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SPLAY 3D 建模
  • #maker+t=market
  • 3D列印服務
  • 1
  • 2
  • 3

ATOM 3D Printer Group 造訪社團 » 控制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5-10-10 23:22:29

[軟料地獄週 - 完結篇]

先講結論,我想我找到可以完全解決軟料在 ATOM 2.0 這類遠端進料系統的先天因素及實際列印時的風險管理模組了。

這部份將會著手進行開發,只能跟大家說明概念,就是洩壓閥的模式。

再來說明一下實測後,影響軟料運作的最主要關鍵因素,同好們若要嚐試時,可以多留意這些點,應該會有效提高成功率和作品品質。

1. 要有壓力概念。軟料從馬達到管線到噴嘴到列印面,這整個過程會形成一個壓力流線,這個壓力流的重要因素在於馬達的轉向、噴嘴的出口流速及加熱區線。而影響的底線是線材的強度,一旦超過底線,線材變形扭曲,就掛了。

2. 測得的速度上限 40mm/s,但就風險來看,loop 大概可以到 60mm/s 以上。infill 大概 40mm/s 左右;sparse infill 大概到 30mm/s。不過 sparse infill 要看寬度設定,如果是 0.4mm,那影響不大;若是大於 0.4mm,那就要特別留意,隨時會掛。(因為壓力)

3. 測得的最佳溫度 210度。這個溫度出來的料,透過光線會看到一絲銀色光芒,然後隨即轉白,最後呈現類似矽膠的涼透質感。再低的話,會影響列印速度,太高的話會有氣泡。

4. 如果要快速列印,建議更換電源。當我用 40mm/s 在列印時,發現噴嘴溫度區間變大,LCD 選單甚至進不去,推測是跑的速度太快,陶瓷加熱片的功率跟不上,所以210的溫度一度掉到 190,然後又升到220,而這段時間 LCD 是無效的。顯然程式的優先權放在溫度控制的部份了。

5. 軟料的列印概念,其實可以完全不當一回事,按 PLA 的概念直接設定列印。但要留意幾個會造成噴嘴壓力上升的部份,a. 是打底過程,這點要從 G29 Z+xx 去微調,建議可以找一個軟料用的合適高度,會讓你打底時省事很多;b. sparse infill width > 0.4mm,當打開 sparse infill 且寬度大於 0.4mm 後,代表馬達會提供多餘的料來擠出寬度,這就很容易卡料。另外,因為太薄的翹曲問題一樣只能靠角度和溫度去避免,這部份建議自行改gcode,或者換能分區設定的切圖程式處理。

結論,軟料在使用上的問題不大,但成功率的調校和過程的穩定性是重點。而 ATOM 2.0 採用的遠端進料機構,是可以透過外掛的模組讓它變成跟近端進料一樣,讓使用者完全感覺不出它的差異。而這樣的外掛不只 TPE 適合,對 PLA / ABS 一樣有效。

至於軟Q的材料翹曲問題屬於材料特性,基本上無解。只能用影響最小的方式來因應。

以上跟大家分享。暫時不會再印軟料了,換來設計模組囉。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5-10-10 18:23:38

[Piece of cake 車輪餅]

印完摩艾後,受到支撐的啟發,發現可以用它來作為機台吸震的底座。

小試了一下,發現原本用支撐來作的想法不盡理想,因為它的密度不好控制,而且有方向性。所以改用 infill 來作。

目前以 60mm 直徑、20mm 高的車輪餅形狀,加以25%的infill和 2mm的壁厚,看來支撐力道算紮實。比較合適的尺寸可能會下修到15mm 高,1.5mm 厚,12.5%的infill,整體感覺會更軟。

這個物件因為形狀優勢,所以讓我比較放膽衝速度。最終的列印速度接近30mm/s,還是很順。而且因為加速度設為500,所以最後那個小突點在列印時根本像跳舞一樣,完全沒有加速度的振動聲,咻咻咻就印完了。爽!

