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D列印服務
  • COSPLAY 3D 建模
  • #maker+t=market
  • 1
  • 2
  • 3

ATOM 3D Printer Group 造訪社團 » 風扇

原文網址 Arthur Pai
2017-04-23 21:17:40

2.5EX 如果把風扇出力設成100%, 右邊的側吹風扇就不會動. 降一點就動了. 傷腦筋...

後續報告: 我的六根桿子都是雙邊同極性, 三枝三枝一組. 所以左右各用同極性, 剩下不同極性的兩枝放後端. 目前風扇正常運轉.

黃大丙
2017-04-23 21:25:41

磁吸方向?

Arthur Pai
2017-04-23 22:16:51

有試過換桿子方向

Arthur Pai
2017-04-23 22:18:05

不是太大的問題, 設成99%就OK, 但有點......

Josh Lin
2017-04-23 22:44:11

先把 桿子 暫時 全部 移離 移動平台,再試看看 狀況 有無改變?

如 右邊側吹 100%時 可以 正常 轉動,就是 被 桿子 的 磁力 干擾了!
如 問題仍舊,不妨單獨 測試 左、右 側吹 在 100% 時 可否 轉動 正常?
或 單獨 供電 12V (注意 正/負 極向) 給 右邊 側吹風扇,看 可否 轉動 正常?
有了 這些 測試 結果 後,應可找到 問題點~~

Arthur Pai
2017-04-23 23:17:00

桿子拿掉就能轉了

Josh Lin
2017-04-23 23:34:57

請參考 我之前 PO 的貼文~~試看看~~

不一定 要用 指南針 來判斷,可用 桿子本身 的磁性 互拆 即可 判斷 是同極性!

目前 我是先 把 所有 N 放上面,S極 都放在下面,目前為止 2個 側吹風扇 都很正常!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atom3dp/permalink/1826112057627081/

Arthur Pai
2017-04-23 23:46:03

謝謝!! :-)

Arthur Pai
2017-05-08 09:19:40

後續報告: 我的六根桿子都是雙邊同極性, 三枝三枝一組. 所以左右各用同極性, 剩下不同極性的兩枝放後端. 目前風扇正常運轉.


原文網址 蕭傑仁
2017-04-19 21:14:57

長這麼大
第一次看到風扇
長這個樣

洪維鴻
2017-04-19 21:17:16

荔枝產季要到了?!

王韋恩
2017-04-19 21:37:12

要測試每一個都會轉嗎

游仁亨
2017-04-19 21:44:43

密集恐懼症

許育財
2017-04-19 22:07:40

James Lin
2017-04-19 22:27:46

尾牙一把抓的概念⋯⋯

張育仁
2017-04-19 23:28:54

…………………

王智立
2017-04-20 00:42:31

王智立
2017-04-20 00:43:06

請問.. 我可以無賴的伸手要連結嗎... 哈哈哈...

Robin Hsu
2017-04-20 16:03:38

建議你不要這樣拉, 那個風扇焊線連接處 很脆弱,
之前曾經買過一個 帶回家從包裝袋裡頭 拿出來拉著線 而已,
線就斷了 ... …… 查看更多


原文網址 薛文義
2017-04-19 20:26:29

請教各位先進:若要把RAMPS的D8改給冷卻風扇用(原本應是熱床?),請問在marlin要怎麼改?先感恩大家,我用的是1.0版,原本的D9已接一風扇,想再多加一個

許育財
2017-04-19 23:30:10

冷卻誰用的?

薛文義
2017-04-21 20:54:48

感謝二位大哥,找到答案了!二個風扇並聯接D9端口即可,不過新問題是溫度下降太快:)


原文網址 陳高誠
2017-04-18 17:33:24

感謝昨天社團前輩指導問題點出在哪以及解決方法!今天 終於 解決好風扇不會運轉的問題 可是 換來的就是 風扇超吵以及 會忽動忽不動 ? ? 小的 直覺是社團前輩們說的風扇有問題 ? 請問 前輩們…我該放過這問題 開始我的列印生活還是有解決之道嗎 ?

黃俊傑
2017-04-18 17:35:53

會停止 就會沒法散熱 然後就堵料 你能接受這風險就可以考慮放過這問題吧!

Moko Jenson Huang
2017-04-18 17:36:13

風扇卡到屑屑?

Moko Jenson Huang
2017-04-18 17:37:08

風扇拔下來看看是不是也這樣?

