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SPLAY 3D 建模
  • #maker+t=market
  • 3D列印服務
  • 1
  • 2
  • 3

ATOM 3D Printer Group 造訪社團 » 控制

原文網址 MoMo Yang
2015-08-15 12:05:40

剛原本想來弄個遠端列印控制, 發現已經有人做了, 還蠻好用的

Vincent LM Yeh
2015-08-15 14:22:02

如何操作?

MoMo Yang
2015-08-15 14:30:51

在pc端用瀏覽器連到控制的device, 就可以上傳gcode去列印, 也可以直接印sdcard中的gcode

Vincent LM Yeh
2015-08-15 14:34:11

所以也可以線上監看列印進度囉?

MoMo Yang
2015-08-15 14:35:36

可以

Vincent LM Yeh
2015-08-15 14:40:40

這個好!

林祐德
2015-08-15 14:54:18

好像開源的,也可以加上up cam監控

林祐德
2015-08-15 14:59:14

打錯。。。Ip cam...@@

MoMo Yang
2015-08-15 15:14:03

沒錯~

蕭傑仁
2015-08-15 15:33:34

是否就是 atom旁邊要放一台電腦 然後電腦要一直開著監視atom?

Vincent LM Yeh
2015-08-15 15:36:05

http://octoprint.org/
可以裝raspberry pi

MoMo Yang
2015-08-15 15:42:52

用pc或raspberry pi都可以

李穆
2015-08-15 15:56:29

如果有淘汰的筆電,裝Teamviewer + SKYPE + Pronterface 也可以遠端遙控

MoMo Yang
2015-08-15 16:02:14

也不錯

Rickey Yang
2015-08-15 18:16:32

Arduino yun 也可以 做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5-08-13 19:07:07

[未測先PO]

前幾天跟原廠訂了一些零件,目的不外乎是讓整台機器能夠更便利、更穩定的運作。

第一件我想作的事,就是去測玻璃究竟平不平。而我不想用 G29 的方式測,因為那個作法有一個很大的變數在機件結構上,而且調校的方式也放在修正機件結構上。

但對我而言,平台上的東西是可以換的,它不一定有蓋子,不一定有開關。因此 G29 在我來看是可行但不見得通用的作法。

所以,我自己畫了一個夾具來固定我的千分錶。然後,我預計用 gcode 控制平台去跑玻璃上的這些點,再看每個點的數據差異。

這個概念的基礎是,三點構成一個面,並且假設機器的三根柱子的位移和結構是精準的,這時用 gcode 去控制平台平移時,應該要在同一個面上。(其實就算不是,這個問題也會永久存在,等於無解。就可忽略。)

然後我就可以測出玻璃相對這個虛擬平面的高低差。這是比較合理,也比較不受機件影響的數據。之後,就可以依此來修正玻璃夾具的固定和調整作法。

最後,開關觸發的測量校正機構就有可能直接拿掉。這樣,平台的使用會更有彈性,也更方便。

Danny Kuo
2015-08-13 19:12:17

上量表了!!!這樣是不是再來一個平臺調整裝置呢?

Charlie Ting
2015-08-13 19:13:54

要先知道原始的物理狀態才知道怎麼下手最有效最簡單~~~

MoMo Yang
2015-08-13 19:15:32

這是要看到他有沒有頂到玻璃嗎?

