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ker+t=market
  • COSPLAY 3D 建模
  • 3D列印服務
  • 1
  • 2
  • 3

ATOM 3D Printer Group 造訪社團 » 平台

原文網址 邢鳳言
2017-03-23 18:40:06

花黑盆!回家直擊事故現場...除了移動平台翻車以外,還有平常不在意的牽絲,發生在水溶性支撐上就不得不在意了,這種龍鬚糖是要調速度還是要調長度才能解決呢?

陳維德
2017-03-23 18:43:05

線材的防潮也很重要,不過為什麼會撞車阿

邢鳳言
2017-03-23 18:46:05

有可能,這包PVA開得有點久了...,撞車好像和我把調到有點亂的設定回復後,忘了開z-hop了...

陳維德
2017-03-23 18:47:47

可參考 林似諭 防潮箱的方式來用,我自已是用兩個小的保鮮盒來用,效果是很不錯

Dennis Chen
2017-03-23 18:48:40

我上星期也是一直翻車,後來發現加速度1200時,移動速度真的不能太快,我從原廠的150 mm/s 降到100 mm/s就可以平安印完,調低加速度也可以,不過印出來就不太好看了

邢鳳言
2017-03-23 19:15:42

我之前好像z hop調個0.4就沒翻過車

Yves Hsu
2017-03-23 19:43:42

實心列印 & 線徑微微偏大

黃大丙
2017-03-23 19:53:21

0.075調的太客氣了~至少來個0.2(一層高)比較有感覺
我現在S3D設定檔是0.5

陳維德
2017-03-23 20:07:57

黃大丙 嗯之前用kisslice 也是都設0.5 移動安心,現在s3d 也是安心XD

邢鳳言
2017-03-23 20:12:49

黃大丙 我記錯了, 是開0.4

Alan Chen
2017-03-23 21:54:25

0.4、0.45 我設定過 還是會刮頭,我現在用0.5最穩

黃大丙
2017-03-24 15:17:38

你的牽絲是不是從換料柱回來的時候拉出來的?
這樣的話你把進料率降低應該也會改善
或是改換料柱上的出料長度
我們在S3D上面都有把換料柱上面出料長度減少一點
免得他積料+帶絲回來
但Cura 1.5的話我就不知有沒這選項了(1.5感覺選項好少)

黃大丙
2017-03-24 15:29:13

可是這樣是當胎皮算 (就是線繞在擠料輪上)
但應該用直線算就好了吧
就是線中心和邊緣走一樣距離
現實上線中心和邊緣應該也是一樣距離才對呀(因為沒有外長內短)

Josh Lin
2017-03-24 15:32:52

黃大丙 擠料輪是輪框,線材是輪胎,馬路是 對面的 軸承~哈哈~~不知道耶!
marlin 的 Code 不知道 是如何計算的~~

黃大丙
2017-03-24 15:35:36

你說的是這種情況~這外徑>內徑

黃大丙
2017-03-24 15:36:27

然後線材和擠料輪應該是醬

Josh Lin
2017-03-24 15:38:57

黃大丙 2 張圖 都一樣 啊~~動力 來源 是 右邊的擠線輪,故 線材 左右 邊 每步的 移動 距離 不一樣(故我算中心線 取平均),這就 輪差 效應吧~~線材下邊 會向右 曲捲~~

黃大丙
2017-03-24 15:40:13

不一樣嘛,第一張線材內外徑不一樣
第二張線材右邊中心左邊都一樣長

黃大丙
2017-03-24 15:42:46

考慮到線材可能延展,繞在輪上是有可能內外徑不同
但現在擠料輪應該是比較接近線材是直線跑的樣子
應該心跟邊走的距離一樣才對?

Josh Lin
2017-03-24 15:42:55

還沒打完 不小心按到 ENTER

Josh Lin
2017-03-24 15:54:06

對了~~忘了說 擠線輪 是 向內凹R 的,故不能 以 擠線輪 底 的直徑 來計算~~

黃大丙
2017-03-24 15:55:38

嗯嗯~但查沒規格耶

Josh Lin
2017-03-24 15:56:06

所以 我還是 傾向 擠線輪 底 的直徑 + 線徑 來計算 圓周~~

黃大丙
2017-03-24 15:57:01

如果線材跟石頭一樣不會延展,應該就沒你說的中心跑比內圈多的情況了,對吧?

Josh Lin
2017-03-24 16:00:01

不然 就作個實驗 讓 擠線輪 轉個10圈 來實測~~
不含線 每圈 33.6150mm
含線 每圈 39.1127mm

黃大丙
2017-03-24 16:05:51

擠料輪的直徑你是哪邊找到的啊?

黃大丙
2017-03-24 16:06:01

還是自己量的?

Josh Lin
2017-03-24 16:06:12

黃大丙 我覺得 硬的材質 反而有 明顯的 輪差效應~~軟的材 輪差效應 會較弱,因 軟材質 力量 傳導差~~

Josh Lin
2017-03-24 16:09:02

我用卡尺 直接量 ATOM 原廠的 擠線輪~~有牙 內凹R 的底部的直徑 是 10.7mm

Josh Lin
2017-03-24 16:10:56

擠線輪 外徑 (無牙) 是 12.6mm

黃大丙
2017-03-24 16:12:00

(滑鼠畫圖好醜 XD)
我想的是接近這樣
如果兩邊是齒輪,中間是雙面的齒條的話
一樣只有右邊驅動,那左邊的齒輪會轉比較慢嗎?

邢鳳言
2017-03-24 16:14:50

黃大丙 你的蛋蛋圖畫到長毛了

黃大丙
2017-03-24 16:15:14

邢鳳言 哈哈哈哈哈,笑死

Josh Lin
2017-03-24 16:15:54

邢鳳言 你...........歪了........哈哈~~

邢鳳言
2017-03-24 16:16:06

輪子一樣轉一圈,大家會覺得紅色和黃色的料走的距離會不一樣嗎?

黃大丙
2017-03-24 16:18:54

如果胖子料是被擠料輪靠外面的地方頂到~那會不一樣
如果都是頂最內圈的地方,我覺得跑的距離是一樣的

Josh Lin
2017-03-24 16:19:03

邢鳳言 因 你圖的 輪 有 內凹R 的,傳動到 線材 的 動力半徑 不一樣,故我認為 紅線 會走的 較多~~

Josh Lin
2017-03-24 16:24:08

黃大丙 有什麼辦法讓 ATOM 2.5EX 的 E0 或 E1 單獨 轉 10圈,想來 作個實驗了~~理論 講完 就是 實證 是吧?

Josh Lin
2017-03-24 16:26:16

有了實證 數據 再來 修正 marlin 參數,應會 較完美~~

黃大丙
2017-03-24 16:28:03

剛翻了一下找到丁大上次po的
(32分步是什麼意思啊?)
--
Charlie Ting 在組裝調校 PROTON 的過程中我發現原本 ATOM Marlin 的參數恐怕有必要作相當程度的修正. 例如
# define DEFAULT_AXIS_STEPS_PER_UNIT {160, 160, 160, 200}
但以 MK7 的進料輪直徑, 馬達一圈200步, 若採 32分步, 按
Steps per Unit (Extruder) = Motor Steps per Revolution / (Pinch Wheel Diameter * Pi) 來算, 這值也不會是 200.
若你以進料輪的直徑算,應該是194左右; 若你是以進料輪+線徑算, 應該是167左右.

