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D列印服務
  • COSPLAY 3D 建模
  • #maker+t=market
  • 1
  • 2
  • 3

ATOM 3D Printer Group 造訪社團 » 切片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5-10-04 05:19:18

[摩艾失敗的收穫]

原本以為找到理想的控制參數,讓輸出變穩定後就睡著了。結果睡到一半被奇怪的聲音吵起來,發現摩艾印壞了。

不過雖然是失敗了,仍然可以從物件中得到許多經驗。

1. 雖然在下巴處印壞了,但其他地方依然正常輸出,代表這樣的供料狀況是相當穩定的,而且無視印壞之後的壓力變化。這表示這個參數在列印軟料的容錯空間增大了。

2. 輸出的表面品質可以跟 PLA 完全一致,0.1mm 沒有問題,甚至覺得可以挑戰 0.05mm 的層厚。

3. 這尊的散熱是捉70%含導板,代表還有上修的空間,有機會解決下巴翹曲的問題。

4. 疙瘩主要發生在路徑超出物件外層的地方,而且非連續。這部份可以考慮換不同的切片程式因應。讓移動路徑盡量維持在物件內部。

5. 吸附力依然不足,在印到50%左右,下方的吸附面積己經只剩3公分直徑的圓形範圍,代表底層翹曲己經很明顯了。有可能需要考慮熱床,或其他吸附力更好的作法。增加brim 寬度及厚度也可以考慮。即使翹曲,也可以在脫落之前,先用藍色膠帶把brim 貼在平台上作為固定。只要位置沒跑掉,一樣可以印完。

6. infill 的溢料極多,突顯沒作 de-string 的影響。以軟料的物理特性來說,de-string 不是沒用,但產生效果的時間長,因此抽的距離可以頂多1~2mm。速度也不宜太快,太頻繁。還是要以避免擠料輪堵塞為優先。

7. 軟料雖軟,但厚度大於1mm 之後,只要散熱得宜,仍有相當的強度。因此,小距離的 wipe 應該是可以的。另外,infill 的比例也不用太高。

結論,使用軟料,我會以穩定的進料控制會最優先考量,測出理想的供料速度後,再依它的容錯空間和物件複雜度去設定參數,然後正式列印。

另外,會考慮在brim 之後就全程全出力降溫,以較佳的強度和穩定的收縮量來達到一致的輸出。避免因為尺寸的差異或結構造成列印風險。

最後,因為材料因素,對於細長或比例差異大的物件,除非能貼在玻璃上印,不然成功率應該是很低,可以不用浪費心力嚐試了。

倒是在換料的過程中發現軟料和 PLA有一定程度的接合力,這表示以後用雙噴頭時有機會合併材料使用。但是兩者的輸出邏輯大不同,在切片程式和機台韌體中都必須有相對應的設計才能完美結合。這部份應該還要一段時日吧。

柯紀維
2015-10-04 08:22:25

意外總是發生在沒有盯著機器的時後阿...
我印比較容易翹曲的物件的時後,還是會換底板塗一下口紅膠
就算是路徑的外邊界向外擴張時發生翹曲的時後,物件也比較不容易被噴頭撞掉
比藍色膠帶穩很多,不知道對軟料的底面翹曲問題有沒有幫助

Charlie Ting
2015-10-04 11:41:14

就目前的測試,軟料在藍色膠帶的附著力似乎沒有玻璃+口紅膠好. 現階段覺得最好的固定方式是加大brim, 然後等 brim 印好後, 上方再用藍色膠帶補貼固定, 這樣是否翹曲都不會脫落了.

Kevin Chen
2015-10-04 13:39:22

Charlie大的測試分析都超詳細的,這隻軟料和藍色膠帶幾乎沒有黏著性可言,所以我大都建議使用玻璃+口紅膠再開brim,尤其有infill的狀況下材料向內收緊的力道很大,destring到也可以放心的開,其實我之前沿用prime/suck=6mm和60mm/s的回抽參數用了很久,這支材料沒有那麼怕回抽,除非短時間內超高頻率的回抽才會造成磨損


原文網址 Chunchih Chen
2015-09-16 08:57:20

拿到透明料馬上印個花瓶(實際上只能當筆筒的尺寸 XD)
看起來不知道是切片路徑有問題?還是出料不順嗎?

