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ker+t=market
  • COSPLAY 3D 建模
  • 3D列印服務
  • 1
  • 2
  • 3

ATOM 3D Printer Group 造訪社團 » 硬體組裝 保養 調校

原文網址 張譯丰
2016-05-27 23:26:42

感謝 前輩的提點

小弟重新校正我的 Atom 2.0.6 :
自原本 Auto level 50% , +0.76

降速至 Auto level 10% , +0.54 (經多次微調以及三重複試驗)

意外發現列印出來的成品,不論是精細度或是機械彈性都有所提升 !!

張譯丰
2016-05-27 23:36:35

材料表面也更具光澤度,似乎與Z軸的高低有關。

依序是 :
0.54 、 0.76 、 0.6

由結果推測,似乎 Z軸 高度降低至一定程度,材料表面的就會具有光澤度。

Sen Tseng
2016-05-28 00:17:13

請問大大您微調是什麼?
Auto level 10% +0.54(請問後面的參數怎來的@@
我這幾天列印大面積,剛剛Auto level 10% 5次以上,開始列印最後還是失敗。。。(右下噴頭最靠近平臺ˊˋ)

張譯丰
2016-05-28 00:25:53

一開始先使用 auto level 10% 校正平面。

再使用 10% 速度重複校正 Z軸 高度。

覺得高度差不多時就開始試印,開始印內圈前半段時,若有異常馬上停止並回到 Home + 噴頭降溫。

重複上面步驟,直到內圈與外框只剩點狀空隙,這時候只需要略為降低 Z軸 參數讓噴頭更貼近平面,慢慢地就會消除孔隙,達到機器較佳的極限參數。

張譯丰
2016-05-28 00:29:34

當最後測試到一個不錯的參數後,進行三重複列印,若是三次都差不多,應該就算穩定了。

消耗的耗材量 < 3~4 g 左右。

或許還有其他更快的方法,但這個方法可行只是比較麻煩。

Sen Tseng
2016-05-28 00:34:21

謝謝大大分享教學(*˘︶˘*)
明天我再試試(>﹏<)

李穆
2016-05-28 01:51:24

去搜尋社團內關鍵字 上蓋太緊

Charlie Ting
2016-05-28 02:44:39

auto level 不減速,z-offset - 0.05~0.1mm,bed roughness + 0.05mm

G29 不夠平就作個弊吧

Moko Jenson Huang
2016-05-28 08:11:14

是啊,加個bed roughness,不要太鑽牛角尖,被第一層逼死自己。

林宏洋
2016-05-28 09:20:43

有時候又跟材料的配方有關,用阿當原廠料印無光澤,可是用副廠印有光澤~~~,印越慢光澤又更亮,我是比較需要無光澤,但是隊友又覺得光澤比較逼真~~~,青菜蘿蔔各有所好,只能說需求不同。

林宏洋
2016-05-28 09:24:44

阿當原廠料

李穆
2016-05-28 10:36:32

bed roughness在不太講究高度精度的場合確實好用,不過噴頭走到低點時會有背壓累積與溢料現象,可以觀察一下做取捨

張譯丰
2016-05-28 11:54:26

同樣的材質在不同的條件下產生不同物理特性,有可能跟材質再結晶的過程有關,晶格的改變也會影響光的特性。 我在想比較可能的推論是這樣,不確定正不正確。

林宏洋
2016-05-28 12:03:56

張譯丰 光學性質的添加劑
光澤度

物體表面光澤度是光波平滑的表面反射的結果,表面平滑的大顆粒由於有內反射作用,使得表面像是珠寶。

光澤度(Gloss)可定義成在某特定反射角(Wr)時的反射光強度的比值。

G =\frac{[Ir]Wr}{Ii}

實用上,Wr 皆採用45度。
光譜色 波長(毫米) 光譜色 波長(毫米)
紅 750-610 綠 550-510
橙 610-590 藍綠(靛) 510-480
黃 590-575 藍 480-450
黃綠 575-555 紫 450-400

