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D列印服務
  • #maker+t=market
  • COSPLAY 3D 建模
  • 1
  • 2
  • 3

ATOM 3D Printer Group 造訪社團 » 控制

原文網址 昭堂張
2015-09-20 17:19:16

[規格請教] 最近看到大家在討論調整側風扇的轉速,可是我記得ATOM的機板硬體是不支援PWM控制的?! 我的機器是ATOM 1.99,請問確定有支援PWM控制風速嗎?

Clarence Lee
2015-09-20 17:40:37

昭堂張
2015-09-20 23:01:40

之前透過面版控制沒反應。剛剛用M106 S<0~255>有反應了。且數值大小風速有差異。但不幸的是多測了幾次後發現在低速時,同樣的值有時會動,有時不會,而且range還蠻大的(30以下不準)..... 看來我要把風扇換成原廠後來補上的新品了...... 謝謝李大,還在想要怎樣不讓噴頭怱冷怱熱,現在又多了一個參數可以調了..

Clarence Lee
2015-09-20 23:03:55

正常..過低轉不起來啊...
起轉通常大概要S128以上比較保險...

昭堂張
2015-09-20 23:09:25

哦?! 那我就不用拆風扇囉?! 我打算用Slic3r設"always on"+"auto speed". 請問有建議的值嗎?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5-09-19 18:34:02

[喜歡那一個?]

Dithering 是將圖改為雜點方式呈現, 每個雜點不再細分功率, 打出黑點組成畫面.

灰階輸出是將每個點轉為灰階, 藉以控制雷射功率輸出, 打出深淺不同的斑點以組成畫面.

那一種比較好呢?

林祐德
2015-09-19 18:38:03

自行開發的 +1

Vincent LM Yeh
2015-09-19 18:40:38

自行開發最優

李穆
2015-09-19 18:41:29

自行開發的一票

曾荐宏
2015-09-19 18:41:59

自行開發的 +1

Roy Lo
2015-09-19 19:08:23

自行開發 +1

鐘世宇
2015-09-19 19:51:00

自行開發 +1

劉建良
2015-09-19 20:18:47

自行開發 +1

李英任
2015-09-19 21:31:19

自行開發 +1

Jason Ou
2015-09-19 21:37:04

自行開發的 +1

Charlie Ting
2015-09-19 22:38:47

灰階印在厚紙板上的感覺.....看來材料的溫度反應是關鍵.

林祐德
2015-09-19 22:40:26

yes~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5-09-13 03:15:46

[雷射電控封裝前留影]

為了更輕鬆切換雷射模組和3D列印,終究必須把它模組化,所以花了些時間找電路和零件。本來想說沒幾個零件就不洗板子了,結果沒想到幾個電路的配線走位大不同,拉來牽去的,搞很久。

還好腦子還算清楚,沒配錯線路,一切測試正常。

不知道官方的雷射模組什麼時候會出,最近看到很多人都推出了,連老外都來打廣告。

不過在實際整合的過程中我發現一些小問題,也試著解決它,像是:

硬體:
1. 最佳驅動電壓(針對不同雷射元件)
2. 驅動功率顯示
3. 最大功率設定(30階,PIN)
4. 輸出功率修正(旋鈕式)
5. 與機台共用電源

軟體:
1. Image to Gcode generator

韌體:
1. 支援 ON/OFF 控制(功率由控制器調整)
2. 支援 PWM 控制(控制器設定功率區間,由 PWM mapping 驅動)
3. 支援 PULSE 驅動(以針點式燒擊定點,可指定功率及燒擊時間)

結語:
雷射這東西整合不難,但使用上的細節可能不比 3D 列印少,不同的材質、不同的燒法、功率的校正....問題不少。

但我似乎看不出來現有的雷射模組在這些細節有作了多少著墨。也不知道正規的雷射機台在這些地點是怎麼處理的。不知道有沒有人能分享一下訊息~~~

等這控制器封裝完成後,往後我應該會比較著墨在軟體或網站服務的開發,這樣才能把它的效益發揮到最大。

Sop Huan
2015-09-13 03:37:08

洗板找我!!