Charlie Ting
2015-08-13 19:18:15

不是,我預設設定平台固定在玻璃上的1~2公分高,然後去測各點的高度,這樣就知道玻璃平不平,和要怎麼調整最好。

MoMo Yang
2015-08-13 19:20:11

沒有頂到玻璃怎麼能夠知道玻璃平不平, 好難想像, 我以為是頂到玻璃後,量表會有變化

Charlie Ting
2015-08-13 19:20:48

要頂到啊,碰到一點就可以了。

Jeff Lin
2015-08-13 19:23:41

測完你就知道自己組的機器有多不正,不過也不完全是機器的問題,軟硬體都有可能是問題點,此法如果搭配M666 就真的很有幫助,從此脫離G29的困擾

MoMo Yang
2015-08-13 19:26:53

了解, 那就跟我想像的一樣了, 期待你的結果

陳明谷
2015-08-13 19:44:22

我也期待…

江榮泰
2015-08-13 21:57:38

這個肯定準 調教好 誤差趨近0

Charlie Ting
2015-08-13 22:28:54

測出來的結果,算均勻的碗公 XD

Charlie Ting
2015-08-13 22:34:55

補一張固定夾子的位置。

看起來只要採用幾位同好的支撐座,不要夾太用力造成變形,應該會可以控制在20條左右。

等於是半個噴嘴直徑,再用 G29 修正一下,應該就沒什麼太大問題了。

Clarence Lee
2015-08-13 23:35:03

DELTA_SMOOTH_ROD_OFFSET or DELTA_RADIUS
其實也影響了本身運動的弧面上凹下凸...
所以要問玻璃是否真平,應該用別的水平量測
這樣量只是看出他的相對結果

Jeff Lin
2015-08-13 23:39:16

所以該用什麼量?

Clarence Lee
2015-08-13 23:49:03

玻璃平不平其實沒有很重要,他是均勻的..校正完...印的平就好...
要量玻璃平不平應該有其他適當的方法
不過G29或是傳統四點校正(其實這也算是建立在假設玻璃是相對平的)
這時後用千分表在表面到處水平運動
當作校正結果的檢視倒是不錯...
不過說真的G29的補償方式其實也無法對付凹凸變化太大的情形,基本上還是假設在這是個理想平面吧...

Charlie Ting
2015-08-13 23:50:58

目前我的想法都是先假設原廠的物件精度OK,軟體裡設定的參數也都精算過。在這前提下排除組裝或使用的誤差,如果能控制在一定精度和穩定度內,其實我就不想再深入,而是打算去整合更多東西。
就在剛才這個測完後,我已經在想主軸要怎麼裝、怎麼定位和 gcode 怎麼改了。能一直向前進,讓我感覺有趣。

戴士偉
2015-08-14 00:05:33

"有趣" 才是進步的原動力!

洪瑞宏
2015-08-14 16:20:59

精度是很有趣的議題也有相當難度,10個影響精度的因素,你把9個都搞到0.01以內了,一個只到0.1。全部的精度還是0.1。

洪瑞宏
2015-08-14 16:23:46

另外我在原廠玻璃下墊一塊12MM厚壓克力,因為我相信玻璃那麼薄變形量一定很可觀。

Charlie Ting
2015-08-14 17:47:59

我也有想過複合材料的作法,不過現階段先把數據透明化,影響的參數減化。這樣會比較容易找到好的切入點。

Vincent LM Yeh
2015-08-14 21:09:16

請問,測出來是個均勻的碗公型態,為何是指玻璃中央凹陷,而不是玻璃上方做為測試基準的虛擬平面本身因為某些原因而呈現碗公型態?

Charlie Ting
2015-08-14 21:13:11

因為前言有講喔

這個概念的基礎是,三點構成一個面,並且假設機器的三根柱子的位移和結構是精準的,這時用 gcode 去控制平台平移時,應該要在同一個面上。(其實就算不是,這個問題也會永久存在,等於無解。就可忽略。)

Charlie Ting
2015-08-14 21:15:37

這只是我解決問題的程序和邏輯差異,當然很多地方都可能有問題。所以我先選擇我比較相信的,然後測試,調整。等碰到極限或不合理的地方後,我才會換不同的思維來分析其他可能性。
不然如果所有變數都搞在一起,那我到底要相信什麼?XDDDDD

Vincent LM Yeh
2015-08-14 21:29:53

因為你的碗公型態太均勻了,浮式製造的玻璃不太可能有這種型態的缺陷,噴嘴的力道也不會讓玻璃變形,所以我才想是否有可能虛擬平面就是convex surface,所以測出的玻璃呈現concave surface?

