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ker+t=market
  • 3D列印服務
  • COSPLAY 3D 建模
  • 1
  • 2
  • 3

ATOM 3D Printer Group 造訪社團 » LCD

原文網址 黃建達
2015-10-04 12:56:16

各位大大這可能是什麼問題,接過別的板子LCD 是正常的

廖新弘
2015-10-04 12:57:30

熱敏電阻異常

廖新弘
2015-10-04 13:08:03

排線接觸不良

黃建達
2015-10-04 13:08:09

我沒接上熱敏電阻是按進選單會直接跳出的問題

廖新弘
2015-10-04 13:08:54

排線對調看看

Tsan-Tang Chou
2015-10-04 17:46:13

旋鈕最好是加上蓋子後再轉....

黃建達
2015-10-04 18:38:14

搞定了 應該只是接觸不良 謝謝大家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5-10-03 20:58:07

[分享 - 軟料攻略]

軟料是一種駕馭難度相對高的材料,主要的問題在於彈性。它相較於PLA而言實在很軟,因此在遠端進料的系統來說,就產生很多變數。

例如進料系統、導料管線的變形量、噴嘴的阻力、溫度,還有關於材料本身的彈性、黏性和熔點等。

這種種的因素產生一個現象,就是對遠端進料的 ATOM 2.0 來說,使用軟料的列印容錯率極低。白話講,就是一點點參數沒設好、列印過程不夠穩定,就準備GG。

但真的無法駕馭嗎?應該也不致於。只是限制多一點,然後觀念要修正,操控的項目要改。

目前正以 0.1mm 的層厚在印一尊 10 公分的摩艾,只是當初給的料不知道是否足夠,就聽天由命了。

基本的參數如下:
溫度 240 度,速度 18mm/s,層厚 0.1mm,infill 10%,不回抽,風扇70%(含導板),Flow tweak 1.05,Z-lift 0.1mm。
目前輸出的外觀看來跟 PLA 幾乎一致。

從參數上來看,差異不算大,就是溫度高一些。(不然很容易GG)

實務上,最大的風險在於擠料輪。因為一旦你的設定值造成線料供應過多時,軟料會漸漸在擠料輪這邊變形、捲曲、堵塞,然後宣告失敗。

在一般的 PLA 或 ABS 線料時,當供應過多時你頂多聽到卡卡卡的聲音,但是線材不會捲曲。但用軟料時,這卻是最大的風險。

原本我試著從 Flow Tweak 去修正,但發現還是沒用,太難捉準了。

後來我發現駕馭軟料的唯一攻略,就是利用成也彈性、敗也彈性的特性。從擠料輪去找到修正的方向,然後在列印初期找出節奏,設定機器,完成列印。這樣子,就很有可能讓你使用軟料如履平地。

攻略:

1. 列印時將 Brim 設大一點,例如 10mm。
2. 列印初期,定時去檢查擠料輪是否有線料累積的現象。這裡要講仔細點。首先,右手輕推著軟料,然後左手把擠料輪的加壓臂鬆開,注意線料是否有往後彈回一定的長度。通常這長度最好在1~5mm之間,如果再長,那你的列印風險就非常高了。
3. 當發現回彈的長度過長時,從 LCD 螢幕→ Control → Motion → ESteps/mm,把它從 200 往上加,目前我是加到 225 左右。這個動作的原理我沒有仔細研究 Marlin,直覺上等於減緩供料。因為每推一mm要的步數變多了。(若不是這樣請糾正)
4. 然後再定時檢查幾次這個回彈量,當長度幾乎固定後,你的列印就會很穩定,不容易失敗了。

原理推測:

對於軟料這種特性,它其實軟硬不吃,你硬擠,它就捲曲然後塞給你看。你慢慢送,也是搞死自己而已,印個小東西要跑老半天,何必咧?

