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SPLAY 3D 建模
  • 3D列印服務
  • #maker+t=market
  • 1
  • 2
  • 3

ATOM 3D Printer Group 造訪社團 » 溫度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6-05-16 20:52:04

[武器印製心得 part 2]

第一把印完之後,雖然組裝完成,但也立馬看到一些問題,包括:

1. 銳利面的強度不足
2. 造型上的比例失衡
3. 應力集中問題
4. 組合強度

所以立馬作修正,這時就可以發現向量檔的好用,直接拉一拉補一補就好,而不用像玩黏土一樣。

在列印過程中順便測料,從原本的180度直接上修到210度。感覺溫度高才印得紮實~~~稱重後的答案也證明這個現象。但有趣的是,進料長度不是應該一樣嗎?為什麼重量會不同?所以,直覺推論,當噴嘴壓力大時,進料的長度會大幅縮減,間接造成供料不足。

但這又點出一個很有趣的玩法,就如果拿來彈性物件呢?這好像為大家指引了一條捷徑。改天再來試試~~

PS. 歡迎加入 Maker + T = Market 喔~~ ^^

陳奕廷
2016-05-18 06:52:38

版主您好 請問這是打應pla的材質嗎? 210度不會燒焦變成黑色的嗎


原文網址 Stephen Huang
2016-05-12 23:20:15

請問各位前輩
有人有用atom2.0印過紅銅的料嗎
能不能給我一點建議 或是溫度大概要設定幾度比較ok
謝謝!

Bryant Lo
2016-05-12 23:23:34

廖新弘
2016-05-12 23:32:12

是麥麥的材料嗎,直接問他不識比較快


原文網址 張桐嘉
2016-05-09 15:42:47

請問:用ABS線材,噴頭目標溫度需設為240度,請問PID-P/PID-I/PID-D參數要調到多少才適合


原文網址 Allen Kaboom Tsu
2016-05-01 12:05:54

求助各位大大,機器目前是1.99版,套件買了幾個月才在星期四晚上裝上,同時更新''分位''成2.0.5b,試印了20分鐘都還ok,然後就開始了影片中的狀況,影片後面溫度升高後就開始冒出燒焦味,
請問這樣如何解決,先謝謝大家

Allen Kaboom Tsu
2016-05-01 12:18:58

文字敘述一下:
開電源
預熱開啟
幾秒後風扇減速,螢幕亮度降低
微弱的搭搭聲越來越大聲
冒出焦味
關機

廖新弘
2016-05-01 12:28:11

電線沒有接好

Allen Kaboom Tsu
2016-05-01 12:29:25

等一下檢查看看 感謝

Allen Kaboom Tsu
2016-05-01 23:51:13

經過不專業的區塊逐步測試,焊線處沒測出問題,板端的線也沒測出問題⋯⋯
就在準備放棄時,
把線材套管裝回去,異常問題出現!而且變成一升溫就'中',於是再把接頭推緊點試試,
果然照片中的接頭有一點點鬆⋯⋯真的是只有一點點
就這樣,接下來的4次升溫測試,就都沒問題了!
報告完畢,再次謝謝廖新弘大大的提示


原文網址 Samuel Chiou
2016-05-01 01:38:59

層高0.1mm,速度50mm/s,溫度195deg,風扇245,熱床溫度60deg, 有開支稱,cura切片,要如何改參數才不會有疙瘩?

王智立
2016-05-01 01:49:54

試試 190 ,調低流量 2~5 %, 速度放到 40mm/s 以下。
PLA 熱床可以不用開。

Charlie Ting
2016-05-01 02:01:23

回抽trigger 4mm,回抽6,xy travel 300

Samuel Chiou
2016-05-01 02:06:40

都蝦!

Samuel Chiou
2016-05-01 19:17:08

這樣設定對嗎

Samuel Chiou
2016-05-02 03:01:09

請問ㄧ下圖片中的疙瘩該如何消除?