Vincent LM Yeh
2015-08-14 21:32:47

那個Kossel Mini Calibration就是在物理機構這段校正的方法,利用紙張測試來確認噴嘴在同一個Z Height做平面移動時,盡可能的真的是「平面」

Charlie Ting
2015-08-14 21:40:39

我測了幾次:
第一次有膠帶,有些有貼,有些沒貼,測完覺得沒意義,作廢。
第二次沒膠帶,就像上面的狀況。但我發現可能鎖太緊,所以我從三點固定(鎖很緊)改成四點固定,但只是卡住玻璃而已。
第三次測完,就有數據能對照2的結果,就大概能看出 concave 或 convex。若是問題不大,我會選擇改變我的防塵支撐的設計,用它來卡住玻璃,然後用 M666 修正三軸的誤差。
若是問題很大,我才會仔細去看 concave 或 convex 的原因。

這是我設定的程序。但那邊能達到我的滿足點,我就不試了。

PS. 我完全不想去動噴嘴的架子,那是一個我刻意忽略的變數。當然會有我的考量。

Charlie Ting
2015-08-14 22:14:23

第三次測試結果

看來我需要去檢查一下六根桿子的狀態,也讀一下 concave vs. convex 的說明了。

Vincent LM Yeh
2015-08-14 22:39:42

針對RMS Z error與Max Z error你的理想數值是多少呢?

Charlie Ting
2015-08-14 23:00:33

其實我沒什麼概念,只是試著去解讀數據的意義。
三次測量下來我對數據變化大概有一定的了解了,但我又作了很多次不同組裝的測試,都一樣是類似碗公的型態。這就讓我覺得很可能是concave 的狀態了。
因為我甚至是測量時去壓某些角落,或調整螺絲,來看可能的變化範圍。但是,實際能動的其實有限。這表示有些誤差並不是組裝或玻璃造成的。

江榮泰
2015-08-15 09:07:23

小弟也提供個人的淺見
理想狀況 玻璃真平最佳
此時樓主量完 併聯臂的機構運動誤差
可以被軟體補償至趨近平面運動
所以有朋友覺得應該用其他輔助工具量平面度

江榮泰
2015-08-15 09:13:43

但以沒有其他量測工具的狀況下
樓主的方式的確是最適當的
因為這樣的量測方式 不管玻璃平不平
校正後 至少可以保證同一層的運動位置永遠與玻璃等高
即便成品平面度稍差 但遠比厚薄不一來的好


原文網址 吳旭倫
2015-08-02 14:59:13

這是幫廠商製作的模具,當初在製作時,為了要製作公模還是母模試了很多次,最後試驗出來結果是製作公模,為了節省矽膠材料,外面還印了一圈牆壁,由於廠商需要的是矽膠模具,量很尷尬,如果工廠開模的話,單個成本會太高,用手工製作量又有一點太多...不過最後還是手工做了,對廠商來說,用時間來換取金錢也是一種控制成本的方式吧,呵呵~

廖新弘
2015-08-02 15:05:34

專業翻模

吳旭倫
2015-08-02 15:08:57

唉~~因為時間有點趕,列印出來的模子完全沒有做表面處理,翻模出來後,一圈圈的列印痕還滿明顯的,沒想到剛好對上廠商的胃口,呵呵,廠商滿意就好

曾俊維
2015-08-02 15:10:32

讚喔,有翻好的成品嗎?

Stanley Chen
2015-08-02 15:10:57

好棒喔!
不過廠商胃口好怪...

廖新弘
2015-08-02 15:12:01

下次將層高用0.05去試,線痕説真的沒有處理,或多或少會有

Stanley Chen
2015-08-02 15:13:52

我都噴很厚的底漆在打磨
話搓這不會是月餅模吧?

吳旭倫
2015-08-02 15:14:14

呵呵,我覺得應該是時間來不及了,他們做出來的東西還要經過日本授權公司的審查,只要授權公司沒問題,他們就沒問題了

Stanley Chen
2015-08-02 15:16:15

哈哈哈
超可愛的!
這哪裡阿?

吳旭倫
2015-08-02 15:16:46

華山,小丸子學園祭

廖新弘
2015-08-02 15:17:50

原來是冰棒,所以一定沒差

吳旭倫
2015-08-02 15:18:00

聽廠商說,展覽結束後,還要在授權公司的監督下,將模具全數銷毀....

