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ker+t=market
  • COSPLAY 3D 建模
  • 3D列印服務
  • 1
  • 2
  • 3

ATOM 3D Printer Group 造訪社團 » 平台

原文網址 曾國棟
2016-10-03 10:35:22

請問一下熱床安裝的線路插法
在手冊D02裡面的感溫元件(黑線)是單芯的,可是我收到的加熱平台上拉出的線卻是雙芯(紅/黑),若是直接插入時,紅/黑和板子上的+-會變成紅接(-),黑接(+),請問這樣是正常的嗎?還是我要把socket上的紅/黑PIN針退出,重新穿入?

Clarence Lee
2016-10-03 10:43:17

測溫線一定是雙線..單條不能測啦..那沒有級性

黃俊傑
2016-10-03 13:08:39

感溫正負沒有關係... 就跟噴頭熱敏一樣 兩條黃的也行...


原文網址 Yong Heng Lin
2016-09-16 18:14:45

[已售出]
為籌旅費賠售嚕~!!
本人因模型製作興趣購入,使用約半年後發現軟體應用方面略顯不足而將機體擱置,又因時間工作繁忙連軟體應用也無心練習,為避免主機因我的關係閒置而損壞,故在此搜尋有興趣的人。
機器狀況:購入約1年,實際使用約半年。(因第一次設定有誤造成列印平台有些許刮痕)
品項:ATOM 主機、機殼、料架、PLA捲料(還是第一捲)及其他剩餘零件。
價格:誠可議。
地點:台中市西區[只能自取無法寄送]
備註:重發一次,我的回覆請記得於陌生人欄位確認。

Yong Heng Lin
2016-09-16 18:14:54

游正宏
2016-09-16 19:00:54

價錢私訊

梁家維
2016-09-16 19:06:09

價錢司訓

林祐生
2016-09-16 19:10:38

價錢私訊

紀鴻章
2016-09-16 19:11:36

謝宗揚
2016-09-16 19:34:26

蕭傑仁
2016-09-16 19:42:03

我有一台了 但幫朋友問的 多少錢?

張瑋淦
2016-09-16 19:57:07

Chin-Hui Huang
2016-09-16 21:15:04

麻煩私訊!

姜信宏
2016-09-16 21:15:54

鍾兆
2016-09-16 21:57:01

麻煩請報價, 謝謝!!

李英任
2016-09-16 21:58:45

可單買盔甲?

張不凡
2016-09-16 21:59:32

高堉勝
2016-09-16 22:10:12

張敦堯
2016-09-16 22:28:26

煩請私訊

張宏吉
2016-09-16 22:51:35

Nigel Liu
2016-09-17 01:38:19

煩請私訊,謝謝

林粲庭
2016-09-17 11:38:24

RenYüan Gu
2016-09-19 10:12:22

請報價

Sei Lin
2016-09-19 19:45:35

麻煩報價,謝謝您!

KioSky Chung
2016-09-20 08:12:12

麻煩報價,謝謝

Aaron Hor
2016-09-20 10:09:51

麻煩請幫報價, 謝謝

Raymond Li
2016-09-20 10:31:49

麻煩報價 謝謝

陳奕廷
2016-09-22 11:13:54

請問這是1.0還是2.0版本?


原文網址 湯登登
2016-08-12 16:59:12

[請問Z offset 調到零後,噴頭還是太高怎麼辦?]

新裝好的那台,執行完Auto Level 後,Go to zero 時噴頭會高於平台0.7mm左右( Z-offset = 0.50 ),所以當我將 Z-offset 調低到+0.00 時噴頭大概距離平台有2mm(兩張紙)的距離,試過用10%速度執行Auto Level、把整個平台墊高、把調整螺絲再鎖緊一點( 讓微動開關晚點觸發)、改deploy_z_probe()。結果都沒有成效。困擾了兩天 ...

戴士偉
2016-08-12 17:01:31

鎖太緊了, 要越鬆越好, 輕輕碰到就能觸發的狀態

另外 Go to zero, 實際上是走到 Z0.1 的位置, 並非 0.0 的位置.

