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D列印服務
  • COSPLAY 3D 建模
  • #maker+t=market
  • 1
  • 2
  • 3

ATOM 3D Printer Group 造訪社團 » 風扇

原文網址 陳明谷
2015-09-02 23:31:00

減法工程!修改了風扇角度…待測試效果

Hawke ChienSheng Liu
2015-09-02 23:47:53

去掉了墊片及套筒?

陳明谷
2015-09-02 23:59:28

還有
調整上蓋兩翼角度跟拋光鎖點厚度
風扇下方固定擋板多折進去一點

MoMo Yang
2015-09-03 15:50:14

效果如何

陳明谷
2015-09-03 15:52:38

口紅膠用完了


原文網址 Clarence Lee
2015-09-02 22:29:23

噴頭組裝變化。。

以前ATOM1.x的時候搭配的是JD-head
很土砲,但也很有趣,M6螺牙..變化性就是改變M6螺帽,M6墊片,棉墊片甚至散熱片等的組合. 改變螺帽,墊片,陶瓷加熱片三者個位置,數量. 可以組合出不同的蓄熱量等的變化..

2.0的頭...更精準,斷熱超好...
其實也是可以玩玩變化...
當時2.0 Beta的時候是沒有蓄熱塊的,那組合的美就是噴頭不太會積熱沾黏....

最近更放膽連散熱片都拆了, 直接用一個M6不鏽鋼螺帽壓著橡膠墊圈...

那檔風片是很土砲的模仿2.0 正式版本的 treetop蘋果汁鋁罐, 切一切夾著就上了(當然也曾經噴頭跑60mm/s左右甩到掉下來悲劇)一直用了有半年有..

那組風扇是Delta BFB03512HA, 是一起玩ATOM的元老(加持++)
幫我用烙鐵土炮削掉卡住機構的地方組上,風力充足..
也是去年底一直用到現在好久了

其實很多變化性..也就不必畫地自限..
有很多可能性可以實驗變化的...
很好玩的啊...
(好吧..去年我JD head曾經有幾個月是天天卡天天拆..鍊到陶瓷加熱片都不會鎖斷,熱敏也都完好)所以後來拆裝噴頭都老神在在...

其實這上面三顆風扇都沒有螺絲..都是束線帶綁一綁就上了...

hmm好像玩耍ATOM快一年半了...紀念一下...
去年幾乎是天天下班就摸ATOM
上班也不時想著ATOM3dp... XD

其實這配置剛想想組完正在整裝上機中...

Odinson Thor
2015-09-02 22:31:44

.........那是啤酒罐嗎?

戴士偉
2015-09-02 22:32:31

噴頭長得不太一樣...

Po Ting Liu
2015-09-02 22:35:05

就是要海尼根~

廖新弘
2015-09-02 22:38:02

那個是測試版的噴頭,只是少了聚熱塊跟散熱鰭,加熱陶瓷用白鐵螺帽固定,外面是土炮擋風鐵片,側風扇也不同規格,以上幫李SIR說明

Clarence Lee
2015-09-02 22:42:26

其實是Treetop

Clarence Lee
2015-09-02 22:42:34

裸奔了!

Clarence Lee
2015-09-02 22:42:57

老手果然重點都看到...

Po Ting Liu
2015-09-02 22:43:34

這麼清新健康壓~ XD

廖新弘
2015-09-02 22:44:47

XP

Clarence Lee
2015-09-02 22:46:11

啤酒罐都喝完就丟了... XD

廖新弘
2015-09-02 22:50:37

我正在思考側風扇的問題,如果角度再大一點,以目前風量來說,說不定可以有更好的散熱效果

Clarence Lee
2015-09-02 22:52:02

可能不是靠導風罩
就是目前的固定點要過一層轉接座幫忙變化角度...
其實一直也很想複刻一下ATOM 0.x Beta那樣子...
http://static1.squarespace.com/....../Renders1.66.jpg

廖新弘
2015-09-02 22:56:07

目前空間須配置有限,有可能要動到噴頭底座

Clarence Lee
2015-09-02 22:57:03

Clarence Lee
2015-09-02 22:59:07

可能要拆了板金件重新規劃就一片海闊天空了...