我個人覺得後者比較合理. 因為我在 PROTON 的參數修正後, 印出的線條和間距十分完美.

這表示, 可能大家都擠出太多料了~~~
讚 · 回覆 · 10 · 3月18日 15:02 · 已編輯

Josh Lin
2017-03-24 16:31:34

黃大丙
2017-03-24 16:32:32

喔喔~上次有看一下,所以是200步之下還要再算微步
然後才是走了幾步的數量

Josh Lin
2017-03-24 16:35:26

黃大丙 這段:
但在國內,廣大用戶對「細分」還不是特別了解,有的只是認為,細分是為了提高精度,其實不然,細分主要是改善電機的運行性能現說明如下:
步進電機的細分控制是由驅動器精確控制步進電機的相電流來實現的,以二相電機為例,假如電機的額定相電流為3A,如果使用常規驅動器(如常用的恆流斬波方式)驅動該電機,電機每運行一步,其繞組內的電流將從0突變為3A或從3A突變到0,相電流的巨大變化,必然會引起電機運行的振動和噪音。如果使用細分驅動器,在10細分的狀態下驅動該電機,電機每運行一微步,其繞組內的電流變化只有0.3A而不是3A,且電流是以正弦曲線規律變化,這樣就大大的改善了電機的振動和噪音,因此,在性能上的優點才是細分的真正優點。由於細分驅動器要精確控制電機的相電流,所以對步進電機驅動器要有相當高的技術要求和工藝要求,成本亦會較高。

原文網址: https://read01.com/AzgLLL.html

黃大丙
2017-03-24 16:42:44

所以要算1mm需走幾步的話...
用擠料輪內圈算是
200*32/(直徑10.7mm*pi)=190.39
用線中心算的話就是
200*32/((直徑10.7mm+1.75mm/2)*pi)=175.998 (哇~差這麼多)
然後原廠的設定值是200
用190來看的話就是多吐了5.2%的料
用176來看的話就是多吐了13%的料

黃大丙
2017-03-24 16:45:02

如果不改Marlin,改切片軟體的話
對應要修正的進料率分別就是
190/200=95%

176/200=88%
我之前列印有把進料率設到80%跟90%試過
80%明顯太少
90%還好,感覺不出太少或太多

黃大丙
2017-03-24 16:49:33

Josh Lin 單獨轉10圈我不知行不行
一般這個是直接下gcode指定距離,然後實際跑出來的距離有沒一致....這是跟實際使用最貼近的作法 (連磨擦力什麼得都一併測試了)

黃大丙
2017-03-24 16:50:27

不管磨擦力的話倒是可以比較看看實際跑出的距離比較接近哪一種數值

黃大丙
2017-03-24 16:51:51

今天又學到新東西了~好充實啊

Josh Lin
2017-03-24 16:52:17

黃大丙 看來 丁大 也是 和 我一樣 是以 擠線輪 + 線徑 來計算~~
反正 以實際 數據 來佐證 理論 來修正 Marlin 囉~~

黃大丙
2017-03-24 16:54:01

對啊~而且他好像是用外圈算
然後他覺得這樣算的印出來比較美

黃大丙
2017-03-24 16:55:10

覺得會算數字之後再實測驗證這樣感覺就比直接改個數字來測踏實點

Josh Lin
2017-03-24 16:57:11

黃大丙 丁大的 計算 不是 線材的外圈啦~~
跟我一樣 是 線材的中心線啦~~
2*Pi *((擠線輪 直徑 + 線徑 直徑)/2=線材 中心線)

Josh Lin
2017-03-24 16:58:31

黃大丙 覺得會算數字之後再實測驗證這樣感覺就比直接改個數字來測踏實點 <= 沒錯~~

那 我們 有共識了 囉~~

黃大丙
2017-03-24 16:59:13

是喔?我看他是說"進料輪+線徑"然後算出來的數字又只有167,才想說他是直接用外徑

黃大丙
2017-03-24 17:00:45

這兩天放假可以來實驗看看,不過我先把燈弄好~哈
昨天發現燈條在燈罩裏面黏不住會掉下來
還得再拆一次鑽些洞直接拿束帶把他們綁在燈罩上

Josh Lin
2017-03-24 17:04:17

黃大丙 因 3D 列印的 表面 不是光滑面,故雙面膠 黏不住,尤其 LED 捲帶 原是曲捲的 會有應力~~
但如 用個東西 把 LED 帶 壓貼住 放個24小時 後,應會黏貼住~~
你 LED 帶寬 幾 mm?

黃大丙
2017-03-24 17:06:38

感覺是12mm多左右吧,本來其實是還好...但底下出線的地方拐了90度然後我又在熱縮套裏面打了熱融膠很硬,就把上面的雙面膠給扭開了

黃大丙
2017-03-24 17:07:32

要不是歪掉的話這次印的0.4mm燈罩打出來的光還挺美的....

邢鳳言
2017-03-24 18:00:39

不,它平常回抽換位就會吐絲

黃大丙
2017-03-24 18:01:55

盤絲洞 XD

Dennis Chen
2017-03-24 18:02:29

我有發現 CURA 有時候 G0 移動時,不抬高也不回抽,有時候就會造成莫名的牽絲....正在研究...如果是bug,就只好改在plugin裡...

黃大丙
2017-03-24 18:03:20

還沒玩到PVA,不知道怎麼設定好。不過照之前經驗最好還是用回抽速度跟距離來搞,不要依賴移動速度。

黃大丙
2017-03-24 18:03:37

這太可怕了

邢鳳言
2017-03-24 18:11:42

真是深入而精密的討論,學到不少;不過我畫的圖可能失真太多的變示意圖了,應該沒凹那麼多

黃大丙
2017-03-24 18:13:18

你已經到了一個隨手都能畫3D的境界了

Josh Lin
2017-03-24 18:44:51

邢鳳言 (Phil Xing) 真的耶~~如 大丙所說的~~隨手拈來 就是 3D圖~~^.^

邢鳳言
2017-03-24 19:47:23

我是被「長毛蛋蛋圖」所啟發而己。這一張擠出輪是盜圖不是自己畫的


原文網址 林似諭
2017-03-21 19:33:25

想請教版上的大大們,如果願意我們來做個實驗,目前經手3台2.5ex,1台2.0升級2.5ex,電壓晶片、皮帶、平台校正、pid_max修正、pid校正、主結構重裝、分流器設定(鐵氟龍安裝、間隔片......),所有能試、裝的我都試過了,目前判斷唯一不同地方是,2.0升級2.5ex因為自己的手殘,加熱陶片被鎖爆了,手上沒有新購2.5ex的備品包,只好把2.0mk2噴頭上的加熱片移值到2.0升級2.5ex的mk3噴頭上,所以其餘三台2.5ex都是原廠mk3的加熱陶片(ps:完全沒拆過),首先3台2.5ex只要做pid校正,全部會出現"PID Autotune failed! Temperature too high",所以把pid_max調到180,才能正常進行pid校正,2.0升級2.5ex則是能順利進行,且列印過程當中,三台2.5ex的溫度震盪都會在180-200之間,很不穩定,2.0升級2.5ex溫度則落在195-200之間,如照片上的圖1是三台2.5exe列印出來的5角杯,有很明顯的層紋,但圖2則是由2.0升級2.5ex印制的,老實說原先2.0升級2.5ex也是有層紋的裝況,後來發現把機器的列印速度(旋鈕轉到65%),層紋狀況立即消失,但另三台2.5ex照此法,卻依然有層紋,鐵塔的部份則是用原廠的gcode檔測試,也是附上比例照組,很明顯2.5ex的表面堆疊很不理想,只是百思不得其解,4台2.5ex都是我經手,但2.5ex的層紋問題我一直沒辦法解決,我一度懷疑是不是2.5ex的加熱陶片的問題,所以才發起來這篇文,看版上2.0、2.0升級2.5ex、2.5ex的大大們來試試看,隨文附上參數設定,機器列印速度請用旋鈕控制在65%,看大大們有沒在興趣測看看,stl檔的部份我會上傳在版上的檔案區,檔案叫:5cup.stl(ps:忘記說明,我之前2.0還沒升級2.5ex時也沒層紋的裝況發生,...........................切片軟體是原廠官網給的cura15.04.6。