湯登登
2016-08-12 17:28:08

有調到輕輕碰到就能觸發的狀態,再Auto Level 過了。Go to Zero 時去夾一張A4紙,永遠調不到夾到紙的狀態(Z offset 已調到+0.00)

戴士偉
2016-08-12 17:30:41

上面有說, zero 非 0.0, 有空隙是正常的~

Clarence Lee
2016-08-12 17:38:47

怪..看要不要 usb 接pronterface跑Home之後跑G29 然後把log貼上來看看..
有可能跟MANUAL_Z_HOME_POS 還有你現在整個環境的Z max距離有關

Clarence Lee
2016-08-12 17:44:38

韌體版本是?

湯登登
2016-08-12 17:47:51

現在是2.0.7 ,我試過 2.0.6的版本。也是調不到可列印的位置 。 另外 pronterface 等我一下 QAQ

湯登登
2016-08-12 17:48:02

QAQ 可是他沒辦法列印

湯登登
2016-08-12 17:56:35

註:校正第一下調整螺絲會摩擦到平台,其他都不會

Clarence Lee
2016-08-12 18:04:55

怪 不太應該會碰到...
且通常行程應該要造成測完之後你goto zero其實是壓到過深一點的才對...
換完韌體有restore failsafe再store memory ?

湯登登
2016-08-12 18:35:11

有~ 有先restore failsafe再store memory~

戴士偉
2016-08-12 18:36:32

太高?

湯登登
2016-08-12 18:39:54

恩恩 噴頭太高

Clarence Lee
2016-08-12 18:40:38

測的時候z offset先是0嗎?
我覺得可以先看2.0.6
or 試試看這版本
https://drive.google.com/....../0B5ytSOkCHsoSYUlp....../view

戴士偉
2016-08-12 18:40:38

最新版韌體不知道有沒有加上我的修正, 可以讓 Offset 調負值~

湯登登
2016-08-12 20:17:33

2.0.6c 是改 MANUAL_Z_HOME_POS 350 嗎 ~??

Clarence Lee
2016-08-12 20:26:39

Clarence Lee
2016-08-12 20:28:27

還有部分2.0.7的變更,但只留必要的。不過那是搭熱床你其實可觀察看看調這值應該對你g29結果有影響

湯登登
2016-08-12 20:38:53

340 以下G29 噴頭碰不到平台 矩陣都寫-20 。
350~365 G29 噴頭可碰到平台 但是Z=0.1還是太高
366~370 G29之後,Z=0.1會撞底板 但可以調Z-offset解決, 但是會先用力撞往上撞天花板(抖動?!)之後再去Z=0.1

Clarence Lee
2016-08-12 20:51:44

那你就是需要設定程366~370 左右
應該是你的組裝起來 玻璃放得更低了 造成Z總高度比預設還要高...

auto home抖動問題有點怪..但實有所聞...我覺得應該是某處造成的bug ..據說2.0.7有修 但....
你可以考慮用看看我另外主要維護的分支版本..應該無此問題..
https://github.com/cyberbsd/Marlin-deltabot

湯登登
2016-08-12 21:13:29

有試過用墊片墊高玻璃平台,但是情況還是相似

Clarence Lee
2016-08-12 21:13:59

怪怪的
可能要看到你機器全景照 還有噴頭 z min觸發部份特寫照看有沒線索

湯登登
2016-08-12 21:26:45

我設定MANUAL_Z_HOME_POS 367 -> G29 之後 -> Home -> G1 x0 y0 z366 會跟下面那個影片一樣

湯登登
2016-08-12 21:27:05

Clarence Lee
2016-08-12 21:31:13

那是因為Z366根本過頭吧 ..
你一則用尺量實際上Autohome之後噴頭尖端到下面玻璃距離多少mm 那就是實際的manual_z_home_pos
基本上大約對G29應該就要能正常運作..
你會測到變成Z offset需要用負值有點怪... 因為那不合理.. z min有行程...本來就會吃太深才對 不應該反向
manual_z_home_pos 比實際Z 需求高度略少1~10mm基本上G29應該都要能正常運作