Chuang Ivan
2016-05-03 21:35:29

把回抽前的預擠關掉吧


原文網址 Roy Lo
2016-04-30 21:17:03

# 史萊姆 , #史萊姆, #史萊姆, #史萊姆....

0.15 mm/layer, 除了亮彩, 其他列印溫度皆是 178 度, 平均每個列印時間為 1hrs 30 min.

只有一個顏色是 ATOM 的線材, 其他皆是 # 明燿線材

今天睡覺應該是數著史萊姆.....

戴士偉
2016-04-30 21:23:29

可以合體變史萊姆王~~~

曾國欽
2016-04-30 22:03:31

請問史萊姆檔案下載處,我也想印印

Charlie Ting
2016-04-30 22:39:17

你的頂端收得很漂亮

Roy Lo
2016-04-30 23:20:13

Cura的設定

Roy Lo
2016-04-30 23:20:23

Roy Lo
2016-04-30 23:20:33

Charlie Ting
2016-04-30 23:26:19

Cura 的 min layer 好像會移到一旁散熱?

王智立
2016-04-30 23:35:35

不會,只會降低速度.

王榮達
2016-05-01 02:32:46

來跟風一下,頂部出現熱堆積現象,看來是要開圍牆延長冷卻時間,試印紀錄原始檔案高度,層厚0.2mm,空心,內層速度30,外層15mm,列印時間1h11m

Wang Ming
2016-05-01 10:27:32

有餓的感覺


原文網址 Roy Lo
2016-04-29 07:11:23

# 明燿亮彩 # Cura 原尺寸縮小0.4
0.2 mm/layer, 205~190˚C (印一半之前試調溫度, 之後以190˚C印完), 有開 raft, 支撐用原作者畫的(覺得用切片做支撐可能好一些)
7 hours 15 minutes

http://www.thingiverse.com/thing:1458545

陳曉澔
2016-04-29 08:09:21

我也正在印,印的很差,cura支架撐不到很多有底盤的地方。

廖新弘
2016-04-29 08:36:32

我有試印一次,縮小0.75,用原作者的支撐結果失敗,Z-lift 0.4,部分支撐撞斷了


原文網址 郭宏賓
2016-04-20 21:09:10

你的機台沒有密封關係,尤其列印線材ABS時特別需要維持溫度,否則翹曲現象一定產生,建議要使用ABS的好友一定要將機台包裝起來,可以使用壓克力、電腦外殼包裝盒,才可避免發生。

廖新弘
2016-04-20 21:15:44

這隻貓可以不用支撐

Joe Abaquin Bing Aquino
2016-04-22 11:47:22

Like those small windows to peak the print outs,,, lol.


原文網址 Shu Tseng
2016-04-18 15:49:30

因為某一次印完後發現
在常溫下的噴頭溫度顯示不正常
第一時間就覺得是熱敏電阻壞了
就去電子街買了熱敏電阻只是沒有找到與原廠相同型號的
所以買了一個不同B值的電阻
想說再改韌體就好

在改韌體的時候發現原廠熱敏電阻MF58的編號應該是11可是2.0.6版卻打5是另一個電阻編號
不知道編號5的溫度表有沒有變
反正我是自己產生一個溫度表使用
下面網址可以輸入參數自動產生溫度表
參考資料
https://dl.dropboxusercontent.com/u/1325192/NTC/NTC.htm

(ps.手機拍版請見諒)

張不凡
2016-04-18 15:54:55

額...

張不凡
2016-04-18 15:55:31

我用 2.0.6 有些地方都怪怪的... 最後換回穆板 2.0.5 正常多了就是...