Hawke ChienSheng Liu
2015-09-16 09:06:50

出料不順。

Clarence Lee
2015-09-16 09:32:09

後風扇是否正常
先回退料看是不是脹料塞住在噴頭
檢查擠出機有沒有打滑...
問題持續發生可能就要拆噴頭換內ptfe管

Chunchih Chen
2015-09-16 11:27:16

印過夜沒現場目擊
晚上回去再確認看看
謝謝各位大大

Louis Tang
2015-09-16 17:30:39

可能是印高位的時候送料管圈太緊增加磨擦導致出料不順

Chunchih Chen
2015-09-17 01:58:20

今天再印其他物件就正常
回想今早匆忙出門前有發現線材有從加裝的進料導輪脫出
不知道是不是造成進料角度太小導致
謝謝各位高手前輩指導
P.S.題外話 這筆筒會漏水 下次增加圈數看看


原文網址 林祐德
2015-09-14 21:49:59

有人有模型沒問題,但是怎麼切都失敗的經驗嗎。。。怪事發生在這看似很簡單的模型身上。。。本來想說很簡單的模型放給它印,沒注意到切片。。。結果杯劇了。。。
http://www.thingiverse.com/thing:114213

曾俊維
2015-09-14 22:04:28

怎麼了嗎?

林祐德
2015-09-14 22:14:22

簡單的模型,切起來都有錯。。。冏冏,第一張圖切完破面,第二、三張圖用kiss切,kiss有警告,警告部份切完破面。。。 只是想說模型看起來滿簡單的,怎麼會兩套都切不起來。。。冏冏

廖新弘
2015-09-14 23:22:00

你的切片軟體怪怪的,確定是ATOM機器用的嗎,如果是的話請去原廠下載參數

林祐德
2015-09-14 23:25:15

不,這台是一般的i3型,只是改面積到360*550。但kiss切片軟體去切別的都沒問題。。。1.5版~~~ 而另一套切片(第一張圖也一樣破面,而且破在很奇怪的地方。。。噴寬0.5,層高0.3,圖中參數未改~~~你也可以拿去切看看,呵`~~

廖新弘
2015-09-14 23:28:38

你可以用netfabb去修補看看可不可以成功,或者其他切片軟體去切

林祐德
2015-09-14 23:32:39

cura切的過,路徑也ok,只是想告訴各位,再簡單的模型切完也要看一下,netfabb沒辦法修,因為模型本身沒問題,另外可以請教netfabb嗎,它修補完不是要買正版才能存檔嗎???正版記得上萬台幣。。。感謝~~~ :)

鄭政浤
2015-09-14 23:34:00

這模型作者在做的時候可能沒有檢查完全
(像附圖就有重複面的問題)
換個切片軟體看看會不會幫你處裡

林祐德
2015-09-14 23:34:14

這浪費了我一百多g的料,最後印出來是圖一。。。因為昨天趕睡覺又沒一層一層看了。。。結果又杯劇。。。

林祐德
2015-09-14 23:35:11

突然覺得cura好強大。。。

廖新弘
2015-09-14 23:39:13

CURA跟另一套Simplify3D 沒有問題

鄭東昇
2015-09-15 09:11:22

kisslicer要怎麼一次放多個零件進去?

廖新弘
2015-09-15 09:43:11

有另外一招,在kisslicer放完多個模型後,另外儲存為一個模型,就可以了


原文網址 曾俊維
2015-09-11 15:58:42

打擾了。大家都說把g29拿掉不用做,但又有人說可以不用設z-offset,但,你們沒說那頁的g29語去要改成什麼,因為想要用cura切片,但是又不想設g29,那語法要怎麼設呢?可以截張圖給我嗎?

Hawke ChienSheng Liu
2015-09-11 16:04:01

我是這樣用:弄個G-Code檔,只有一行:G29 Z+0.45
讓它執行,執行完後 Save 起來,以後切片就不再做G29了。

Clarence Lee
2015-09-11 16:05:30

G29 Z+0.5 (假設你本來的Z offset是0.5)
只跑一次就不一定要一直留在切片的設定內...

這..還是誰有比較好讓人理解的說明方式...

曾俊維
2015-09-11 16:06:06

可是我上次在kiss中把z-offset改成0,之後就又刮板子了,但我要說,我都是用面板上的auto level,我不是做g29的

曾俊維
2015-09-11 16:06:22

所以那個z值就沒存在機台中

曾俊維
2015-09-11 16:06:31

我自已猜是這樣

Clarence Lee
2015-09-11 16:06:32

就說要拿掉z-offset就不要用lcd上的auto level
那個等同G29 Z0

曾俊維
2015-09-11 16:06:35

結果是這樣嗎?