黃大丙
2017-03-21 19:45:05

你的2.5加熱片上面鐵氟龍膠帶是貼單面還雙面?
像賣場這個就是雙面,這種肯定完蛋的
http://goods.ruten.com.tw/item/show?21408208019049

黃大丙
2017-03-21 19:48:08

另外pid校正我作蠻多次的,從來沒失敗過(就連加熱片沒裝好的時候也是)
然後平常列印的時候都是+-0.6度範圍內的說

Charles Chang
2017-03-21 20:21:20

你有改過ACCEL值嗎?

林似諭
2017-03-21 20:26:14

原廠來的噴頭,無拆

林似諭
2017-03-21 20:26:33

4台都是600

Charles Chang
2017-03-21 20:26:49

改回1200試試

林似諭
2017-03-21 20:28:01

我的2.0升級2.5ex沒問題,另三台有二台不是,另一台時好時壞…

林似諭
2017-03-21 20:28:53

試過了

Charles Chang
2017-03-21 20:33:18

恩 我曾經在改完ACCEL後也發生溫度震盪的問題, 改回來後就正常了, 看來你還有其他地方的問題

廖新弘
2017-03-21 21:04:22

口徑設成0.37試試

林似諭
2017-03-21 21:22:34

我覺的怪的地方是三台列印都正常,但只要印薄殼就走精!

林似諭
2017-03-21 21:24:07

如果只是測單一台我覺得OK!上圖的圖片是,同樣的GCODE去跑,4台的結果,只有2.0升2.5EXE是比較好的,而且整體列印的東西,也是2.0那台比較好。

林似諭
2017-03-21 21:25:10

林似諭
2017-03-21 21:25:22

林似諭
2017-03-21 21:26:35

仔細看一下,女體圖跟鐵塔(原廠的GCODE,只有2.0升2.5EX的能看,其他三台照妖鏡一出,原型畢露)

廖新弘
2017-03-21 21:26:58

有可能是溢料的問題,有些同好嘗試把口徑設小

林似諭
2017-03-21 21:27:56

有想過,但我覺的還是在PID、墊片的問題!

林似諭
2017-03-21 21:30:42

亦或是我把方向搞錯!三台2.5EX是正常的,我那台2.0是反常的!所以才請大家善心人士,有沒有人願意試看看我PO上來的參數跟STL檔!

Charlie Ting
2017-03-21 21:30:59

看完後,我覺得你的方向可能有誤。

若以我沒有 2.5Ex, 但裝過很多不同(不知道那一版的)噴頭後,我的想法是不要期待有通用的參數適用全部組裝搭配。相反的,是找出每一台的關鍵因素,然後讓它穩定列印。

所以,我個人覺得反而要留意的點:
1. 進料輪的直徑和進料長度是否正確(決定你的韌體參數是否修正)
2. 噴嘴出料的常態直徑為何(決定你的切片參數如何下)
3. 喉管直徑、供電變壓器和電熱片電阻值和功率(決定你的 PID 值是否要修正)
4. 後吹風扇的風量

這些東西都確定後,你才會知道自己在幹嘛。

陳維德
2017-03-21 21:36:51

這是真的之前還沒換喉管的鐵氟龍時,用100 的流量是很好,現在新的喉管就要設98 才會漂亮

林似諭
2017-03-21 21:37:50

首先1.我當然知道參數無法通用全部組裝,我也嘗試要找出甜蜜點,2.進料輪4台都是原廠的料件,零件加工當然會有誤差值,但我不認為是進料輪的問題!進料長度4台我都確認過3.噴嘴出料的常態直徑4台也都比對過,4.喉管直徑4台都是MK3,唯一差別在我的2.0有另配給一台穩壓器(我當然也試過把穩壓器拿掉)5.後吹風量若真要說的話,2.0那台已經被操一年多了,風量應該不會比其餘三台好!

林似諭
2017-03-21 21:38:49

4台的喉管我也全換過了!

林似諭
2017-03-21 21:39:43

難道真的沒人有實驗的精神..............

陳維德
2017-03-21 21:40:11

嗯所擠出的量多少都會有不同,覺得神奇

林似諭
2017-03-21 21:41:48

如果今天用5角杯來比的話,可能有點過火,那鐵塔的部份大家有什麼見解?

林似諭
2017-03-21 21:42:34

林似諭
2017-03-21 21:42:46

林似諭
2017-03-21 21:43:25

這是PXXX的機器,也是用原廠給的GCODE,直接印未改任何參數!

林似諭
2017-03-21 21:43:33

這是PXXX的機器,也是用原廠給的GCODE,直接印未改任何參數!

Charlie Ting
2017-03-21 21:43:35

如果以那個五角杯的波紋來看,我個人覺得是你的進料輪偏心了

林似諭
2017-03-21 21:44:29

所以是三台都偏心?如果說4台我都分別有用E0、E1去做列印呢!

陳維德
2017-03-21 21:44:41

機器我真的覺得很難說組裝設定,零件差一點就會有差,我印的鐵塔我是覺得還不錯

林似諭
2017-03-21 21:45:51

我重點還是放在1台2.0升2.5EX、3台2.5EX,差別在只有1台的加熱片是不一樣的!

Roy Lo
2017-03-21 21:45:56

做PID校正的時候, 試試開側風扇, 出力約30~50, 我現在列印溫度都是上下最多 1 度

林似諭
2017-03-21 21:46:34

那沒道理1台正常!3台不正常!

Charlie Ting
2017-03-21 21:47:20

那我就無法給意見了,因為我沒有你這樣的機器。我是從經驗法則去看怎麼解決問題,無法用數量去證明。

Roy Lo
2017-03-21 21:49:52

我當初從2.0升級到2.5EX, 燒了噴頭, 送修回來, 也是發生PID Autotune failed! Temperature too high"的問題,也有調低pid_max, 但每次列印遇到側風扇開啟, 溫度亂飄 ~~

林似諭
2017-03-21 21:51:25

這是用一台很不優的delta去印的,參數如圖所附

林似諭
2017-03-21 21:53:28

所以謝謝您的見解,因為我想不出可以找到問題的方法,有層紋不是不好,只是覺的奇怪,所以才發起這個game

林似諭
2017-03-21 21:54:26

也是無層紋,中間色差的部份,是我把風扇關了

Estima Lin
2017-03-21 21:55:42

硬是要說是MK3加熱片的問題,我的就是升級EX那支MK3與另外再買的一支MK3(0.4)都是在做PID的時候發爐....