所以,最好的模式就是利用它的彈性給它一定的壓力。但這裡很難用切片軟體的速度或供料量來控制。因此,直接以擠料輪鬆開後的回彈長度來判斷,回彈長度固定,代表噴嘴內的線料供應穩定,熔融和出料的速度就會穩定。回彈的長度太長,代表供料過多,所以以增加擠料馬達的步進數來降低。回彈的長度太短(不回彈),那就要看表面是否有破洞,才能判斷是否供料不足,然後以減少步進數來增加流量了。

以上觀察和操控方式,歡迎手上有軟料的試看看囉。

Clarence Lee
2015-10-03 21:01:54

E steps/mm 的理解在我看來應該是顛倒了??
軟料基本上擠出齒前後用ptfe包夾最有效...
這次這sample其實算相對好駕馭的了...

Charlie Ting
2015-10-03 21:03:47

但實務上我這樣調是可行的。E steps 增加,供料就減少了。

Clarence Lee
2015-10-03 21:17:22

總覺得怪怪的...

Charlie Ting
2015-10-03 21:22:15

原本的軟體設定下,造成擠料輪那邊開始累積,推論是線料沒熔出那麼多,所以擠在那裡。鬆開後,增加 E Steps/mm,再過一段時間,累積的現象消除或減緩。
假設噴嘴的輸出速率相當,那表示線料捲入的速度變慢了。
我不清楚 Marlin 那邊是怎麼算的,也不知道切片軟體是給什麼參數控制進料馬達。只能說它有用...

麥麥
2015-10-03 21:32:21

專業的見解

李穆
2015-10-03 21:52:38

我目前嘗試在關閉回抽設定的前提之下,用旋鈕控制列印速度%,藉著噴頭口最大出料速度與列印進料速度的平衡,達成類似的實作效果 (不過料快沒了.......)

Charlie Ting
2015-10-03 21:56:48

李穆 我也有用旋鈕控制,的確可行。但我希望是提高速度,而非降低速度。因為軟料的輸出實在是偏慢....

李穆
2015-10-03 22:02:15

(補充:我其實也是設法在找最大進料速度) 不過談到軟料輸出速度要快,我想遲早會遇到 Clarence Lee 說的進料機構修改問題,畢竟料是軟的,用加壓擠入就會面臨無支撐柱體受力挫屈以及柏松比造成的漲寬問題,加壓到某個程度後,甚至料徑可能大於1.75mm而完全阻塞在進料管內。目前的噴頭內襯在230度開始就會軟化,此時捉高噴頭內的溫度及壓力造成的不確定因素,也很難完全控制好,如果能改成全金屬噴頭並提高列印溫度,也就有機會再進一步突破目前的限制。在極限狀態下的不穩定性,往往需要隨時監控以防意外的發生,我的目標設定在找到穩定的參數,能讓大部分的列印件都穩定的完成列印。

Charlie Ting
2015-10-03 22:04:43

Clarence Lee 按這文件說法,增加 E steps 或許可以想像成換了一個比較小的進料輪。但事實上沒換,所以實際送料量減少了。

Charlie Ting
2015-10-03 22:09:15

李穆 我向來站在實務派立場看事情,所以我會先看有什麼指標跟列印成敗最有關,然後再看怎麼控制這個指標最精準。以目前的軟料在 ATOM 2.0 來看,擠料輪的累積線長是最關鍵的,調速度或 E steps 都能控制,也有足夠的反應時間。但我會傾向 E steps,然後速度以增加為優先。這樣就表示能在目前的 ATOM 2.0 現有架構下把軟料輸出推到極限。

Clarence Lee
2015-10-03 22:21:13

Charlie Ting 實務一點量一下不過噴頭E擠出100mm拿卡尺量
比較調整Esteps/mm前後就知道影響了

Charlie Ting
2015-10-03 22:23:19

我的軟料都這樣塞的....

李穆
2015-10-03 22:25:26

讓我想起以前學無側撐柱的挫屈行為.......

李穆
2015-10-03 22:52:14

Estep 200

李穆
2015-10-03 22:52:52

指令G92 E0後拍G1 E10

李穆
2015-10-03 22:53:32

出料10mm

李穆
2015-10-03 22:54:07

改Estep 100

李穆
2015-10-03 22:56:57

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出料還是10mm!!!!!