這讓我發現一件事,就是擠料輪那邊容易卡料的原因可能來自於噴嘴壓力的變化,而這個變化來自於玻璃的平面度變化。因為每次第一次的 brim 不管是印快印慢,擠料輪那邊都很容易有餘料的感覺。但是等第一層印完之後,那個狀況就減輕很多,甚至不會發生。尤其像這次列印,從6mm 衝到30mm,其實對它並沒有影響。

若是如此的話,可能要修正先前對軟料的看法,而將焦點放在列印面的平面度造成的壓力差異了。

Rickey Yang
2015-10-10 18:57:23

Rickey Yang
2015-10-10 18:57:30

Rickey Yang
2015-10-10 19:31:09

發現尺寸還剛好卡在原本腳墊上面掉不下來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5-10-08 23:56:06

[潮版摩艾]

今天試著挑戰軟料摩艾,有些成功,有些失敗。

1. 以藍色膠帶為底,超級成功。brim 超漂亮,完全無翹曲或進氣。而且超級好拆。這個狀況該怎麼形容呢?或許靜若處子,動如脫兔是最好的說法。列印時捉得緊緊的,紋風不動。要拆時,把brim 翻起來,一拔就掉了。

2. 溫度降到215 度,但這尊的線料有一部份可能已經放在空氣中太久,似乎有受潮的感覺。整體的成色沒那尊女體好看。

3. 軟料的列印速度恐怕不宜超過15。在幾個地方甚至降到5左右。關鍵的因素在於冷卻,或許可以在旁邊另外加裝風扇散熱。以軟料在薄片區域的列印過程,最好是原料送出後3~5mm就冷卻固化,否則一旦結構強度不足,就很可能有過度的翹曲和變形。本次案例中的摩艾,下巴是按原速列印,大概12左右。嘴巴也是,但鼻子及眉骨控制在5左右列印,整個還原度就十分理想。而且列印過程中的翹曲大概只有0.2~0.3 mm 左右。

4. 下巴部份因為角度和跨距太大,因此還是無法完美呈現。這部份已經想到解決方式。但若要從根本處下手,恐怕微調噴頭結構是免不了的。至於原理嘛,可以想像一下裁縫機的作法。改天有測試結果再分析這部份。

5. 耳朵部份也算失敗,在耳垂部份因為太薄。在噴嘴的離開方向的部份都因為拉扯而變形。這點呼應了先前講的,恐怕速度要降到5,並且快速急冷才有辦法。

6. 熱堆積的盲點。今天突發其想,想說把 min layer 設一下,才讓我發現 kisslicer 不夠聰明的地方。很多人在收尾時的熱堆積,其實就是這個設定造成的。原本我的摩艾已經要收工了,但在最後三層時讓我親眼看到這個聰明反被聰明誤的設計。第三層還ok, 速度適中。第二層剩下幾圈的loop而已,結束速度放慢,但還勉強沒把頂給融了。第一層最扯,只剩下一個小圈。結果因為min layer 的設定,噴頭變成慢動作,然後變成不是把那圈印出來,而是把頭融出一個洞。所以這個參數沒事少用吧。

Kevin Chen
2015-10-09 00:00:45

這尊moai好眼熟喔,是thingiverse上檔案為new_moai那隻嗎?

Chien Lin
2015-10-09 00:04:56

我在最後三層的時候會手動加速到150%以上哈哈哈
直接讓他來不及融掉

Chien Lin
2015-10-09 15:30:54

下巴跟耳垂也是垮了一點,不過其他地方真的無可挑剔.....


原文網址 Chunchih Chen
2015-10-08 16:55:36

不好意思問個很基本的問題
單純只要做Autolevel的話是在gcode下以下指令就好嗎?
;========
G28
G29 Z+0
G28
;========
除了用旋鈕調整速度
怎麼配合控制速度的指令呢?
不好意思問了個新手問題 感謝各位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5-10-04 05:19:18

[摩艾失敗的收穫]

原本以為找到理想的控制參數,讓輸出變穩定後就睡著了。結果睡到一半被奇怪的聲音吵起來,發現摩艾印壞了。

不過雖然是失敗了,仍然可以從物件中得到許多經驗。

1. 雖然在下巴處印壞了,但其他地方依然正常輸出,代表這樣的供料狀況是相當穩定的,而且無視印壞之後的壓力變化。這表示這個參數在列印軟料的容錯空間增大了。

2. 輸出的表面品質可以跟 PLA 完全一致,0.1mm 沒有問題,甚至覺得可以挑戰 0.05mm 的層厚。

3. 這尊的散熱是捉70%含導板,代表還有上修的空間,有機會解決下巴翹曲的問題。

4. 疙瘩主要發生在路徑超出物件外層的地方,而且非連續。這部份可以考慮換不同的切片程式因應。讓移動路徑盡量維持在物件內部。

5. 吸附力依然不足,在印到50%左右,下方的吸附面積己經只剩3公分直徑的圓形範圍,代表底層翹曲己經很明顯了。有可能需要考慮熱床,或其他吸附力更好的作法。增加brim 寬度及厚度也可以考慮。即使翹曲,也可以在脫落之前,先用藍色膠帶把brim 貼在平台上作為固定。只要位置沒跑掉,一樣可以印完。