林似諭
2017-03-21 21:57:35

沒錯,因為我2.5ex也爆過一台,

林似諭
2017-03-21 21:59:16

我不是說mk3不好,只是想研究看看

陳維德
2017-03-21 22:00:04

說真的我的機器是真的算ok 的,裝好那時也還不太會調就印了一些東西在完,zoffset 太低也照印,那時設定不知A4 紙是要怎樣才算ok

林似諭
2017-03-21 22:01:07

我手上的機器全測了,另三台atom無入鏡

林似諭
2017-03-21 22:04:19

我4台也都ok,就這找不出問題

陳維德
2017-03-21 22:05:15

不敢說印的多完美但算及格才是

林似諭
2017-03-21 22:06:07

用放大鏡看看吧

林似諭
2017-03-21 22:07:24

陳維德 看起來很棒

Dennis Chen
2017-03-21 22:15:06

我只有升級前後的比較,我也是把2.0加熱片用到2.5EX升級上了,PID都是原廠設定值,但溫度比之前穩定。就算我把加速度調到600,溫度大概最多正負3度,但之前會到正負10度。

林似諭
2017-03-21 22:16:50

同感

Dennis Chen
2017-03-21 22:19:42

另外,層紋2.0比較細緻,2.5EX會比較明顯,感覺會多一些料出來。同樣在第0層畫直徑4mm的洞,2.0尺寸精準,2.5EX居然有些洞正常,有些會被填到,尺寸有點變動...不過我在想是不是我裝了熱床及平台還沒有調得很平的關係,所以料才會擠到...或是擠料輪比較強,以前擠不出來,就有卡卡聲,現在都是一坨跑出來

林似諭
2017-03-21 22:25:27

這也是手上別家機器印出來的層紋,但廠商很有誠意的跟我要了gcode回去研究,後來發現的問題是他們熱床的加熱、保熱,進而影響噴頭的電壓,後來他們也親自來現場調校跟測試,我也不恥下問請教我的三台atom也有這個問題,本也以為如法炮製應該可行,但事實如上…

Rick Yang
2017-03-21 22:28:00

我的ATOM 目前是 2.0 up 2.5Ex, 但韌體已改smoothie很久,印出來的結果就沒比較性。不過我當初在2.0時是受不了溫度飄移才改32bit板子的。180~200間我覺得飄得還真的有點誇張

林似諭
2017-03-21 22:28:56

有過這樣,但以排除

林似諭
2017-03-21 22:31:37

我就是覺得怪,因為我的2.0時期都沒這個問題,也是升2.5及另外裝了三台ex才發現的

陳維德
2017-03-21 22:31:39

我也好想換呢,但不會用

陳維德
2017-03-21 22:33:24

會不會是2.0 你那噴頭檔片還有用,另三台2.5 沒有那檔片呢,覺得那可能會影響溫度

林似諭
2017-03-21 22:35:03

2.0已升級2.5ex,都照原廠方式安裝

林似諭
2017-03-21 22:35:41

擋片都沒裝

陳維德
2017-03-21 22:36:24

林似諭 那真的要查很不好查問題,以比例來看是會覺得2.5 ex 有問題

林似諭
2017-03-21 22:46:38

所以才想說大家要不要試看看,我願意承認我另三台組裝有誤,但我想知道答案,因為我的2.0升2.5ex也有層紋,但放慢就ok,溫度也正常,2.5ex一整個感覺不對,4台機器就差在墊片、2.0、2.5ex線軌不同(那沒道理2.0沒層紋,2.5有層紋」

黃大丙
2017-03-21 22:53:56

溫度飄不是原本就會產生層紋嗎?
然後你也知道溫度飄了,也看到層紋了
怎麼不把溫度飄的問題先排除掉,然後再來玩層紋實驗啊?
我知道很多人溫度都會飄到180甚至170
但正常應該是要穩200不會動才對呀.....(長距離除外)

黃大丙
2017-03-21 22:58:47

照板上的災情來看我覺得加熱片本身品質就不是很穩定,可能發熱效率會有差異,加上貼膠帶的方式也不同,然後2.5EX拿掉擋風片讓問題更明顯

林似諭
2017-03-21 23:02:59

就因為能試的我都試了,只剩墊片沒換…

林似諭
2017-03-21 23:03:51

我的2.0也沒擋風片

林似諭
2017-03-21 23:05:15

不敢說,只是覺得懷疑,加上版上爆墊片的災情不少

林似諭
2017-03-21 23:06:20

要不試印我的檔便知曉…

黃大丙
2017-03-21 23:13:00

現在沒法試~機器還在跑

林似諭
2017-03-21 23:15:23

不急

Robin Hsu
2017-03-21 23:41:23

這個嘛 ~
我覺得要其它網友進行實驗, 也不見得能得到相同的問題點.

我自己還在玩 1.0 的, 也在某次維修後印史萊姆之後,發現整個列印層紋很誇張 ... 然後用了一整捲的古銅色的料, 試到不剩一百公克時才又再某次維修時, 因為好奇心發現了問題.

我用縫衣針從喉管方向穿進擠出頭的孔, 用卡尺量一下露出來的針頭 ...
孔徑從官方宣稱的 0.40 mm
被擴孔成 0.52 mm ~

切片設定再改成 0.52 mm 之後... 狀況改善很多 ~
----
到現在機器根本還沒調整到我的期望的方向
& 0.52 mm 的精緻度就變糟了 XD

從入手後到現在, 還沒有一次有成功印過可動的模型勒 (咖啡.

林似諭
2017-03-21 23:50:39

好吧!既然這樣我也不強求了,只是因為版上爆噴頭的人也不少,我也想找出是不是墊片在作怪,就看大家有沒有興趣試囉!

Josh Lin
2017-03-22 00:26:28

林似諭 我 可不可以 知道:
你這台2.0升2.5EX 陶瓷加熱片 的 實際 電阻值,和 它的 內外徑 及 厚度 尺寸?
和 其他 3台2.5EX 的 實際 電阻值,和 它的 內外徑 及 厚度 尺寸 有那些 不同?

我最近 逛遍 環型 陶瓷加熱片 供應商家,仔細看過 他們的規格 有了些心得,也買了些 樣品 回來 想做些 比較,同時這段時間 也和 黃大丙 討論過 有關 陶瓷加熱片 彼此的一些看法 與 心得,覺得 陶瓷加熱片 從 規格(工作電壓、電阻值 和尺寸...) 到 組裝、校正 PID 及 側吹風扇、後散熱風扇、線材 等 瞬間造成的 溫度負載變化,等等細節 值得 關注!或許 有改善 和 掌控 的 空間~~

邢鳳言
2017-03-22 00:32:39

我沒有對照組,不過看起來是有層紋,除了印薄殼要開的設定以外,所有參數都是預設值。要印到沒層紋看來不是隨隨便便的事...

Josh Lin
2017-03-22 00:36:15

林似諭 墊片 是什麼?陶瓷加熱片 嗎?

Josh Lin
2017-03-22 00:40:22

Dennis Chen 能知道 你 2.0加熱片 的 電阻值 嗎?
我量過 2個 2.5EX 的 MKII 陶瓷加熱片 的電阻值 約在 2.3歐姆 左右~~

林似諭
2017-03-22 01:00:58

邢鳳言 (Phil Xing)有用我提供的參數設定嗎?如果“黑魔法“有開的話,排除層紋,應該外面都會很漂亮! 看你轉彎處,有些溢料狀況,請問您的速度有調整到65%嗎?(ps:不是切片軟體上的列印速度哦,是atom機器上的旋鈕調整到65%哦!)

