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SPLAY 3D 建模
  • #maker+t=market
  • 3D列印服務
  • 1
  • 2
  • 3

ATOM 3D Printer Group 造訪社團 » 平台

原文網址 盧威廷
2015-07-18 11:58:48

平台自動校正的結果不是很滿意,先在試著手動校正
不過遇到一些疑問還需要大家幫忙提點一下
知道皮帶也會有影響,我有用皮帶拉緊彈簧,
看它的夾角我是調到150度,然後依照說明調end stop,
圖中X,Y,Z,C都調好了有到要求,但L,R,F 這幾個點
確沒有辦法達到,不知到怎麼調會比較好
https://m.youtube.com/watch?v=tDLbqLve128

Clarence Lee
2015-07-18 12:03:41

可能要朝檢察機構組裝對稱性先去查,話說那拉緊彈簧以前有用過,但似乎有造成列印品質的一些影響...後來還是拆了

MoMo Yang
2015-07-18 12:07:43

L,R,F 這幾個點確沒有辦法達到 (達到什麼?)

盧威廷
2015-07-18 12:12:01

再z=0 時,噴頭和build plate只差ㄧ張紙的高度

Odinson Thor
2015-07-18 12:17:25

因為力矩的關係,噴頭位於那三個點的時候,各會有一個軸的力道不夠。

例如在F點的時候,噴頭離Z軸最遠,所以向下的力道不夠,這會造成Auto Level時必須向下壓更多距離才能觸發噴頭的微動開關,導致實際列印時的一些問題....

這應該算是Delta機種的通病

Mark Chen
2015-07-18 13:59:03

atom 本身就有張緊器設計 為什麼還要彈簧?

王祥豐
2015-07-18 14:09:19

L/R/F跟X/Y/Z是相對座標,L/R/F調不出來就表示X/Y/Z定位不確實。

盧威廷
2015-07-18 14:16:51

拿它來當張力計,看它的夾角

盧威廷
2015-07-23 12:15:37

我的結構用尺或雷射測距,都很一致和對稱.
endstop 也都換成光學的, 所以剩下的就只剩皮帶了.
依說明書裡的指示,保留一致的長度.
但鎖上後會發現,3條皮帶的鬆緊度是不一樣的(新的時候就是如此了)

目標是平台和噴頭的間距是一張紙
X,Y,X都很好調, 調endstop就行

L -> 可由鎖緊Z or X 提高,反之. 但有限,再緊就沒用了.
多了也會影響原本Z or X的高度
在Z和X在鬆緊度接近的情況下,調Y也會影響
R -> 可由鎖緊Z or Y 提高,反之. 但有限,再緊就沒用了.
多了也會影響原本Z or Y的高度
在Z和Y在鬆緊度接近的情況下,調X也會影響
F -> 可由鎖緊X or Y 提高,反之. 但有限,再緊就沒用了.
多了也會影響原本X or Y的高度
在X和Y在鬆緊度接近的情況下,調Z也會影響

以上3個Rule就很麻煩了, 互相有關聯.試起來就很麻煩.

之前也印出過張力計,調到一樣的刻度,也用了彈簧當張力計.
最後發現,在滑塊移動到不同的位置,鬆緊度也會有變化的.
不知道這是不是正常的, 還是要再換新的皮帶.
希望能有科學一點的方式來調整皮帶,不知道有沒有人可以分享調皮帶的訣竅

盧威廷
2015-07-23 13:13:25

沒有連接噴頭,只有接上滑塊時, 在不同位置就有差了, 而且左右2邊就有差了. 最後可能只好接受有一點差異了

Odinson Thor
2015-07-23 13:14:32

我後來覺得我想的都是一般人無法解決的方法,不如算了 XD

Mark Chen
2015-07-23 13:15:22

盧威廷 也許你需要反拉配重?

盧威廷
2015-07-23 13:22:20

Mark Chen 如何反拉配重, 有沒有什麼資料可以參考下

盧威廷
2015-07-26 15:04:22

不知道這種拉力計有沒有用,要買到多少單位的才夠 http://goods.ruten.com.tw/item/show?21512674688145


原文網址 李京翰
2015-07-18 10:59:11

請問大大
我安裝到這個步驟,要把雙灰線微動裝到移動平台蓋上
但我發現微動前方有一個很長的pin腳
裝到移動平台蓋的時後會pin腳會頂到平台蓋上方斜面
導致螺絲孔位無法對準?這個pin腳是可以剪掉修短的嗎?
還是要怎樣裝才正確?