廖新弘
2016-08-12 21:35:24

2.0.7版是給有裝熱床用的,所以機器原點有修改過

湯登登
2016-08-12 21:59:17

廖新弘 我另外一台用 2.0.7的韌體,沒有熱床也可以動QAQ 就新來的這台鬧彆扭

廖新弘
2016-08-12 22:02:10

湯登登 說真的要看噴頭與玻璃的高度

Clarence Lee
2016-08-13 16:31:16

湯登登 應該有某處有問題...但關鍵可能要看真相(照片)才知道了....

湯登登
2016-08-15 15:01:37

感謝 戴士偉 Clarence Lee 廖新弘 熱心回答
最後發現是步進馬達的邊邊卡到三角連結,如圖。
所以步進馬達有稍微失步的現象360mm+-1mm的失步

黃俊傑
2016-08-15 15:25:14

這圖作的不錯ㄟ~ 借來用!!! XD

Clarence Lee
2016-08-15 15:25:26

可以一路對齊一下 皮帶盡量一路垂直...

禹佑霖
2016-08-18 05:07:39

差別在哪裡 還是搞不懂?? 能說明一下嗎?


原文網址 戴光宏
2016-07-18 16:25:06

1
組裝日
某一柱的底座與柱吻合度問題 重裝好幾次那一柱就是有問題
當作沒看到可能自己眼睛業障重 同時用蠻力把柱與橫支壓密
1.5上檔風片硬塞導致變形 且容易脫落
噴頭模組拆開重組 且把變形的上檔風片敲直 並夾入噴頭喉管組件中與散熱片鎖緊
2
組好後
上傳韌體 途中有錯誤訊息顯示 但還是傳好了 不曉得哪出了問題 當作沒看到...
嚴重翹邊問題與抓地問題 壓太下料反而出來 反而使口紅膠入侵噴頭堵住 太高抓不牢支架倒掉 太低有高機率刮斷支架
他媽貴死人的藍色膠帶(X)
黃色膠帶(X)
基筏(X)
保麗龍膠拯救法(X 死都要翹 從中斷開 )
拆件(料性誤差導致組合困難且完整度受損)
修改3d圖與支架 (少有改善 但仍無法解決所有問題)
最終自搞土炮熱床解決翹邊 但高機率性刮斷支架仍然持續發生 無論如何調整
2.5
中間經歷大大小小的調整 幾乎每印一次就要調整 反正就是莫名的煩 一切都沒問題 但就是有問題的階段
3
噴頭在平台某些地方料出不來 自動校正有跟沒一樣
做兩份Gcode 0.25/0.1 勉強混過關
4
X月X日
噴頭每一印一次z offset高度都不一樣 這次沒問題 下次出問題
需要花半天時間重試高度 但自動校正還算有運作
4.5
X月X日
噴頭莫名又堵了 原因長期拆噴頭模組維修 導致後風扇電線斷了
買一個新的並且重接線
5
X月X日發現自動校正速度10%印不出
50%OK
6
X月X日
自動校正憑空 go to zero憑空

最終為解決以上問題重組機構 還是無法處理一開始接續發生的123問題
反而自動校正持續憑空 go to zero Z柱皮帶滑車抽蓄
接電檢測微動都沒問題 gotozero不再抽蓄 反而出現熱敏出問題 檢查熱敏線無受損 之後莫名的好了(預兆?!)
又回到3輪迴 同時PLA覆蓋到熱敏 熱敏正式出問題了

這就是我這一整年份的問題
人性化....的機體

真的頗累....

黃俊傑
2016-07-18 16:30:44

至少這都還有人可以回覆問題怎麼解決了...
朋友買的三台套裝機,壞掉都沒人可以問...
Atom玩一年的經驗,其他台根本套用過去而已!

戴光宏
2016-07-18 16:32:40

只是這次我真的很累 就是那種幾乎放棄 想說還是讓給專業的處理好了....