Rick Yang
2015-09-13 07:24:08

您手上的若是TO9(9mm)封裝,我大概有跟這顆laser diode奮戰好幾年的經驗,以下分享給你參考
其實有一個因素可能要很的重視, 就是"溫度"
溫度於雷射的電光轉換效率影響很大,建監控散熱鰭片溫度,由致冷晶片或是風扇來穩定溫度

以前是這樣驅動,以PWM訊號積分成電壓給DRIVER BOARD,DRIVER BOARD依照電壓給出對應電流驅動laser
所以基本上由電流來控制其輸出,電壓給夠就行

若要量測光功率,一顆detector隨便也要十萬,一般使用者大概是沒辦法用這個方法,以前也是只有要做精準實驗時才會動用detector,平常大概就是監控電流與溫度

以上是laser diode使用的經驗
目前工作接觸的千萬等級laser加工機又是不同的做法,有空再聊了

Charlie Ting
2015-09-13 08:56:15

感謝分享~^_^

目前作法是鰭片夠大、強制氣冷,避掉溫度的影響,這點在驅動電路也是一樣作法,因為這裡的溫度影響電流更明顯。

我倒是省了 PWM 積分這段,直接給週期方波。因為好像效果沒什麼差別,而我覺得在雷雕時方波能有更多用法。

換了供電板後比原本用電源供應器更好,可以直接設定合適的驅動電壓,再用訊號設定電流,供電的控制可謂隨心所欲。所以實際打出的功率為何,就沒那麼在意了,打算以實際的切割、雕刻能力來建立資料庫或作印前校正即可。

陳明谷
2015-09-17 20:46:53

Huang Lin-Chieh 你的moq是多少?

Sop Huan
2015-09-17 21:35:11

10pcs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5-09-11 16:13:09

[雷切電控]

終於找到合適控制功率方式以及小型的數位錶頭。

再來好像可以找個降壓電路,就可以把整個電源跟 ATOM 2.0 共用,就可以來輸出個外殻打包起來了.....

PS. 也順便寫了一個照片轉雷雕 gcode 的程式......XD。不過覺得要把一些參數視覺化,會比較有實用性。還有,不知道有沒有 serial over IP 的技術或元件,這樣搞不好可以作成遠端列印。(實不實用不要管,只是想想而已)

紀慶和
2015-09-11 16:15:56

目前是想要利用 樹梅派 當作Server
然後架設Web 來控制設備之類的
可是礙於時間 一直沒空研究
但最近等把Atom搬家之後 因該會來試試看

Clarence Lee
2015-09-11 16:16:39

最快就是octoprint 裝了就跑...

紀慶和
2015-09-11 16:18:04

恩恩 有人試過用在ATOM上了嗎?
但還是想自己動手來看看

Charlie Ting
2015-09-11 16:29:45

現在還有一個 AstroPrint,但我覺得它可能會有智財問題。不適合專業組織用。

Rick Yang
2015-09-11 16:30:37

Octoprint裝好,網頁介面和camera也一併搞定了

Clarence Lee
2015-09-11 16:34:05

我是Astroprint 不過幾乎沒在用.. XD

Rick Yang
2015-09-11 16:35:49

我Octoprint 玩ㄧ陣子,現在也都沒在用了

Clarence Lee
2015-09-11 16:43:59

習慣Pronterface控制, gcode透過wifi走http傳Toshiba FlashAIR
如果是有ethernet介面的smoothieware
之前就是直接走另一個ip的http介面
類似pronterface直接操控
疑..又歪樓

Clarence Lee
2015-09-11 16:44:56

話說我也有幾個那種電壓電流表, 偶而拿來看看運作中的狀態

Charlie Ting
2015-09-11 16:54:28

雷射要監控出力,所以不裝不行。

MoMo Yang
2015-09-11 17:23:56

我試過octoprint用在atom上還不錯,但是因為我只需要傳檔跟啟動列印,不想浪費一塊樹梅派,後來我改用esp8266來控制,這樣也可以上傳檔案和呼叫列印的命令,但是超便宜的

Clarence Lee
2015-09-11 17:36:07

Clarence Lee 以前有一陣子用repetierhost 為主..因為想看溫度記錄

李穆
2015-09-11 17:42:41

Charlie Ting 直接用功率錶頭會不會比較容易閱讀?