林宏洋
2016-05-28 12:04:32

Sen Tseng
2016-05-28 19:34:13

調整上蓋及微動開關後,auto level 10% Z測得的數據都不同(1.56~0.83),數據較大的都偏向X軸,請問如果想修正此問題,從硬體上修正會比較好嗎?(組裝或擺放平台不平整)

Sen Tseng
2016-05-28 19:41:26

李穆
2016-05-28 20:46:13

Sen Tseng 你可以試試看玻璃固定夾只用3個,排成正三角形固定玻璃,可以減少一個碗型失真的可能來源,另外三柱的垂直度很重要,用手機下載電子水準氣泡來檢查,而且結構件的各個接縫按照寶典跟組裝說明的要求逐個檢查一下,上蓋拉鬆一點讓它觸發敏感一點(別拉到開口笑),管線順順的用螺旋形放下來(看寶典的圖),基本上就應該可以順順印了。

Sen Tseng
2016-05-28 20:51:01

黃俊傑
2016-05-28 20:54:18

消光好看~~~


原文網址 Ver Worlding Max
2016-05-27 21:18:46

緊急求救,列印了12小時多造成大位移發現X軸皮帶鬆了,此刻面板上Z軸停在101.1,請問我該怎樣修改Gcode讓我能從90層開始印一個新物件手工黏回去呢,謝謝?

李穆
2016-05-27 21:24:40

先上網查Gcode的定義,確保可以看懂Gcode,用記事本開啟,留下開頭的準備碼,把第1層到第89層的code刪掉後存檔,就可以印了

Ver Worlding Max
2016-05-27 21:27:16

李大請問,這樣刪除會對底部開的支撐造成錯誤嗎?

李穆
2016-05-27 21:27:45

不會

Ver Worlding Max
2016-05-27 21:29:03

了解這樣大蓋知道怎補救了,接下來是要推算該往回幾層開始印了@@謝謝

郭璟塘
2016-05-27 21:52:30

Gcode滿簡單的,我上次列印花了10分鐘學會然後重新繼續列印
用游標卡尺細量高度..
例如 總高150mm 你印了50mm 那就把50mm以前的刪除,就會繼續從50mm的高度開始印了
記得不要把最前面的也刪了!
建議可以從55mm高度慢慢調低 降到50
不然沒設定好的話直接列印怕沒調成功會把物件給撞壞了

James Lin
2016-05-27 22:15:17

不知道有沒有可以手動操作噴頭,控制讓噴頭當游標卡尺量測的功能,這樣或許是最準的

郭璟塘
2016-05-27 22:18:36

手動操作噴頭沒用呀 你要列印 他機器是讀取Gcode檔案,當Gcode裡面的code X Y Z 是多少 他就從哪裡開始

James Lin
2016-05-27 22:21:48

郭璟塘 我是想用機器量完後,得到機器認為的高度再處理GCode layer,一次完成沒有風險

郭璟塘
2016-05-27 22:22:45

我沒試過那樣..你可以試試看XD
不過機器可以調整噴頭高度呀

李穆
2016-05-27 22:57:33

其實我都用Pronterface遙控噴頭迫近法,螢幕直接讀取當時Z座標值,實測比游標卡尺準,原因是游標卡尺的垂直度問題,以及機器自己的公差,單用游標卡尺無法排除

James Lin
2016-05-27 23:38:38

李穆 感謝李大神提出正解~

紀傑士
2016-05-28 05:22:48

我也是用Pronterface 降噴頭 看螢幕z的數據高度 很準

戴士偉
2016-05-28 08:24:23

我是先用卡尺量,再用面板的jog功能降z軸逼近

Moko Jenson Huang
2016-05-29 04:10:24

Pronterface + A4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6-05-26 23:19:13

[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

今天這篇可能不是很討喜,也不想引戰,純粹是希望大家多一點思考。

在 maker 這個生態裡,我經常感覺到有拿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的現象。

若從這句話來說,劍的本身有問題嗎?恐怕沒有。

就像黑貓、白貓,能捉耗子的貓就是好貓一樣。劍,只要能斬人殺敵就是好劍。

那麼,為什麼明朝的劍不能斬清朝的官?