戴光宏
2016-07-18 16:33:11

畢竟我的擅長領域是畫3d圖...

黃俊傑
2016-07-18 16:34:02

SOKA! 也是... 不懂畫圖! (搔頭
只能玩硬體~~

Clarence Lee
2016-07-18 16:35:33

廖新弘
2016-07-18 16:49:11

那就聯絡原廠,請他們整理,但是有句話還是要提醒,整理完有些東西後續也是要自己處理

James Lin
2016-07-18 16:56:06

我當時花一週組裝,應該比大家還慢,每個細節都慢慢搞 ~
因為我知道維修會更費心力
我現在也很怕噴頭堵住之類的(遇到兩次),其它的似乎已正常使用,不過已經知道堵住會有的現象

戴光宏
2016-07-18 16:58:45

我花了快三週時間...一開始收到很興奮的開始瘋狂組了!!!!機構組到一半發覺自己組錯了 才開始慢慢的看說明書組.... 中間卡最久的地方是在噴頭模組 那塊上檔風片搞得蠻久的

James Lin
2016-07-18 17:09:41

-_-不看說明書組?

黃俊傑
2016-07-18 17:16:54

那感覺我懂 太興奮了 小字都不看的! 2040的上下顛倒了 又花一天半 拆下重組

Sen Tseng
2016-07-18 17:36:54

我也是蠻挫折的最後放棄...用基筏+蝴蝶補土ˊˋ
如果再搞下去應該沒時間學3D繪圖了

戴光宏
2016-07-18 18:13:32

這一年來的悲劇之一

黃俊傑
2016-07-18 18:15:03

這有點強阿...

廖新弘
2016-07-18 18:16:22

你鎖過頭了,現在很怕你的部分鋁件有變形了

戴光宏
2016-07-18 18:16:48

還有一顆鎖在滑車與皮帶固定器之間的螺絲某天晚上自己掉下來 然後隔天我發覺那顆螺絲的前端螺紋都是平的....

戴光宏
2016-07-18 18:16:57

@@

Ya Hsuan Wu
2016-07-18 18:17:26

李穆
2016-07-18 18:49:54

越看越覺得需要大整理

Robin Hsu
2016-07-18 21:15:21

哇賽 我可能還沒把它搞斷 我的手會先斷 @@ ~

Robin Hsu
2016-07-18 21:19:11

其實 我前一個禮拜 拆噴頭就大概拆了幾十次, 所以才會把陶瓷墊片的線玩斷掉 ~

----
這真的要看你本身是著重在 產出物件, 還是要對機構有基本的瞭解和異常排除的能力 ~

& 我是完全沒玩過其他廠牌的啦, 所以不曉得他們在使用者遇到堵料之類的問題之後, 是官方解決 還是仍然要使用者自行排除 XD

Clarence Lee
2016-07-18 21:31:18

Robin Hsu其實我1.0的時候天天拆 所以只有第一次斷掉加熱片
後面天天拆都不會斷了... XD

廖新弘
2016-07-18 21:34:00

壞東西可能沒有人比我多吧

李穆
2016-07-18 23:33:30

基本上每台機器都有各自容易故障的點,要玩廉價3D列印,故障排除的能力還是必須的

John John
2016-07-19 00:19:24

萬一問題一直搞不定<可否抱去原廠校正解決問題<

John John
2016-07-19 00:19:43

最近要加入陣營了

John John
2016-07-19 00:21:02

對機械是沒甚麼概念<很怕組裝起來會像樓主一樣一直無限狀況輪迴

Clarence Lee
2016-07-19 00:23:44

可去上組裝課

李穆
2016-07-19 00:32:23

組裝課包含原理解說與調校技巧,比爬文有系統

John John
2016-07-19 00:33:47

所以上完組裝課以後能自行排除絕大多問題

John John
2016-07-19 00:34:37

所以大多數的人都沒上組裝課嗎??以為像組樂高一樣簡單

John John
2016-07-19 00:34:42

太小看了

Robin Hsu
2016-07-19 00:57:29

個人是覺得 要看平常對拆裝東西有沒有興趣 ~
或是 ... 比方 ... 組鋼彈模型這一類的 ~

----
有堆模型還比這難搞 @@~

黃俊傑
2016-07-19 10:00:38

沒上加一 那時候還沒有影片支援! 現在官方有組裝影片了...