Charlie Ting
2016-04-18 15:56:58

所以我一直沒更新,只有自己加了雷雕程式

Shu Tseng
2016-04-18 15:57:09

載不到2.0.5⋯⋯

張不凡
2016-04-18 15:58:24

檔案區有非官版的... =.= 有需要官版請私... 科科

張不凡
2016-04-18 16:00:04

不過要適合自己的要改不少地方

李穆
2016-04-18 18:10:06

其實原廠從2.0.2一直都用5

張不凡
2016-04-18 18:56:57

那我是不是也要... 那個

廖新弘
2016-04-18 20:00:37

可能沒有海外服務吧

Shu Tseng
2016-04-18 20:06:30

連在台灣也連不上了

廖新弘
2016-04-18 20:20:52

就關鍵字熱敏電阻規格MF 58-10k

Shu Tseng
2016-04-18 21:34:50

2.0原廠規格我記得他給100k耶
雖然改程式就好

Shu Tseng
2016-04-18 21:35:56

ㄜ⋯⋯這樣用沒問題嗎
因為如果溫度對照表不對的話
表示的溫度不就不是實際上的溫度?

李穆
2016-04-18 22:19:57

噴頭材料是鈦合金,熱區內溫跟蓄熱塊體間也有溫差,真的要講究會有很多誤差來源,最有效的方式是空噴頭直接插熱電耦進去測

王榮達
2016-04-18 22:52:32

李穆 我覺得PID M303 要測得符合較實際的列印溫度值應該要將料插入噴頭喉管中,一併加熱做PID校正才會符合實際列印時的溫度值,料最好是用透明料,純的PLA這樣建立出來的測溫值才有所依據,猜下一種料的使用溫度,也差異不遠.

李穆
2016-04-18 22:55:33

王榮達 你指的是動態PID控制時的穩定參數,我指的是控制到達穩態時測得溫度與實際的熱區溫差,兩者應該不衝突才是

王榮達
2016-04-18 23:04:30

你指的熱區溫差,是料在喉管內受熱膨脹跟外部喉管散熱風扇冷卻的範圍,這部份也受到切片程式回抽值的影響,拿捏不好容易造成料在喉管內阻力變大,容易造成塞料.

李穆
2016-04-18 23:33:58

李穆
2016-04-18 23:34:13

李穆
2016-04-18 23:34:30

王榮達
2016-04-18 23:35:55

哇,專業的

李穆
2016-04-18 23:40:44

[開個樓中樓,加入討論請按回覆]
確實如樓主所說原廠韌體設定及噴頭結構使得空頭內的鑽存角內溫度比噴頭熱敏測定溫度高了20~30度,但是這並沒有計入料持續灌入造成的動態冷卻效應。 有賴流體以及熱的專家來解惑。
網路上可查得:
PLA比熱容:2.12 J/gK 熱導率:0.231 W/mK
Ti 比熱容:0.52 J/gK 熱導率:21.9 W/mK
呼叫 戴士偉 來幫忙計算一下不同流量下的噴頭金屬的冷卻效率吧

Charlie Ting
2016-04-19 00:03:37

這就跟國中教的濃度問題一樣,噴頭溫度x1、噴頭比熱y1,跟線材溫度x2、線材比熱y2,當兩者碰在一起時,除非他們產生化學反應,不然最後的平衡溫度一定是介於兩者之間,而且隨線材的供應速度而異,這時則由電熱絲的pwm加熱來平衡,但為了達到目標溫度,它終究要略高於目標溫度。至於高多少,則視列印速度而異。

李穆
2016-04-19 00:07:42

現在的問題就在於不同流速時,這個冷卻效應的大小影響了噴頭內熱區的穩態溫度的高低,兩者的比熱容與熱傳係數又不成比例,熱平衡的等式應該是個微分方程式,應該要用到熱力學的知識來分析,偏偏小弟不才沒修這門課,現在只好抱各位大神的腿了。

戴士偉
2016-04-19 00:11:37

李穆 可以幫我量量熱敏那邊的溫度是否跟顯示的一樣嗎?
內部溫度高出這麼多, 有點出乎意料之外...
對於內部而言, 理論上會被控制在固定溫度, 因為熱源是PID方式控制的, 因此PLA流量大, 它提供的熱就會變大(只要還沒超出加熱陶瓷的輸出範圍).
但因為 arduino 的效率不是很高, PID的控制頻率不太高, 因此飄動有點大, 而流量也會因為切片軟體及模型的關係而造成忽大忽小, 導致溫度飄動會很大...