Moko Jenson Huang
2017-04-18 17:58:48

如果列印OK,那就無妨。

廖新弘
2017-04-18 19:54:34

你的後吹風扇電缐是不是被風扇卡住了


原文網址 陳高誠
2017-04-17 18:22:47

這位前輩好!我是新進使用者 因為剛進新公司! 恰巧有3d列印機可以學習使用(但是會的人離職所以沒人教)所以經過幾天的研究 還是遇到好多問題…像是噴頭的風扇因為在自已拆解理解重用時發現開機時會自已轉動(可能之前沒動…公司都誤以為正常 現在變正常了…)可是就在一陣試印後 噴頭風扇又不轉了 然後擠料又開始有問題了!!不知道前輩能否給我點指引解決之道……

黃俊傑
2017-04-17 18:26:33

沒轉會熱堆積啊! 有可能是卡到 螺絲放鬆點看看

Moko Jenson Huang
2017-04-17 19:29:25

好久好久以前聽說連桿的磁性NS也會多少影響。排列方式全部N或是全部S同方向試試看。

李大淳
2017-04-17 19:51:04

真好

Efun Lai
2017-04-18 00:50:43

你單調風扇fan255有動嗎?我上次時動時不動的時候就是調整連桿的NS之後就正常了

黃大丙
2017-04-18 11:06:50

上班可以玩3DP,怎麼這麼爽?

Roy Lo
2017-04-18 12:27:30

羨慕, 可以在公司玩3D Print~


原文網址 吳宜霖
2017-04-16 20:19:57

求解!!
請問ATOM2.0的噴頭25mm風扇,是將風往噴頭吹還是把風抽離噴頭啊!!
我風扇壞了,暫時土泡了一個接上去,但忘記方向了!!
感謝各位大大解答

Hawke ChienSheng Liu
2017-04-16 20:25:54

吹散熱片。

吳水豚
2017-04-16 21:53:20


原文網址 Estima Lin
2017-04-10 14:30:18

請問有痛友知道原廠側吹風扇的風量是多少CFM嗎?

Josh Lin
2017-04-10 16:06:29

ADDA AB3512MX-QB0
Frame Size 35x35x07 mm
12V 0.095A
6500 轉,1 CFM

Estima Lin
2017-04-10 16:11:16

Ya Hsuan Wu
2017-04-10 16:54:15

3512MX 跟 3512HX 沒有差異嗎?

Josh Lin
2017-04-10 17:03:35

嘿~~好問題~~那 M 看起 又像 H

用 AB3512HX-QB0 沒找到 相似的 風扇
但 用 AB3512MX-QB0 可找到 相似的,可是 上面 我貼的圖 內又 顯示 是 12ACV(交流電),但 又找到 其它 圖片 與 ATOM 2.5EX 完全一樣(也是DC 12V) 型號 也是 AB3512MX-QB0,但 說明 又是 12ACV,所以 我覺得 是 筆誤!
故 我判斷 型號 應是 AB3512MX-QB0,12ACV 可能是筆誤!
因為 我也是 Google 所得,未必是 對,大家 就參考 參考 吧~~
但 即便如此,風量 應差異不大 才是~~

梁琄
2017-04-10 17:07:46

HX應該會比MX強喔

Estima Lin
2017-04-10 17:08:48

有了關鍵字,找到馬達編碼原則...

Ya Hsuan Wu
2017-04-10 17:09:36

哈哈 我正要貼XD

Josh Lin
2017-04-10 17:22:28

Estima Lin 依你PO 的 馬達編碼原則 來看,型號 應是 舊編號規則 的 AB3512HX-QB0 才正確!
因我的 側吹 裝在噴頭平台上,老花眼 看不清楚!
剛 特別 拿了 手電筒 加 放大鏡,確認 型號 的確 是 AB3512HX-QB0 無誤!

那 風量 應該更高了~~

Josh Lin
2017-04-10 17:33:30

梁琄 you are right....

Josh Lin
2017-04-10 17:36:33

Ya Hsuan Wu 觀察力 強!明察秋毫~~

Ya Hsuan Wu
2017-04-10 18:04:48

Estima Lin
2017-04-10 18:11:53

HX查不到規格表!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7-04-05 01:52:16

[PROTON+ 改版設計心得分享]

隨著 PROTON+ 開始進行列印組裝,趁空檔把一些心得分享一下。

首先,要感謝 ATOM 提供了 PROTON 和 NEUTRON 的開源計劃,並且提供了基本的金屬件來組裝,這省下了不少的準備功夫,相信也會讓很多人重新思考自己對 3DP 或開源軟硬體的認知。

記得當初是趕在三月初的時候完成 PROTON 組裝和試印,那完全是在東拼西湊的情況下把它弄起來,因為幾個關鍵的限位開關、近接開關、風扇都和設計不同。

但老實說,那個列印的體驗並不是太好,這不是抱怨喔,因為開源自己搞東西完全沒有抱怨的立場,歡喜作甘願受!