John John
2016-07-19 11:46:13

有了

John John
2016-07-19 11:46:21

影片作的超讚~~~

李穆
2016-07-19 22:14:39

看影片就應該要會組了,當初我也沒影片看,組超久

廖新弘
2016-07-19 22:25:27

哈,所以後面買的越來越幸福,一代時更慘

李穆
2016-07-19 22:26:50

一代真的辛苦,還好我全部走一輪了,也可以說嘴一下


原文網址 Jin-hau Chen
2016-07-18 13:02:57

我是覺得側吹冷卻不夠
原本側吹口修改風向可是發現冷卻時間太短一下子噴頭就移開了
所以找三顆相同台達10000rpm的風扇外掛在平台外
因為懶的設計連接的結構直接拿鋁片彎比較快
散熱片以下噴頭直接用耐熱膠帶包住沒用擋風片
喉管的散熱鰭片內圈有塗散熱膏提高導熱效率
本來是想用四軸用的馬達用看看不過也是懶的設計葉片就沒用了...


原文網址 戴光宏
2016-07-14 18:15:46

正常運作個兩天機器又爆了
這次印大面積的物體
結果噴頭移到平台左半邊後 開始揉麵糰 料全往噴頭上黏 把整個噴頭包的牢牢的 最終滲過下檔風蓋 包到了熱敏電阻的線...

後來重開機器噴頭溫度停在90度再也降不了....

請問這現象應該是熱敏電阻壞了吧?
還有每次印第一層有一定機率料全往噴頭上黏 越黏越大塊...

還有平台有些地方料出的來有些地方料出不來自動效正做了幾百遍都無效....

Clarence Lee
2016-07-14 18:18:08

這問題能解,只是要整個把關鍵問題都抓一抓... XD

Kila-jd Liao
2016-07-14 18:52:08

我把擋風蓋拆了,揉麵團也不會堆積太多

李穆
2016-07-14 18:52:23

機器需要大整理了,可能之前保養有lose

戴光宏
2016-07-15 00:04:49

說來慚愧 自己瞎搞了快一年了 到現在連底都印不平....

John John
2016-07-15 00:26:30

感覺機器還不成熟婀

John John
2016-07-15 00:27:39

不知各位大大這台印起來和ATOM會差異很大嗎?

李穆
2016-07-15 06:09:52

代理商都不賣了決定自己開發,你說呢

Odinson Thor
2016-07-15 08:41:54

先把熱敏修好吧....不然就把噴頭整組寄回ATOM維修

黃俊傑
2016-07-15 12:49:38

出來會捲曲往上跑,算是喉管那邊可能有異常,才會出來的料不筆直往下跑,不然就是被冷氣出風口吹到!


原文網址 Stanley Chen
2016-06-30 22:16:43

未提供相片說明。 未提供相片說明。 未提供相片說明。 未提供相片說明。 ATOM 3D Printers 說這專頁讚 2016年6月30日

眾所期待的熱床套件已經開始出貨囉(出貨序依照付款序)!
這次我們抱持著做好做滿的決心將大部分零件重新製作!

新版本的熱床雖然成本高出許多,
但先前預購的朋友都將直接獲得新版本的套件,
待預購部份全部出貨完畢我們就會再開放販售,
非常感謝大家的耐心等候~

enjoy printing~

新版本熱床改良處:

1、 全新的玻璃夾具:
原版為鋁製加熱板,新版改用玻璃平台做為熱床介面,增加全新的CNC鋁件玻璃夾具,讓玻璃能固定在加熱板上。將提供更優質的黏著力,並能快速拆裝列印物與清洗玻璃。