林似諭
2017-03-22 01:02:08

明天量給您!機器在公司!

林似諭
2017-03-22 01:03:02

Josh Lin 是的!是加熱片沒錯!

邢鳳言
2017-03-22 01:03:49

林似諭 沒有降速,黑魔法有開,出料是調到90%忘了調回100%...

林似諭
2017-03-22 01:06:25

嗯!您若有興趣,請嘗試我給的參數試試,像我說的,排除層紋不說,這個檔案我測過許多fdm的機器,自認算是不錯的機台測試檔!

邢鳳言
2017-03-22 01:07:15

林似諭 好呀,我換個顏色試試,黑色不好拍...

林似諭
2017-03-22 01:10:03

邢鳳言 感謝您能一同陪我實驗!

邢鳳言
2017-03-22 01:13:58

剛好有空嘛...

林似諭
2017-03-22 01:14:55

不會的!您的陪同讓我充滿了正能量!

林似諭
2017-03-22 01:33:03

沒有層紋時所呈現的成品…

邢鳳言
2017-03-22 02:38:59

使用了你的設定我覺得好很多,但不知有沒有達標?

林似諭
2017-03-22 06:43:21

咦!看起來很棒ㄚ!也沒層紋.....

Estima Lin
2017-03-22 07:38:04

還要調降為65%....忘了...XD

Dennis Chen
2017-03-22 09:13:12

Josh Lin 這星期都在印東西,要等一下才能量

黃大丙
2017-03-22 10:12:34

林似諭 我想問的就是...你怎麼不把加熱片換一換,都已經看到溫度飄成那樣了,這很不正常呀

黃大丙
2017-03-22 10:13:12

就算不換拆下來看是不是底面有黏膠帶,處理一下也好

林似諭
2017-03-22 10:44:05

換加熱片不是問題!只是目前先這樣實驗,等月底新的機器來,我應該會直接把它換成2.0的墊片!

黃大丙
2017-03-22 10:49:34

在溫度飄移這麼大的情況下實驗沒法排除問題呀
而且有很大的機率加熱片換掉之後層紋問題就沒了?
另外2.5和2.0的加熱片我想是一樣的東西,只是可能每批(或是每個)品質不同吧

黃大丙
2017-03-22 10:50:52

作這實驗如果是想證明"原本加熱片是壞的",我想也不需要看層紋了,看溫度飄成那樣就不對了~~

林似諭
2017-03-22 10:50:59

嗯!這我認同!就等新機器來我直接換2.0的上去看看,我還有一個2.0的備品噴頭跟備品配件......

林似諭
2017-03-22 10:51:56

嗯!也說不上是壞,就溫度不穩定,只要是可以在pla溶融的狀態下,我就先不換了!

黃大丙
2017-03-22 10:59:35

之前看過一篇討論溫度振盪的時候印出來線就一下細一下粗的,層紋就很明顯

吳梓誠
2017-03-22 11:42:38

挖塞!!剛剛測試了表面真的很棒。也順便看看機台調教的好不好。大家可以測看看,彼此相互交流

林似諭
2017-03-22 11:51:31

您的機器是2.0版?

吳梓誠
2017-03-22 11:52:02

對喔!!

林似諭
2017-03-22 13:11:35

所以等新的機器來,我再確認一下!有膠帶面的是在上方還是下方,照原廠的說明是有膠面是在下方!

黃大丙
2017-03-22 13:15:02

對~原廠說在下方,可能這樣比較安全 (因為要往上折)
弄下方加熱比較直接
應該是都可以...只要不是兩邊都有膠帶就好了

林似諭
2017-03-22 13:18:15

0.8數值的那台是2.5ex,噴頭是原廠來時,就組裝程序裝上去了,未拆!

Josh Lin
2017-03-22 13:46:44

0.8 ?電阻值 應該沒 這麼低~~

黃大丙
2017-03-22 13:50:09

好像是因為切成mV檔量的關係

Robin Hsu
2017-03-22 14:13:17

請問 0.8 電阻值 是啥 ? .?


原文網址 陳世和
2017-03-18 13:25:39

平台矯正跟z offset 都校正完了
但列印的時候噴頭還是會偏掉
請問大家有遇過這樣嗎?

Hawke ChienSheng Liu
2017-03-18 13:36:30

先確認皮帶張力是否正確,機構有無任何組裝問題

劉聖心
2017-03-18 15:48:18

z offset應該是沒貼膠帶時的數據吧?貼了應該要再抬高0.07mm.加上校正平台高度好像是每0.05mm一次動作,所以有可能高度會差到0.1mm,而產生刮膠帶的情況.


原文網址 Shi Xinhui
2017-03-18 13:19:51

印普通曲度的圖看起來就還好 可是要印整片的平面時就斷層嚴重 還有小疙瘩 該怎麼做才能還我滿滿大平台 求抓藥>_<

Alan Chen
2017-03-18 13:28:05

我的狀況不知道是否跟你的類似,我也在找原因

Charlie Ting
2017-03-18 13:35:08

在組裝調校 PROTON 的過程中我發現原本 ATOM Marlin 的參數恐怕有必要作相當程度的修正. 例如
# define DEFAULT_AXIS_STEPS_PER_UNIT {160, 160, 160, 200}
但以 MK7 的進料輪直徑, 馬達一圈200步, 若採 32分步, 按 …… 查看更多

Charlie Ting
2017-03-18 13:41:30

Proton 打的底

Charlie Ting
2017-03-18 13:42:20

比 ATOM 的還平還準,這表示 ATOM 的參數有問題!

Estima Lin
2017-03-18 14:22:45

很久之前就調降過E-setps
後來都是在切片中改降成90%

Ver Worlding Max
2017-03-18 14:48:03

這串變成教學文了快筆記

李大淳
2017-03-18 16:55:42

我好多問號啊(我的老天鵝)

邢鳳言
2017-03-18 23:33:49

感謝,根據各位高手的提點,我調整出料100%為84%,不止外觀不受填充影響變平整了,是重要的是物件的內部孔道也變得十分滑順。紅色為調整前,黑色為調整後。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7-03-16 21:14:45

[Proton - 準備著手改機]

今天把 Proton 的 Z 軸和 E 軸都換上較大扭力的42步進,然後又印了一下,漸漸可以感覺出這台機器的重點了。

不過,隨著投入的時間越來越多,購入的資源越來越多,是該來思考一下平衡收益的部份。

但是,在這個開源的時代裡,我想分享還是很重要的,至於購買或抖內,那就看每個人心裡怎麼評估。所以這篇會包括分享和預告未來會作的事情。

分享部份 ---

1. 偏心
目前拿到的光軸有蠻嚴重的偏心問題,所以進料輪基本上是以抖動方式在進料的,因此輸出時有明顯波紋。

2. 校正
目前的近接開關在校正上十分不便,因為這個裝法的近接開關和噴頭必須先維持一個理想的高低差,這樣歸零時才會準,但是這個調整動作應該要很容易進行,目前的設計不方便使用,所以這部份一定會改。

其次,當噴頭與近接開關的距離準了之後,平台的校正是靠四個角落的螺絲,這部份的難度不高,加個旋鈕之後就會很好用。

所以,只要校正得宜,這台印出來的平面甚至有可能比 ATOM 好。

3. 參數配置
在 Configuration.h 裡,我發現有些參數似乎不太符合實際狀況,修正後的數據如下:
# define DEFAULT_AXIS_STEPS_PER_UNIT {266,80,800,97.472884}
#define DEFAULT_MAX_FEEDRATE {10000, 20000, 1000, 1000}
#define DEFAULT_MAX_ACCELERATION {1500,1500,500,500}

這樣跑起來比較不會像烏龜.....