曾俊維
2015-09-11 16:06:43

曾俊維
2015-09-11 16:06:46

了解了

曾俊維
2015-09-11 16:07:01

因為那個的z是0對吧

曾俊維
2015-09-11 16:07:44

可以分享只有g29的檔嗎?

Hawke ChienSheng Liu
2015-09-11 16:09:08

就把這行字存成文字檔,副檔名.gcode就可以了

Clarence Lee
2015-09-11 16:11:02

真的真的非得想按LCD上面的AUTO level
ultralcd.cpp
大概369行
MENU_ITEM(gcode, MSG_AUTO_LEVEL, PSTR("G29 Z+0.5"));

曾俊維
2015-09-11 16:13:02

要改程式對吧,算了~我畫一個很簡單的圖來去做g29好了,我會不想做g29,是因為我的風扇改好之後,會去撞到我用來夾你團購那塊板的用的夾子,而g29就做不準,是因為這樣,才不想做g29

Coby Huang
2015-09-11 16:13:14

使用寶典19頁

Mark Chen
2015-09-11 16:13:23

我教過你..................................................................................

李穆
2015-09-11 16:13:28

Z offset 是軟體生成的切片檔裡面,所有的z座標,軟體都會幫你加上這個值。
G29 是叫機台自己探測z=0的位置然後記住。
G29 Z+0.x 是叫機台自己探測z=0的位置後,把零點往上加0.x然後記住

曾俊維
2015-09-11 16:13:43

那點我也不想用,因為我要換切片軟體

曾俊維
2015-09-11 16:15:11

哈哈~ Mark Chen大,我只會調整高度而已。學藝不精啊。

李穆
2015-09-11 16:16:50

簡言之,別用機器的autolevel,也別設z offset,在記憶卡內存一個gcode只有G29 Z+0.x的,以後要校準都用這個檔,那你就可以任意換用切片程式

曾俊維
2015-09-11 16:17:00

我來亂的,最近都不知道要印什麼了

李穆
2015-09-11 16:18:03

你需要銀杏XDDDDD

曾俊維
2015-09-11 16:18:43

原來,我懂了。那天 Clarence Lee 教了我很久,不過不知道為什麼,八成是鬼打牆,怎麼都學不會

Mark Chen
2015-09-11 16:19:13

你不要讓我查到剛好置頂文有

曾俊維
2015-09-11 16:19:29

很需要,我每天都嚴重的睡眠不足,有退化的現像

Clarence Lee
2015-09-11 16:19:36

陳明谷
2015-09-11 16:19:50

之前畫的

Clarence Lee
2015-09-11 16:19:53

看來太早上班..下午要午睡;p

曾俊維
2015-09-11 16:20:21

下午睡了晚上睡不著啊,每天約都只睡四五個小時吧

Clarence Lee
2015-09-11 16:20:45

晚上剛好繼續印..印到天亮去上班... XD

曾俊維
2015-09-11 16:21:07

有時印了檔案,就忘了要睡,發覺要睡時,馬的,11、12點了,結果三點半要起來去買菜

曾俊維
2015-09-11 16:28:18

李穆
2015-09-11 16:31:47

看來曾兄您也和我一樣有正職與興趣不相容的問題XDD

曾俊維
2015-09-11 16:33:09

什麼,你也是嗎。你的正職是什麼啊。我這是家業,不做不行。不然我最想做的是,來去學設計,平面也好,3d也好,室內設計也好,只要設計就行,我都自學。

曾俊維
2015-09-11 16:33:35

胡搞蝦搞。

Hawke ChienSheng Liu
2015-09-11 16:36:42

校準完記得存進機器。下次開機也不必校正了。

李穆
2015-09-11 16:37:29

我正職是土木工程師,每天鋼筋模板混凝土,還有陪工人喝阿比

Clarence Lee
2015-09-11 16:41:29

Hawke ChienSheng Liu 官方版本的marlin G29本身自帶存入..不用特別按M500 or store setting

曾俊維
2015-09-11 16:43:33

也,我用了,不能做也

Hawke ChienSheng Liu
2015-09-11 16:45:08

你拿隨便一個.gcode檔來改吧了。

Dean Ma
2015-09-11 17:17:12

Clarence Lee 看了這串,感覺我的領悟力好一點...XD

李穆
2015-09-11 17:28:07

我查Marlin沒查到支援直接調機內記憶參數的指令,這要請前輩回答了...