Charlie Ting
2016-04-19 00:17:27

李穆 我倒覺得這不會構成問題。因為線材本身的使用溫度就有一定範圍,而且站在微觀的角度看,只要材料融化的狀態呈現連續,就不致於有太大的影響,如強度。

另外,機器本身能容許的加速度也有上限,這表示不可能期待一下子用100的速度,一下子用1的速度。

最後再從切片的角度看,這套理論受限於3d的概念,所以用2d的切片模式去運作,少一個維度。那如果是用4d或5d的理論時,改用3d或4d切片邏輯下,整個運作思維都要改了,當然連供料也會改。

所以,我個人對目前用的技術或作法都保持開放態度,不覺得會有至高無上的真理或堅不可破的理論。唯有進化再進化,才是王道。因此,只要不造成困擾,我就無視它了。XD

李穆
2016-04-19 00:19:26

李穆
2016-04-19 00:19:34

李穆
2016-04-19 00:19:43

戴士偉
2016-04-19 00:21:11

看來 marlin 內的熱敏 table 要再校正過, 不然我經常操作在燒壞鐵氟龍管的溫度範圍 XD

李穆
2016-04-19 00:25:51

Charlie Ting 確實考慮到的外在因素越多,似乎這種量測就顯的沒什麼價值,從實作中用試誤法也能找到適合的平衡參數,不過多方交叉檢核總能讓許多現象的成因更明朗。至少這樣就可以知道噴頭內管的靜態工作溫度其實比螢幕顯示的高不少。
戴士偉 我自從壞第一根PTFE之後就一直覺得實際溫度是偏高的,今天總算證實了,不過冷卻速率跟出料流速也有關係,有沒有辦法能算出一個合適的流速區間呢?

戴士偉
2016-04-19 00:27:01

另外PID對於溫度控制的反應速度不會那麼快速, 要加熱很快, 但一旦溫度超過, 也只能等熱散掉溫度才會掉下來~ 所以對溫度設定200度來說, 也只能說大概是200度+-幾度的範圍內在操作, 應該影響沒那麼大...
比較值得注意的是, 我的200度不一定是別人的200度, 就算我的200度是230度... 影響也還好, 畢竟每種料都有不同操作溫度範圍, 自己下修就好了~

李穆
2016-04-19 00:30:25

偏偏論壇上大家分享的溫度都會變成重要切片參考......

戴士偉
2016-04-19 00:35:17

其實我正在想要用算的比較快, 還是直接設計個測試方法測試比較快 XD
每種料的實際特性都不一樣, 算了一種也不等於另一種,

我之前有嘗試做測試, 之前是採固定溫度下, 找出最大流量, 主要是想知道黏滯係數(流動性), 這樣才知道我可以用多大的流量去列印(可反推層高與速度的搭配)

但測試起來好像有點困擾, 因為測試一次要等到穩定狀態, 就要花費兩三米的料, 而又要測試好多次, 等測完大概半卷料就去了, 除非我固定一種料要用很久, 才會做這樣的測試吧 XD

李穆
2016-04-19 00:37:13

我通常都用手動的最大力量去推料,然後以推完10cm長度料所需的時間去算流速,目前這樣測不太會浪費料,測得的數據也還算有參考價值。

戴士偉
2016-04-19 00:37:35

就算算出理論值, 但實際值又因為量測設備的誤差或控制方法的問題, 要釐清也要花上不少時間, 那時得出結論, 難怪有些大廠要綁料, 因為這樣品質才有辦法控制, 且問題才好抓, 所花費的實驗成本才有效益