廖新弘
2015-08-02 15:19:37

那是正常的,國外對有版權的東西非常重視,一侵權,賠死人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5-08-01 20:07:59

[關於噴嘴風扇]

以這個風扇的配電及用途來看,它的轉速目的主要在於提升噴嘴的溫度控制反應速度。

假設沒風扇,當噴嘴從室溫到目標值,很可能會 overshoot,然後再自然降溫到低於設定值,然後再加熱。反應速度會比較慢趨於穩定。

假設有超強力風扇,噴嘴的加熱會變慢,但達到目標值後斷電,會很快降溫,然後再供電。整個反應速度會快很多。

若這樣的觀察合理確實,那麼噴嘴風扇的轉速似乎不用那麼大,可以減些噪音。影響的只有溫度變化的反應速度。

還有,似乎也可以改成離心式的風扇。

陳明谷
2015-08-01 20:32:50

離心式風扇似乎風壓更大 產生的撞風造噪音也會更大聲

Rickey Yang
2015-08-01 23:55:09

不讓熱傳到其他部件。控制線料加熱區範圍
保護功能居多


原文網址 Max Lu
2015-07-30 09:53:39

昨天深夜總算是將機器搞定開始運作,試著列印官方提供的50x50mm方塊,再做G29時我是有將速度調降至50%,第一層印出後感覺不太飽滿稍微有縫隙,第二層上去就還好了,但是在最後鋪底的最後平面,中間有一段一直沒有料出來(很稀疏),但是擠料馬達是有再動的且PLA也是一直有再慢慢動,但到剩下角落就又正常,之後開始往上印就都算正常。 中間稀疏沒出料的部份是出料量突然變低?

另外幾個在列印過程中發現的問題
過程中,控制板位置的空間蠻悶熱的,整個熱傳導到玻璃平台上都變微熱(但不到至於燙手,反到成了保溫床?!) ,在裡面多加了一顆非常吵的高轉速風扇將積熱吹出(共兩個風扇),但感覺幫助有限,馬達的溫度摸起來也是蠻熱的,這是否會造成容易失步問題?

Charlie Ting
2015-07-30 10:11:37

好奇你的機器是放那裡運作,沒遇過有這種高溫的狀況。

另外,建議你先用電表量一下驅動晶片的電壓值,有可能過高了。因為整個電路板最熱就那幾個IC,其他算還好。

Max Lu
2015-07-30 10:23:42

我是放在房間工作桌上且有開小風扇跟窗戶,驅動晶片的電壓值我昨天調整測量是0.9V,玻璃平台摸起來不是說非常熱,只是整體底部(從玻璃平台跟底部的六根鋁擠摸起來都溫溫的)

Charlie Ting
2015-07-30 10:25:58

文件上不是說建議調 0.4V 嗎? God bless you....

Max Lu
2015-07-30 10:33:13

忘了說 我是A4988 綠版 Rs 是0.1歐

Charlie Ting
2015-07-30 10:35:49

你自己換不同的驅動模組?4988 不是才16分步,這樣精密度反而下降耶。

Max Lu
2015-07-30 10:38:29

因為我的是升級版套件,所以這部份是沿用之前的

Charlie Ting
2015-07-30 10:40:45

原來如此,這就要請官方解說了。
但我建議先把電壓值調低點,免得造成永久性的損害。
等確認正常配置後再作調整。

Max Lu
2015-07-30 10:47:39

所以之後配的8825精密度會更高?

Clarence Lee
2015-07-30 10:49:24

Max Lu
溫床基本上算正常...
不過升級套件應該有個建議調整值?
馬達溫度高是多高?能否量測一下有數據比較好討論...
太燙就降一下Vref, 這組6線當4線的電流上限大概要打八折..
降到0.8A以下看看..(搞不好三軸0.4A就足夠)
三軸負載不算重,輕輕跑皮帶沒有拉過緊應該不用太高的限流設定..

Charlie Ting
2015-07-30 10:49:26

8825 是 32 分步,所以按理說精密度會加倍。

Clarence Lee
2015-07-30 10:49:54

透過皮帶還好...

Max Lu
2015-07-30 11:19:48

其實我沒裝熱床⋯是控制板的熱度傳導出來產生的玻璃平台溫溫的。 三軸馬達與A4988我是都有黏一片散熱片,並放了兩顆小型風扇在內部吹

Vincent LM Yeh
2015-08-02 00:34:14

請問一下,跑G29時如何將速度降成50%?是透過機器上的面板嗎?還是要透過Pronterface?