6. infill 的溢料極多,突顯沒作 de-string 的影響。以軟料的物理特性來說,de-string 不是沒用,但產生效果的時間長,因此抽的距離可以頂多1~2mm。速度也不宜太快,太頻繁。還是要以避免擠料輪堵塞為優先。

7. 軟料雖軟,但厚度大於1mm 之後,只要散熱得宜,仍有相當的強度。因此,小距離的 wipe 應該是可以的。另外,infill 的比例也不用太高。

結論,使用軟料,我會以穩定的進料控制會最優先考量,測出理想的供料速度後,再依它的容錯空間和物件複雜度去設定參數,然後正式列印。

另外,會考慮在brim 之後就全程全出力降溫,以較佳的強度和穩定的收縮量來達到一致的輸出。避免因為尺寸的差異或結構造成列印風險。

最後,因為材料因素,對於細長或比例差異大的物件,除非能貼在玻璃上印,不然成功率應該是很低,可以不用浪費心力嚐試了。

倒是在換料的過程中發現軟料和 PLA有一定程度的接合力,這表示以後用雙噴頭時有機會合併材料使用。但是兩者的輸出邏輯大不同,在切片程式和機台韌體中都必須有相對應的設計才能完美結合。這部份應該還要一段時日吧。

柯紀維
2015-10-04 08:22:25

意外總是發生在沒有盯著機器的時後阿...
我印比較容易翹曲的物件的時後,還是會換底板塗一下口紅膠
就算是路徑的外邊界向外擴張時發生翹曲的時後,物件也比較不容易被噴頭撞掉
比藍色膠帶穩很多,不知道對軟料的底面翹曲問題有沒有幫助

Charlie Ting
2015-10-04 11:41:14

就目前的測試,軟料在藍色膠帶的附著力似乎沒有玻璃+口紅膠好. 現階段覺得最好的固定方式是加大brim, 然後等 brim 印好後, 上方再用藍色膠帶補貼固定, 這樣是否翹曲都不會脫落了.

Kevin Chen
2015-10-04 13:39:22

Charlie大的測試分析都超詳細的,這隻軟料和藍色膠帶幾乎沒有黏著性可言,所以我大都建議使用玻璃+口紅膠再開brim,尤其有infill的狀況下材料向內收緊的力道很大,destring到也可以放心的開,其實我之前沿用prime/suck=6mm和60mm/s的回抽參數用了很久,這支材料沒有那麼怕回抽,除非短時間內超高頻率的回抽才會造成磨損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5-10-03 20:58:07

[分享 - 軟料攻略]

軟料是一種駕馭難度相對高的材料,主要的問題在於彈性。它相較於PLA而言實在很軟,因此在遠端進料的系統來說,就產生很多變數。

例如進料系統、導料管線的變形量、噴嘴的阻力、溫度,還有關於材料本身的彈性、黏性和熔點等。

這種種的因素產生一個現象,就是對遠端進料的 ATOM 2.0 來說,使用軟料的列印容錯率極低。白話講,就是一點點參數沒設好、列印過程不夠穩定,就準備GG。

但真的無法駕馭嗎?應該也不致於。只是限制多一點,然後觀念要修正,操控的項目要改。

目前正以 0.1mm 的層厚在印一尊 10 公分的摩艾,只是當初給的料不知道是否足夠,就聽天由命了。

基本的參數如下:
溫度 240 度,速度 18mm/s,層厚 0.1mm,infill 10%,不回抽,風扇70%(含導板),Flow tweak 1.05,Z-lift 0.1mm。
目前輸出的外觀看來跟 PLA 幾乎一致。

從參數上來看,差異不算大,就是溫度高一些。(不然很容易GG)