Charlie Ting
2015-09-02 23:01:42

覺得自己還很菜....才玩大概二個月XD

廖新弘
2015-09-02 23:02:15

哈,思考一下跟原廠買鈑金件回來改,或者量尺寸修改

Clarence Lee
2015-09-02 23:02:42

時間跟經驗理解不一定是正比啊..
所以不是問題啊...
行動力Charlie超快...
我都慢慢搞... ;p

Charlie Ting
2015-09-02 23:20:50

我是一陣一陣的,最近活動忙就沒什麼時間玩,只能多看多想,但無法動手。

Jeff Lin
2015-09-02 23:29:42

不過能這樣玩,2.0體質好也是個重要因素

陳孝麒
2015-09-03 11:08:37

那個微型鼓風機...要去哪買的到???

Clarence Lee
2015-09-03 11:12:02

搜尋12v鼓風機看看... 露天掏寶應該都有..實體去找電子材料行?

游泳君
2015-09-03 11:14:57

用的ATOM是公司的,好想自己亂搞阿....

陳孝麒
2015-09-03 11:15:31

好的!! 來搜尋看看!!謝謝~~

Clarence Lee
2015-09-03 11:15:50

只好再敗一台?......

游泳君
2015-09-03 11:21:27

很想啊!! 第二台會組的超完美

廖新弘
2015-09-03 11:26:57

鼓風機尺寸大部分是5cm,要裝須要另外找地方

李穆
2015-09-03 12:21:05

附近有棟樓主卡料要賣了,快去排隊吧

廖新弘
2015-09-03 16:03:53

他的拋售價有點X

Mike Chiu
2015-09-03 21:47:23

延續了一代的實驗精神~帥喔~

Clarence Lee
2015-09-07 13:31:45

話說想自己改改玩玩看的,
可以考慮把靠近後冷卻風扇那邊的線路改拉到前面..
目前測下來還是拉前面不要擋到風,散熱效率好又風速可以低些(10000rpm 外掛框外..AFB02512HA)
https://goo.gl/photos/kuEd7P3bqNLJTREA6

Clarence Lee
2016-06-12 08:41:40

最新配方
噴嘴->加熱片->三個M6不鏽鋼墊片(華司)-> o-ring->薄的M6不鏽鋼螺母 O-ring還是可以插上檔風片..
下擋風片也可裝 ..圖上沒有是因為我的測吹不是ATOM2.0標準版本的風扇

廖新弘
2016-06-12 09:22:21

目前我的改法是加熱陶瓷上面加一片比較厚不銹鋼墊片,O-ring,薄的不鏽鋼螺帽,裝下擋風片

Morgan Chang
2016-06-13 11:20:35

請問不裝蓄熱塊&散熱片的原因?
我如果回抽超過5mm, 氣溫>30度,回抽頻率稍高就容易出料不順。
摸喉管下方散熱片的附近有點燙手
正考慮要如何加裝土炮散熱片呢

Morgan Chang
2016-06-13 11:24:24

後風扇也剛換新 (台達 13000rpm)

Clarence Lee
2016-06-13 11:32:58

Morgan Chang 我用10000 rpm而已,比較安靜且已經足夠
因為散熱片除非上散熱膏加強傳導..
不然拔掉我以為直接吹可能更有效率..
其實更想弄個風罩應該會更好.
續熱塊我覺得太大,可能讓噴嘴太燙了
改用墊片數量微調Melt zone (這影響最高流量,回抽等)

你要改大散熱片的話可以上半部去找E3D V5(M6牙)之類的散熱器來換...

我擠出機過來的管長有改短到60cm 左右..
目前回抽120mm/s 距離5.4mm
連續回抽沒問題..