Max Lu
2015-08-02 01:24:04

在面板上用旋鈕調整到50% 在第一點校正前就要先用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5-07-29 16:43:28

獵人大叔

這尊縮小版的只有3公分高,用 0.05 的層高印,主要想試輸出的穩定性、小細節的呈現細膩度及接縫的控制。

目前看來,在超古溜的線材供應下,出料是可以接近完美的,不會造成影響。

小細節的部份,看來只要小於 2mm 左右的部位就容易因為翹曲而有相當比例的變形。

接縫控制,這部份目前在嚐試都設為0,讓整個 loop 以完美接合為主。但需同時設定 z-lift =0 (或者很小),以及 z-speed 10~30。因為我發現接縫的產生不是只有供料的路線問題,更大的影響反而是熱堆積。所以在噴頭更換 loop 路線時,用最快的速度換路線反而能得到最小的接縫。

彭書偉
2015-07-29 22:37:00

小細節的部份...恕刪,請問大大,小細節的局部翹曲,應該如何處理會比較好?

Charlie Ting
2015-07-29 23:29:22

還在思考中

周志明
2015-07-30 12:29:06

可否提供這個物件的下載點?謝謝^_^

Charlie Ting
2015-07-30 12:31:09

周志明
2015-07-30 17:58:27

感謝!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5-07-26 06:23:15

[分享 V - G29]

看到很多同好似乎在玻璃的水平度上有不少疑問,也常發現只要物件一大,打底就很難均勻。這問題我一開始用時也遇到過。

但是,我沒有選擇去改 firmware,也沒深入它的自動校正原理,甚至我一開始分享的說法中似乎把它的原理看簡單了。:)

我選擇的作法是相信 CNC 加工下的組件精度,以及相信自己當初在組機台時,已經有用心把說明書上提示該注意的間隙都控制到最小,而且也都維持其一致性。(例如每根柱子都靠同一側,甚至螺絲孔位都相近)

當機械結構有它的一致性之後,我相信它的表現應該就有水準以上的精度。

那麼,為什麼一開始我自己印的時候,底層一樣會不均勻呢?我也想過水平問題,但在考慮機構精度後,我覺得玻璃的變形必須先克服。而 ATOM 2.0 在固定玻璃的方式上,實在是有夠暴力,也實在有夠原始。當我在鎖那四個夾子螺絲時,都不禁會想這樣用力不會有事嗎?不會變形嗎?實在很怕它爆掉。

所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才設計了固定在三柱上的腳,而這個腳的根部有著 3mm厚的PLA塑料讓玻璃撐在上面,同時三支腳是以機台中心及玻璃的半徑去挖出一個球體,讓玻璃可以直接放上去就卡住 X-Y 的移動,這時再用原本的四個夾子把 Z 軸的移動限制住。但因為不用再顧慮 X-Y 的作用力,所以鎖螺絲時只要有咬住其實就不會動了。

下方這幾張圖就是我隨手畫的螺旋線的第一層,至少在機器的 auto level 及 z-offset (0.55)之下,它印出來的感覺還算均勻,也都有貼實在玻璃上。

在最外圈有一條淡淡的線,是我原本太貪心,想畫 22 cm 直徑來測滿版的水平度。但發現噴頭的螺絲會撞到夾子,所以才縮回來。不過這也讓我發現 ATOM 2.0 的另一個值得改善的設計。這部份,我想改天等我弄好後,可以再跟大家分享,一起把 ATOM 2.0 的極限搾出來。

Charlie Ting
2015-07-26 07:23:42

21公分版

Charlie Ting
2015-07-26 07:24:36

並非無懈可擊,似乎Z軸的兩顆螺絲可以再放鬆一點。

蕭傑仁
2015-07-26 09:12:46

很期待你的套件阿~~~

曾俊維
2015-07-26 20:33:18

這個檔案可以分享借我測試嗎?