Coby Huang
2015-07-18 11:01:08

請務必剪掉!謝謝(圖片裡已經是沒有pin角了,這部分說明書我們會再加強!

李京翰
2015-07-18 11:02:33

了解! 非常感謝!

廖新弘
2015-07-18 11:03:28

多餘的腳要剪掉

Odinson Thor
2015-07-18 11:27:29

嗯? 我的微動開關好像只有2支腳,而且是左右各一支


原文網址 黃聖元
2015-07-17 21:17:30

請問大大們
我的機器是1.0的
最近機器出現一變可以印在玻璃上另一邊完全印不上去
這是平台歪掉嗎?

黃聖元
2015-07-17 21:23:59

謝謝你^^我先試試看

Charlie Ting
2015-07-17 21:26:31

膠沒上好

廖新弘
2015-07-17 21:33:06

檢查一下列印件是否有變形了

黃聖元
2015-07-18 10:49:24

感謝大家
問題用好了!謝謝
送上昨天印的^^

車振華
2015-07-20 12:35:38

請問您是如何處理的,因為我也有同樣的問題 / \

黃聖元
2015-07-20 15:29:59

私了,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5-07-11 03:20:04

[分享 - ATOM 2.0 的極限 II]

先聲明,我講這些極限觀點並不是對這機器有什麼批評,相反的,我覺得這台算很到位超值的。但是,要玩 3D 印表機需要很多嚐試,因此對於很多限制比較念念不忘,並且找到合宜的應對方式,這樣才能把它的效用發揮到最大,又不會浪費太多試誤的時間。

這篇要提的有幾個點:

1. 馬達和趨動晶片
ATOM 用的馬達不算太差,但這僅是在印表機的位階,若是在更大扭力的應用上,其實也不算太高規。但扭力太大也不一定好,得搭配得宜。

2. 滑軌和時規皮帶
在3D印表機用滑軌算是不錯的選擇,但用時規皮帶的話,就是中規中矩的選擇,因為往上用螺桿的話,會更高貴。若用牙桿,精密度也不一定多好。但時規皮帶終究有一定的誤差值,尤其是方向反轉時的振盪。

3. 磁力球頭
這個選擇很方便,我相信精度也算不錯。但是,大家不知道有沒有發現,當移動速度過大時,它會有短暫脫離的現象。速度再大時,它就脫離了。而這也突顯一個問題,當噴頭在平台外圍測量或列印時,它就很容易因為力臂和角度的問題,造成相同的力量造成不同的誤差值。

所以,就我近一二週來的操作來看,有幾點建議給同是 ATOM 的玩家:

1. ATOM 2.0 的精度算很高的,但是列印速度不能太快,至於能快到什麼程度,自己試一下或捉個經驗值。對我來說,一次印好比印得快來得重要,不然浪費時間浪費材料。所以,我在分割時會先設定理想中能印好成果的速度,如果實印時覺得可以更快些,再用旋鈕調整。

2. 當你刮玻璃或撞車時,建議轉幾下碳纖管,確定它的固定是OK的。

3. 勤加滑潤。滑塊和碳纖管都要顧,然後皮帶的張力最好一致。這部份其實可以作個類似夾子的東西,然後在相同高度的位置量每條皮帶的壓力,這樣就能確保張力相同了。這個作法的好處是可讓每一軸的移動誤差值盡量一致。

4. 翹曲。我會建議在 Fan Z < 20 mm 之內都不要開風扇。除非你要架橋,不然就是在不架橋之前都不開電扇。原因是開了電扇就會加速材料的收縮,一旦你在印寬大的成品時,它往往很快就會收縮,造成 Brim 的剝離。當然你也可以把 Brim Radius 加大,但還是避免不了翹曲。可惜,KISSlicer 不能用角度來判定是否開電扇,不然我會設定85度以上才開電扇。

5. 底膠。用口紅膠是簡便的用法,但它的黏性不大。用真的要避免翹曲的話,黏性是絕不能太低。所以布膠會是我現在最寄予厚望的。因為列印的品質調整好之後,再來的就是尺寸的精準度。對於扭曲變形的容許度就會下降。

再來希望研究的,是coating,讓這些成品能有理想的塗裝,而且減少對溫度的敏感性。若有同好有經驗的,也歡迎分享。謝謝!

