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SPLAY 3D 建模
  • 3D列印服務
  • #maker+t=market
  • 1
  • 2
  • 3

ATOM 3D Printer Group 造訪社團 » 層高

原文網址 Estima Lin
2017-01-20 01:03:23

2.0 EX又給他開下去玩一下...
法鬥0.5x,層高0.2,速度20
列印時間2:56
白色混料約10%

Ya Hsuan Wu
2017-01-20 01:05:23

右邊那隻有點酷XD

李仁維
2017-01-20 01:16:35

外殼意外的有藝術感,不說我還以為是X什麼Z printing印的

陳順得
2017-01-20 01:23:33

混色這個真的超麻煩…

梁琄
2017-01-20 01:24:55

外殼有點酷

Charlie Ting
2017-01-20 18:48:05

殻酷酷的

Estima Lin
2017-01-20 19:02:29

大家都對殼有興趣?


原文網址 橘子腦師
2017-01-19 18:29:18

Atom列印,層高0.1,速度20mm,溫度193度,好細膩啊

蕭瑛旗
2017-01-19 19:34:31

pla還是abs?

橘子腦師
2017-01-19 19:38:05

PLA

James Lin
2017-01-19 19:42:32

是AV女優⋯⋯

Estima Lin
2017-01-19 20:24:57

小褲褲應該用不同顔色列印啊~

蕭傑仁
2017-01-20 20:03:32

第一次在atom fb有種看謎片的fu


原文網址 Chuck Chen
2017-01-18 08:15:46

層高0.3,MK3的效果真不錯!

Moko Jenson Huang
2017-01-18 16:27:22

melon

李穆
2017-01-18 19:36:10

深色進料時卡了?


原文網址 Yves Hsu
2017-01-07 00:03:39

請問 PLA 的 0.2mm 層高, 大家建議的列印速度是多少? 另外最底層的列印速度建議是多少, 需要特別慢嗎?

目前我用的是預設值(30mm/s & 10mm/s), 感覺好慢喔, 之前用 Cura 2.3 好像沒這麼慢

黃俊傑
2017-01-07 00:07:28

一切都是要看印的物件下去做調整阿...

Yves Hsu
2017-01-07 01:31:42

了解了,謝謝

Charlie Ting
2017-01-07 02:49:22

30~60


原文網址 Roy Lo
2017-01-03 23:44:32

# 絲光藍

# Back_to_the_Future_Nike_sneaker
177℃
Bed 55℃
左腳: 層高0.2 (看起來比較油亮)
右腳: 層高0.1

# HOVER_BOARD
190°C
Bed 55℃

https://www.thingiverse.com/thing:2007579

Stanley Chen
2017-01-04 01:03:34

你只差一隻胯下了XD

Chen Shih Ying
2017-01-04 01:27:47

請問那個滑板怎麼印的 立著印嗎?

Dan Salvador
2017-01-04 01:40:36

Nice color, what's the filament?

陳帝志
2017-01-04 18:07:51


原文網址 汪顯嘉
2016-12-24 16:22:14

在大家忙著拆禮物時我還在做模型T.T但是我很開心。
前陣子看到網路流行用語「藍瘦。香菇」
於是我把它實體化了.......
模型分兩件、層高0.1,0填充,4層層厚,耗時4小時
『憂鬱的藍菇君』


原文網址 Bise Chen
2016-12-20 23:45:11

請問各位高手,
ATOM 2.0如果在kisslicer用0.1層高
要以 precies 這種超慢速去印,
除了溫度要調低之外還要調什麼呢?

因為我用這樣的速度去印,
印出的品質反而沒有中間速度50左右那麼漂亮。

Hawke ChienSheng Liu
2016-12-21 00:05:42

您有答案啊,「調快」

Charlie Ting
2016-12-21 01:06:32

要看結構決定,關鍵是太薄容易造成變形,所以必須有一定的強度才能好看,這就跟結構形狀和降溫速度有關。

廖新弘
2016-12-21 07:09:34

可以的話參數貼出來比較好,50%到底是速度多快要大家去猜測嗎

Bise Chen
2016-12-21 07:42:13

不是要大家猜測,而是我很疑惑使用kisslicer切片,用比較滿的高品質列印,印出來品質反而不如中間速度好,是不知還要調哪裡的設定來配合。

廖新弘
2016-12-21 07:52:01

流量控制可以決定印製品質

Bise Chen
2016-12-21 07:53:15

比方說一次印很多小小的大概四mm長寬這樣的單體…:P

戴士偉
2016-12-21 07:53:32

為什麼會有速度慢 = 品質高 的錯覺呢?