4. 操作介面
Proton 的操作介面邏輯要跟 Delta 有相當程度的不同,因為它的 hub 基本上是不能快拆的,所以在調校或整理機器時,常常得費事把 hub 移開。所以應該至少要有幾個快捷功能是讓機器最大化的騰出空間方便檢修,又或者把機台縮成最小的狀態,方便攜帶。

5. 列印速度
這台我發現可以印得比 ATOM 更快許多,因為它平時主要只動 X Y 兩軸,Z軸動到的時機相對少,所以要超速的話,其實安全性算高的。

預告 ---

1. 這台已經想到很多可以改良成進階機的作法,這部份會親自實作驗證,但之後的 3D 檔會以付費方式出售,當然費用也不會捉太高,純粹是平衡一下投入的時間心力,同時也把自己認為比較穩定的機器架構提出來讓大家評鑑。

2. 會針對韌體作一些修正,讓它的操作更符合這台機器的特色。

3. 考慮針對進階版推出相關改裝套件。不過這部份只會針對已經有裝好 Proton 實機的人,因為基本的組裝得自己處理,有觀念之後再玩進階版。

蕭傑仁
2017-03-16 22:04:35

看來 我很有機會當你第一批的客戶 :P

James Lin
2017-03-16 22:42:13

我正在印,不知要不要先採煞車 ...
不過Proton 要印的東西真少,零件也是一個重點

楊明
2017-03-16 22:53:48

真好,我目前沒空玩!

陳神力
2017-03-16 22:55:16

甚麼!?!?你也有!!!

Charlie Ting
2017-03-16 22:58:27

案子多到忙不完....真好

楊明
2017-03-16 22:58:45

我只觀注啦!你們開的團也沒打算跟,一放不知又多久了,上次挖回來的很多東西一樣放在原地還沒整理,不過有包有差,還沒看到生繡。

Charlie Ting
2017-03-16 22:59:57

你還不用喔?我已經打算開始消化他們了

楊明
2017-03-16 23:00:05

Charlie Ting 工續多,人工作業多,只有利潤少 ?

Charlie Ting
2017-03-16 23:00:35

所以自動化很重要啊

楊明
2017-03-16 23:02:34

這行業,想太多了,除非大家都做一樣的東西,但是不可能,常常會要搞不一樣作法的東西出來,自動化難。

Charlie Ting
2017-03-16 23:03:36

我就是怕以後的市場變這樣,所以我現在要把所有的工作都自動化,建立SOP。

楊明
2017-03-16 23:15:39

行業別不同,我們不是大量,也不是少量多樣,是一項一樣這就搞的天翻地覆了,材質不同的結合體,畫圖時就要考慮後面入何製作,工法,和後續如需維修方便性!有時候光想就頭大。

陳神力
2017-03-16 23:24:58

但如果能把某個製程自動化,然後可以更動前後順序,又可決定是否需要某些製成...或許可行!!
ps.只是有時隔行如隔山,還有很多東西是紙上談兵沒考慮到的狀況了~~~

Charlie Ting
2017-03-17 00:18:40

楊明 我的作法是每一年都會花一段時間把該年最花時間,最常重覆作的事情簡化,或者自動化。久而久之,很多事就能很快處理。然後再加新的東西進來...

Moko Jenson Huang
2017-03-17 01:54:44

開個3DP自動工廠,賣自行開發的CNC套件或是代組裝,會不會比較快回收。

Charlie Ting
2017-03-17 02:21:29

如果以在工具機展裡看到的趨勢,代組裝是完全不考慮的,自行開發才是王道,但倒也不是CNC,而是要看想打那一塊的市場。
不過,現階段都是累積自動化工具機的過程,希望在半年內達到一定水準,之後就隨心所欲了。
所以這台 Proton 我只剩二星期可以搞定它了。

Shi Xinhui
2017-03-17 02:46:13

正也要著手開印 想順便問一下 Charlie Ting 大大 層圈跟填充設定多少較為恰當

郭俊志
2017-03-18 22:18:10

你好
請問您說換大扭力步進馬達測試出來比較好的原因是?
我是學機械的,再怎麼說用螺感+小力矩馬達要推動適宜簡很簡單的事情,想說我要節省成本,所以我想用小馬達。之前我設計的3DP也都35步進馬達當Z軸。
我覺得大扭力步進馬達測試出來比較好是因為響應比較快吧

Charlie Ting
2017-03-18 22:21:46

你仔細分析一下 PROTON 的四顆馬達分別面對怎樣的負載就會知道我的說法。

Bless Ma
2017-03-18 22:41:15

再加上列印件的誤差

郭俊志
2017-03-18 23:22:57

3顆給XYZ 1顆給extruder((擠出當然要大力舉
我想到時我試試看好惹

郭俊志
2017-03-18 23:31:53

還有電源的部分,我是使用ramps1.4改19V筆電電源供電,不知是否有影響,((小弟只是個知識淺薄的大學生,如有錯誤請多指教


原文網址 James Lin
2017-03-14 20:20:47

2.5EX平台調平很簡單,
我也是個很懶的人,很多方式都達不到,這個調整方式一定可以應付彈簧緊不緊的問題,
當打底兩側吃很深的狀況,用我方式做一下,Step:
1. 拿月曆紙(厚約>0.1mm),剪一個大圓直徑約245mm
2. Auto level,並找出點做記號
3. 兩側用口紅膠多粘兩層月曆
4. 中間幾個洞挖空(10mm x 10mm)
5. 紙拿到平台上,利用Adjust zero 功能,降下噴頭對準紙的中心位置
6. Auto Level
紙可以拿起來收好下次再利用~
最後一步加熱直接印了

這個方式適用於我中間列印區很準,旁邊吃很深的狀況,我相信有些人也有此現象,看要不要參考一下,^__^。

Estima Lin
2017-03-14 20:25:24

哈~港況欸…偶早就這樣做了!

吳水豚
2017-03-14 20:40:49

手動校正在人工校正????!

戴士偉
2017-03-14 20:45:46

我之前都是軟體補 XD

Alan Chen
2017-03-14 21:38:35

我應該可以試試看....謝謝

劉聖心
2017-03-14 21:42:21

如果可以,真心覺得官方做一個手動校正程序應該比較好.

李穆
2017-03-15 20:02:03

請官方把手動7點校正整合進韌體比較一勞永逸

Yves Hsu
2017-03-16 08:58:43

官方出個鬆一點的彈簧應該就好了


原文網址 Jason Lin
2017-03-06 01:23:18

請問平台玻璃刮花了大家都怎麼處理? 有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把它填滿? 看著美美的平台面有白線真的是很心痛啊

邢鳳言
2017-03-06 01:30:30

我是節哀順變,再買一片

施百鴻
2017-03-06 01:31:11

我是習慣一開始就貼藍色膠帶 避免刮傷 也黏的比較牢

李仁維
2017-03-06 01:47:31

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有玻璃刮花的問題,玻璃的硬度不是大於金屬嗎?我自己去外面割的玻璃校平時噴嘴磨過去也都沒事,是不是ATOM的玻璃有鍍膜還是用了別的材質?