另一方面有時候連續回抽卡也可能跟擠出機有點牽扯

Morgan Chang
2016-06-13 11:46:43

拔掉效率可能更好<---您點醒了我,這是值得思考的方向,測試容易,又沒額外花費 :-)

Morgan Chang
2016-06-13 11:48:12

E3D 的尺寸要塞進Atom 2.0的移動平台裡,可能要動刀的地方還不少,我先列入參考,感謝您囉!

Clarence Lee
2016-06-13 11:51:12

熱平衡問題..其實從噴頭設計原理去看就會比較有些想法
當然..open mind去實測看看囉... ;p
http://geo01005-ideas.blogspot.tw/....../extruder-ideas.html

Morgan Chang
2016-06-13 13:37:08

大致了解兩位的想法了,非常感謝!
現在我的方向,大概會是
1. 讓Transition-Zone 盡量瘦小,把冷熱區隔出來,讓熱限制在噴嘴不往上傳。
2. 線路移到前方.
3. 做個漏斗狀導風罩,拉高風壓直接吹螺紋。(目前喉管大約都在25mm風扇軸心無風的位置,所以散熱效率低)

廖新弘
2016-06-13 17:01:05

目前這個改完後,回抽距離可以拉到10mm速度110mm/S,拉絲情形改善很多

廖新弘
2016-06-13 18:17:09

先聲明我不是理論派無法提供正確理論去證明對還是錯,目前觀察在連續回抽情況下,往往發生在線材回擠狀況下就卡住,手動抽離檢查線材,直覺線材的前端1cm左右已經過於膨脹,而1cm 後段線材幾乎沒有受受熱的感覺,個人懷疑後面太冷了,跟李sir討論後建議我是不是嘗試完全拆除散熱鰭跟聚熱塊,完全直接類似組裝李sir方式,原本擔心這樣會不會噴頭加熱速度跟不上列印速度,後續實驗結果在列印速度35mm/s噴頭溫度在在lcd顯示變化在+-2度,有機會我會嘗試拉高速度看看

Morgan Chang
2016-06-18 14:14:31

經過一陣惡搞,現在噴頭長這樣

Morgan Chang
2016-06-18 14:14:48

Morgan Chang
2016-06-18 14:15:12

Morgan Chang
2016-06-18 14:16:56

測試先前完全不敢碰的羅馬競技場,連續回抽13小時了,看來有機會pass

Clarence Lee
2016-06-18 14:30:46

戴士偉
2016-06-18 18:14:56

Jacky Chen
2016-06-19 01:43:52


原文網址 曾俊維
2015-09-01 17:05:09

風扇罩,插入式版本,不用改什麼螺絲,唯需要把風扇外側的小螺絲鬆開,把風扇罩插入,再鎖緊壓著風扇罩就好了,且我連支撐都幫各位畫進去了,歡迎下載用看看,我也剛裝上去,準備來試印,有問題歡迎與我分享改進。圖等等再補上。

曾俊維
2015-09-01 17:07:44

不好意思,圖拍的不好,傷眼了。一片黑。

張不凡
2015-09-01 17:10:41

幫補

張不凡
2015-09-01 17:10:48

幫補

曾俊維
2015-09-01 17:11:57

謝啦。記得一次印兩個

曾俊維
2015-09-01 17:19:46

這個跨橋應該快還是慢?30會太快嗎?

曾俊維
2015-09-01 17:20:16

裡面付的那個test檔

王祥豐
2015-09-01 18:05:39

看起來很接近列印平面,可能會有碰撞的疑慮。

曾俊維
2015-09-01 18:11:03

也,這個我正在試,約有2mm的空間,這是我改的第五個版本了,各位可以印來試看看。

曾俊維
2015-09-01 18:29:25

印個這個,0.1層高,印的還不錯,自已覺得。

陳明谷
2015-09-01 18:41:28

如果把出風口收小 可行嗎?

曾俊維
2015-09-01 18:53:37

怕風量會受到影響

Odinson Thor
2015-09-01 21:56:19

為什麼印出來會這樣.........