重點在於朝代的轉變,也就是權勢的轉變,又或者是趨勢的轉變。

最常讓我有這種感覺的情況,往往是一些人試著以舊時代的思維來看新時代的發展。

舉例來說,maker 所作的東西是要跟現在的規模經濟相對抗嗎?這恐怕就有很大的問題,也是很多產業精英們對 maker 嗤之以鼻的原因,因為很多 maker 自以為很嗨森的東西,在產業上可能像勞作而已。

這就突顯了,如果作為一個 maker 是為了搶奪舊市場,那可能就是一個錯誤。

再說,也有一些人會拿目前產業上的一些 SOP 來看待 maker 的作為是否符合標準,這也有很大的問題。

因為,為什麼 maker 的想法非得用產業目前的標準去執行,而不能創造一個新的生態系,或SOP?

所以,當你用過去已知的東西來評判 maker 的發展時,恐怕就在拿明朝的劍來斬清朝的官了。

那麼,難道 maker 所作的每個東西都不能被批評、被檢視嗎?當然不是。

然而,如果檢視的人或執行的人,是用舊的思維來看 maker 在作的事,那他很可能就是從不對的方向去理解了。

maker 是一種價值的重新定義。就像從明朝轉變成清朝,年號變了,規矩也不同了。

但即使規矩不同了,很可能需求還是一樣的。那麼,新的作法所該帶來的,自然不是舊世代裡有的東西。

反過來說,現在的工業生產、經濟型式已經產生不少的問題和門檻,如果所有新的發展模式都必須先符合這些標準或門檻,那麼它的發展自然受限、容易失敗。

因此,想要推動 maker 的發展、從事 maker 的事業時,首先要作的就是無視舊模式的包袱,而要想新的作法來解決問題。

也就是,不要一心想用明朝的劍來斬清朝的官。

因為時代變了,難道你手中沒有屬於新時代的武器或招式來闖天下嗎?

回到我個人,這就是我一直努力開發模組的原因之一。

因為,3DP 是一個平台,它可以加法,也可以減法、乘法、除法,就像降龍十八掌一樣,一招一法。

但是,當你把所有招式合併一擊時,它的威力更大。

那麼,每個模組就是一招,累積越多招,武功自然越強大,這時,想斬清朝的官就容易多了。

有興趣的歡迎加入 # Maker + T = Market

戴士偉
2016-05-26 23:21:57

揪竟... 是誰被斬了 XD

殷孟雲
2016-05-26 23:29:42

包龍星的爸有一把明朝的尚方寶劍。

Yi Tin Tseng
2016-05-26 23:41:00

問題是"槍"出現了,"劍"的朝代就不是重點了!

劉建良
2016-05-27 00:04:35

但是...除文創裝飾品, 在許多具功能性產品甚至是玩具,驗證流程本來就是取得量產與販售的資格...這不是該不該用老思維去看新市場,而是原本法規限制(而且越來越嚴格)早在此已, 諸位看ISO稽核近年針對供應商管理的施力就知道了. 系統成本的增加目前看來已不可逆.

Charlie Ting
2016-05-27 00:08:23

驗證、審查、量產,這可能屬於規模經濟下的思維模式,不是不行,但門檻極高、風險也大。站在 maker 的立場,應該思考繞過的方式,而不是直接硬碰硬,但也不是閃躲。

劉建良
2016-05-27 00:25:36

以台灣的現狀,相當程度上我會認為部分集資的金額必須用來養門神, 才有機會爭取量產合作的可能性. 當然這是我輩平庸世俗之見.