Charlie Ting
2015-09-11 18:25:21

應該不會,雷射頭有它適用的電壓和電流,還有不是全區間都有加工效果,所以需要相對仔細的調校。

Shi Xinhui
2015-09-11 22:12:02

神人 請接受一拜


原文網址 沈育廷
2015-09-11 06:50:25

前幾天因為L1燒掉 面板無法顯示 但我將其做成短路後 面板正常顯示
但是 溫度控制卻出現「err:mintemp」
然後我就用電錶測試了熱敏電阻跟加熱陶瓷的狀況,發現 熱敏電阻測量數值為1000K(2000a) 並非官方的100K,試問前輩 可能狀況為那些??我不太會用電錶其實。

沈育廷
2015-09-11 06:51:50

也懷疑是溫度控制不穩導致常常卡料在裡面跟出料不順

Clarence Lee
2015-09-11 08:00:29

L1燒,可能有地方短路。最好仔細檢查,看噴頭那邊。這熱敏反要換了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5-09-07 10:38:15

[雷切同步問題 - 已解決]

昨天問的問題,今天花多一點時間跟 Marlin 搏感情,就解決了。

這是成果照.....看來雷射驅動的時間差可以忽略。

另外,也找出了只用電晶體控制雷射出力的最簡單迴路。

不過,又另外碰到一個問題了,就是散熱片不能共用,這是那招啊!!!(因為雷射的外殼是接地,但電晶體的散熱是接 C 極,看來我要換成散熱是接 E 極的電晶體?)

Stanley Chen
2015-09-07 10:42:39

套件何時要推出呢(敲碗)?

Charlie Ting
2015-09-07 10:45:48

再來要測試燒繪的應用,希望能燒出二維的圖案。
然後還要找出最簡單的程式操作模式,目前這塊搞得太複雜了。

姜智勻
2015-09-07 11:03:55

真的太厲害了!!

Rick Yang
2015-09-07 11:14:38

請教同步問題確實是與marlin預載G code有關嗎?

Charlie Ting
2015-09-07 11:22:24

的確是跟 g code 的讀取跟執行有關,但算不算預載,這定義可能有爭議。總之,Marlin 裡有指令是把前面的行程走完,然後再作後續動作的。因此,開關雷射前就是先執行這指令,確認行程都走完了再開關雷射,就OK了。

Charlie Ting
2015-09-07 11:26:43

至於能否水晶內雕刻嘛,我不確定。但這有幾點要先釐清,
1. 多少功率才能達到水晶相變化所需的溫度。
2. 據我了解,水晶內雕是利用兩軸或以上的雷射,同時定位去打內部的某個點,第一是增加雷射功率,第二是方便定位。

等這套模組弄完,有打算買 6W 的雷射來用,但我想 6W 對於透明物的加工還是頗吃力才對。

Jia-Chang Wang
2015-09-07 11:40:21

水晶內雕: 1. 波長 2. 大束角聚焦

林祐德
2015-09-07 11:47:49

Ting大,建議在下標購入前先問問賣家功率,和想要做的事。除非賣家不專業~XD 6W使用要小心了,再加個瀘光對眼晴也好一些。 安全第一。 :)

Charlie Ting
2015-09-07 12:05:21

那賣家是ok的,防護系統也在規則中

劉建良
2015-09-07 12:43:43

有種層級的專家在社團上小職回什麼都冒冷汗,感謝分享!

Antony Hus
2015-09-07 22:21:02

ATOM第一版可以用嗎

Odinson Thor
2015-09-07 23:19:26

感覺很像是在Debug程式

Charlie Ting
2015-09-07 23:35:08

Ti Hi 我不清楚 ATOM 1.0 的程式和硬體差異,目前只有小改 Marlin 的設定和改寫一點點程式(加一點東西),硬體部份只用到一個 PIN 腳作 PWM 輸出。現在正在測燒繪圖片的功能,這部份需要出力校正,還在找比較簡便的控制操作方式。

Charlie Ting
2015-09-07 23:36:21

不算 debug 啦,是沿用現有的架構組裝出自己要的功能,所以只是把 Marlin 原有的程式用上而已。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5-09-06 14:39:18

[Problem solved!] [雷射新手 =_=]