張不凡
2015-09-01 21:58:16

我也是,應該還是要支撐,要設定高度

曾俊維
2015-09-01 21:58:35

ㄟ~方向問題吧,我只用0.1層高。要開柱子。

曾俊維
2015-09-01 22:01:17

Odinson Thor 你在預覽畫面中有像 @張不凡 貼的那樣嗎?

曾俊維
2015-09-01 22:01:50

支撐我有畫了啊?

Odinson Thor
2015-09-01 22:02:24

曾俊維
2015-09-01 22:02:46

用什麼軟體切片的呢?

Odinson Thor
2015-09-01 22:04:15

用kisslicer

曾俊維
2015-09-01 22:04:46

對啊,開個柱子吧,線寬設0.376

Odinson Thor
2015-09-01 22:05:44

0.4不行嗎?

曾俊維
2015-09-01 22:07:40

Mark Chen 教的,他說這個比較符合實際尺寸。

Odinson Thor
2015-09-01 22:08:07

好,我試試看

曾俊維
2015-09-01 22:09:38

切片完看路徑,看我畫的支撐是否有切出來。

曾俊維
2015-09-01 22:16:39

曾俊維
2015-09-01 22:17:36

曾俊維
2015-09-01 22:18:16

外面的那個ㄇ字型就是我畫的支撐

Odinson Thor
2015-09-01 22:20:58

曾俊維
2015-09-01 22:24:11

也,我畫的支稱沒出來。也不用設定內部支撐,那個你會很難拆。

曾俊維
2015-09-01 22:25:11

大小有跑掉嗎?我的圖可以跑三圈,你的才兩圈也。

陳明谷
2015-09-01 22:25:24

翻90度 應該會比較好印

Odinson Thor
2015-09-01 22:26:09

直接載入,沒縮放過

曾俊維
2015-09-01 22:26:25

設定那些呢?

曾俊維
2015-09-01 22:27:18

我試過90度,不過畫來做深度控制的那個層,會只印一條,反而很容易被拆掉。

Odinson Thor
2015-09-01 22:27:42

Odinson Thor
2015-09-01 22:28:04

Odinson Thor
2015-09-01 22:28:35

Odinson Thor
2015-09-01 22:29:09

曾俊維
2015-09-01 22:29:33

換我貼我的好了

曾俊維
2015-09-01 22:29:51

我的不是專業版

曾俊維
2015-09-01 22:30:10

曾俊維
2015-09-01 22:30:37

曾俊維
2015-09-01 22:31:08

曾俊維
2015-09-01 22:31:40

Odinson Thor
2015-09-01 22:35:30

謝謝我再研究看看

曾俊維
2015-09-01 22:43:03

不會,交流交流,我也還在學習中。


原文網址 李祐憲
2015-08-28 09:53:38

請教各位前輩~
剛組完2.0進行測試,列印到一半無法出料,檢查進料機構組正常運作,而想退料也卡住,發現噴頭機構組的側風扇沒動作,是這原因造成卡料嗎?

王家豪
2015-08-28 10:00:11

有先預熱嗎?

Charlie Ting
2015-08-28 10:21:48

開機→預熱→退料。失敗的話,改成手動退料(自己抽線材)。
聽起來的狀況是進料機構沒裝好,線材磨損了,所以進不得退不得。重新檢查進料機構是否定位準確吧。

李祐憲
2015-08-28 11:24:09

了解~謝謝


原文網址 Vincent LM Yeh
2015-08-26 14:47:39

[疑問:關於後吹風扇]

ATOM的設計是只要一通電,後吹風扇就會開啟,
請問這是某種安全保護機制嗎?
若沒有特殊原因,可否藉由修改Marlin,讓機器在待機狀態時
關閉後吹風扇,或至少降低轉速,減少噪音?