Sean Ciou
2016-05-27 00:44:33

我覺得與其說是明朝與清朝,3DP要跟一般工業思維來比較的話,倒比較像是在說兩個不同的國家,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文化與領域,有完全不一樣的市場。
3DP不是一個新的生產模式,它們之間誰也不會被對方擊倒,也不會被取代。

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們主流的工業製造方式會有不同的玩法誕生(像是工業4.0願景),而像3DP這類的所謂MAKER領域也會有不同的發展與市場出現!

Mickey Chuang
2016-05-27 01:41:39

驗證/審查等等程序不見得只適用規模經濟, 只作一個東西自己用我也習慣審查自己的 RA/RM/SA/SD, 並且在每個時機點做驗證.
有些東西不是時代變了就跟著變的...

Mickey Chuang
2016-05-27 01:50:59

德國也很多 maker, 我看過幾個都是非常一絲不苟, 照著既定計劃一步一步來, 做出來的東西也比量產還優.
我認為 maker 固然可以想到就衝, 但是不是每個 maker 就一定要想到就衝, 強去定義 maker 是什麼這動作我一直以來都覺得沒多大意義.

Mickey Chuang
2016-05-27 01:57:34

比如, 我認為 NASA 是世界上最大的 maker 集合體, 很多東西它做出來只用一次, 但它也是少數 CMMI level 5 的組織, 不用說它用的 SOP(其實 SOP 本身是一種末端產品...) 比規模經濟用的更加複雜.
要搞到什麼境界端看 maker 自己的需求吧

殷孟雲
2016-05-27 09:33:12

不論是makers還是工商業產品,品質跟技術、價格和服務的要求,永遠都是在眼前,除非makers做出來的成品是好玩,不賣的。在工業上,也有很多作品只到prototype就结束了。

Yu Square Chu
2016-05-27 12:10:55

我覺得呢... 3DP已經在逐漸成熟中,這個給大家參考:
http://www.fda.gov/....../GuidanceDocuments/UCM499809.pdf
慢慢有官方單位開始正視這個議題了。只是之後的的定位,就要看3DP在各產業的發展了。

劉建良
2016-05-27 18:37:43

一些想法繼續蓋在丁大的樓裡:

劉建良
2016-05-27 18:38:56

商機可能性: 1) 小量客製化驗證流程服務提供

劉建良
2016-05-27 18:41:05

2) ISO系統廠分租

劉建良
2016-05-27 18:43:40

3) 逆向工程教學.

Samael Lin
2016-05-27 22:25:41

我只想知道是買工具回來做Maker 還是幫工具商做Maker!
需求不同要分清楚,買ATOM就只是買體驗不是買工具。
其實很多人只想要工具,只自己想要用這工具來體驗我的開發而不是幫工具Debug!

Charlie Ting
2016-05-27 22:49:41

我是覺得ATOM可以有更多的用途,只放噴頭太可惜,所以想加一些應用上去,提高利用價值。
能用最少的預算,打通maker的任督二脈,這方向就值得留意。

殷孟雲
2016-05-27 23:37:06

1.可以效法flux,加個雷射雕刻頭。2.這個結構,本來源自於関聯機械手臂,加個camera,配合影像辨別,那就是械械手臂。3.加幾個輪子,手臂拿吸塵器,那就是機器吸塵器。等等參考。

Charlie Ting
2016-05-27 23:46:43

目前的頭們。
2. 的部份計劃中,另外希望加入雷射干涉量測的模組,不過元件取得不易。

Charlie Ting
2016-05-27 23:48:19

還有新版的自製雕刻頭

殷孟雲
2016-05-27 23:50:15

原設計的頭,下方有Z軸的位置switch,要留意。

殷孟雲
2016-05-27 23:51:43

剛性問題,請留意。

Charlie Ting
2016-05-27 23:54:39

殷孟雲 sensor 的問題目前在考慮非接觸式的作法,而且這類東西是需要校正才會啟用的,不像手工具開了就上。
剛性問題,現階段沒發生過異常,多少剛性作多少事,這些東西都是以輕加工為主的。


原文網址 Sean Ciou
2016-05-26 18:35:40

很不幸的那顆微控開關的調整螺絲又鬆掉了,原因不明,列印到一半沒頂到開關...
正在想有什麼辦法可以固定或是止滑那隻螺絲...(纏生料帶之類的...)