黃大丙
2017-03-06 05:46:07

大概鈦噴頭也比一般金屬硬吧

陳昭綺
2017-03-06 08:31:28

我的剛組好測試的時候也刮花了,久了就直接無視了,這噴頭真的超硬,有次沒裝玻璃測試熱床那塊金屬板也遭殃,不然就再買一塊來用吧

李旻宸
2017-03-06 10:35:37

我在外面買的玻璃都不太會刮傷的說 ?

Estima Lin
2017-03-06 10:53:36

玻璃怎麼可能不刮傷?
手機都會貼號稱9H的玻璃貼了,也只是耐刮,沒保蹬不刮傷的…
原廠那片用3M菜瓜布刷到都是細紋,還是好用的很~

Yu Yam Shen
2017-03-06 11:30:06

玻璃一定會有刮痕,我在新機子校正是翻車就刮花一次

李仁維
2017-03-06 11:30:50

我查莫氏硬度表, 鈦是6.0 玻璃是6.5
另外灰塵的主成分是石英, 莫氏硬度7, 刮傷正常啊
不信你拿刀片或鑰匙去刮玻璃, 除非是壓克力或其他鍍膜材質不然是刮不出痕跡的
不要只用生活經驗, 找點科學的原因吧

Jason Lin
2017-03-06 11:31:13

謝謝大家 我本來是想說有沒有可能像補車身掉漆那種筆 :P 可以補一補

Jason Lin
2017-03-06 11:31:36

Yu Yam Shen 沒錯 我也是自動校正翻車 T_T

黃大丙
2017-03-06 11:41:06

李仁維 (RenWei Lee) 不是很瞭耶,不過看wiki說強化玻璃的硬度較低,較容易被刮花。

Dennis Chen
2017-03-06 12:18:55

我最近也中招,z-offset忘了再確認一次,結果還在 +0的位置,結果走過的路徑,很平均的都畫上去了,可以確定平台調得很平

邢鳳言
2017-03-06 12:22:17


原文網址 Chang Yen Chen
2017-02-24 23:39:47

請教版友,機台原先列印測試方塊時,兩端的誤差在0.03以內,但是平台有碗型失真的狀況。透過版上分享的皮帶張力計調整皮帶鬆緊後,已有改善碗型問題。但方塊前後/左右兩軸向誤差則增加至0.1。請問該怎麼debug?

邢鳳言
2017-02-25 02:48:13

我也是改韌體 參數

Chang Yen Chen
2017-02-25 07:23:34

那個誤差指 5.00與5.10這種狀況,方形變矩形,圓形變橢圓

李穆
2017-02-25 08:19:59

微調Z-steps/mm看看有沒有變化

Patrick Huang
2017-02-25 08:49:06

請問Z軸調整時,轉1是指0,.01嗎?我都要轉到以4為單位才感覺有在動....


原文網址 廖新弘
2017-02-20 23:08:30

漫談平面自動校正 G29,所謂的G29就是利用開關給一個訊號給機器判斷x,y,z座標點下去計算它的平面平均值,所以機器的穩固度及開關的靈敏度就決定平面校正的成功與失敗。
偵測作動的原理就是,當噴頭壓到平台玻璃時,噴頭的上蓋會往上提升一點點,這時候前面的偵測螺絲就會離開一點點,調整正確的話,就會釋放開關,讓開關有動作並且有訊號傳到基板上,但是要繼續偵測第二點時,開關的位置要回復到原本位置,所以才會有彈簧輔助回復到原本位置,如果沒有回復到原本位置的話,就會有空中探步的情形發生。而另外一種情況就是螺絲調整太深,這樣噴頭牴觸到玻璃平台時,因為沒有釋放開關,機器在沒有收到訊號時,所以就撞上玻璃,直到有訊號傳到基板才會繼續執行下一點的偵測,也就是撞車。
所以在調整偵測螺絲時的深淺拿捏,就決定你的平面校正的成敗

另外新的韌體的設定原點距離是Z+0.1MM,也就是一張普通A4紙的厚度,因為在噴頭往下壓去觸發開關時的位置會比原點低,所以才要用手調高噴頭位置,讓機器原點跟噴頭位置一致,這樣機器才能反映噴頭正確位置去運作

以上是我個人淺見,如果錯誤或更好的見解請告知

Tzu-Hsien Chang
2017-02-21 09:17:26

前輩好!
我是2.0升級,也爬了一下文,
照其他前輩說的:螺絲轉到燈剛好熄了即可校正。

但是我遇到的情況是:
燈熄了,出現漫步
燈亮著,出現撞機
彈簧部分,怕所需力道更大,我先拆掉

請問這是什麼情形呢?

陳維德
2017-02-21 09:34:18

會不會是線接反了呢,好像升級也要升韌體,不然光學的跟機械的感應方式是反的

廖新弘
2017-02-21 09:37:34

你有換掉前面球頭螺絲的固定螺帽,改成薄型固定螺帽,因為上蓋前端有時候會因為固定螺㡌的厚度卡住,解決辦法有二個方法,其一就是換成薄螺帽(這個跟原廠索取),其二就是將上蓋會卡住的地方,用銼刀磨掉,或者用固定鉗把上蓋前端夾小一點,但是要小心不要把光學開關夾爆了

廖新弘
2017-02-21 09:39:27

電缐接反,不會有亮燈的情形

陳維德
2017-02-21 09:40:23

不過看影片的感覺就是反過來了,應該是韌體沒升級

Tzu-Hsien Chang
2017-02-21 09:43:01

線頭有防呆,應該不會接反...

Tzu-Hsien Chang
2017-02-21 09:44:49

剛剛觀察了一下,球頭螺絲固定螺帽 沒有產生干涉的情形
而我影片中手小力推一下 噴頭,燈會亮起 方開即熄滅

Tzu-Hsien Chang
2017-02-21 09:45:30

韌體是2.0.7

陳維德
2017-02-21 09:46:14

要升到2.5ex 的才能吧,不然你用雙進料要怎用呢,2.07 的好像還是用微動開關的方式才對

廖新弘
2017-02-21 09:47:07

你仔細觀察看看噴頭在抵到玻璃前,有亮燈嗎

Tzu-Hsien Chang
2017-02-21 09:47:41

沒有,燈沒有亮起

Tzu-Hsien Chang
2017-02-21 09:48:22

哦 2.0 也適用 2.5韌體!?