Clarence Lee
2015-08-26 14:52:11

這個有..板子改接一下其實是可以的..
反正RAMPS1.4還有一路Mos, MKS gen也還有更多路可以用..
我很久以前寫過..往回我搜尋看看
用configuration_adv.h
// Extruder cooling fans
// Configure fan pin outputs to automatically turn on/off when the associated
// extruder temperature is above/below EXTRUDER_AUTO_FAN_TEMPERATURE.
// Multiple extruders can be assigned to the same pin in which case
// the fan will turn on when any selected extruder is above the threshold.
# define EXTRUDER_0_AUTO_FAN_PIN 7//-1
#define EXTRUDER_1_AUTO_FAN_PIN -1
#define EXTRUDER_2_AUTO_FAN_PIN -1
#define EXTRUDER_AUTO_FAN_TEMPERATURE 50
#define EXTRUDER_AUTO_FAN_SPEED 255 // == full speed

Clarence Lee
2015-08-26 14:53:40

Vincent LM Yeh
2015-08-26 14:56:01

感謝!!不過這個要研讀一下了,對我來說跟梵文沒兩樣啊~

Clarence Lee
2015-08-26 14:56:41

2.0的版本嗎?..我晚點整理一下...那篇我好像寫得比較偏1.x的RAMPS 1.4
不要管那篇舊文好了..
照我前面回的只改configuration_adb.h.先不要動線路..改了之後上傳..看噴頭超過50度時..ATOM2.0控制板的哪一路剩下的亮起就是接到那路了..(正負極要注意..)晚點回家我確認一下..
pin 7 應該是左上那個E1/D7
http://reprap.org/mediawiki/images/0/0d/MKS_GEN-PIN.PNG

Vincent LM Yeh
2015-08-26 15:09:25

我是2.0的,感謝啊!!

曾俊維
2015-08-26 15:14:29

這些接腳所代表的功能有人整理出來嗎?

Clarence Lee
2015-08-26 16:15:43

搭配Marlin pins.h 參照就看的懂了...
或是回去讀RAMPS1.4 ...其實這張MKS Gen算是整合版本..大同小異
http://reprap.org/wiki/RAMPS_1.4

Stanley Ho
2015-08-26 16:23:08

For your information

Stanley Ho
2015-08-26 16:27:07

圖中: Fan 是一接電風扇便著, 圖D9位置都是接風扇, 但可在軟件風扇設定上, 設定幾時開風扇

林漢禎
2015-08-26 23:39:45

有辦法印完後自動關機嗎⋯orz

Charlie Ting
2015-08-27 00:26:55

要自動關機可以改用 ATX 電源,然後把機板上的IO腳位拿來觸發 PS 訊號,再把 post gcode 區段加入 M81 指令,就可以在印完之後自動關機。

Odinson Thor
2015-08-27 01:03:24

建議印完之後先讓噴頭降溫到室溫再關機

Charlie Ting
2015-08-27 01:05:12

要作到這個動作可以在 post gocde 先將溫度指定到室溫,這樣程式會等到達成後才送其他指令。

Clarence Lee
2015-08-27 01:07:31

M109 S50
M81
之類的...

看來目前是#define PS_ON_PIN 12
D12接去PS_ON
不過好像沒找到D12...
不然就自己找個沒在用的Dxx定義過去pins.h 的#define PS_ON_PIN吧(411行左右)

Odinson Thor
2015-08-27 01:11:29

如果在高溫狀態關機,少了喉管風扇的散熱,噴頭的餘溫仍高,此時熱能會沿著喉管往上傳導,並融化喉管裡的料,接著冷卻、凝固。

等下一次開機要印的時候,由於喉管風扇運轉著,所以喉管裡的料不會融化,卡在那進退不得....