Clarence Lee
2015-10-03 22:58:10

怪怪的.. 改一改有案確定吧?
M503看一下... 可能 runtime改沒有影響到?
但你如果save, reset後應該確定會有變化才對

李穆
2015-10-03 23:07:02

發現是要用pronterface下M92 E100後再下G1 E10才會不同,機器的面板操作不聽話......,測試結果出料量是5mm

Chien Lin
2015-10-04 01:09:20

我也這樣塞過

Charlie Ting
2015-10-04 03:11:08

並非答案,但可參考
planner.cpp 裡
block->steps_e = labs(target[E_AXIS]-position[E_AXIS]);
block->steps_e *= extrudemultiply;
block->steps_e /= 100;
block->step_event_count = max(block->steps_x, max(block->steps_y, max(block->steps_z, block->steps_e)));

這段 code 是每個行進指令中算到最後用來配置運作參數的一部份。我之所以說從實務測試時指令有效但未實際驗證過 Marlin 和切片軟體的邏輯,也沒有用pronterface去試,原因就像上面的最後一行指令,程式運作時是把 X,Y,Z,E 當成四軸在看的,然後這四個變數會交互參考取其最大公約數。

這時候,只用單一指令去推動擠料馬達會準嗎?有參考價值嗎?我深感懷疑。而我考量的是,難不成我為了試一個軟料的參數和調教方式,就得先把整個 Marlin 爬過,再把整個機台的邏輯弄清楚,這樣會不會太費事了?

對於這個現象,其實有很簡單的作法,不論你用什麼料,都可以先按自己的經驗把軟體設定好,讓它正常印。然後,手動去把 E Steps/mm 減少一半(變100),看有什麼反應,然後再把改多加一半(變300),看有什麼反應。

如果沒反應,那表示這個參數可能是independent variable,可以忽略。反之,如果有反應,就可能是dependent variable,再看是正相關或負相關去作微調即可。

有心的可以仔細研究每個動作究竟怎麼計算、切割、分配、排程,然後同步運作。我只要玩得動就好,這些細節我知道它會作、有作,但其實我並不想了解太多。

李穆
2015-10-04 10:19:33

剛才測試,在列印進行中更改Estep,擠料馬達會作一段意義不明的回抽,然後開始以設定的step擠料

Charlie Ting
2015-10-04 10:25:00

那供料有沒有不同?
或者調整數字有沒有刻意放大以確認它的趨勢走向?

我是有在進料馬達的軸上加裝一個旋鈕, 在軟料的列印過程中關回抽, 所以我並沒有留意到什麼回抽的動作. 單純是設定前後會定期檢查是否有線料累積和其長度變化.

李穆
2015-10-04 10:33:50

目前看起來意義不明的回抽後,擠出速度跟step數值成正比,設成100線寬會變細,設成250會變粗,這是用PLA測試的結果

Charlie Ting
2015-10-04 10:41:47

如果這樣, 我會解讀成當改成250時,因為XYZ的移動速度下降(為了讓XYZE同步), 所以線寬變粗.因此, 在軟料的狀態下, 等同於放慢供料的速度.(因為對料的需求下降)
這點, 可能要從小物件的實際列印時間來測.

而用這個參數來調, 比調整速度的方式有更好的地方, 是它的影響有可能較單純. 只著重在 XYZE 的同步速率.

Kevin Chen
2015-10-04 20:41:04

嗯~ptfe包夾是對付軟料的專門對策,國外有品牌機台Lulzbot推出軟料專用擠出機構就是用這個方式讓軟料無處跑


原文網址 Chun-chi Chung
2015-09-24 10:30:40

剛開機要印但是發現LCD 無法顯示不知道各位先進有什麼建議
ps:有參考使用手冊去拔除不盡馬達控制器但是還是不行

Clarence Lee
2015-09-24 10:32:39

應該主板掛點了;p 12v->5v or 5v->3.3v大概轉不出來...? usb還有反應嗎?