林祐德
2015-09-11 17:39:48

不然。。。改硬體機構,一勞永逸。。。

曾俊維
2015-09-11 17:58:45

也,怎麼改?對了你是我朋友的朋友也,你和他們念同一間高中嗎?題外話

林祐德
2015-09-11 18:22:51

是呀,用"心"改~~~xd 參考完一般的xyz機構手動校正方式,你就知道怎麼改了。。。

Rickey Yang
2015-09-11 21:24:51

我也體會到為什麼g29不能常用
之前用微動開關當觸發都不會發現
換成導電後才發現 噴頭在機器剛加熱 g29的第一個點其實都因為擠料出來 多了一層高度
所以常看很多人g29圖形右上角都是高的 要壓第二點第三點才會把噴頭上的料擠開

Cadmus Zeng
2015-09-11 21:46:23

用G29前,必須先讓噴頭加熱到熔點.....

Rickey Yang
2015-09-11 21:52:03

加到200也沒用
只要有料擠出來就會發生 尤其是剛加熱完

李穆
2015-09-11 21:58:02

剛才與曾兄討論後,整理出一些有系統微調噴頭歸零高度與G29操作的心得,因為打了很多字,乾脆分享上來:

使噴頭「升高」(第一層黏不住)的要素:
1. G29 Z+值增大
2. 觸發螺絲位置較為退出(仍保持輕觸噴頭能聽到噠噠聲)
3. 上蓋前端與下框間扣合力道較小(較鬆)
4. G29時速度%放較小(慢)<----平面中心與外圈高度誤差縮小

使噴頭「降低」(刮板或不出料)的要素:
1. G29 Z+值減小
2. 觸發螺絲較深入
3. 上蓋前端與下框間扣合力道較大(較緊)<----校正時易翻車
4. G29時速度%放較大(快)<----平面中心與外圈高度誤差放大

「Z offset」是告訴軟體在生成的切片檔裡面,所有的Z座標,都幫你加上這個值,換言之,所有的高度座標都往上抬升這個值。(這會生成一個「座標高度不正常的切片檔」,這個切片檔拿到別的機台上用時,必須要透過上面四種方法來調整機台的歸零配合這個切片檔,須測試誤差數次到可以正常印出,所以相當不好用。)

ATOM 2.0面板內建「Auto Level」的指令就是G29 (Z+0),是叫機台自己探測Z=0的位置然後「直接記在機器的記憶體內」。(此法並沒有考慮噴頭衝過頭微動才會觸發的差值,所以需要搭配設定Z offset值來下達指令讓噴頭跑到較高的座標上,否則就會刮板,這是最不適合與他人交流切片檔的方式。)

切片檔內開頭的「G29 Z+0.x」是叫機台自己探測z=0的位置後,把探測到的Z=0位置往上加0.x然後「直接記在機器的記憶體內」。(這串指令也可以透過PronterFace輸入讓機器執行,或是設計一個切片檔只有這一行指令,然後需要時列印這個切片檔來取代機器內建的Auto Level,此方法考慮到噴頭碰觸玻璃瞬間到微動觸發之間的高度差,而且個別記憶在每個人的機器中,因此就可以互相分享使用「座標值正常的切片檔」)

以上心得有誤者還請前輩指正!

Johnny Hsieh
2015-09-22 14:59:35

看到上面各位大大的說明, 想要再確認一下我的理解是否有誤, 所以目前想要使用CURA的話, 就是要先寫好一個Gcode, 裡面只有G29 X+0.X; 然後在每次開機之後就先執行(還是說執行一次之後, 機器就會記錄, 即使關機之後下次重開也不需要再執行???). 之後再執行CURA所產生的切片檔即可(在執行切片時START/END Gcode裡面把G29拿掉). 以上說明是否有誤. 還是各位前輩幫忙指正...感謝!!