沒想到雷射的整合細節不少,對於只有玩玩雷射筆經驗的我,有很多事並不清楚......所以想請教有玩過雷切機台的同好們,會傾向往那些角度去切入或解決。

附圖這張大家很熟的測試內容,一樣被我拿來測雷切的功能,同時,我也改了 Marlin 讓它支援 M03 / M05 的功能,然後把訊號接出來控制雷射元件。(其實現在的官方版本就有了)

但印出來後,可以很明顯發現在每個字(路徑)的開頭會有一段細線;然後每個路徑的尾頭都缺一角。

我原本以為這是 M03 / M05 指令放的位置不對造成的;也曾懷疑是不是繼電器的作動速度不夠快。但從這張圖來看,似乎排除是這個問題,或者說我的切割速度沒有快到讓這問題浮出枱面。

現在我在猜的可能性是:

1. Marlin 的 command processor 設計方式可能有預載指令的狀況,而這個指令丟給控制步進的程序後,它就去執行 M03/M05 然後變更腳位訊號。這兩個動作一個會有時間差,一個沒有時間差。所以這中間造成 time shift 的問題。

2. M03/M05 的指令放錯位置?!

3. 這類問題我想會普遍出現在多軸系統裡,那麼多數人會選擇在那裡解決這個問題?例如,把雷射視為進料馬達?或者,由程式去修正,也就是不用 SD 卡方式列印,改採程式傳值方式,M03 → 路徑跑完 → M05 → 移動 → M03 .....跳過系統同步及時間差的問題?

順帶一提:

兩種控制方式中,電晶體版本的出力似乎略小,是因為電晶體有壓降問題,而繼電器沒有。但目前打算用適合的電晶體來試作功率調整或者採用 PWM 方式出力。

楊小隆
2015-09-06 16:20:50

我沒玩過雷射,不太清楚雷射的過程
但是從照片來猜看看

A想法--
雷射頭移動的順序如果是1→2→3→4→5→6→7

●沒有完全切斷
雷射頭移動到4雷射光開始加強,但是雷射光的強度還不夠強,
直到5的時候才留下痕跡

問題:4→5怎麼沒有老鼠尾巴??