王家豪
2015-09-24 10:34:47

看L1 有沒有燒掉

Chun-chi Chung
2015-09-24 10:38:08

要晚上回去試看看 謝了


原文網址 Vincent LM Yeh
2015-09-18 13:25:13

<<已於9/18 22:30更新>>

[快拆式導風鰭片:見檔案區檔名 Air_Fin_MK6 ]

[1]有朋友提到要避免側吹風扇的冷風吹到噴嘴,除了保護好噴嘴之外,另一個方式就是引導冷風吹到適當的位置,例如噴嘴正下方。

[2]我做了簡單的實驗來驗證現有側吹風扇的冷卻位置,做圖模擬與實測結果都顯示,側吹風扇冷風會在噴嘴下方15MM處交會,這個結果證明做圖模擬有一定的可信度。

[3]目前已經設計好一組快拆式的導風鰭片,不用鎖螺絲,直接塞到側吹風扇出風口卡住就好了。用蚊香實測時可以目測出氣流交會點上升到噴嘴下方,但還沒成功的拍攝出照片,所以實測照片還要等等。

續..

[4]終於定稿了。決定角度很容易,但是要做成快拆就花了不少時間,改到第六個版本才算OK,安裝容易,也有一定的穩定性,不會平台晃一晃就掉下來。安裝方式照片請看底下的回應(我不知道怎麼在舊文新增照片,sorry...)

[5]最初想做成快拆是因為想嘗試有無風罩的差別,或是不同角度風罩的差別,所以會常常反覆拆裝。若是採用免螺絲塞入式設計的話,就可以省下不少拆裝時間。這個模型是左右風扇通用的,所以放入KISSLICER,數量設定2,用0.1層高列印就OK了,模型不需翻轉,也不需支撐。有一處斜邊,但是對於ATOM是小菜一碟。

[6]模型有基本的防呆及安全設計,所以應該不容易裝錯。安裝深度有計算過不會撞到風扇葉片,裝完後我有測過,也試跑過G29,都沒問題,可安心服用。

[7]最容易的安裝方式就是先把離LCD比較遠的那一個短邊塞進出風口,然後另一邊往上抬,一路卡到底就完成了。要拆下時用指甲或是工具抵住外側的長邊往下拉就可以脫離。

[8]若是你印出來的模型很難塞入,用刀片微微削掉短邊的上緣應該可以塞入,若是你的風扇出風口太大,模型塞進去之後太鬆卡不住,可以用Meshmixer把長度調長一點點再印。

[9]我會上傳STL檔與SKETCHUP檔,歡迎大家改裝。

[10]至於效果如何,還沒想到要怎麼測試,歡迎大家提出構想,或是模型修改意見,謝謝。

陳明谷
2015-09-18 13:31:39

好強

鄭東昇
2015-09-18 13:37:14

可以等待分享嗎XD

Charlie Ting
2015-09-18 13:56:50

準備好要更換了.....D

辜元志
2015-09-18 13:57:57

熱機準備來印了...XD

Vincent LM Yeh
2015-09-18 14:01:20

目前設計把冷風導向噴嘴尖端,可是覺得太貼噴嘴好像不好,也許該將冷風交會點略為下移到噴嘴下方約3mm處,大家覺得呢?

Vincent LM Yeh
2015-09-18 22:31:45

Vincent LM Yeh
2015-09-18 22:31:58

短邊塞入

Vincent LM Yeh
2015-09-18 22:32:37

往上推到底直到卡住

Vincent LM Yeh
2015-09-18 22:33:12

出風口

Vincent LM Yeh
2015-09-18 22:33:26

安裝完成照

陳明谷
2015-09-18 22:48:01

照片拍好漂亮

黃俊傑
2015-09-22 17:28:37

請問檔案能分享嘛? 感謝


原文網址 William Ou
2015-09-17 15:46:36

想請問在執行lcd裡的Auto level 噴頭到某部份會刮平台 連桿會掉落 問題是出在哪裡? 謝謝

林寬
2015-09-17 16:07:26

感覺像是移動平台上的微調旋鈕沒有調整好
Auto level時每一點的聲音才會這麼大
黑皮書D05 要調到剛好就好
可以先把噴頭平台蓋 扳鬆一點
也要看看兩側的風散會不會牴觸到
之前我就是卡到風散 試了很久

陳明谷
2015-09-17 16:09:32

我錯了!歹勢 沒看影片就下定論

林寬
2015-09-17 16:11:29

我也不一定對 大家 一起討論囉

Kyle Tseng
2015-09-17 16:15:21

感覺像是集線管被拉扯?