戴士偉
2016-04-19 00:41:27

李穆可以嘗試用 E 軸的速度去計算進料的流量, 跑一段G01的Code, 為何會說兩米, 因為一開始只跑10~20cm, 就判定這流量ok, 後來發現同樣的流量, 跑了不到一米時擠出機卻擠不動
此時可知道, 加熱區那邊因為持續進料而導致內部尚未達到平衡狀態, 因此太短是無法判斷的

李穆
2016-04-19 00:48:16

戴士偉 原來我測出來的shifting來自這個,盲點發現! 感謝戴大(抱大腿)

Charlie Ting
2016-04-19 00:49:11

戴士偉 我都是進料後手動推料,感覺壓力和融出狀況,然後判定可用高速列印或者要保守。
溫度我沒有很在意,只要出料順、料夠黏的相對低溫就是理想溫度。至於那值是多少?我沒有很在意,因為料的變化太大了,20~30度的區間內都可印,就不算什麼大問題。
我調溫反而比較多是為了表面和牽絲而改。

戴士偉
2016-04-19 00:51:05

Charlie Ting 沒錯, 我後來才發現做這麼多實驗意義不大, 簡單作法反而比較快, 用經驗跟印個幾次大概就可以抓到特性, 所以我後來也懶得做實驗去抓料的特性了 XD

張不凡
2016-04-19 00:51:44

紅花總需要綠葉來陪襯... 小弟不懂, 路過幫推樓 Orz 下台一鞠躬, 以上為申論題區.

戴士偉
2016-04-19 00:52:12

講那麼多只是想說服 李穆 不要去算理論值了, 因為料的特性影響太多 XDDDD 一切都是菜鳥時期的經驗談

李穆
2016-04-19 00:54:23

不過我剛才第二次測發現一件事,鑽存角溫度與PTFE管熱區溫度差可以達到15度~20度(提高探頭3mm就會發現變化),這或許是牽絲起泡的另一個由來。

Charlie Ting
2016-04-19 00:57:35

李穆 我突然覺得你是不是在開發新一代噴頭?

李穆
2016-04-19 00:58:05

Charlie Ting 神要比薩斜塔歪,比薩斜塔就歪了!

戴士偉
2016-04-19 00:58:11

Charlie Ting 其實 李穆 在測雙噴... (誤)

李穆
2016-04-19 00:59:26

戴士偉 丁大都還沒開始測,哪輪的到我......

Charlie Ting
2016-04-19 01:01:58

李穆 沒消沒息的,只好先開發自己的小工具了

李穆
2016-04-19 01:03:48

Charlie Ting 多色噴頭開發就靠丁神了!

戴士偉
2016-04-19 01:04:53

李穆 突然想到上次 Clarence Lee 他把蓄熱塊拿掉, 這應該是影響穩定時間的一個因素~

如果沒有蓄熱塊, 應該可以更早發現流量過大~

李穆
2016-04-19 01:18:05

戴士偉 我要先去配個螺母固定加熱片,下次來測測看

王俊勝
2016-04-19 03:34:55

露天網站白天就因爲流量過多所以網站累格

王俊勝
2016-04-19 03:36:52

我白天也是輸入好幾次到貨店名才成功買到官方PLA

Jay Chen
2016-04-19 10:57:34

不知..李穆大大你的測量位置在那?? 我測的位子..是..噴嘴出料口旁..結果..溫差很大.@@...

戴士偉
2016-04-19 11:03:36

建議先把風扇給閹了再量測...

Jay Chen
2016-04-19 11:20:27

戴士偉 這是在預熱時測量, 所以兩側風扇還未動作...