曾俊維
2015-07-11 03:43:53

Fan Z < 20 mm ,這點在那設定呢?

Charlie Ting
2015-07-11 03:49:17

一開始都讓風扇狂吹,但後來我發現有必要再開,不然寧可不開。

Rickey Yang
2015-07-11 08:42:45

印完第一層我會暫停 強制去壓合讓它確實黏上再繼續。

Kevin Chen
2015-07-11 10:35:29

翹曲的部分我提供另一個觀點供大家參考,翹曲的問題發生主因蠻有可能是因為兩層在冷卻定型後的收縮率不同,而這個收縮率又來自於冷卻的速率不同。所以最好是冷卻效果重頭到尾一致(要開風扇就重頭到尾,不然就不要開)。我曾經用PETG試著列印旋鈕,一次是Fan Z=1mm,另一次是Fan Z=0mm,從頭開到尾的就有比較好的表現,而Fan Z=1mm的就會明顯在風扇開啟交界處有不同的脹縮。

PLA是屬於會結晶的材料,所以"理論上來說",如果你希望得到強度比較好的列印品(PLA),不開風扇會讓它有比較充足的時間結晶,結晶好強度就會高,但同時也會造成材料整體收縮,但如果收縮均勻的話大家可以直接調模型百分比去修正,最怕的還是收縮不平均...

孫誌皓
2015-07-11 11:23:13

若可以~盡量減輕擠出頭模組的重量,這樣可以讓磁力頭負載簡清,使用磁力頭的主要原因除了上述需求以外~還有個更重要的因素"炫"~這是可以讓該機器能登上精品高價位路線的主要原因之一

Clarence Lee
2015-07-11 12:10:56

磁吸好處是為了zero backlash啦...

孫誌皓
2015-07-11 12:12:07

zero backlash 有很多選擇~為何非得用慈禧呢?

李穆
2015-07-11 12:18:42

噴頭平台模組更換便利也是磁吸的好處

Bato Wang
2015-07-11 13:08:12

磁吸我問過Mark....似乎是為了一個很簡單的問題....真的撞到東西的時候可以跳脫, 而不是弄壞桿子.....

李穆
2015-07-11 14:07:37

樓上說的情況應該是6桿全部脫落吧,實務上要全脫落除非是受到動物攻擊一類的情況不然我想應該有難度

Kevin Chen
2015-07-11 17:02:17

我有過夜列印結果隔天看掉了三桿噴頭整個歪掉被材料包住,希望ATOM未來有考慮在噴嘴平台上加裝水平感應晶片(快速接頭的兩側平坦空間應該有機會),一旦偵測傾斜就自動停止動作,才不會長時間列印時戰戰兢兢的


原文網址 莊宸
2015-07-10 13:36:18

想請問各位前輩有沒有碰過"突然"不論如何更改Z_offset的數值,從+0.8到+0測試,第一層始終過高的現象?

之前原本都是正常的使用Mac電腦的Sublime Text軟體更改G-code的Z_offset進行微調(前三天為了修正G29不斷調噴頭座微動和玻璃平台),今天本來做了收尾測試,確定只要再將Z_offset+0.5下修到+0.4就OK了,再修改過G-code之後就發生了這個現象,接著不斷把Z_offset調高調低都沒有反應,始終在同一高度,感覺就像機器讀不進更動過的Z_offset值一樣… 目測每次更動後出料在玻璃上的線寬仍然相同

之後將機器重新燒錄韌體,沒有效果;一度懷疑是Mac讀寫SD卡有問題(因為Solidworks的工作檔案都在PC上面,但沒有外接讀卡機,只能透過隨身碟傳到Mac轉存SD卡內),更改G-code從內建文字編輯器、Sublime Text和其他編程軟體都測試過,試過將SD卡格式化、清除Mac移動裝置的隱藏檔、換三張不同SD卡交互測試,沒效果;從Windows切片KISSlicer重新下載&套官方設定,從軟體內直接輸出確認Z_offset值的G-code,不用其他編輯器修改,轉存SD卡測試,噴頭還是一樣在過高位置出料,從+0.8到+0都試過了,真的毫無頭緒了…

請各位前輩幫幫已經腦耗弱的小弟,感激不盡 T___T

Clarence Lee
2015-07-10 13:37:37

gcode那前段可以貼出來看一下嗎?