陳維德
2017-02-21 09:52:30

12月那個版本是全部的都做在一起,升級後用選的看你是用什麼機型的,你有雙進料那應該也是要選2.5ex 吧

Tzu-Hsien Chang
2017-02-21 09:54:46

好的,我試試
剛剛去看了一下官網的更新資訊
2.5裡面有看到2.0 應該就是了 感謝

廖新弘
2017-02-21 09:55:11

就剛剛陳Sir提到韌體升級吧

Tzu-Hsien Chang
2017-02-21 09:56:23

好的 感謝兩位

廖新弘
2017-02-21 10:02:27

不是的,你更新完,要在機器上選擇對應機器的型號,原廠的更新説明有寫,看仔細點,選錯雙擠出不能使用

James Lin
2017-02-21 10:03:42

我今天早上才發現我突然也有此狀況,用手壓下去
才能 Auto level

黃大丙
2017-02-21 10:18:23

我前陣子拆噴頭下來修,發現不止前面螺帽有干涉問題,側風扇的地方也會跟移動平台磨到....大家可留意一下

Tzu-Hsien Chang
2017-02-21 10:18:55

更新完韌體之後正常
2.0也適用ATOM 2.5 系列專用韌體

黃俊傑
2017-02-21 10:41:27

這個要把螺絲稍微放鬆 確認側吹有推到底之後再逼緊比較不會有這問題

黃大丙
2017-02-21 10:56:28

嗯嗯~


原文網址 黃宇軒
2017-02-20 16:08:33

[ Z min error 問題(已解決) ]

奮戰了整個週末,終於把所有的升級套件一次搞定啦!

0.2 噴頭細緻度真是沒話說
試印的模型是使用 0.1 層高
無填充無支撐直接列印
(本卷是有點受潮的舊料,新料表面應該更亮)
加上熱床後,不但徹底擺脫翹邊問題
更發現原來玻璃平台這麼美
印完就可直接拍照啦~

獻醜完後想跟大家求助
我是使用 ATOM 2.5.161221 最新版韌體
Auto level / Home 的動作都可以正確執行
但執行 Home 之後 馬達會出現高頻音
持續在做動狀態
印象中以前執行Home後馬達是off的?

此時再做一次Home是可以的
但如果執行 Auto level 或 Adjust Offset
都會出現 Z min error
此時如果關機,把噴頭稍微往下移一點
再開機並執行 Adjust Offset
則一切正常

找了一下版上的資訊
我的狀況z軸沒有超過上界亂振
噴頭微動也可正確觸發完成auto level
這樣不曉得該往哪個方向去抓問題呢?
再請板上各位高手指點了
謝謝大家~

--------------
[機器資訊]
Atom 2.0
雷射模組
強化機殼(改用舊開關控制風扇)
新版熱床
光學限位開關
雙擠出EX套件
MK3 0.2 噴頭

Charlie Ting
2017-02-20 16:18:03

也保養的太乾淨了.......(羞愧)

描述的問題建議錄影,因為現在版本組成太多,找問題的難度變高了,看到影片比較準。

黃宇軒
2017-02-20 16:22:46

哈升級前當然是慘不忍睹啊XDD 趁升級順便大掃除,加上盔甲之前沒裝所以算是全新的狀態,以後不用塗膠或許會比較容易維持吧(希望)
Charlie大說的對,晚上回去再錄影請教大家,先謝了!

Karas Kai
2017-02-20 17:45:59

請問韌體是選2.0還是2.5ex?
我機子也是2.0升雙擠出
韌體選2.5ex平台矯正正常
韌體選2.0平台矯正也會跳z min error

黃宇軒
2017-02-20 17:50:03

是選2.5ex的,平台矯正可以執行,但調整z offset的功能,如果先執行過Home會出現Z min error,如果開機後直接執行又正常,頗為奇怪

Jacky Chen
2017-02-20 17:50:09

升級套件還在地板上...

Jacky Chen
2017-02-20 17:50:15

黃宇軒
2017-02-20 17:51:20

哈我拖超久的,盔甲跟熱床都是早鳥就買的XD

Jacky Chen
2017-02-20 17:54:12

我也早鳥就買 升級 雙頭 =_=

黃宇軒
2017-02-20 18:07:21

對啊我也是,想到要拆就頭大,乾脆等0.2噴頭來一次解決!昨天最後的列印平台就拆裝了五六次,快崩潰 ? ? ?

Vincent Liu
2017-02-20 18:21:07

噴頭的sensor亮了,看一下是不是,我的如果還沒印之前亮燈,就會叫+顯示z min error,我的機器是2.5ex

黃大丙
2017-02-20 18:42:45

Z min error通常是你的限位螺絲平常就已經碰到限位開關(光學的就是燈會一直亮),要調鬆點。比較差的情況是組裝的時候限位開關的線壓到造成短路

黃宇軒
2017-02-20 19:26:28

昨天平台拆裝很多次的其中一次原因,就是眼殘把噴頭的限位開關差錯孔,導致無法做auto level。然後手殘移錯線,變成連移動都有問題,只好再開一次重接。不排除還是眼殘接錯了,我再檢查看看。

不過怪的是現在這些動作都能執行,但連續操作就會出現z min error,還有home之後馬達不會off(列印完成後的home完會)

黃宇軒
2017-02-20 19:28:50

噴頭的sensor在auto level及列印過程中倒是蠻正常的,我再注意看看,謝謝

Labrada Chang
2017-02-20 19:45:03

ㄋㄟㄋㄟ!

Shu-Jen Chou
2017-02-20 20:27:58

我2.5EX也是home完馬達高頻不會off

Charlie Ting
2017-02-20 20:30:44

或許應該要有人 home 完之後加入 disable motors 的指令?
邢鳳言 (Phil Xing)

黃宇軒
2017-02-20 20:41:49

所以 2.5EX home 完馬達高頻不會off是正常的囉?不是很確定但印象中 2.0 好像會off ?

Charlie Ting
2017-02-20 21:04:37

問題可以有很多種解法,以home來說,接著 disable 會比較好。我自己的 2.0 有時會有高頻聲,它可能是來自驅動器或電源的狀態變化,所以聽到時如果我沒在印,是在改東西,就會 disable 掉。

黃宇軒
2017-02-20 23:13:31

太神奇了,回到家想錄昨天的錯誤狀況,結果它竟然恢復正常了!

回想一下過程,我先做了幾次auto level,發現有一兩個點會在空中再觸發,原因是我將觸發螺絲調在非常接近的位置,加上彈簧不小心被我手殘拉太鬆,導致觸底後無法歸位,把螺絲稍微轉進去一點就解決了。

因此推測,可能是Home的速度較快,力道太大使得過鬆的噴頭限位開關進入觸發狀態,才會無法接著執行 auto level / adjust offset(機器放在櫃子上,昨天平台home上升後就看不到開關燈號,因此沒注意到)

謝謝大家的協助,不用再拆一次底版真是太感動了~~~可以開始練習雙色換料囉!

黃大丙
2017-02-20 23:26:27

蠻合理的推測 XD

黃宇軒
2017-02-20 23:44:55

那個彈簧拉太長後,使勁洪荒之力想把它轉回去,但成效不彰T.T

Josh Lin
2017-02-21 01:04:25

用 攝子 或 鉗子 把 彈簧(鬆掉的區段) 壓縮到 你希望 恢復的長度 後,固定不動 用 打火機 (或 小噴槍) 把 彈簧燒紅,冷卻後 即可 退回 原 較緊 的長度!試試看~~

黃大丙
2017-02-21 01:24:21

原來還有這招~

邢鳳言
2017-02-21 06:56:18

在 Configuration_adv.h 有一個值改一下就可以了: DEFAULT_STEPPER_DEACTIVE_TIME, 它目前是0(相當於沒作用), 可以依個人喜好改成待機秒數, 如改成5, 它就是待機5秒後把馬達都關掉。

Jacky Chen
2017-02-21 10:39:26

黃宇軒 你已經完成了... 輸了~


 

全不選 發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