實務上,最大的風險在於擠料輪。因為一旦你的設定值造成線料供應過多時,軟料會漸漸在擠料輪這邊變形、捲曲、堵塞,然後宣告失敗。

在一般的 PLA 或 ABS 線料時,當供應過多時你頂多聽到卡卡卡的聲音,但是線材不會捲曲。但用軟料時,這卻是最大的風險。

原本我試著從 Flow Tweak 去修正,但發現還是沒用,太難捉準了。

後來我發現駕馭軟料的唯一攻略,就是利用成也彈性、敗也彈性的特性。從擠料輪去找到修正的方向,然後在列印初期找出節奏,設定機器,完成列印。這樣子,就很有可能讓你使用軟料如履平地。

攻略:

1. 列印時將 Brim 設大一點,例如 10mm。
2. 列印初期,定時去檢查擠料輪是否有線料累積的現象。這裡要講仔細點。首先,右手輕推著軟料,然後左手把擠料輪的加壓臂鬆開,注意線料是否有往後彈回一定的長度。通常這長度最好在1~5mm之間,如果再長,那你的列印風險就非常高了。
3. 當發現回彈的長度過長時,從 LCD 螢幕→ Control → Motion → ESteps/mm,把它從 200 往上加,目前我是加到 225 左右。這個動作的原理我沒有仔細研究 Marlin,直覺上等於減緩供料。因為每推一mm要的步數變多了。(若不是這樣請糾正)
4. 然後再定時檢查幾次這個回彈量,當長度幾乎固定後,你的列印就會很穩定,不容易失敗了。

原理推測:

對於軟料這種特性,它其實軟硬不吃,你硬擠,它就捲曲然後塞給你看。你慢慢送,也是搞死自己而已,印個小東西要跑老半天,何必咧?

所以,最好的模式就是利用它的彈性給它一定的壓力。但這裡很難用切片軟體的速度或供料量來控制。因此,直接以擠料輪鬆開後的回彈長度來判斷,回彈長度固定,代表噴嘴內的線料供應穩定,熔融和出料的速度就會穩定。回彈的長度太長,代表供料過多,所以以增加擠料馬達的步進數來降低。回彈的長度太短(不回彈),那就要看表面是否有破洞,才能判斷是否供料不足,然後以減少步進數來增加流量了。

以上觀察和操控方式,歡迎手上有軟料的試看看囉。

Clarence Lee
2015-10-03 21:01:54

E steps/mm 的理解在我看來應該是顛倒了??
軟料基本上擠出齒前後用ptfe包夾最有效...
這次這sample其實算相對好駕馭的了...

Charlie Ting
2015-10-03 21:03:47

但實務上我這樣調是可行的。E steps 增加,供料就減少了。

Clarence Lee
2015-10-03 21:17:22

總覺得怪怪的...

Charlie Ting
2015-10-03 21:22:15

原本的軟體設定下,造成擠料輪那邊開始累積,推論是線料沒熔出那麼多,所以擠在那裡。鬆開後,增加 E Steps/mm,再過一段時間,累積的現象消除或減緩。
假設噴嘴的輸出速率相當,那表示線料捲入的速度變慢了。
我不清楚 Marlin 那邊是怎麼算的,也不知道切片軟體是給什麼參數控制進料馬達。只能說它有用...

麥麥
2015-10-03 21:32:21

專業的見解

李穆
2015-10-03 21:52:38

我目前嘗試在關閉回抽設定的前提之下,用旋鈕控制列印速度%,藉著噴頭口最大出料速度與列印進料速度的平衡,達成類似的實作效果 (不過料快沒了.......)

Charlie Ting
2015-10-03 21:56:48

李穆 我也有用旋鈕控制,的確可行。但我希望是提高速度,而非降低速度。因為軟料的輸出實在是偏慢....

李穆
2015-10-03 22:02:15

(補充:我其實也是設法在找最大進料速度) 不過談到軟料輸出速度要快,我想遲早會遇到 Clarence Lee 說的進料機構修改問題,畢竟料是軟的,用加壓擠入就會面臨無支撐柱體受力挫屈以及柏松比造成的漲寬問題,加壓到某個程度後,甚至料徑可能大於1.75mm而完全阻塞在進料管內。目前的噴頭內襯在230度開始就會軟化,此時捉高噴頭內的溫度及壓力造成的不確定因素,也很難完全控制好,如果能改成全金屬噴頭並提高列印溫度,也就有機會再進一步突破目前的限制。在極限狀態下的不穩定性,往往需要隨時監控以防意外的發生,我的目標設定在找到穩定的參數,能讓大部分的列印件都穩定的完成列印。