●老鼠尾巴
當雷射頭移動到2時已經完成切割動作,雷射頭準備移動到4
但是雷射光強度還在減弱中,所以在2→4的過程中留下2~3的老鼠尾巴

問題:老鼠尾巴看起來很均勻,看不出"漸縮、淡出"的現象

~~~~

B想法--
雷射頭移動的順序如果是7→6→5→4→3→2→1

●老鼠尾巴
雷射頭從5→2的過程中,在5的時候開始加強雷射光的強度,
在3的時候雷射光已經強大到可以留下痕跡

問題:老鼠尾巴看起來很均勻,看不出"漸縮、淡出"的現象

●沒有完全切斷
在B想法我找不到理由.....

以上的想法都是建立在 "雷射光強度調整要有時間" 的基礎下,
如果雷射光強度調整不需要時間則以上所有論點皆失效...

Charlie Ting
2015-09-06 16:37:15

謝謝你的答覆,是走B路線。
雷射光的推動的確要一點時間,但算是相當短,改天或許我可以用不同的圖案來測這數據。
但雷射的加工成果變數很多,像是你看到的粗細,可能對焦是一個問題(這紙板沒有很平,而雷射光的景深其實蠻淺的),還有以電晶體來控制時,電晶體的散熱狀況會影響出力(因為越熱電流越大)。

目前算是在測各種可能的狀況,然後才知道最終的組成怎麼搭最合適。

Roy Lo
2015-09-06 19:45:05

雷射出口加 shutter 呢?

Rickey Yang
2015-09-06 20:47:43

有示波器的話可以來檢查是不是硬體不同步

陳明谷
2015-09-07 09:54:39

有C在輸出迴路上?

Charlie Ting
2015-09-07 09:58:44

問題解決了,Marlin 裡加個指令就好了。

Eredh Ereb
2015-09-07 12:33:36

哦?可以請問是什麼神奇的指令嗎?


原文網址 林文和
2015-08-24 21:33:20

請教一個問題,大家會用定時開關設定關機時間嗎?這樣直接關總電源,控制板容易壞嗎?不然噴頭風扇風切聲很大,就算印好了還是一直轉,很吵。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5-08-17 18:14:58

[殘念之 ATOM 割紙機 初體驗]

一樣的概念,換個夾具,換個工具,就變成另外一種機器了。所以今天拿手上的 Brother 出的 Scan&Cut 割紙機的刀子來玩。

這東西的原理也很簡單,就是一支很鋒利,硬度很夠的刀,帶有一點點的偏心,然後用很滑順的承軸去支撐它。當高度下降後,刀子先刺破紙(或布)然後拉動它時,刀片會因為偏心而產生一個力矩讓它自動導正進行切割。

所以缺點是它無法切很精細的軌跡。

還有,材料的固定向來是決定它的成敗的關鍵之一。所以 Brother 在這部份的設計算是還不錯的,只是它的掃瞄、辨識功能不是很精準。也不支援 SVG 或 gcode 格式。所以才有想把它轉移到 ATOM 上。

不過,從第一次試割的結果來看,有幾個小地方要注意:

1. 尾刀延伸。跟雷切的狀況一樣,刀子下去是一個梯度的,所以最末端如果沒有向前延伸,就會無法完全割斷。這部份 KISSlicer 不支援相關語法,只好自己寫程式補尾刀。

2. 起始刀的角度無法確定,所以筆劃無法過於精準。

3. 人工改 gcode 難免會漏勾,切割就出問題。所以這部份還是一樣得寫程式自動補語法。主要也是 z-lift 的問題。

這個應用感覺比雕刻機實用些,因為速度算合理,而且掌握度高,風險也低。不過刀子本身的問題無法克服。除非在刀具上加裝控制角度的磁矩,然後用程式去算每個起始點的最佳角度,在下刀前預先轉向,不然精度就是這樣了。

倒是,其實 Brother 這個刀具對 3D 愛好者的實作難度並不高,可以自己畫刀子的夾具、軸承和施壓機構。然後到文具行買專門用來作紙雕的30度刀片即可。不過在設計上要預留偏心的設定,不然會是場災難。

劉建良
2015-08-17 18:17:31

牛B

林宇辰
2015-08-17 18:24:07

再度跪了...

Charlie Ting
2015-08-17 18:33:41

再來好像沒什麼可裝的了,看來得上網買個雷射頭回來試試.....XD
還是出門會踢到箱子呢?

蓋曄
2015-08-17 18:53:19

寫毛筆字好了~

曾俊維
2015-08-17 19:05:31

這個用雷射因該會好很多

Shi Xinhui
2015-08-17 19:21:56

3d掃描就靠神大您了

HaoYang Cheng
2015-08-17 19:56:25

寫毛筆字不錯耶

Rickey Yang
2015-08-17 21:00:48

3次元量測

Charlie Ting
2015-08-17 21:04:38

Rickey Yang 有什麼推薦的 sensor 嗎?

戴士偉
2015-08-17 21:11:45

Mark Chen 快去改裝 ATOM+ 裝把西瓜刀, 表演切西瓜了阿!!!

Mark Chen
2015-08-17 21:17:33

你要我表演插指縫嗎?

Charlie Ting
2015-08-17 21:33:56

來翻翻不要的燒錄機好了.....

Clarence Lee
2015-08-17 23:46:24

Harry Cayne
2015-08-18 03:05:37

very impressive, can you share the program you used for the gcode? thanks

Charlie Ting
2015-08-18 03:55:34

Harry Cayne 1. Generate a thin STL pattern file. (Or scan --> SVG --> STL)
2. Change KISSlicer settings. (Assume you have a very tiny nozzle)
3. Create a hollow path and save it.