也因為列印的體驗不太好,反而讓我特別留意究竟是那些問題造成的,收獲反而更大。

但是,其實它的列印品質算蠻不錯的。以初版列印來看,它的品質不會連 ATOM 的車尾燈都看不到,然後是可以巴過一些陽春機的。關鍵在於它的精密度取決於硬體,而沒有受到軟體的減損。

印過幾次之後,我就決定按自己的想法來改了。中間還歷經了用不同的軟體、改不同的設計邏輯,但這些跳過,直接講收穫。

‧使用經驗

一台機器好不好用,有一個簡單的指標,就是把要作一件事的程序列出來,然後看你要花多少動作完成這些程序,得到最後的結果。

更進一步的,可以看當機器有異動時,你必須花多少時間把整個狀態穩定下來,開始列印。

這每一項的動作,都有值得努力的地方和巧思要留意。

所以,在我的 PROTON+ 裡作了幾件事:

1. 全面改為光學限位,就當初裝好 PROTON 時的測試,它的定位精度大概在2條左右。

2. 近接開關改為蝸型齒輪調整模式,也就是你可以用一支起子直接來調整近接開關的高低,讓它跟噴嘴的高低差最一致。

3. 線路改走光軸中心,把噴頭上面所有的線路藏起來,簡化整台機器的外型複雜度,只要接一條電源線就能運作。

4. 強化光軸固定件的尺寸和固定力,同時改為提把式,方便把整台機器帶著走。

5. 電源、主板、雷射模組及散熱直接作進機殼中,讓它可以散熱,又可以增加機台穩定性。

6. 鋁板改為快拆型式,方便列印及維護保養。(拆下鋁板後,掀開機殼上蓋就可以直接看到主機進行配線或調校。傳動皮帶部份不與鋁板連動,所以拆鋁板不會動到框架。

7. 增加螺桿螺母預壓機構,讓X軸和Z軸傳動不會有明顯的背隙誤差。(改為雙螺母方式安裝,一顆以螺絲鎖死,一顆調整到無背隙後,再以擋板施壓固定,以消除變換方向時的間隙誤差。)

8. 進料臂改為左手施壓、右手進線模式,方便右撇子的操作,也容易觀察進線狀況。

9. 進料臂增加PTFE快拆,方便線材導管的接續,並且在入線口加裝斷料偵測。

10. 依扭力需求選用不同馬達,X軸和Y軸的扭力需求較小,以4248馬達為主;Z軸和E軸需要的扭力較大,以4260馬達為主。

11. 噴頭的喉管改用 E3D 的加長型喉管,以提升噴頭的固定力道,否則原設計的固定方式很容易把噴頭撞歪,然後得整個重新校正。

‧設計概念

在這次的設計程序中發現現在的 3D 設計資源非常多,零件你可以在淘寶上很容易買到,超便宜;也能在網路上找到這些零件的 3D 檔或尺寸圖,所以設計時其實需要畫圖的時間不多,很多時候反而是在排列組合,以落實自己的設計構想。

若是能作到參數化設計,更換零件後自動修正相關零組件的定位的話,設計這件事會變得非常快速。

一開始我還花了時間去試用 onshape,也花了一些時間去畫自己的零件。但最後發現,設計的重點不在於絕對精美,因為越精密的零件讓設計的效率越低,而真正關鍵的往往是干涉判斷、固定位置、走線空間、結構剛性、流場動線。這些東西不一定要精美的畫面,而是要精準確實的點出問題即可。

‧設計程序

在設計時,必須先研判一些關鍵零組件的干涉問題和空間需求,否則往往因為這些東西衝到而讓整個設計翻盤。

確定了基礎結構之後,再依設計巧思去配置各個零件組,以滿足設定的功能規劃。

最後替每個零組件配置合適的組裝空間、定位,排好組裝程序,完成後就可以確認各零組件的尺寸。

‧結語

這次之所以會想重新設計 PROTON+ 的目的就是從頭走一次整個過程,因為玩 3DP 快二年的時間,一直以來都是去適應機器的用法,在設計者規劃的邏輯和程序之下操作。

透過這次的設計,會讓人一再反思許多事,像是你認知的 3DP 操作程序、執行的重點、處理的方式、潛在的風險、.....;整體在機構上、電氣上、熱流上、視覺上的問題....。

然後當世界上有這麼多零組件、這麼多免費資源存在時,你作的每件事情究竟有多少價值,究竟對那些人有價值?