Charlie Ting
2015-10-03 22:04:43

Clarence Lee 按這文件說法,增加 E steps 或許可以想像成換了一個比較小的進料輪。但事實上沒換,所以實際送料量減少了。

Charlie Ting
2015-10-03 22:09:15

李穆 我向來站在實務派立場看事情,所以我會先看有什麼指標跟列印成敗最有關,然後再看怎麼控制這個指標最精準。以目前的軟料在 ATOM 2.0 來看,擠料輪的累積線長是最關鍵的,調速度或 E steps 都能控制,也有足夠的反應時間。但我會傾向 E steps,然後速度以增加為優先。這樣就表示能在目前的 ATOM 2.0 現有架構下把軟料輸出推到極限。

Clarence Lee
2015-10-03 22:21:13

Charlie Ting 實務一點量一下不過噴頭E擠出100mm拿卡尺量
比較調整Esteps/mm前後就知道影響了

Charlie Ting
2015-10-03 22:23:19

我的軟料都這樣塞的....

李穆
2015-10-03 22:25:26

讓我想起以前學無側撐柱的挫屈行為.......

李穆
2015-10-03 22:52:14

Estep 200

李穆
2015-10-03 22:52:52

指令G92 E0後拍G1 E10

李穆
2015-10-03 22:53:32

出料10mm

李穆
2015-10-03 22:54:07

改Estep 100

李穆
2015-10-03 22:56:57

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出料還是10mm!!!!!

Clarence Lee
2015-10-03 22:58:10

怪怪的.. 改一改有案確定吧?
M503看一下... 可能 runtime改沒有影響到?
但你如果save, reset後應該確定會有變化才對

李穆
2015-10-03 23:07:02

發現是要用pronterface下M92 E100後再下G1 E10才會不同,機器的面板操作不聽話......,測試結果出料量是5mm

Chien Lin
2015-10-04 01:09:20

我也這樣塞過

Charlie Ting
2015-10-04 03:11:08

並非答案,但可參考
planner.cpp 裡
block->steps_e = labs(target[E_AXIS]-position[E_AXIS]);
block->steps_e *= extrudemultiply;
block->steps_e /= 100;
block->step_event_count = max(block->steps_x, max(block->steps_y, max(block->steps_z, block->steps_e)));

這段 code 是每個行進指令中算到最後用來配置運作參數的一部份。我之所以說從實務測試時指令有效但未實際驗證過 Marlin 和切片軟體的邏輯,也沒有用pronterface去試,原因就像上面的最後一行指令,程式運作時是把 X,Y,Z,E 當成四軸在看的,然後這四個變數會交互參考取其最大公約數。

這時候,只用單一指令去推動擠料馬達會準嗎?有參考價值嗎?我深感懷疑。而我考量的是,難不成我為了試一個軟料的參數和調教方式,就得先把整個 Marlin 爬過,再把整個機台的邏輯弄清楚,這樣會不會太費事了?

對於這個現象,其實有很簡單的作法,不論你用什麼料,都可以先按自己的經驗把軟體設定好,讓它正常印。然後,手動去把 E Steps/mm 減少一半(變100),看有什麼反應,然後再把改多加一半(變300),看有什麼反應。

如果沒反應,那表示這個參數可能是independent variable,可以忽略。反之,如果有反應,就可能是dependent variable,再看是正相關或負相關去作微調即可。

有心的可以仔細研究每個動作究竟怎麼計算、切割、分配、排程,然後同步運作。我只要玩得動就好,這些細節我知道它會作、有作,但其實我並不想了解太多。

李穆
2015-10-04 10:19:33

剛才測試,在列印進行中更改Estep,擠料馬達會作一段意義不明的回抽,然後開始以設定的step擠料

Charlie Ting
2015-10-04 10:25:00

那供料有沒有不同?
或者調整數字有沒有刻意放大以確認它的趨勢走向?

我是有在進料馬達的軸上加裝一個旋鈕, 在軟料的列印過程中關回抽, 所以我並沒有留意到什麼回抽的動作. 單純是設定前後會定期檢查是否有線料累積和其長度變化.

李穆
2015-10-04 10:33:50

目前看起來意義不明的回抽後,擠出速度跟step數值成正比,設成100線寬會變細,設成250會變粗,這是用PLA測試的結果

Charlie Ting
2015-10-04 10:41:47

如果這樣, 我會解讀成當改成250時,因為XYZ的移動速度下降(為了讓XYZE同步), 所以線寬變粗.因此, 在軟料的狀態下, 等同於放慢供料的速度.(因為對料的需求下降)
這點, 可能要從小物件的實際列印時間來測.