Yu-Chang Chou
2015-09-17 16:15:33

題外話,噴頭的方向似乎裝錯了

王經貿
2015-09-17 16:19:53

1.玻璃鎖緊
2.噴頭微動調到手指施一點點力按壓就有喀答聲的程度
3.如果集線管太硬在平台運作的時候也會卡到噴頭微動,請讓平台上面那段管子放鬆一點

以上~參考參考

李穆
2015-09-17 16:41:27

老樣子,上蓋太緊請拉鬆,移動平台吸附方向錯誤(順時針轉了30度)

廖新弘
2015-09-17 16:52:01

關鍵字微動開關

William Ou
2015-09-17 17:11:50

請問上蓋太緊是指?

李穆
2015-09-17 17:13:56

文長,請搜尋"上蓋太緊",會有說明

William Ou
2015-09-17 17:43:45

謝謝

William Ou
2015-09-17 19:55:56

謝謝大家的意見,狀況解除,參考了大家給的意見後,主要做了以下的調整:

1.前面幾位大大說的,將移動平台上蓋稍微拉鬆一點點,稍微減輕上下蓋咬合力道但不要過頭,(真的是要調到,讓由下到上推的力道,是"微微"地出力,就可觸發微動開關才不太會有問題,微微兩字非常貼切),連接上下蓋左右後方的螺絲,也可稍微調鬆到鎖住但不要鎖到很緊的狀態,微動開關螺絲也要調到剛好發出"搭"的位置。

2.排除受到噴頭上方線束的干擾,導致偏移

李穆
2015-09-17 20:04:14

如果上下蓋間固定螺絲沒有鎖緊,日後久了可能會鬆動,建議在鎖緊狀態下調整上蓋扣合力道

William Ou
2015-09-17 20:47:56

感謝建議,已調整


原文網址 李英任
2015-08-11 08:28:25

請問一下只要一開電源後風扇就開始運轉這是正常的嗎?還有雖然電源沒開但是只要一接上usb lcd螢幕就亮了,這也是正常的嗎?

Odinson Thor
2015-08-11 08:34:23

皆正常

廖新弘
2015-08-11 09:09:46

噴頭風扇跟電源接在一起,所以機器一開就會啓動,LCD是吃5V電源,所以插USB時螢幕會亮是正常,但是單獨接USB沒有接電源機器不會動

李英任
2015-08-11 09:19:24

感謝大家的回覆!再請教個問題,在印官方的長方柱時側吹風扇都沒運轉是正常的嗎?

廖新弘
2015-08-11 09:23:13

要看G-code才知道有沒有䦕啟,你可以用螢幕去操作看看側風扇是不是會動

廖新弘
2015-08-11 09:25:30

選擇LCD選單到Control->Temperature->Fan Speed, 然後把數值設成255....風扇就會開始轉了....

李英任
2015-08-11 10:00:39

如果是他在列印途中操作會影響嗎,剛剛印官方測試長方體時風扇沒轉,於是我切換到風扇速度那邊他卻早已顯示255了

廖新弘
2015-08-11 10:14:06

機器運轉是吃G-CODE,除非你有下達其他指令去覆蓋它,不然機器會按照之前指令去執行,你要確定風扇轉速已經有255的話,就必須判斷風扇是否正常,將連桿拿開,確認轉速有255下,風扇是否有運轉,如果沒有的話,檢查電線是否有接好,上述情都正常的話,接上連桿風扇不會轉動的話,交換連捍,因為風扇被被速桿的強力磁鐵的磁性影響了


原文網址 Roy Lo
2015-08-07 22:36:55

今天下班回家,列印還正常運作,列印完,想要再列印,發現LCD面板出現 ERR:MINTEMP,無法列印,重新燒錄韌體,檢查線路,都沒用,後來在網路上看到類似的問題,拆了加熱器頭,發現一端的熱敏電阻線鬆鬆的,輕輕一拔斷掉了,有這麼容易斷嗎?明天電子材料行會開門嗎?停機中…