林宇辰
2015-07-10 13:45:16

有檢查過機構嗎?軟體不行有時是機構問題

Clarence Lee
2015-07-10 13:48:02

你的gcode裡面完全沒有G29 Z+0.x的部分

Clarence Lee
2015-07-10 13:51:04

大概理解你要的用法
kisslicer你有設定
bed_offset_z_mm = 0.3 …… 查看更多

莊宸
2015-07-10 13:53:01

是的,我是按照您說的這樣操作,之前是按照寶典的教法把每次列印前的G29拿掉,改為更動Z-offset,已經這樣正常運作一段時間了,這現象是突然發生的,還是我動到哪個不該動到的Z參數呢?

Clarence Lee
2015-07-10 13:54:45

改bed z offset要從kisslicer重切重存
不能用文字編輯器改

莊宸
2015-07-10 13:56:35

!!?
那我再重切一次測試看看,這次用+2直接確認噴頭的高度,感謝

Charlie Ting
2015-07-10 14:09:16

我都是直接改 gcode 說....XD

Clarence Lee
2015-07-10 14:10:50

Charlie Ting 寶典提的方法1 & 方法2的思維是不一樣的...
2基本上是G29 後面不跟Z+0.x
然後存在eeprom (全部透過 lcd操作) …… 查看更多

莊宸
2015-07-10 14:21:06

已解決O____Q
痛哭流涕,感謝 Clarence Lee 前輩解惑,上了一課

Charlie Ting
2015-07-10 14:37:27

我的解讀是一者是相對座標,一者是絕對座標的差別。
auto level 之後,得到硬體的絕對座標理論值。
然後透過 Z+0.x 的方式把噴嘴上移,這點我個人認為是修正感測器的反應誤差,以免噴頭刮玻璃。然後開始印.... …… 查看更多

陳明谷
2015-07-10 15:27:11

這我之前也思考過
但龜毛的覺得什麼東西都會熱漲冷縮
這週帶的參數可以但下週誰知道會不會跑掉 …… 查看更多


原文網址 戴士偉
2015-07-08 09:52:28

自己畫的平台夾子~

怕金屬鎖爆玻璃平台的話, 那就鎖爆PLA吧~

ps. 雖然我的金屬夾子鎖的很緊 XD

Clarence Lee
2015-07-08 10:09:07

好多版本 XD

戴士偉
2015-07-08 10:09:47

早說嘛~~~ 害我還量半天 XD

Clarence Lee
2015-07-08 10:16:10

XD 我也是看你貼了才想到以前有這些;p

廖新弘
2015-07-08 10:30:40

之前很早就用那個

陳順得
2015-07-08 10:41:16

我的那個版本其實孔不夠大,後來直接用金屬板的所以也就沒去修正了@@

陳明谷
2015-07-10 14:00:48

就是這篇嘛!!!


原文網址 Yong Heng Lin
2015-07-05 23:04:19

不好意思,小弟在此打擾,詢問一個問題。
我在列印時時常出現圖片中的情形
常常一邊再挖地瓜
不管做了幾次微動開關校正
平台的水平校正
甚至是連Z軸的高度也調整過了+0.5
也是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懇請各位朋友幫我解惑

劉宏威
2015-07-05 23:11:53

我也有類似的問題耶
不過是前方兩旁離噴頭很近

Charlie Ting
2015-07-05 23:20:28

應該是結構固定時有間隙, 所以平台的水平誤差大於程式自動校正的容許誤差值了。

Yong Heng Lin
2015-07-06 00:00:28

我覺得應該不是欸,因為我平台的結構也有調整過,不管哪邊拉高拉低,過進過遠的地方都沒變過。

陳智翔
2015-07-06 00:02:51

我也有類似的問題,只要印大東西就會發生慘劇,已經校正到想砸機器了

Rickey Yang
2015-07-06 00:17:36

我想看一下 三顆馬達的線順序

Yong Heng Lin
2015-07-06 00:22:10

我看是沒裝錯啦。

Evan Lin
2015-07-06 00:31:06

雖然我對Marlin的G29運算處理方式不懂,但爬文觀看其他前輩經驗後,似乎對G29的結果都不是很理想,我自己也遇到這問題,我自己的解決方法就是增加第一層層高來彌補