吳水豚
2016-12-21 08:04:38

慢速流量要減少唷唷唷唷!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6-12-06 22:39:22

[分享 - 翹曲控制]

這主題以前應該有講過,前一陣子熱床來了之後,我對它的打底很滿意,但在印比較大的東西時,發現一樣會有問題。所以重點是,機器的特徵是死的,人的用法是活的。用對方法,才是王道。

舉我為了打造自己的 ATOM+ 為例,為了加上罩子,我畫了一些支架準備用來鎖隔板。

一開始直覺想說用熱床,底部會超平,結果發現因為熱床是讓作品呈現半硬不軟的狀態,所以一旦材料冷縮之後,其實會把邊角拉起。再者,因為冷縮的比例不一,所以在熱床或熱場中印出的東西,其實它的誤差可能會比較大。

我也試過其他方法來減少這問題,例如以前流傳過的這招,在邊角的地方加一些釋放壓力的圓柱,有效,但成效有限。

最後,我回到最原本的概念用法,它的原則很簡單。把冷縮問題限縮在一層的高度裡,換句話說,這層印完它的冷卻狀態會讓它從此不再變形,那就不會有內部應力產生。如此一來,你的模型就一定準準準,而且不會翹曲,不會撞。如果印出來的東西還會歪,那就是你的機台不準了。

這樣的設定邏輯也很單純。

1. 打底速度要慢,確保它有捉住底部,而且冷卻狀況良好。
2. 最好是加個 brim,但是,如果設定得宜,brim 是會全平的,一點都沒翹。
3. 打底完後,立馬風扇全開,或者開到你確保它每層都能充分散熱的風速。
4. 列印速度不要在打底完一下子衝高,因為要讓結構穩一點,不然噴頭拉到底層的拉力有可能還是會造成變形或讓底部變不服貼。

只要用這樣的原則印,想要什麼印什麼,根本沒問題。

連最常見的圓孔變形問題,都可以控制在一個層高之內的誤差量。所以這表示,散熱才是控制變形問題的關鍵。

照片後補.

Shih-Yen Lo
2016-12-06 22:49:03

大大您可以出本手冊了XD

李英任
2016-12-06 23:12:47

3.的打底是指一層層高嗎,另外這樣有需要再開熱床嗎

Charlie Ting
2016-12-06 23:29:39

對,我沒開熱床

李英任
2016-12-06 23:31:39

那這樣熱床究竟是好還是不好呢?

Charlie Ting
2016-12-06 23:37:45

李英任 東西很好,但用法視情況而定。這就是開熱床印的。

橘子腦師
2016-12-06 23:41:04

好棒的概念教學啊~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

Tzu-Hsi Yang
2016-12-07 03:42:39

在想能不能在gcode產生時就做到以上動作... 之前一直覺得軟體在產生gcode時的動作太僵化,有些動作像是慢慢調整每層列印溫度,風扇轉速,熱床溫度希望都能根據目前列印進度去做調整....

林佑臻
2016-12-07 09:23:20

某些切片軟體可以設定特定層高用不同參數阿,溫度、風速等都是基本

林佑臻
2016-12-07 09:45:25

我的目前對翹曲的理解是這樣,小弟愚見歡迎指證:
1.熱漲冷縮,上層冷縮是造成翹曲主因。選擇收縮比不同的材料,絕對會有影響。
2.我沒看過圓柱吃豆人這種設計,但有看過米老鼠耳朵(類似brim)作用。如果要維持熱場,那拉萬里長城應該是最有用的
3.熱床、熱場的邏輯是"等印完後整個一起收縮,不會有翹曲變形"(但有可能有收縮變形)
4.C大所謂"冷縮問題限縮在一層的高度裡",我之前想過,另一個極端"每層都冷卻到常溫,應該就不會收縮造成的翹曲問題了吧"
但我自己的實驗結果發現....因為缺乏層和層的熔融狀態,也沒有內應力,導致容易分離,強度並不好。
5.我也看過有人印實心abs有熱床(超過10cm),結果內應力太大,印到一半從中間烈開。我認為是因為熱場效果沒有延伸到上層導致上面收縮太大,以及實心產生巨大的收縮比。

Charlie Ting
2016-12-07 10:16:16

4. 所以用這招都不會一昧衝高速度,為的就是維持一定的層和層間的熔融狀態. 還有,充分散熱並不是降到室溫這樣極端, 而是低於材料的玻璃化溫度即可. 這點要自己捉, 大概是50~60度左右.

林佑臻
2016-12-07 10:24:29

我知道,所以大部分3dp都剛好落在這個區間,半融融

林佑臻
2016-12-07 10:25:46

但是我認為這是剛好材料特性如此。也很可能會用的收縮比更大的材料然後印不出來

Charlie Ting
2016-12-07 10:33:03

見招拆招囉

陳曉澔
2016-12-07 10:34:56

.................都很厲害............但最終的解決之道在於原料的改質..............................。我們目前也做不到.......XD............等以後是否有廠商研發出來囉。

Charlie Ting
2016-12-07 13:19:36

用到最後, 會希望反璞歸真, 簡單就好.