廖新弘
2015-08-07 22:38:25

那個熱敏電阻外面買不到,看有沒有修理包,裡面有

Roy Lo
2015-08-07 22:39:37

我是在露天買的, 好像沒修理包

Roy Lo
2015-08-07 22:41:52

下單後要等一個禮拜(苦笑~)

廖新弘
2015-08-07 22:42:47

露天沒那麼慢吧,頂多4天

Roy Lo
2015-08-07 22:43:55

電阻會斷在中間的地方嗎?

廖新弘
2015-08-07 22:45:30

這個難說

Rickey Yang
2015-08-07 22:48:23

看似有嚴重過溫的樣子 燒到碳化了 熱敏電阻的腳都黑掉了
內部鐵氟龍管能拿的出來嗎

Mark Chen
2015-08-07 22:48:35

維修包有嗎?

Mark Chen
2015-08-07 22:48:39

印象中有

Roy Lo
2015-08-07 22:51:59

兩邊拔出來了 ?

廖新弘
2015-08-07 23:03:24

維修包有電阻跟鐵氟龍管跟晶片一個

Roy Lo
2015-08-07 23:05:05

我確定我沒有維修包誒

廖新弘
2015-08-07 23:05:57

哪你只好買或者跟原廠求援

Roy Lo
2015-08-07 23:06:13

了解

楊明
2015-08-07 23:34:39

我還有99顆,在桃園龜山,附近的話就來拿就好

Roy Lo
2015-08-07 23:52:42

感謝,不過我在新竹, ☺

Roy Lo
2015-08-09 15:41:39

在新竹 Nova 附近的電子材料行買到了 MF58 100K 的熱敏電阻,一個 2元,買了4個,為了慎重起見,回家用電表量電阻值,有三個是10K, 一個 75K, 蛤~?回去店家詢問,當場再用店家的電表測,一樣的值,再從那一包標籤是 MF58 100K 中挑一支來測量,還是10K ?! 店員說不確定要高溫還是低溫下測,(這不是常溫下測嗎?),後來又測標籤是 50K , 值是接近50K , 標籤是20K ,值是 16K ~,我說不線性嗎?店員說:這本來就不線性~請問各位有誰知道MF58 100K常溫下應該測出值是多少呢?

Roy Lo
2015-08-09 16:39:05

哈~ 有一個可以用, 我開冷氣 25 度, 電表測的值為 100 K 左右

David Tsai
2015-08-09 16:40:11

要買1%得比較好

Rickey Yang
2015-08-09 17:31:09

好像還沒有人用過熱電偶

廖新弘
2015-08-09 18:02:51

因為要改馬林,所以放棄用熱電偶

Roy Lo
2015-08-09 18:04:53

裝好熱敏電阻, 開機, preheat 200 deg , 阿~ 開始冒煙~ 關機.... 拆頭, 陶瓷加熱片斷了~ 這是什麼情形....

廖新弘
2015-08-09 18:07:13

你有裝鐵氟龍絕緣管嗎,還有加熱陶瓷不能所太緊會裂開

Roy Lo
2015-08-09 18:08:28

有裝鐵氟龍絕緣管, 有誰知道 陶瓷加熱片 的型號

廖新弘
2015-08-09 18:11:37

那個建議跟原廠買或者去掏寶買,原廠最近有出組合包 http://goods.ruten.com.tw/item/show?21531238308590

Roy Lo
2015-08-12 15:56:58

今天收到的噴頭備品包 (560 ~), 小心翼翼的慢慢組裝,終於復活啦

Roy Lo
2015-08-12 15:58:37

微調開關搞好久,第一層的高度終於搞定了,列印中(happy~)

