25 23:56:09
俗稱的 T8 螺桿是指「梯型螺紋,牙距 8mm」,簡稱 T8 螺桿。
王智立 2016-07-25 23:57:25
用在小八,小七上的 1.8 度步進馬達上做計算。算式如下: 1 圈 360 度 / 1.8 度 * 16 細分 = 3200 Step 1mm / 8mm = 0.125 圈 3200 * 0.125 = 400 step
王智立 2016-07-26 00:00:33
梯型螺桿 = T 螺桿 .....ccc
王智立 2016-07-26 00:01:38
先存下來,改天要改小七慢慢玩。
原文網址 周書弘 2016-07-24 01:14:46
剛剛印出來的東西,最近印這種有孔的直立物體都會發生這種頂部和孔內崩壞的狀況,感覺好像是溫度高的關係.但如果溫度調低的話底層又常會有無法附著的情形
楊東昱 2016-07-24 01:30:05
PLA?
林佑臻 2016-07-24 01:30:06
1.改噴嘴風扇(雙風扇,或單風扇雙吹風罩接可) 2.手控降溫,離開前兩層後就從lcd調整降溫
楊東昱 2016-07-24 01:33:17
溫度降到 180,流量降到 75 ~ 85 , 塗口紅膠,拿電風扇吹或是裝外掛冷卻,速度調到50
周書弘 2016-07-24 01:35:10
這個其實已經有拿USB風扇在一旁吹了,房間也開冷氣,結果效果依然不佳
林佑臻 2016-07-24 01:35:56
你鐵殼拿掉沒?
周書弘 2016-07-24 01:39:40
很早就換成這種的,風扇也換用6000rpm的高風量風扇
楊東昱 2016-07-24 01:40:10
試試這組參數吧 這組正在印 4mm x 7L 的圓柱
林佑臻 2016-07-24 01:44:13
6000rpm夠了 雖然也不能算是高啦
林佑臻 2016-07-24 01:46:17
代表你還沒有抓到那個料的特性 有時候料本身就會垂 去試試看overhang測試,有改單風扇雙吹應該可以到70度
Kevin Tang 2016-07-24 10:40:18
壁厚減少一點,也許 0.8, 溫度降低看看, 190~195
周書弘 2016-07-25 00:27:27
查了一下好像是回抽的問題... 花了一整天拿九矛圖去試了各種參數都效果不彰 只能想是線材的問題(倒 還是說要反過來讓列印速度變快會比較好?
討論主題
全不選 主題相關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