最後,因為經歷過這一遭,讓我知道未來挑戰的重點在於創造彼此認知和需求的價值,不再只是會印、只是會畫、只是會設計。

而是要熟悉、精進自己的能力,然後積極、快速的解決看到的所有問題。

PS. 補充一個重點,這種裝備導向的東西,又有大量的圓孔,所以在設計上要把圓型的變化和列印的縫線消掉,這樣印出來的東西才會準準準。不然會因為變形和縫線,造成精度下降。這點很重要!

許育財
2017-04-05 01:56:19

期待成品 與 美圖

James Lin
2017-04-05 01:59:54

噴頭旁的尖尖元件是做啥的?

陳順得
2017-04-05 02:09:14

對自潤銅套的信任度很低…加上這重量,壽命不長吧

許育財
2017-04-05 02:35:00

看得我好想印一台 可惜我沒團 哈

吳水豚
2017-04-05 13:35:28

這銅套配上列印件~不好對心喔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7-04-02 05:44:11

[PROTON+ 概念圖]

大致上的關鍵修改目前就是這樣規劃的,然後預計再加上斷料偵測。

當遇到斷料時能自動退料、降溫、將噴頭歸回近端,等重新進料後自動復印。這部份的機制打算以「天線」的形式進行。

這次重新改機,發現一些設計的重點,有一些SOP可以大大加速設計的進行,算是比較大的收穫。

至於 onshape 好像也有不少問題,大概是還沒用熟吧,趕時間就先跳過了。

如果有人想改空心光軸,可以給大家一個底,就是一根光軸大概是20塊台幣。不過受限於空心的狀況,固定方式自己想辦法,看是要車外牙,還是像我用夾的,這部份得再處理。

整體來說,改機後變成是單一機器,直接接 110V 電源即可使用,不會有其他外掛的東西,要提著走也很方便。然後保留了加裝熱床的可能性。

還有,噴頭的固定方式改為標準的 E3D 喉管,長度較長,噴頭的穩定性會比較好。

近接開關改用蝸型齒輪控制,方便微調。

最大的敗筆大概就是風扇了,因為氣流對空間動線的要求太高,沒有什麼太好的作法,又不想在這裡撐太久,所以先將就。

配電改為快拆式的,也就是整個噴頭模組是分成底板(負責結構固定和配電盤)和外掛模組(模組負責定位sensor、功能模組),然後以配電盤方式對接後固定即可。這部份的空間優化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難怪鴻海光靠作連接器就能起家。

PS. 這次的設計需要 CNC 協助,主要負責固定鋁板的銑鑽,以提升精度和強度;以及電路板的成型。不過目前手上的 CNC 只能將就用,希望不會讓成果打折扣。

期待各位的 PROTON 出爐。

可惜我組完之後立馬動手改機,結果自己都沒有拍出完整的機子照片和運作影片,十分可惜。當初主要是發現原本的結構在機台校正的部份非常費事,很多事情如果沒有從結構改起,會很花時間,所以就.......

或許大家按照原本的零件組裝會容易得多,我改太多零件,可能因此不是很方便調校。

郭俊志
2017-04-02 07:22:40

大大你好
看到您的想法不知道大功率電源供應器塞不塞的進去
我有一個想法就是把ramps1.4上的保險絲換掉在加上一個降壓模組就可以配更高壓的電源,然後我使用沒再用的筆電電源供應器19v4.17a去推,這麼一來馬達&驅動也不會那麼燙,廢物也可以重新利用,需要熱床時可以換成19v6.32a的或是做雙電源輸入

郭俊志
2017-04-02 07:40:02

或許改oled就有空間惹
TinyOLED - Simple DIY Display Controller found on # Thingiverse https://www.thingiverse.com/thing:803549


原文網址 育旻
2017-03-30 11:21:39

問一下 側風扇的電是24v 還是12v??

黃俊傑
2017-03-30 11:23:32

電供就12V而已阿!

育旻
2017-03-30 11:25:42

3Q~~

廖新弘
2017-03-30 12:00:24

那個跟原廠買比較好

育旻
2017-03-30 12:01:18

想來試試超強風扇~~


 

全不選 發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