李穆
2015-09-22 15:01:09

會自動記憶,重開也不需再執行


原文網址 Kevin Chen
2015-09-11 13:19:06

Hi 請教一個關於Kisslicer切片路徑的問題,我下載了一個花瓶的stl檔,丟到kisslcer後用選擇vase模式,照理說最簡單的路徑應該就是繞著外殼列印,但每次換層的時候他都有從中間跨越的路徑而非從同一點開始,導致外殼醜醜的,請問是哪個設定錯誤了嗎?(我把destring和wipe關掉好像也是走一樣的路徑)

Clarence Lee
2015-09-11 13:24:13

花瓶可以考慮用cura ;p
不過印象中要單層?

Kevin Chen
2015-09-11 14:57:27

確實,我用cura的印很漂亮(別台),可是我還是搞不定cura在atom沒辦法調整z offset,弄了整個上午還是會撞到底板 囧

廖新弘
2015-09-12 00:14:24

噴頭孔徑設定有點怪


原文網址 Vincent LM Yeh
2015-09-11 00:49:54

企業號的尾部,已經卡關一星期了,目前最好的一次列印也只是這樣。這個模型的作者希望輕量化所以模型做成薄殼型態,內部有許多卡榫溝槽還有加勁板,厚度只有約1.5mm,外觀又有許多精緻的淺浮雕造型,導致切片完畢後產生許多細碎的路徑,長度只有1~2mm,除了不容易印的紮實,有時還有殘料造成牽絲,而V字兩個端點距離約110mm又增加了挑戰。目前印出來的版本有的表面佈滿結晶疙瘩難以去除,有的也許回抽設定不對印到一半就堵料,解決結晶疙瘩後,副作用就是大量的牽絲。目前陷入困境,望各界高人指點迷津。
若有人想嘗試,請到檔案區找"Aft-Y-Part.stl"

以下是這次列印的設定
; fan_Z_mm = 0.3
; fan_loops_percent = 20
; fan_inside_percent = 0
; fan_cool_percent = 0
; temperature_C = 190
; keep_warm_C = 190
; first_layer_C = 190
; bed_C = 0
; sec_per_C_per_C = 0
; flow_min_mm3_per_s = 0.1
; flow_max_mm3_per_s = 10
; destring_suck = 8
; destring_prime = 8
; destring_min_mm = 1
; destring_trigger_mm = 5
; destring_speed_mm_per_s = 40
; Z_lift_mm = 0.35
; min_layer_time_s = 3
; wipe_mm = 1
; cost_per_cm3 = 0.66573
; flowrate_tweak = 1.1

Clarence Lee
2015-09-11 01:14:16

應該沒這麼苦啊... XD

Vincent LM Yeh
2015-09-11 01:17:41

小弟我缺乏慧根啊!請大師開釋

Clarence Lee
2015-09-11 01:25:14

https://onedrive.live.com/redir......
gcode參考看看..也許可以直接拿去印看看..
不過如果無法如法炮製..
可能因為
1.那時用石膏料..回抽短..
2.我 ptfe管長只有55cm

Vincent LM Yeh
2015-09-11 01:39:51

感謝,快來拜讀一下

Hawke ChienSheng Liu
2015-09-11 02:24:41

這一招也許可以試試,用Simply3D強迫印成實心的!
馬卡龍小豬撲滿變成實心了⋯

Vincent LM Yeh
2015-09-11 02:26:27

可是裡面有組裝用的卡榫溝槽,所以想想後放棄了

Vincent LM Yeh
2015-09-11 22:40:52

看來Simply3D有些有趣的功能呢

Vincent LM Yeh
2015-09-11 22:43:22

有什麼軟體可以讓薄殼模型外觀不變,但是殼厚增加?或是從切片軟體下手,去除細碎的路徑,還有讓噴嘴移動路徑更有效率?

Vincent LM Yeh
2015-09-13 11:19:12

請問@ Clarence Lee ,這組gcode是用Kisslicer切的嗎?還是用CURA?