Charlie Ting
2015-07-26 21:19:51

曾俊維
2015-07-26 21:38:48

沒辦法印,我本來的z值都只設在0.5左右,小東西時,但是這次要印大面積的東西,設到0.9了還會刮玻璃,是為什麼呢,我的玻璃變成碗型的嗎?越來越搞不懂這台印表機了,我該如何下手。

Charlie Ting
2015-07-26 21:41:22

我的說明裡有提到原因,很多人把機台水平跟玻璃水平混在一起,不容易找到問題。

曾俊維
2015-07-26 21:43:54

依前輩的見解,我的問題有救嗎?我的刮玻璃是會刮到噴頭掉下來a,好怪啊,我的電壓皮帶都調過了啊?難懂。

曾俊維
2015-07-26 21:52:47

我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我把g29後面的分號「;」這個東西拿掉了,再試一次

嚴心仁
2015-07-26 22:03:40

我的atom2之前也有刮玻璃的問題,發現是底板平面度的問題,之前autolevel最大差2mm,經過重新測量發現三個厚三角塊尺寸不準50mm,50mm,49.5mm

嚴心仁
2015-07-26 22:06:51

我的atom2之前也有刮玻璃的問題,發現是底板平面度的問題,之前autolevel最大差2mm,經過重新測量發現三個厚三角塊尺寸不準50mm,50mm,49.5mm經各重新組合校正平面,現在aUTOLEVEL

Charlie Ting
2015-07-26 22:07:30

不是前輩,只是同好。

你的問題我看來有幾個地方可以先嚐試:
1. 確認你的噴嘴開關能在輕壓就達到觸發的狀態,這部份越不靈敏,你的機台精度就會下降,因為程式搞不清楚你這台的狀況,就很容易誤判。

2. 試著把固定玻璃的螺絲全鬆開,用手輕壓玻璃,讓它不會滑動即可。看看 G29 跑得如何,底層印得如何。你總得知道玻璃平不平,機台平不平,才知道該怎麼處理。

作為 Maker 最好是用最簡單、容易執行的方式去解決碰到的問題,而不是走回工業化的精密加工。如果事事要回頭去找精密加工改善,那就很麻煩了。

嚴心仁
2015-07-26 22:08:55

我的atom2之前也有刮玻璃的問題,發現是底板平面度的問題,之前autolevel最大差2mm,經過重新測量發現三個厚三角塊尺寸不準50mm,50mm,49.5mm經各重新組合校正平面,現在aUTOLEVEL最大差約1mm,已經沒又刮玻璃的問題

曾俊維
2015-07-26 22:20:22

我發現問題了,不只是玻璃平面的那幾個鎖,而是下方的三支擠鋁,那三隻擠鋁我之前沒和三塊三角連結底,做一個平面,有高低差,結果就是玻璃怎麼放都不會是平的,接下來因該是要想辦法把底完全平整化,這點還在想辦法中,看看鎖玻璃版的鎖片是否可以改成可調高低,而又可以完整固定玻璃。

Charlie Ting
2015-07-26 22:40:13

我是以那三個鋁擠塊為平面,至於橫向連桿則沒有一定維持平面。有可能這部份也是我可以改善的地方。
但我當初想法是三個鋁擠跟鋁柱有切齊,那相對位置應該算準。
設計的三個腳也是貼在鋁擠上,而不是橫向連桿上。

總之,先假設玻璃未受力時會維持相對平整,先不考慮移動的問題,看看機器的的運作。OK了,再看用什麼方式固定,又不會造成玻璃太大的變形。

徐凡
2015-07-27 16:13:48

奇怪我印這個檔案,調整螺絲會卡到平台的鎖點ㄝ

Clarence Lee
2015-07-27 16:17:46

當然會卡囉.. Charlie Ting 有換短螺絲的樣子;p

Charlie Ting
2015-07-27 16:18:19

不是,我有偏移平台中心,所以剛好閃過。

Charlie Ting
2015-07-27 16:21:32

因為大家可以仔細看 HUB, 它的前端有螺絲,等於它是一個偏心結構。所以設定上可以修正一下中心點,這樣才能閃掉。
不然另一個比較偷吃步的方式,是把 HUB 前端轉向 Z 軸,這樣應該也可以.....XDDDD


原文網址 Odinson Thor
2015-07-24 17:20:58

那個....我發現噴頭在大範圍移動的時候,
每次經過列印床的中央,機器就會發出明顯的震動聲。

後來發現只要按住控制板上的旋鈕就不會了,是因為控制板綁得不夠緊嗎?

照說明書那樣,左右側各用一條束繩綁住而已。
但為什麼只有在噴頭經過中央的部分才會震動呢?

順帶一提,那個面板的鐵殼當初花了好大功夫,才終於扳開足夠的空隙讓控制板滑進去,不知道大家是怎麼裝進去的?