Charlie Ting
2015-08-27 01:39:26

後吹風扇的機制是噴頭控溫的一個動態平衡設計,在自動控制的理論上,一個負載要搭配一個彈簧,這樣負載在運動過程中才會處於一個相對平衡。
所以陶瓷加熱片跟風扇二者就等同負載和彈簧的角色。
若是你想等加熱後再啟動,降溫後關閉,這是合理的。
但相較列印時間,加熱前跟降溫後的時間其實微乎其微。
而這考慮的重點可能更多是溫度的穩定性,以及加熱的頻率和電流。若你留意開機後預熱的瞬間,整個畫面是會瞬間暗掉的。代表若在列印中需要大電流長時間加熱,很可能機板的運作會有受影響的可能,然後作品的風險就很大了。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5-08-25 12:14:42

[分享 - 牽絲抑制]

這個問題牽扯的層面比原先想像的廣,所以有些事情要先設定一下:
1. 我目前是用 KISSlicer 1.4.5.10 版
2. 先針對測試印表機性能的 fine_positive_features 作試驗
3. 你得對自己的機器(尤其噴嘴)作更仔細的觀察,然後修正以下的設定值

前置試驗:

1. 把 XY-travel 設為 5 (沒錯就是5), prime & suck & speed 都設為5,其他不變
2. 切好 fine_positive 這個圖,然後去印
3. 你會發現所謂的 prime & suck 程序的真正流程是當噴頭走完路線,準備跳到下一點前,它會先停著→ suck → z-lift → XY travel → z-lift → prime →繼續印。
所以用上面這個參數去跑,你會發現這個程序會跑很久,然後你可以好好觀察中間發生多少現象。

現象觀察:

1. 當印完要開始 suck 時,噴嘴是在物件上,停留的時間太久會有熱堆積問題。但若停留的時間太短,回抽的負壓 pattern 會不同。(這點得用微觀角度去想高溫高黏性管線的狀態。簡單講就是不能太短。)
2. XY travel 的過程中,噴頭會自然的流口水。所以點到點的 XY travel 時間不能過長。
3. 一旦噴頭已經流口水,你再 prime 補料時等於就溢料了。
4. prime 的時間長度也會有熱堆積問題。

所以,從上面的觀察中,可以發現幾個重要參數的調整方向要修改:

1. Prime & suck & Speed, 抽填的長度原則上都不要超過10mm,但重點是速度,而速度決定的考量在於噴頭可以接觸物件多長的時間而不致於產生熱堆積?我目前捉的時間是 0.2 秒,因此,當我 prime & suck 設 8mm時,我的速度只會設 40mm/s,而不是先前的 120mm/s。(120mm/s 只有 0.067秒,這樣反而容易牽絲。關鍵在噴嘴的管線負壓力曲線,以及接觸物體表面。)

2. 因為這個物件撞不得,所以 z-lift 設了 0.35mm,一般大概 1~1.5倍層厚即可。主要是看有沒有翹曲問題要避免撞擊而已。

3. XY Travel Speed 這個值很重要,但它不能過快或過慢。太快會印不漂亮或滑動,太慢的話會流口水。所以你得從剛才的試驗中去觀察流口水的速度,看是要調溫度減緩,或者用 XY Travel speed 去搶時間。通常你的點對點最大距離也最好是在1秒內能平順到達。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隱藏版的參數要注意,就是風扇出力。在這個案例中,風扇出力可以幾乎全關。全開反而會更慘!!!

實際觀察的狀況是,用這樣的參數去運作時,當噴頭完成 suck 動作離開物件移往下一點時,只會有極少許的細絲因熱力而黏起。當你把風扇關掉時,它會因為 XY travel 的拉力而斷裂。相反的,當風扇出力降溫後,細絲的強度變大,反而從噴嘴中拉出更多材料,結果牽絲更嚴重。
所以在 suck 之後,不要讓噴嘴有任何出料的可能性,才能減少牽絲。

以上,大家自己試看看囉。我相信這些參數還有優化空間,距離零牽絲的夢想不遠了。

林寬
2015-08-25 12:21:07

謝謝分享 讓我有很多測試的新想法

Vincent LM Yeh
2015-08-25 12:24:00

好厲害啊!

Odinson Thor
2015-08-25 12:44:53

晚上回家後來拜讀

彭書偉
2015-08-25 14:18:27

但是 降低風扇能力,到時路徑同時要架橋,或是大角度(與z的角度)路徑冷卻防止熱堆積,風扇能力不足反而會出現熱力問題?