Clarence Lee
2015-09-13 12:13:09

Kisslicer 看開頭就知

Vincent LM Yeh
2015-09-13 16:12:36

也對,感謝

Taki Tseng
2015-09-14 19:52:08

久久沒逛這裡,忽然看到自己印失敗照片www

Hawke ChienSheng Liu
2015-09-15 07:52:07

借用一下。這種範例還真不是想生就生得出來的。 XD

Vincent LM Yeh
2015-09-15 15:12:48

兇手之一:料的問題。同樣廠牌的料,一樣的模型一樣的設定,藍色的就是會比較會牽絲。

Gary Tang Ho Ting
2015-09-15 18:02:49

潮濕了也會這樣

Vincent LM Yeh
2015-09-15 19:18:33

難怪在印BRIM的時候會霧霧的,好像有微小的氣泡在裡面

李穆
2015-09-15 21:54:17

傾斜角度不大的話可以挑戰看看Z-lift = 0

Odinson Thor
2015-09-16 08:12:19

一個禮拜算很久,真的無計可施的話,換原廠料看看? 最近發現有的料好像黏度比較高,容易牽絲

Vincent LM Yeh
2015-09-16 11:46:11

到今天已經卡關兩週了,昨天換上原廠料看看會不會好一點

Vincent LM Yeh
2015-09-16 11:53:03

奇妙的是最早印的一整盤版本牽絲卻很少@@

Odinson Thor
2015-09-16 12:34:06

加油! 希望你能早日解決問題

Vincent LM Yeh
2015-09-17 00:00:52

用了怪招,請列印之神保佑我

李穆
2015-09-17 00:12:27

什麼樣的怪招?能分享?

Vincent LM Yeh
2015-09-17 00:20:18

在原來的模型中間另外塞了四根壁厚1.2MM的空心柱,如果有效果的話,會再詳細解釋原因

李派克
2015-09-17 12:04:47

移動加速度....和回抽加速度和料的黏性要能匹配..

Vincent LM Yeh
2015-09-17 12:13:38

目前常用XY Travel=350, Z speed=150, 搭配XY accel=500, 風扇50%,運用水平力量產生極細牽絲並快速斬斷。

李派克
2015-09-17 15:54:22

xy accel有點小小

Vincent LM Yeh
2015-09-17 16:00:50

我從3000往下試,結果發現超過500以上,遇到較長距離的水平移動時,平台就有可能抖動。XY ACCEL=500的好處是XY TRAVEL可以放心往上調,這樣平台高速移動時還是很"溫柔"

李派克
2015-09-17 16:30:03

那往下調時拉絲變化有看嗎?

Charlie Ting
2015-09-17 19:12:28

Vincent LM Yeh 我現在是調1000,整個超柔順,連聲音都變小了。

李派克
2015-09-17 19:25:59

我都2500起跳

李派克
2015-09-17 19:27:20

a4988會用到9000,TMC2100會降到2500

Vincent LM Yeh
2015-09-17 21:02:44

請問@Charlie Ting XY Travel設多少?

Clarence Lee
2015-09-17 21:13:51

XY Travel=350... ccc

Vincent LM Yeh
2015-09-17 21:14:39

不妥?

李派克
2015-09-17 21:18:18

其實加速度不夠,設成350也是上不了350

Clarence Lee
2015-09-17 21:19:48

先低於150mm/s看看..列印通常多少?30mm/s?
30mm/s 如果要到350mm/s 然後加速度高的時候當然....

Charlie Ting
2015-09-17 21:38:53

100 上下

Vincent LM Yeh
2015-09-17 21:50:10

瞭解了,列印速度與移動速度落差太大。我列印速度固定用20mm/s

廖新弘
2015-09-17 21:50:55

薄殼wipe取消掉看看

Vincent LM Yeh
2015-09-17 21:53:16

已取消。因為發現Wipe走在Suck後面,等於回抽效果大打折扣,後來就都關掉Wipe了。

Vincent LM Yeh
2015-09-17 21:54:46

啊?所以我加速度太低,XY Travel=350根本是自爽?

Vincent LM Yeh
2015-09-18 00:23:49

淚光閃閃~

李穆
2015-09-18 00:25:46

無絲!!!

姜智勻
2015-09-18 00:29:54

真美

Vincent LM Yeh
2015-09-18 00:32:32

沒那麼高竿,這是整理完成的結果。原廠料確實有過人之處,雖然整理時間花費約一個半小時,但列印表面毫無缺損,局部打磨也不太費力。

Vincent LM Yeh
2015-09-18 00:34:33

層高0.1mm,卻幾乎沒有層積紋!