MoMo Yang
2015-07-24 17:31:22

擠進去的

Charlie Ting
2015-07-24 17:31:26

共振吧, 因為玻璃中間的振幅最大, 所以我才會在玻璃後貼泡棉, 整台機器再用泡棉撐起來.

面板那邊也是暴力法

Odinson Thor
2015-07-24 17:32:40

我的面板上方和鋁擠的交界處,到現在都還有個地方空隙比較大....

Charlie Ting
2015-07-24 17:44:28

這台有很多地方可以減噪, 鋁本身就很軟很輕, 如果間隙大或沒鎖緊, 很容易變吵~~~~
我現在在設計 HUB 的罩子, 想連風扇聲音都減一點

Odinson Thor
2015-07-24 17:46:46

加油!

Odinson Thor
2015-07-24 17:48:50

其實最吵的還是喉管的散熱風扇了,一顆抵過全部聲音...|||

有無辦法在旁邊裝個大風扇,25cm以上的,然後用軟的導風管拉到噴頭去?


原文網址 賴威銘
2015-07-24 09:49:36

抱歉~~~小弟第一次組裝好ATOM2.0...但現在卻根本找不到任何相關軟體要在哪下載~~~
1.官網要求ATOM 2.0 韌體要用Arduino軟體上傳此韌體至控制板中...但卻找不到Arduino軟體可以下載....
2.使用寶典上要上電檢測要求下載Pronterface....但上面寫的網址根本找不到....

請問有哪問大大能提供組裝後測試與下載軟體的網址或檔案及步驟??

蝴蝶妖
2015-07-24 09:59:13

Peter Wu
2015-07-24 10:00:07

我回在你上篇囉~還有我們出廠時已經灌好韌體了,直接使用吧!

賴威銘
2015-07-24 10:01:16

感恩~~~只是想使用寶典上要上電檢測以防萬一^^"

Vincent LM Yeh
2015-08-01 19:10:26

我是早鳥第一批,照著說明書上P.34步驟6的指示要灌韌體,要打開資料夾中的atom2.0.ino,但是官網或是FB下載的[Firmware]檔案夾裡都沒有這個檔,請問要去哪裡找?

李穆
2015-08-01 19:37:07

請開「Marlin.ino」,這個部份說明書上面還沒有更新

Vincent LM Yeh
2015-08-01 19:38:43

所以atom2.0.ino只的就是Marlin.ino囉?

李穆
2015-08-01 19:42:45

是的,我們第二批拿到貨的時候如果遇到問題重灌,就是灌這個

Vincent LM Yeh
2015-08-01 19:46:04

瞭解,感謝


原文網址 黃廷軒
2015-07-13 23:51:24

嗨 各位前輩 想請教
我的目前溫度一直停在200
(在我點sd卡要列印檔案,之後一直在Heating
但我用軟體控制溫度都是上的去的 230跟185都可以上升不的上去
我的軟體也去官網下載最新
也更新過了
還是一直試不出來

陳明谷
2015-07-14 00:09:04

可以拍一下噴頭照片嗎
還有你執行什麼檔案列印

黃廷軒
2015-07-14 00:14:22

黃廷軒
2015-07-14 00:14:35

黃廷軒
2015-07-14 00:14:40

黃廷軒
2015-07-14 00:14:46

黃廷軒
2015-07-14 00:14:51

這樣嗎

黃廷軒
2015-07-14 00:15:25

我先睡了喔 明天再請教前輩 也謝謝你

陳明谷
2015-07-14 00:16:15

你的擋風片?

黃廷軒
2015-07-14 00:17:57

摁摁 對喔 明天在裝
忘記了
也謝謝你 明天試試
看看ok嗎

孫誌皓
2015-07-14 05:13:59

擠出頭模組拆掉重新裝配一次~
我先前也遇過這個問題~然後重新裝配調整後就恢復效能了~

黃廷軒
2015-07-14 20:28:01

解決了~~~ 謝謝!!!

孫誌皓
2015-07-14 21:18:19

怎麼解決的,分享一下吧@@

黃廷軒
2015-07-14 21:19:36

我的昰因為沒裝擋風片 哈哈哈

孫誌皓
2015-07-14 21:22:32

@@

陳明谷
2015-07-14 22:03:52


 

全不選 發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