Pinocchio Faken
2016-12-10 18:46:03

對岸頗多改性PLA的,我自己印跟你差不多,第一層開Brim,第二層直接開強風吹整個模型,解法理論上跟你一樣,讓塑料噴出直接快速固化就不會有先後固化的收縮時間差的問題。

Pinocchio Faken
2016-12-10 18:47:58

可加裝針對噴出線的導風罩,然後加強印件的散熱

Pinocchio Faken
2016-12-10 18:50:09

Charlie Ting
2016-12-11 13:46:51

3.熱床、熱場的邏輯是"等印完後整個一起收縮,不會有翹曲變形"(但有可能有收縮變形)

補充說明一下, 其實我覺得熱床熱場還是會有翹曲變形的問題, 關鍵在於材料對溫度的變形及強度曲線. 除非材料只在特定溫度區間才變形,否則問題就在. 因為在列印時, 有噴嘴內溫度、噴出後的溫度、冷卻中的溫度(還分有無熱床熱場)以及室溫.

所以即使在熱場中,還是可能存在變形的問題,但可能相對輕微.這表示對材料商來說, 是應該要建立一個測定方式,讓玩家知道材料的溫度變形曲線, 這樣就可以更清楚機台怎麼設定最沒問題. 目前好像沒看到那家的料有作這事, 但我相信 3DP 的工業機種一定會作這種分析的.

李穆
2016-12-11 17:24:19

真正的收縮,是從玻璃轉化溫度降到常溫這一段區間,要非塑性態才談線膨脹係數

李穆
2016-12-11 17:32:11

如列印速度甚慢,下層受噴頭周圍熱場影響升溫至玻璃轉化溫度時,層間鍵結會較強,且與上層有較相近的降溫-形變梯度,不過也容易因為沒控制好產生積熱,懸垂面變形問題

Charlie Ting
2016-12-11 20:10:12

李穆 我不太認同線膨脹係數的認定方式,因為這個說法聽起來很像是用在射出成型的時候。這時候塑料是在一個金屬容器裡等降溫,所以它可以很容易的控制形狀,然後等降到玻璃轉化溫度之後一定距離再開模,所以他們可以只看這一段。

但是對於3D列印來說不能這樣看。因為它是在開放空間裡,要把形狀控制在理想範圍內,你不會有金屬模的保護,你所擁有的幾個條件就是材料溫度、熱場、散熱速度等等。材料變形並不會因為它在玻璃轉化溫度之上就不存在。而且3D列印還有一個致命傷就是你射出成型可能只有幾秒,但你印一個大東西可能幾十小時。相較之下,前者的問題要簡單得多。

Pinocchio Faken
2016-12-11 23:55:08

應該youtube找的到圖解吧,沒這麼複雜,就上面局部加熱狀態持續,所以上層會向內縮累積的層數越多向內縮的程度也就越大,底部自然會被網上卷,就好像電箱裡的無熔絲開關利用金屬膨脹係數不同,以溫度控制彎曲程度,頂縮底不縮所以向頂層內圈捲。影片自己慢慢找吧應該有。

Memgyu Liao
2016-12-12 11:47:44

PLA 也會嗎?

Pinocchio Faken
2016-12-12 17:57:48

也會喔,幅度較小而已,大面貼底的印件容易翹,其他還好。

Weiner Tseng
2016-12-14 16:50:23

可以請問led 燈去哪買,怎麼裝嗎?感謝 ?

Charlie Ting
2016-12-14 16:54:12

模組還在弄,過一陣子會公開

Weiner Tseng
2016-12-15 09:16:10

Charlie Ting 非常感謝!! ?? ??


原文網址 汪顯嘉
2016-12-05 01:25:09

有人想養一隻軟Q的史萊姆嗎?
層高0.05是一種愉悅~
同時也把模型問題點出來了,電腦上看不到的破面,被ATOM完整的呈現了XD這精細度好到欠打。

汪顯嘉
2016-12-05 18:10:29

更新一張實際大小,約3公分高


原文網址 洪瑞良
2016-12-01 20:25:28

創作之餘.做了一個黑武士.用3D列印+雷射雕刻.鎖上螺絲後效果真棒.用ATOM列印.層高0.3.沒有後製.只加了強力磁鐵.帽子和底座可以分開.

Morgan Chang
2016-12-02 09:44:12

哈, 黑武士脫帽後原來長的像河童, 難怪電影中從不脫帽

Charlie Ting
2017-02-16 14:56:46

之前也跟 Stanley 討論過,應該善用 3DP 跟 Laser, 有些小細節用雷射打的效果不錯。


 

全不選 發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