Vincent LM Yeh
2015-09-18 00:36:02

藍色是B牌料,層積紋路就滿明顯的,尤其是半球部份,原廠料印出來像絲綢細緻

Vincent LM Yeh
2015-09-18 00:42:06

剛印完的狀態,牽絲大約是蜘蛛絲的程度,但是因為表面是圓弧形,還有許多造型細節,所以打磨整理凹角處特別花時間,但不難處理,只是需要耐心

Vincent LM Yeh
2015-09-18 00:43:06

之前印的結果,牽絲可是相當強韌,光看就腿軟

李穆
2015-09-18 00:44:01

打火機+斜口鉗就OK了

Vincent LM Yeh
2015-09-18 01:05:28

內行的

Charlie Ting
2015-09-18 01:22:12

太強大了!

貼個參數參考一下~~

李派克
2015-09-18 01:26:34

有可能哦!可以自己試試

Odinson Thor
2015-09-18 01:33:22

可以請問你XY Travel速度設多少嗎?

先前有人說速度夠快的話,比較容易把絲拉斷,但我還沒有機會實驗這個說法。

目前我的作法是增加Z lift的高度到0.5,不過它是垂直方向的拉斷絲,如果Z-Speed速度不夠快的話,可能也會降低效果。

所以可以試著增加XY Travel Speed和Z-Speed看看。

還有你印這麼大的模型應該要很久,實驗階段要不要先把模型縮小一點列印,至少縮小0.5倍以降低材料成本並縮短實驗時間,等到沒什麼絲了在用原本的比例去列印?

Vincent LM Yeh
2015-09-18 02:20:52

XY Accel=500, XY Travel=350, Z Speed=150, Z lift=0.3, Fan=50%~100%不等,因為想看看有何影響所以邊印邊調風扇(要降低牽絲強度所以側吹風扇罩先卸下),Z lift之前有實驗過很極端的1.5mm, 但是這樣反而拉出更多料,反覆測試後大概最高不要超過0.5mm, 否則牽絲會惡化(拉出更多料給風扇吹),風扇的話若0-20%牽絲會很細很少,但是回抽拉不住的餘料反而有很高的機率黏在模型表面,增加後期處理的難度,風扇開到100%的話牽絲會變粗壯,雖然 高速移動可以把絲扯斷,但是粗壯的絲容易破壞模型表面,因此我用50%-80%的風扇結合高速移動讓餘料拉成細絲,後期就用打火機與刀片處理。這個模型困擾我的地方就是切片後會產生許多細碎的路徑,若是將模型縮小,切片結果就不一樣了,實驗的結果也許無法完全應用原寸模型上,所以我用meshmixer橫切出高約4cm的測試模型來實驗。實驗到後來想通了,抗牽絲就是架橋的反面,架橋要慢速移動+集中吹風,所以快速移動+0風扇就可以抗牽絲。但是風扇都不開的話有些斜面或曲面印不漂亮,所以就修改成快速移動+適度風扇。其實實驗到後來牽絲反而不是主要問題,因為快速移動+適度風扇可以產生細絲,這個容易處理,最難處理的是遇到長距離的Travel,怎麼回抽料都還是會掉下來,常常抹到模型表面然後逐漸累積成團狀的"芽",這個後期就不容易處理,所以目前想研究的是什麼樣的回抽設定效果最顯著,不會讓料一下就掉出來,危害社會。

Vincent LM Yeh
2015-09-18 02:28:01

不過我的問題並不是完全靠參數設定來解決的,中間自己加上的四根巨型柱對於縮短Travel距離和減緩回抽頻率都有一些幫助,算是"邪魔歪道"的做法XD,正規解法還是有請各方高手

Odinson Thor
2015-09-18 08:13:59

不是邪魔歪道,多餘的柱狀體等於是Prime Pillar,
只是一般這東西是用來增加每層的冷卻時間,
但它也可以用來處理餘料,是很不錯的辦法。

Odinson Thor
2015-09-18 08:28:58

不過我覺得圓形Prime不如方形穩,尤其在印高度很高(超過100mm)的模型時,因為噴頭與模型間有一定的摩擦力,等於是股推動模型的橫向力,模型的底端形成支點,加上高度變成力矩,高度越高力矩就越大,加上Prime又是圓形較容易晃動,如果是方形至少底面積比圓形大,就會比較穩。

這種考量的原因是萬一Prime Pillar因為地基不穩晃了,可能會有一兩層沒辦法黏到料,之後就變成懸空列印,此時原本要用來印Prime Pillar的料就變成餘料(米粉),當噴頭回到列印件時,這些餘料就黏在表面變成疙瘩反而變成失敗的原因。