廖新弘
2015-08-12 16:51:03

建議換完電阻,跑一下M303比較好

Roy Lo
2015-08-12 17:01:59

有跑 M303, PID 值也輸入了


原文網址 Vincent LM Yeh
2015-08-04 14:56:07

組裝完成,按照說明書及寶典完成了測試:
G28,G29正常
噴頭加溫正常,送料出料正常,
晶片電壓都確認0.4V
然後試著列印SD卡中的檔案時就出問題了。

第一張照片是印300height時,跑完G29之後,從中心點
往LCD處跑到圓盤邊緣。
第二張照片是印50*50測試檔時,也是跑完G29,然後從中心點
上升約10CM,接著一樣往LCD處移動到圓盤邊緣時,就靜止不動了。

試著看寶典解決,只有發現P.15步進馬達的轉數與機器數值不同,
請問這個數值是否需要調整成與寶典相同?

還有無法順利列印的問題,要從哪裡開始檢查呢?

廖新弘
2015-08-04 15:01:45

韌體重燒一次看看,記得燒完要restore 後再store,

Vincent LM Yeh
2015-08-04 15:02:30

好,我試試看

Vincent LM Yeh
2015-08-04 15:22:59

重燒韌體了,檔案是官網下載的,只是檔案名稱是Marlin.ino而不是說明書上寫的atom2.0.ino。然後燒完韌體有儲存,但是步進馬達轉數數值還是一樣,比說明書上寫的多一倍,還有噴嘴照樣跑到邊緣後不動。

廖新弘
2015-08-04 15:32:11

你有restore嗎

Clarence Lee
2015-08-04 15:37:12

2.0是 160 160 160 200無誤...
升級版本才是80 80 80 100

Clarence Lee
2015-08-04 15:38:01

前兩張照片LCD都是暗的原因是?

Vincent LM Yeh
2015-08-04 15:44:49

有RESTORE。LCD暗的原因是我關機了。

廖新弘
2015-08-04 15:54:02

你的是升級版還是2.0版

廖新弘
2015-08-04 16:00:45

Restore後要Store

Vincent LM Yeh
2015-08-04 16:03:36

2.0版。RESTORE後有STORE。

廖新弘
2015-08-04 16:57:02

問一下原廠吧

Evan Lin
2015-08-04 16:58:50

往旁邊跑靜止不動,包含溫度也沒有上升嗎?預設的Gcode G29跑完噴頭會往前移動然後才開始加熱,加熱到預設值(200)才會開始列印。

Mark Chen
2015-08-04 17:07:00

靜止在等加熱啊

Vincent LM Yeh
2015-08-04 17:13:39

是我誤解了。以前使用的機器會在最上面加熱後,再下降開始列印。ATOM則是跑到旁邊加熱。現在開始正常列印了,第一層相當漂亮。感謝各位。


原文網址 謝政霖
2015-07-30 13:35:58

請教一下各位~為何電源拔掉Lcd燈還是亮著的~但USB線如果拔除他就會熄滅?電源開關跟面板是分開的兩個電源系統嗎?

Charlie Ting
2015-07-30 13:37:58

是的


原文網址 Birk Binnard
2015-07-23 06:14:34

Fixing LCD display problems

If your LCD screen shows a bunch of white rectangles or if you can only read it while holding your head to the side then you should try this fix. It's not that difficult (although it looks bad) and it worked for me the very first time.

Here are the steps to do it:

(1) Lie Atom2 down on one side (photo 1)
(2) Take out the 2 M3 screws holding the LCD panel to the printer frame
(3) Carefully wiggle the entire panel frame off the printer. Because the ribbon cables are still attached it won't go very far, but that's ok.
(4) Locate the blue/white adjustable resistor located near the top-right corner when viewed from the back. (photo 2)
(5) Power up Atom2
(6) Using one of the small screwdrivers supplied from the kit turn the adjustable resistor a tiny bit counter clockwise (when viewed from the back.)
(7) Check how the display looks.

Repeat (6) & (7) until the display looks good.

In my case I only had to turn the resistor a tiny bit counter-clickwise to restore my screen to excellent visibility. (photo 3) But you may have to try different settings depending on your situation. Remember - it only takes a tiny turn to have a major effect.

翻譯年糕

Peter Wu
2015-07-23 17:26:51

Thanks for your sharing!


 

全不選 發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