4. Open it with text editor, and remove all Ex.xxxxx codes, remove all Destring/Wipe codes, replace all Zx.xxxx with exact height you want. Add a z-lift code (ex. G1 Z20 F3000) in the end of every Perimeter loops. Save it.

(Step 4 can be done with a text process program, I think it's not so difficult to have it. And you can put this program in post-process to make all these modifications done automatically.)

Dachi Liu
2015-08-29 09:21:01

直接切有背膠的卡點西德,應該割字會很完美吧,底部放切割墊有點反彈力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5-08-16 22:13:59

[不務正業 之 ATOM 雕刻機改裝]

這篇純粹是抱著好玩的心態所作的嚐試,我的想法很簡單。ATOM 這樣的機構是現成的,換上什麼平台就可以變成什麼功能。
它究竟能作什麼,作到什麼程度,其實也不用多想。因為它就像人的手,你的手能作什麼,它就能作什麼。只要不太為難它就好。

雕刻過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ihlXx9R9jM

所以雕刻機的想法也很簡單。

我先去買了一組相對輕、轉速快的雕刻筆,然後拿一塊電路板試著去刻它。

手持的狀態下能刻之後,我就畫了一個夾具,讓它固定在 HUB 上。

然後因為它沒有辦法跑 G29,雖然可以用相同的概念移植,但我不想讓刀具去撞玻璃。(這部份可以參考 Rickey Yang 的作法,改成在某個方位作一個歸零校正點,再改 Marlin 去修正。但這部份以後再實作。)

所以校正的部份是用很白爛的逐步趨近法,反正只是測試嘛。

之後,就是一樣用 123D 畫圖,轉 STL,用 KISSlicer 切圖(這時有針對刀具的尺寸和適合的速度去改參數),產生 gcode 之後,用編輯器去替換高度值,以及很重要的一點是每個路徑跑完一定要 z-lift 到不會撞刀的高度再移動。

然後測試就結束了..... so far so good.

心得:
1. 只要你的手能作的,ATOM 都有機會代勞。

2. 不想 re-invent the wheel,所以能買現成的就買,以後就算不架在 ATOM 上也能用。重點在 integration 和 tunning。

3. 自動化和數位化不難。就是把自己作的每個動作細分,改成數據,再控制機器一步一步執行,就會達成。至於效率是另外一回事。

順帶一提,為什麼先前我要先用千分錶去測玻璃平面度,就是要知道在不用 G29 校正時的機器誤差。

對機器能有更多不同的思考切入點後,它的應用面就不會受限於原始的設定,這樣就會有無限的可能。這樣就會非常有趣~~~^O^

高北熊
2015-08-16 22:14:40

這個只能跪了

林宇辰
2015-08-16 22:18:01

太猛了!!

姜智勻
2015-08-16 22:22:20

真強。。。

Mark Chen
2015-08-16 22:23:19

戴士偉
2015-08-16 22:27:56

強大!

Mark Chen
2015-08-16 22:28:17

已預見會有一波改CNC潮

Charlie Ting
2015-08-16 22:30:14

我在想能不能自動換刀?XD

戴士偉
2015-08-16 22:30:31

只要掌握好刀尖點, 換個頭就可以側銑了, 或任意角度銑~

主要問題還是 CAM 比較麻煩

Rickey Yang
2015-08-16 22:30:42

要請Lawrence趕快備貨 平台需求大增

幼稚達
2015-08-16 22:43:45

看得我都想多買個平臺來改了

Vincent LM Yeh
2015-08-16 22:47:42

所以改成筆架就能用來畫圖當PLOTTER了!

Charlie Ting
2015-08-16 22:49:10

高北熊
2015-08-16 22:50:26

坐等官方CNC套件

葉世瑋
2015-08-16 22:59:37

ATOM改CNC實用性應該不高,皮帶驅動遇到硬一點的材料就GG了吧

Mark Chen
2015-08-16 23:04:32

樂見其成 一山還有一山硬 比不完 皮帶就用在它該有的定位就好

李穆
2015-08-16 23:26:41

我想順便請示馬克大神雷射模組能不能改功率大一點的,想來玩個雷切

Small Black
2015-08-17 00:15:57

好強喔,ATOM有無限可能了

Mars Wen
2015-08-17 01:58:37

姜智勻
2015-08-17 09:19:47

不知道有沒有切割成功的成果可以展示阿?

Charlie Ting
2015-08-17 10:05:47

照片上電路板的刻字啊,實際的還沒,因為還沒layout 電路 XD

曾俊維
2015-08-17 16:55:28

那畫圖的程式要用那一種?切片軟體呢?可以請教一下分別是用那體呢?

Charlie Ting
2015-08-17 16:58:09

暫時都是用 3D 列印用的程式啊,只是換個觀念設定來輸出合適的 gcode 而已。因為我不想改 Marlin,所以先偷懶~~XD(其實也有可能是不會改,所以抗拒動手)

曾俊維
2015-08-17 22:52:40

我的假設是只印一層,是這樣嗎?

Charlie Ting
2015-08-18 00:20:47

是的


 

全不選 發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