2、 全新的斷熱保溫泡棉:
斷熱保溫泡棉能增加熱床效率,讓升溫更穩定快速,保溫效果良好,並能有效阻隔熱床溫度,避免影響下方的主機板,且讓主機板空間的溫度維持在 42 ℃左右。

3、 鋁製熱床底座:
由於新增了斷熱泡棉,我們不再需要利用木製的底座來隔熱,所以我們將熱床底座改成鋁製以配合玻璃夾具。同時它也讓整體的剛性提升、耐用度亦更好。

4、 新增客製化 DC SSR:
訂製ATOM專用SSR,能有效處理熱床所需的大電流,在熱床全力輸出時有最佳的安全性。讓列印時多一分保障。

RenJie Huang
2016-06-30 22:39:46

想要!! 買了!

邢鳳言
2016-07-01 00:11:00

何時得買?

Moko Jenson Huang
2016-07-01 01:27:47

冬天一眨眼又要到了,準備下單了。

Birk Binnard
2016-07-01 05:24:16

Looks good - 2 questions:

1. Why are there 2 power switches, and where do they go?

2. How to get both timing belt sides through the narrow slits and into the rectangular space?

Kila-jd Liao
2016-07-01 09:41:23

合體!

Po Ting Lin
2016-07-01 12:42:38

杜育賢 order one

Birk Binnard
2016-07-01 15:27:44

Can't - not on English Shopping web page yet.


原文網址 Johnny Cheng
2016-06-21 09:07:55

請問一下列印完成後,成品都會玻璃板上 黏得很緊,每次鏟刀都必定傷到成品底部,我只有列印前在平台上抹一層口紅膠在軟體上面有辦法改什麼參數嗎?(我用kisslicer)

廖新弘
2016-06-21 09:18:44

本來在玻璃上就要上膠或者貼耐熱膠帶,比較不懂的是,玻璃表面光滑沒有東西幫助附著,不是會被噴頭刮走,如果是附著太緊,Z offset數值再加大一點點,因為第一層太低了

邱瑀皓
2016-06-21 10:05:14

其實可以不用上膠什麼的
反到時第一層如果設很低的話成品會有一層很漂亮的鏡面底部我是很喜歡
我都是在印完後在作品底部周圍灑一點水 …… 查看更多


原文網址 洪慈憶
2016-06-14 15:34:47

大家好,前陣子剛組好機台
但是z軸一直無法打點到平台上,會逐漸往上爬升
已經爬過文,也調整過微動開關的螺絲,韌體也更新過了
排線沒有插錯
想請問大家該如何解決
謝謝

Benjamin Yeh
2016-06-14 15:37:06

自動校正的螺絲調整一下

黃俊傑
2016-06-14 15:37:10

用軟體測試看看? 上蓋放鬆一點...
https://atom3dp.squarespace.com/power-on....../......

Sean Ciou
2016-06-14 15:37:38

校正螺絲沒有沒有觸發噴頭上的微動開關?

Kelvin Chu
2016-06-14 15:40:43

自動校正螺絲的問題,調整到剛好觸發就可以了。常遇到。

Aldis Rayest
2016-06-14 15:42:32

有沒有試過~
把那一條黑管~
不要讓它就這麼垂著~!

Sean Ciou
2016-06-14 15:44:31

之前也有遇過管子太彎把噴頭平台帶起來
導致螺絲頂不到微動開關

張不凡
2016-06-14 16:01:04

檢查微動開關那

Danny Lin
2016-06-14 16:03:29

怎麼看都是噴頭的微動開關沒調好

Marco Lai
2016-06-14 16:14:49

因為你的那些黑管內的電線,不具有下壓噴頭的力道,而是上提噴頭的力,導致你未觸底,就已經"擾動"微動開關了~!