Roy Lo
2015-08-25 14:22:01

Charlie Ting
2015-08-25 14:29:25

彭書偉 你點到我有發現但沒講的部份,就是如果牽絲會因為風力而出現,那麼是否表示架橋無極限?以前我會覺得層厚沒有0.1mm以上很難架,但是如果牽絲得宜呢?絲都牽得起來,橋就架得起來。
那麼重點來了,架橋都是走 perimeter loops,你不會用 solid infill 或 sparse infill 來架橋的。所以,如果你的風扇只開在 Loop 區,其他的 inside 跟 cool 都關掉呢?這樣是否就能把這問題給壓到最低?
你可以看看我上面風扇怎麼設的,然後自己試試看差別。

彭書偉
2015-08-25 14:33:28

嗯嗯,inside關是沒問題,但loop調低,我擔心冷卻能力QQ

彭書偉
2015-08-25 14:35:35

然後絲能牽的遠,是他很輕吧XD,但架橋的料流量跨距就底抗不了懸臂的重力了

彭書偉
2015-08-25 14:36:11

好囧啊,牽絲根本是試誤地獄

Charlie Ting
2015-08-25 14:37:23

方法百百種,找一個你能駕馭又能接受的方法就對了

彭書偉
2015-08-25 14:41:09

嗯啊 ㄧ直在試 ? 移動ㄧ直漏尿,基本上這種檔案跟印雙小Eiffelㄧ樣,真的是測試解決牽絲的好檔!

彭書偉
2015-08-25 14:44:55

抗牽絲同時,還要考慮wipe導致熱堆積,又或是prime•suck影響出料品質,"真的應該來個全民民抗牽絲,來聚集大家的寶貴經驗,讓同好一起進步XD"

Lawrence Lee
2015-08-25 15:16:14

「當你把風扇關掉時,它會因為 XY travel 的拉力而斷裂。相反的,當風扇出力降溫後,細絲的強度變大,反而從噴嘴中拉出更多材料,結果牽絲更嚴重」

這個是很棒的觀察,說不定可以從材料角度去設計,讓料在某特定溫度range下容易斷裂

李穆
2015-08-25 15:41:00

所以寫個gcode後處理程式還是有必要的


原文網址 Vincent LM Yeh
2015-08-25 00:11:56

[牽絲問題]

正在嘗試找出最不會牽絲的參數設定,
目前試出可以完整列印出來的參數如下:
溫度=195度
層高=0.2
速度=20
PRIME=6 SUCK=6 WIPE=1
SPEED=120
MIN JUMP=1
TRIGGER=1
風扇全開
以上是參考原廠艾菲爾鐵塔GCODE的設定

試著把溫度降到185度,出料就不順了,尖塔從底部就開始有空隙。
維持195度然後增加回抽,PRIME=SUCK=10,一樣會有空隙。

請問該如何減少牽絲同時又能完整列印呢?
調溫度?調回抽?調速度?

Vincent LM Yeh
2015-08-25 01:03:17

[個人經驗]撇開鏤空物件不談,若以溫度195,層高0.2,速度20,風扇全開這樣的固定條件來看,中大型物件設定PRIME=SUCK=10, WIPE=5, SPEED=120, TRIGGER=3,牽絲很少很細,幾乎不需後續加工整理。小物件如艾菲爾鐵塔則設定PRIME=SUCK=6, WIPE=1, SPEED=120, TRIPPER=1,牽絲會多一些,但是很細,稍微過火一下就OK了。上面這個尖塔模型則有點類似鏤空物件,目前還沒找出平衡點,感覺難度滿高的。

彭書偉
2015-08-25 01:15:43

能分享檔案給測試嗎?

Vincent LM Yeh
2015-08-25 01:18:17

檔名fine_positive_features。已上傳檔案區。

Charlie Ting
2015-08-25 01:44:05

如果按照之前 Lawrence Lee 的給建議方向, 應該是把 prime & suck 減半, 然後溫度降一點.