Ye Cheng
2016-05-26 18:42:11

那隻真的每次印一印就自動跑掉

Sean Ciou
2016-05-26 18:45:16

Charlie Ting
2016-05-26 19:31:07

Sean Ciou
2016-05-26 19:32:30

哇丁大感謝,這怎麼用?

李穆
2016-05-26 20:33:19

在用之前,先確定你的螺絲有鎖穿尼龍螺母,至少突出一圈螺牙,不然永遠會因為振動鬆掉


原文網址 賴立謙
2016-05-26 13:17:53

感謝版上大家的協助
我的魚現在印的頗漂亮
處理方式是
1.進料系統微調整
2. Z-Offset放慢校正,然後從0.5降低到0.42
3.切片的extrusion width線寬條小至0.25
大致上是這樣~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現在再想辦法解決牽絲問題

Charlie Ting
2016-05-26 14:35:26

不建議改線寬,那會有不少缺點,最重要的是變很慢。
所以還是要再檢查一下那裡造成問題。

賴立謙
2016-05-26 15:24:10

好喔!


原文網址 Sean Ciou
2016-05-26 09:55:21

Go to Zero會發抖!
壞了嗎? 檢查馬達那些都有鎖緊說,失步???

黃俊傑
2016-05-26 09:56:41

某一軸的微動 應該鬆脫 或者壞了
用軟體檢查看看

Sean Ciou
2016-05-26 10:04:17

好像是掉落時撞到噴頭的微動觸發螺絲,剛剛發現噴頭的微動沒有觸發,重新調整校正之後已排除問題,謝謝俊傑哥~!

Charlie Ting
2016-05-26 16:03:37

看到這種狀況時心都會糾結一下......要小心啊

姜智勻
2016-05-26 21:31:45

遇過好幾次,每次都嚇死了!!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6-05-26 00:50:04

[分享之N - 進料輪]

很久沒分享關於 ATOM 2.0 的事了,因為都爽爽印,沒遇到什麼問題。

但是,沒有天天在過年的,最近這一週就一直很不順。直到今天凌晨才發現問題~~~在進料輪。

說真的,我原本壓根兒不覺得這裡會出狀況,畢竟金屬跟塑膠相比,贏面很大啊。但照片會說話~~~遇到了,就只好回頭想原因。

1. 先確認事情從何時發生的?
這點,恐怕有困難。因為用了快一年,除了一開始不太熟悉之外,其他時間都用佷爽。甚至上個月還幫人代印,也是一次搞定。但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所以從何時開始很難說。

2. 再確認是從何時開始變得難以駕馭的?
這點,大概在我印了一堆女體、裝上滅紋神器後也都還算正常,那時的馬、史萊姆、波多野也都是可以印。至於操作難度,其實不大。
一直到我為了印 LOL 的道具,用了明燿的新配方後,開始發現出料不順,然後上修溫度、流量、.....
原本我還以為是新配方的料性太怪了,所以一直以修改參數來讓列印正常化,也都還可以,只是很痛苦(參數邏輯完全不同)。

3. 最後一根稻草
後來因為趕時間,所以我停止使用明燿新配方,改用原本很好用的點金系列,它也的確讓我印了幾件,例如 Katarina 的刀、苦無、Caitlyn的槍等,但後來連原本超好用的料都
失敗,我才開始留意究竟怎麼了。

4. 從頭到尾,唯缺進料輪
為了找出列印的問題,我從料圈開始一路檢查、修正每一個環節的安裝狀態以及零組件的現況,甚至作了一些優化。但也都只有短暫的效用,很快又失敗了。
整台機器出現崩壞的現象~~~