而用這個參數來調, 比調整速度的方式有更好的地方, 是它的影響有可能較單純. 只著重在 XYZE 的同步速率.

Kevin Chen
2015-10-04 20:41:04

嗯~ptfe包夾是對付軟料的專門對策,國外有品牌機台Lulzbot推出軟料專用擠出機構就是用這個方式讓軟料無處跑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5-09-25 09:47:04

[Next step?]

這二天研究了一下官方的 burner 程式, 其實主要是從 printrun 發展來的, 裡面有不少其他東西的內容.

然後也試著把自己畫的那個介面跟機器串起來, 然後傳指令給 ATOM.

目前主要兩個問題:

1. 自己弄的這個, 暫時是走 web-based 模式, 是能夠傳指令控制機器, 但畢竟是 stateless 的架構, 很多事不方便作. 最終不論是 py2exe 或 php2exe , 都是要封裝起來才行.

2. 這個問題比較麻煩, 究竟要用 php 寫, 還是臨時學一下 python, 把有需要的地方改一改, 其他跳過. 很兩難. 因為 python 在很多硬體上的應用性似乎有後起之秀的感覺. 比 C 跟 Java 要簡潔許多. 相較之下, php 還是偏重在 web.

3. 在思考這個工具程式的同時, 我也在想 IoT 和 Maker 風潮的事. 這些工具讓人們有機會作更多創意發想. 它是架構在 Open source 的軟硬體才能讓大家易於接觸. 但是似乎在程式、經驗、材料、作品的部份, 就越來越封閉. 然後有點閉門造車的感覺.

這是我想搞控制程式的原因之一. 因為從程式的設置和成果中可以找到很多可行的操作模式, 這些模式會有合適的參數和材料搭配, 累積起來之後, 以後只要選好材料和成功的參數, 套入自己的圖案或設計, 就能作出東西. 而不是辛辛苦苦搞好圖案後, 還得試個半天.

這樣的經驗加乘好像能創造更有影響力的機制?
不過事情越來越多了, 只能先挑重點試試.

MoMo Yang
2015-09-25 10:07:07

問題1 可以用Session來存, 也可以用Url參數來傳遞

Mickey Chuang
2015-09-25 10:15:20

可以推薦試試 Raspberry Pi + QT 來做, 我在 RPI2 上玩 QT 一陣子了, 不錯用


原文網址 Wei-Chun Chang
2015-09-24 17:03:50

經過兩天雷射套件的驚喜與折騰.....發現幾個很無奈的地方.看來要想辦法改善
1.雷射動作時...在密閉的小空間(3坪大小)..單單印個測試檔案,能目視到整間都有些微煙霧繚繞(素材:牛皮紙),當初買是要來雕皮革!
看到有先進已經在想排煙套件,看來這問題應該很快就能解決!
2.一開啟電源.列印頭風扇與雷射頭散熱風扇同期運轉,聲音不小,雖說風扇是半耗材品,當列印或雷雕時,另一半總是閒置,但風扇卻依然運轉..等於是使用壽命只有一半!
我想到是電力供應分開,為雷雕做個獨立開關,但我不是本科,機器控制板是連在一起,列印運轉時,雷雕電路板,不通電,這樣會影響機器嗎?(感覺很像行不通,分開通電,主板已開機,要用再開雷雕電力,控制程式應該無法偵測吧?自己推斷..哈!)
3.列印頭與雷雕頭,更換時.滿手沾的都是潤滑液,而且有發生更換時,不小心轉碰到微動螺絲,導致G29時刮板(才剛貼新的小藍~~~~)
這問題暫只有衛生紙能解決............

晚上挑戰..皮雕.........

Odinson Thor
2015-09-24 17:09:30

球頭下方的平台附近很容易累積潤滑油,

應該要設計一個「阻油槽」才對,

不然整個平台下方都有從球頭流下來的油....