Charlie Ting
2015-07-06 00:31:44

試問自動校正的原理是什麼?極限在那裡?目的是什麼?
我是從這三點去推測問題的,不過我沒試解。
只是覺得有些東西官方沒講那麼清楚,所以大家用試的。 …… 查看更多

陳智翔
2015-07-06 00:34:52

我覺得自動校正還是有它的極限在,遇到平台真的不平的,可能還是要想辦法修正,像我的自動校正值從-3.X到-0.X,那麼大的差距就不知道該怎麼去修正

Yong Heng Lin
2015-07-06 01:22:32

看來目前是無解啊,明天買個水平儀測看看好了......

陳智翔
2015-07-06 18:56:42

大面積都印不好,很煩

Yong Heng Lin
2015-07-07 00:23:52

我用水平量尺,調整過後,依舊一樣。
甚至平台的拴拿掉讓整個板傾斜,依舊一樣。
所以這個問題根本跟結構平台完全沒關係。

劉宏威
2015-07-07 00:40:18

我把玻璃轉方向,兩個太高的點居然也跟著轉了......
所以我的是玻璃不平,G29也沒有成功校正掉,可能誤差太大了....

陳智翔
2015-07-07 00:41:24

可不可以玻璃翻面用啊??

Clarence Lee
2015-07-07 00:45:56

Wells Liu @@ 可以考慮用一下其他玻璃替代看看...
像是圓形體重計玻璃拆來用

Charlie Ting
2015-07-07 00:45:58

固定的螺絲下方加墊片吧,這問題跟水平無關。

Clarence Lee
2015-07-07 00:48:10

https://atom3dp.hackpad.com/ATOM-3D-printer-blog......
一些以前的討論,雖然是1.x的不過原理基本一樣..

劉宏威
2015-07-07 00:48:24

有在考慮換一塊來試試看了
Chen Chih Hsiang 反面不能用,反面有烤漆,會刮花

Yong Heng Lin
2015-07-07 01:17:57

我成功修好了,感謝各位提供很多意見,其實是該軸的皮帶不夠緊。
感謝各位朋友的指導,也請有相同的問題朋友趕緊去檢查一下皮帶吧,可能會有效果。


原文網址 Rickey Yang
2015-07-05 10:42:05

今早一個念頭把平台的微動反過來裝
效果還不錯 一碰到就反應了 不需要抬
觸發距離應該只有0.1-0.2mm
螺絲前後轉不到1/4圈 就可觸發與釋放

李穆
2015-07-05 11:16:45

微動那根槓桿怎處理? 直接折斷?

Rickey Yang
2015-07-05 11:46:53

沒剪保留

劉宏威
2015-07-05 11:54:23

這樣會不會在螺絲或機構鬆動後,放大鬆動的誤差?

孫誌皓
2015-07-05 12:09:30

要上膠喔

Rickey Yang
2015-07-05 12:15:09

要段時間觀察


原文網址 Rickey Yang
2015-07-03 12:36:18

第一次小修改
換了pisco快速接頭 只有2g重,挿管拆管也比較順
把理線浪管拿掉用比較軟的張力網取代
也讓噴頭平台的移動不會被管線拉著
再換了些螺絲 讓平台的整體重量少十幾克,減少移動慣性力,移動比較靈敏些

這次組裝把每顆T形螺母都用銼刀磨過一次 ,塞進去後滑動就很順不會刮到鋁擠。

Rickey Yang
2015-07-03 12:37:50

陳順得
2015-07-03 13:21:24

頭頭哪邊買的啊

鄭東昇
2015-07-03 13:36:23

T行螺母良率真的滿低的~我淘汰滿多顆了
1.裝進去卡超緊動也不動(可能毛邊或尺寸過大)
2.珠子沒彈簧
3.螺紋處倒角太大
4.珠子背面鑽破孔的
5.裝進去要鎖螺絲,輕輕碰到就跳出來無法鎖
6.還有很多不知道什麼問題,只要不好裝我就淘汰到到好裝的那顆~
以上供分享,純屬個人意見~

Lawrence Lee
2015-07-03 15:22:46

螺母的部份我們正在檢討改進中,謝謝各位的feedback!