Vincent LM Yeh
2015-08-25 01:51:42

prime=suck=3, Temp=190 or 185這樣嗎?來試試!

Charlie Ting
2015-08-25 01:56:19

之前有人也是牽絲+出料不順,L建議 prime & suck 減半印,似乎成效很明顯。

Vincent LM Yeh
2015-08-25 03:26:31

左邊用新設定:溫度=190, PRIME=SUCK=3, 速度降到15。牽絲的情況沒有改善,但是尖椎體列印品質提升了,轉角完整,逐層向內收分也精準連續,應該是PRIME&SUCK減半讓給料更穩定的關係。

熱瓜米
2015-08-25 09:19:30

見到就諗起龍珠斯路遊戲個擂台

Vincent LM Yeh
2015-08-25 23:47:19

左邊這個是我的極限了

Vincent LM Yeh
2015-08-26 00:25:03

我把目標訂在找出2*2mm~1*1mm這個範圍內最能減少牽絲的方法,小於1*1mm的我就放棄了,因為我覺得那是光固化的範疇。目前為止效果最好的設定是層高0.2,溫度180,速度10,風扇全速全開,Fan-Z=0.4,層厚=1.6,LOOP=4,從外圈往內走,Z-Lift=0,Prime=5, Suck=5.1, Wipe=1, Speed=150, Trigger=1。主要想法是因為Wipe看不出有作用,所以我把Z-Lift設定為0,然後先走外圈,走到柱子的中心點時,用更快速但短距離的回抽來增加回抽 壓力,同時希望藉由Z-Lift=0把多餘的料抹在柱平面上。我讓Suck比Prime多0.1, 好像也有點幫助減少牽絲。Prime&Suck嘗試過3,3.1,4,4.1,5,5.1,越高牽絲越少,但是相對的就有給料不足的風險,所以柱子會變的好像稍稍縮水的感覺,不過這是我認為可以接受的Tradeoff,因為在某些情況單靠火烤去除牽絲也無法得到令人滿意的表面結果,細小的碎屑會黏著在模型表面,難以清理。


原文網址 林文和
2015-08-24 21:33:20

請教一個問題,大家會用定時開關設定關機時間嗎?這樣直接關總電源,控制板容易壞嗎?不然噴頭風扇風切聲很大,就算印好了還是一直轉,很吵。


原文網址 廖新弘
2015-08-23 13:29:39

最近在印這個圖檔時, http://www.thingiverse.com/thing:930236
出現熱堆積的情形很嚴重,所以借用Charlie Ting之前分享集風罩的想法,另外自己畫了一個集風罩使用改善散熱,,原廠設計風扇散熱效果對於大型物件效果不錯,但是對於比較細長的東西,因為風扇角度關係變得吹不到工作物,容易會有熱堆積情形發生


原文網址 Jason Zhou
2015-08-20 08:09:04

列印有規則幾何形狀的稍大物件時會出現某些地方輕微開裂,是因為熱脹冷縮嗎?有開100%風扇,190度列印,40%infill

廖新弘
2015-08-20 08:27:28

溫度提高,速度放慢點試試

陳明谷
2015-08-20 08:51:25

擠出來的料還沒黏好就被吹冷了
可以請問這列高是多少?

Danny Kuo
2015-08-20 08:52:04

開30%風扇就好~冷卻太快上下層的熔合會不夠!

Jason Zhou
2015-08-20 08:56:25

层高0.2

Jason Zhou
2015-08-20 09:04:52

好像只有印比較高的東西才會出現(20cm高左右)而且只出現與特定幾個部位

李穆
2015-08-20 09:39:57

先檢查那一層附近切片路徑看看

Charlie Ting
2015-08-20 12:52:58

冷太快,+溫度或-風扇

孫誌皓
2015-08-20 13:09:49

關風扇或是加快列印速度,要多測試取得一個平衡
關風扇缺點:容易積熱
加快速度缺點:細節會不見


 

全不選 發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