Charlie Ting
2015-09-24 17:14:42

1. 建議在三柱中間貼 A4 字,然後上方把廢氣往外打,不然很臭。長期來看勢必要作保護罩和排風裝置,省不了的。

2. 有個 extension board 的概念,但目前還沒實作。可以簡單控制模組供電,甚至由 Marlin 判定切換。這部份之前有跟原廠建議過,不知道他們有沒有排計劃實行。

3. 你該印一顆這個裝在螺絲上,容易調整和判斷是否偏移。 http://www.thingiverse.com/thing:955600

Good luck~

陳明谷
2015-09-24 17:24:50

買個三段開關
最左邊接雷射電源紅線
中間接到主板電源紅線
最右邊接到列印頭紅線
要用哪個就切哪個

Wei-Chun Chang
2015-09-24 17:28:40

Charlie Ting 一直有在Follow你的作品,所以微動螺絲旋鈕這個當然沒錯過...也因為太好轉了,更換噴頭時很容易動到.哈!後來都很小心,不去碰它!

Charlie Ting
2015-09-24 17:32:56

那就是留意一下調好後的數字,印之前瞄一下囉。至少不會像原本螺絲一樣搞不清楚就比較不會出狀況。

Wei-Chun Chang
2015-09-24 17:34:27

料件取得容易,光華附近上班,一堆電料行.立馬去買!簡單焊接接線,我還行!

Wei-Chun Chang
2015-09-24 17:40:04

每次潤滑,都只沾一點點,否則沒多久......唉!衛生紙伺候開始!

陳明谷
2015-09-24 17:53:38

然後印個盒子鎖在鋁擠上!!

陳順得
2015-09-24 21:34:36

目前我是獨立兩個電源供應器,24v&12v, 12v單純供電給雷射風扇跟雷射頭,需要切換成雷射的時候再送12v的電,比較麻煩的就是如果不喜歡噴頭風扇也跟著轉,那就是要獨立一個開關,或是直接拔掉風扇的電線

Charlie Ting
2015-09-24 21:41:02

其實有個比較簡單的作法,但是配線的方式要改。
也就是把機板上的輸出轉接到擴充板上,這個擴充板針對不同的電壓跟功率分成不同輸出,但你會發現他們是共地的。所以只要用一個好一點的 relay 把這個共地切掉,那麼那個模組就全部停電了。

而剩下共地有導通的那個模組才能維持運作。這樣的作法改機也不用拆機板,而且配線簡單。

陳順得
2015-09-24 21:46:30

要改的其實還是散熱風扇,因為我主機板也有一個在吹,是跟噴頭上的連動,也就是跟大電一起。

現在想要讓單獨噴頭的風扇在雷射模式下完全停止。

其實工程不小,因為我除了雷射頭以外的風扇都有用降壓板,除非弄一個麵包版做整合,不然根本弄不起來…


原文網址 Chun-chi Chung
2015-09-24 10:30:40

剛開機要印但是發現LCD 無法顯示不知道各位先進有什麼建議
ps:有參考使用手冊去拔除不盡馬達控制器但是還是不行

Clarence Lee
2015-09-24 10:32:39

應該主板掛點了;p 12v->5v or 5v->3.3v大概轉不出來...? usb還有反應嗎?

王家豪
2015-09-24 10:34:47

看L1 有沒有燒掉

Chun-chi Chung
2015-09-24 10:38:08

要晚上回去試看看 謝了


原文網址 陳順得
2015-09-22 00:34:35

想請教一下,我看說明書,雷射的控制點是用X軸的ENDSTOP, 那原本的X軸ENDSTOP要擺哪呢@@?

==========================
改用AZSMZ主板的人要裝雷射套件可以看這邊~

Coby Huang
2015-09-22 08:56:42

請問電路板是一代還是二代

陳順得
2015-09-22 08:57:14

其實都不是

Coby Huang
2015-09-22 08:58:24

那⋯

陳順得
2015-09-22 09:02:21

像RAMPS1. 4, XYZ的endstop是跳著接,由上往下分別是135的點, 那現在說明書表示要接在最上面,也就是x軸,那原本的x軸要放哪是握主要的問題

陳順得
2015-09-22 09:03:35

還是其實是插在x軸下方閒置的那組,而說明書是刊誤

陳順得
2015-09-22 22:07:00

Azsmz改套,進度10%

一送電就亮了…

陳順得
2015-09-23 11:31:49

P3_25只是蜂鳴器,這樣改應該有機會,P3_26是click button
-------------------------
無法,拿去用在SD卡讀取了~

Clarence Lee
2015-09-23 12:02:18

巡一下你的config 我看1.23應該沒有東西在用

陳順得
2015-09-23 12:23:43

阿,我下載到azsmz2.0的pinout了...

檢查過後,1.23真的沒在用...


 

全不選 發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