車振華
2015-07-03 16:36:09

T形螺母在組裝機頂小蓋子,珠子那一側不要朝向蓋子這邊的三角連結,否則會有很痛苦的事情發生.../ \

陳順得
2015-07-03 17:03:49

2.0用的滑塊是預置型的,無法臨時添加,而且有方向性,千萬別放錯喔~

Rickey Yang
2015-07-03 17:34:12

是可以臨時加的 要拆下來也可以

陳順得
2015-07-03 18:13:31

手邊的廠商型錄說不行@@原來是可以的喔

Rickey Yang
2015-07-03 18:19:00

可以的。我全部都是最後塞進去的

林漢禎
2015-07-03 21:15:30

我也是看到那些T型螺母後
自己默默的拿出小蜜蜂
把1百多顆的螺母全部都掃過ㄧ次⋯
每顆都有毛邊

Rickey Yang
2015-07-04 10:29:58

我晚上才有時間 怕吵到人所以不敢用小蜜蜂 只能用細銼

Rickey Yang
2015-07-04 10:44:39

理線也花了不少時間
把線都壓了歐式端子上編號
接著再印個給wago快接端子的固定座


原文網址 Stanley Chen
2015-07-01 15:18:58

最近球頭斷裂災情慘重
特別要來跟還沒組裝的朋友宣導一下
球頭鎖緊時
防鬆螺母與移動平台中間是會有個小小的GAP的
千萬不要再用力逼緊啊!!

車振華
2015-07-01 16:52:35

剛好裝到這,一直卡住...
1.球頭的螺紋可穿過螺母的包膠處嗎(圖紅色處)?一直試了很久,好像沒辦法穿過,即便只將球頭與螺母單獨接合(不組裝移動平台,排除球頭與螺母中心沒對上的問題),仍是沒辦法,再用力鎖,我想也會步上斷裂一途. / \
2.承1,球頭與螺母間之空間大於動平台的厚度(圖藍色處),所以球頭是鬆動的.
以上要如何解決,請高手幫我解惑,感恩!

Stanley Chen
2015-07-01 18:44:05

球頭鎖到包膠處是沒有問題的(這樣才有防鬆效果)!
如果沒辦法的話可以試看看將螺母反過來所(先鎖包膠處)

車振華
2015-07-01 18:45:50

鎖到包膠...是可穿過嗎? 有反過來試過,但鎖不進去... / \

翁士捷
2015-07-01 18:58:36

反過來 不是先套到塑膠圈 沒有牙很難鎖喔

車振華
2015-07-01 20:12:43

對啊,反過來鎖,試了很多次,還是鎖不進....
Stanley Chen ,請問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Stanley Chen
2015-07-01 20:34:19

每個螺母都不行嗎?

車振華
2015-07-02 10:33:32

已解決,我發覺應是球頭或螺母的尺寸精度不夠,有的球頭直接放入移動平台孔時(先不放螺母),竟也要用扳手轉入,有的則是放入即可.後來我先將球頭與螺母單獨接合(不組裝移動平台),用鉗子將螺母固定,以扳手轉動球頭,一直轉一直轉(要用些力,但很怕斷裂),轉到球頭螺紋穿過螺母(如上貼圖紅色框框),要多穿過一些,因為球頭螺紋前端較窄,之後將球頭與螺母卸開,再依 Stanley Chen 注意方式組合球頭,移動平台和螺母,就完成了.(最好一開始將球頭和螺母一組一組分好,磨合後,與平台組裝時也是原來一組球頭和螺母裝在一起會比較順)
將螺母反過來鎖,會先碰到包膠處,沒有螺牙,真的很難鎖入.(不建議)

陳明谷
2015-07-02 13:32:45

我直接把孔挫大一點

Rickey Yang
2015-07-03 11:54:53

為何平台上不直接攻牙
不知有什麼其他考量

Ch Lee
2015-07-03 15:02:29

我的沒有斷因為板手給我斷先

車振華
2015-07-03 16:20:05

Charles Lee ,先將球頭或螺母磨合後,再與平台組合時,用手就可以轉到一定程度了,然後用板手就不用出太大力.


 

全不選 發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