Vincent LM Yeh
2015-09-22 00:53:53

我的Prime Pillar是自己畫的,所以有Brim不怕被推倒,倒是因為畫的又大又厚,幾乎用了兩倍的料,相當浪費

Vincent LM Yeh
2015-09-22 00:57:23

185度,Prime=Suck=8, suck speed=100, Wipe=0, XY Travel350, Z Speed 150, XY accel=500, 100%Fan, 大概是這樣,不過我覺得我用迴避問題的方法來解決遇到的困難,對於長距離Travel會遇到不論怎麼回抽都會漏料這事,還是沒有很好的理解,也尚未找出穩定的解法

Vincent LM Yeh
2015-09-22 01:02:15

尤其回抽這部分,接下來想測試長距+高速,長距+低速,短距+高速,短距+低速,這四種組合,到底會產生什麼不同的結果


原文網址 Dean Ma
2015-09-07 17:26:51

[入門問題]
先前印製的都是和底板接觸面積小的切片,
今天印了一個底坐,發現打底時會有不均勻的情況,
大家建議G29 Z以多少的幅度作調整(0.05 or 0.1)呢?
原本是設定+0.3 改成+0.4就好多了,
不過印不到半個小時,又出現錯位了...><
目前列印速度是30mm/s 機台的accel為3000

順帶問一個問題,當列印與強化玻璃大面積接觸的物件時,
當列印結束時怎麼樣會比較好拔起呢?口紅膠塗厚一點?
今天印了一個小的 艾摩石像 第一次覺得這麼難拔...囧

Charlie Ting
2015-09-07 18:03:20

1/3趨進法
以時間換取空間拆解

李穆
2015-09-07 21:26:21

bed roughness設0.1,G29 Z+**多加0.5試試

鄭士豪
2015-09-08 08:49:54

這是透明料嗎?是的話我也有遇過你這情況,我是放外面沒收,第一層印都會如你圖一樣,我是整個數度放慢加上調高度,一直試不行就在改高度一直到第一層OK後才繼續列印下去,不知道是不是材料問題造成的~

Danny Kuo
2015-09-08 09:01:32

重新執行G29~執行時將速率降至50%

Dean Ma
2015-09-08 09:41:51

笨問題,怎麼重新執行G29讓機器記憶住?每次列印前不是會做一次auto level?


原文網址 賴威銘
2015-09-06 19:33:21

請問KISS切片切片能設定底層的層數嗎??? 我目前用0.05厚度在印照片浮雕~~~但怎麼設定都是完整印完兩層後才開始跑圖形...如果把檔案的底清除0.05MM卻變成是印摟空的圖形....請問是KISS切片的問題還是我檔案的問題??

Clarence Lee
2015-09-07 00:08:41

層高, 壁厚?

Eredh Ereb
2015-09-07 00:44:49

是不是第一層厚有設定?


原文網址 曾俊維
2015-09-05 17:44:56

貼G計畫的左腳G code檔,這個是我用CraftWare切片的,可以幫我看一下我的進料馬達為何快轉嗎?

曾俊維
2015-09-05 17:48:39

這樣比較方便看


原文網址 曾俊維
2015-09-05 16:55:31

在列印這個低調的G計畫,目前印到腳,但是我用KISS切片印出來不完美,想換用CraftWare,目前在設定上有些問題,我有做好一個切片檔,放進去印之後,進料馬達會快跑,很怪,我把這個軟體所有的設定都貼上來,英文好的朋友,幫我看是我那一步做錯了,拜託各位。

Hawke ChienSheng Liu
2015-09-05 17:41:18

G code 也貼上來吧

曾俊維
2015-09-05 17:45:25

貼好了

莊士毅
2015-09-05 18:21:23

光看這腳的大小~做好應該1/50了~

曾俊維
2015-09-05 20:09:09

看別人做蠻大隻的,不過腳印不好,超煩的。一個一個全填充,結果支撐拆不掉,且又印到一半走空,浪費了很多料

曾俊維
2015-09-05 20:44:18

順了,正開始列印,改了三樣,Warmup fill取消、Bed temperature取消,還有first layer加到0.2,加油。

曾俊維
2015-09-05 20:45:33

越來越了解設定中的內容了,其實這套蠻好用的,可以設定要放支稱的位子,不過軟體還是用順手就好了。

曾俊維
2015-09-05 21:09:03

再問一下,我發覺在跑外圈時,是由外到內,可以改成由內到外嗎?


 

全不選 發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