5. 發現問題
後來,為了檢查整個進料系統,我把馬達拆下,順便想清清進料輪,就拿最近剛買的手機微距鏡來拍看看~~~~拍完後,心中只有:林老師卡厚咧~~~
怎麼會有這麼奇怪的凹痕?這才發現原來最近都是因為它。

6. 解決問題
等阿藤上班後,立馬衝去補貨,回來很快的裝上之後,就一路瘋狂印作業了。

問題分析:(壞習慣要注意)

1. 避免堵塞卡料
進料臂的固定壓力不小,代表齒痕會卡進線材裡,這時如果堵料了,齒牙會一直磨線材,這樣再硬的牙都會崩的,速度快慢的差別而已。
怎麼避免堵料?喉管的散熱是因素之一,所以要保持它的氣流和沒有阻礙降溫的東西(例如耐熱膠帶)。若能自己加散熱片會更好。

2. 堵料後的退料
ATOM 2.0 的自動退料機制是在溫度OK的情況下,先進一部份的料,這時如果是卡住的,齒輪又會磨很久。進料完再快速回抽線材,這時如果依
然卡料,齒輪就又是麼線材磨很久。
所以在堵料後的退料,最理想的作法是先從噴頭端的快拆接頭把鐵氟龍管拆下,然後把線抽出來,再由進料馬達處手動進料,確定管線是暢通的。
然後,剪掉前端堵住後料,再通一通噴嘴。最後用自動退料的機制把線抽出。

3. 避免手動進退料
雖然在進退料時都會按壓進料臂,但事實上線材還是會磨過齒輪,而且這時都是集中在某一個齒,慢慢的整個進料的壓力就會隨著齒牙的變化而有所不同。
所以最理想的狀態是,在確定不會塞住的情況下,用自動進退料的功能。所以,如果是堵塞或一般換料,都會建議先把開噴嘴端的快拆接頭,把線頭剪掉,然後再自動退料。

4. 合適的平台校正及 z 軸修正
如果你在打底時常會聽到噠噠噠的聲音就代表進料馬達滑牙了,這時務必去修正打底時的高度,讓壓力舒緩下來,減少滑牙的機會。

降低風險

雖然不清楚當初 ATOM 為什麼決定選擇鋁質的進料輪,而且用了快一年才有狀況,也還算OK。但我印象中似乎沒看過相關的討論,更沒想過這邊會出狀況。

為了避免發生問題,或延長正常使用的時間,我會傾向去買不鏽鋼材質的進料輪來備用或更換。畢竟整個進料是最關鍵的動作,出料不順,任你參數再會設都沒用。

所以這是非常關鍵的零組件,對這種東西來說,我的安全係數就至少會捉5~10倍,以免出狀況。

以上慘痛經驗,跟大家分享。

PS. 現在用 180 度印明燿的暗夜黑,一切順利圓滿,看起來都恢復正常了。爽!

蓋曄
2016-05-26 04:21:53

超重大的發現!

陳俊宏
2016-05-26 07:33:00

重要關鍵的發現且願意分享..謝謝...

Small Black
2016-05-26 07:43:45

感謝丁大有系統的整理及分享

Jay Chen
2016-05-26 07:59:36

辛苦丁大的debug

黃康誠
2016-05-26 17:05:23

希望ATOM官方能考慮出升級套件囉

翁豪濬
2016-05-26 19:46:40

感謝丁大的詳細整理,提昇大家經驗值!讚

Birk Binnard
2016-05-26 21:15:13

Is this the MK8 extruder gear?

http://www.amazon.com/s/?ie=UTF8...... …… 查看更多

林宏洋
2016-05-26 23:09:57

感謝分享,調整過z軸高度後,現在打底沒答答聲了 : )