戴士偉
2016-04-19 11:35:20

我懷疑後方風扇可能有干擾到量測

李穆
2016-04-19 11:50:11

Jay Chen 你有上散熱膏當熱傳介質嗎?
我是測熱敏電阻下方蓄熱塊表面

Jay Chen
2016-04-19 12:26:06

戴士偉 我有塞陶瓷纖維綿在上下檔板中間..所以後面風扇應無法吹到下方出料口...

Jay Chen
2016-04-19 12:27:44

沒有上散熱膏(導熱膏)...只有..在上下檔板間塞滿陶瓷纖維綿, 防止噴嘴蓄熱塊散熱...

李穆
2016-04-19 12:28:42

那你的探頭應該只有一點接觸表面,這樣測到的值容易不準,通常都會讓探頭沾點導熱膏再測,跟助焊劑的道理一樣

戴士偉
2016-04-19 12:52:08

最怕的是量測不準確, 然後拿不準確的數值去分析問題, 就... XD

話說 李穆 不是有紅外線溫度顯示儀, 噴頭的溫度有準嗎 XD

李穆
2016-04-19 14:29:09

戴士偉 外部的溫度差不多(但是沒有這合金準確的放射率數值也只能當參考),內部的量不到

Charlie Ting
2016-04-19 14:34:44

李穆 合金放射率..........XDDDD 鑽太深了

戴士偉
2016-04-19 14:35:08

需要知道放射率是因為使用紅外線量測, 需要校正的關係嗎?

Jay Chen
2016-04-19 14:49:39

李穆 的確那熱電偶的探頭只有一點的接觸表面, 我這邊沒有導熱膏..所以..也無法測..@@...謝謝你的分析...

Shu Tseng
2016-04-19 18:09:46

如果可以移到其他地方測量而不是在噴頭上動手腳
是不是就不用考慮到那麼多變量,只是水只能測到100度
有能測到200度又方便加溫的介質嗎?
http://diy3dprint.blogspot.tw/2014/04/blog-post_8.html

李穆
2016-04-19 20:34:52

戴士偉 是啊,紅外線測溫的第一課就是放射率要與測量材質匹配

李穆
2016-04-19 20:35:43

Shu Tseng 用油,可以超過350度

Jay Chen
2016-04-19 20:36:56

Shu Tseng 直接用電熱管加熱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6-04-18 00:47:57

[試料地獄]

這次試的料絕大多數是明燿的,從點金系列、亮粉系列,和一些還在測的配方。

基本上點金系列非常穩定了,亮粉系也很不錯,甚至可以說比點金更好印。畢竟線材中有加點金多少會影響料性。

PETG也很不錯,但溫度會是很重要的關鍵,我一開始用190度印,印得出來但最終失敗,原因是溫度太低,黏性出不來,後來上升到220度就很正常。所以能否正常出料可能不是判斷列印溫度的關鍵。

芝蔴料也不錯印,但跟我第一次印時的感覺不太一樣,那時覺得出料有點卡卡的。兩次的差異在於第一次用190度,速度40。第二次是200度,速度小於30。

至於照片中橘色和綠色那二隻,配方還在修正,所以暫不評論。因為它們是我用過覺得最怪的料了。

另外,也拿了 ATOM 的原廠料來試(橘黃和灰色),就品質來說,它跟明燿的亮粉系相當,算是純色料的優勢。

目前來說,最好的還是加韌PLA那支,白色的料印出絲綢般的質感。0.2mm的層厚,質感卻像0.05mm。很棒!但聽說很貴。看來只能省著用了~~

這些都是108mm高,列印時間從一開始的2h11m,之後都大概1h22m完成。幾乎感覺不出差異。

線材特性的判斷,現在基本上進料後,看料融出的狀況就能捉出8成;而從作品牽絲的狀況就能看出料性。或許,可以在 Marlin 裡寫一段試料程式,讓它按照固定的節奏出料,再從實際出料的狀況,就能比對出不同料性的差異,就能有更客觀的依據。


 

全不選 發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