Cherub Shiao
2018-02-27 18:24:17

我倒覺得是齒形的關係,也許塑料是沒差,但ATOM的齒形在切線上基本就像隻銑刀…

當然塑料進料是很夠力,但是像蠟材的話,回抽的過程中蠟線很容易被削掉然後就斷料了 QQ …… 查看更多

李安茂
2018-02-27 18:56:23

放大看起來好像很利…難怪我都斷在那

陳冠銘
2018-02-27 21:23:52

定期檢查還是上策
不鏽鋼也不見得能永久用
我手上的不鏽鋼輪也差不多一年就要換 因為生鏽... …… 查看更多

Cherub Shiao
2018-02-27 21:35:17

陳維德
2018-02-27 22:59:46

阿ATOM 2.5EX 的不是鋼的嗎,不是那就要準備買鋼材的回來備用了

Mesak Chuang
2018-02-28 01:07:55

搶一波回家備用了 Q_Q

王允上
2018-02-28 11:43:36

感謝再感謝!

朱興耀
2018-02-28 11:52:36

看的鋁質進料輪,我放棄了,不看完了

Chien Lin
2018-02-28 15:40:37

Atom2.5時就已經是不鏽鋼了呀!也有單賣,我自己是買來裝在自己的2.0上啦~妥妥的用到現在

Orcus Tseng
2018-02-28 16:33:05

哇,那個槽像是銼刀磨出來的…這是印了幾公斤的料才變成這樣的啊…


原文網址 劉柏葳
2016-05-25 20:21:45

請問各位 熱敏電阻用精度5%的會有關系嗎
在電子材料行只有5%的

廖新弘
2016-05-25 20:27:50

沒有問題


原文網址 賴立謙
2016-05-25 11:27:11

機子剛買幾個月而已
但還是初心者

想請問一下各位前輩
那個填料有縫隙是哪邊出問題嗎
還是正常的
然後
有什麼辦法可以讓上下表面印得更精緻

還有額外問一下~
熱床上可以貼耐熱膠帶嗎

梁琄
2016-05-25 11:37:09

可以看線上寶典,看是不是這個問題
https://atom3dp.squarespace.com/printing-problems/#head8 …… 查看更多

曾國欽
2016-05-25 11:46:02

可能是噴嘴與平台距離太少,擠不出料,第一層厚度是0.3嗎?可調小

賴立謙
2016-05-25 11:48:43

高度有校正過~好像也不會太低~

Charlie Ting
2016-05-25 11:56:09

如果以我這幾天的經驗嘛,覺得進料馬達那邊要好好巡一下~~~

林彥孝
2016-05-25 12:22:06

看圖片感覺像是Z-offset太大
出料無法黏著在膠帶上

鄭東昇
2016-05-25 12:50:58

z offset反覆測試,會得到你要的結果

De Leo
2016-05-25 22:10:24

準備>預熱190>噴嘴墨水清乾淨>列印

Hawke ChienSheng Liu
2016-05-26 02:11:42

我的建議:皮帶張力先調整適當、三條都相同(參考:調音50~51Hz), 調平的微動開關調靈敏一點,AutoLevel Speed 設定為10~20%,如此得到的 Z-Offset值會精準很多。

賴立謙
2016-05-26 10:47:34

好喔我在試試看~順便問一下微動開關靈敏哪裡條阿

橘子腦師
2016-05-26 23:28:09

我一開始用的時候也是這樣,我依照說明書把線料架在架子上,後來發現進料馬達拖料有時候會拖不動,後來把料線放下來讓進料線的角度轉折不要太大,就很順了


原文網址 陳大川
2016-05-24 23:19:02

請教板大
最近列印時都會發生堵料的狀況
噴頭以及遠端送料的機構都已經檢查沒有問題
唯獨擠料機感覺比之前列印時轉得快很多常常列印時會發出噠噠聲
kisslicer設定這樣的列印速度應該不會太快吧
請問要如何解決 謝謝

黃俊傑
2016-05-24 23:21:49

ah... 溫度跟層高??? 回抽抹除???
檢查噴頭沒有問題的意思是指換過喉管了嘛???
可以補拍一下 後吹風扇嘛???

沈育廷
2016-05-24 23:32:24

喉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