Jacky Chen
2016-06-14 16:42:50

我組裝時候也在微動開關這邊卡住,研究好久,後來大大們說:直接裝上去再說,我就裝上去了。

Jacky Chen
2016-06-14 16:47:08

留言中有一句話:
「頂住就無法了... XD 用手拿比較不准啦! 建議上機就知道了...」

可以參考我照片,應該是差不多了。頂到與頂不到之間。

蕭育祥
2016-06-14 17:09:27

我覺得應該是開關一直處於沒按下(開關彈開)的狀態 0_0

平面校正的的設計應該是碰到平面開關才會彈開
所以只要噴嘴的機構沒有碰到東西(列印平台)
機構上的微動開關應該都會是按下的狀態

要檢查該開關有沒有裝好,就直接把噴嘴頭往上推一下
如果是正常組裝狀態會聽到"喀"的一聲 (開關彈開)
待手指頭放開後會在一聲(開關按下)

大大的應該會聽不到這個聲音
因為開關都處於沒被按下的狀況

洪慈憶
2016-06-14 17:31:45

謝謝大家的幫忙,ok了

陳明谷
2016-06-14 17:36:21

感覺…機構間隙可以再更小點!
如果你想要印的再完美

Jacky Chen
2016-06-14 17:42:53

所以是... 噴嘴那邊微動的問題嗎?

廖新弘
2016-06-14 17:50:54

微動開關多餘的腳有剪掉嗎,固定螺絲有鎖緊嗎

洪慈憶
2016-06-14 18:26:44

yes

Jacky Chen
2016-06-14 18:43:04

恭喜你,踏入 ATOM 的深淵~~~

Jacky Chen
2016-06-14 18:43:11

黃小潔
2016-06-15 17:10:03

先拿ㄧ隻牙籤碰觸微動開關會不會發聲 ㄉㄧㄚ ㄉㄧㄚ的生響,如果有,在來用三用電表量測微動開關的線看微動開關是否正常,我遇過微動開關是壞的過⋯

Violet Yu
2017-03-08 16:04:51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6-05-26 23:19:13

[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

今天這篇可能不是很討喜,也不想引戰,純粹是希望大家多一點思考。

在 maker 這個生態裡,我經常感覺到有拿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的現象。

若從這句話來說,劍的本身有問題嗎?恐怕沒有。

就像黑貓、白貓,能捉耗子的貓就是好貓一樣。劍,只要能斬人殺敵就是好劍。

那麼,為什麼明朝的劍不能斬清朝的官?

重點在於朝代的轉變,也就是權勢的轉變,又或者是趨勢的轉變。

最常讓我有這種感覺的情況,往往是一些人試著以舊時代的思維來看新時代的發展。

舉例來說,maker 所作的東西是要跟現在的規模經濟相對抗嗎?這恐怕就有很大的問題,也是很多產業精英們對 maker 嗤之以鼻的原因,因為很多 maker 自以為很嗨森的東西,在產業上可能像勞作而已。

這就突顯了,如果作為一個 maker 是為了搶奪舊市場,那可能就是一個錯誤。

再說,也有一些人會拿目前產業上的一些 SOP 來看待 maker 的作為是否符合標準,這也有很大的問題。

因為,為什麼 maker 的想法非得用產業目前的標準去執行,而不能創造一個新的生態系,或SOP?

所以,當你用過去已知的東西來評判 maker 的發展時,恐怕就在拿明朝的劍來斬清朝的官了。

那麼,難道 maker 所作的每個東西都不能被批評、被檢視嗎?當然不是。

然而,如果檢視的人或執行的人,是用舊的思維來看 maker 在作的事,那他很可能就是從不對的方向去理解了。

maker 是一種價值的重新定義。就像從明朝轉變成清朝,年號變了,規矩也不同了。

但即使規矩不同了,很可能需求還是一樣的。那麼,新的作法所該帶來的,自然不是舊世代裡有的東西。

反過來說,現在的工業生產、經濟型式已經產生不少的問題和門檻,如果所有新的發展模式都必須先符合這些標準或門檻,那麼它的發展自然受限、容易失敗。

因此,想要推動 maker 的發展、從事 maker 的事業時,首先要作的就是無視舊模式的包袱,而要想新的作法來解決問題。

也就是,不要一心想用明朝的劍來斬清朝的官。

因為時代變了,難道你手中沒有屬於新時代的武器或招式來闖天下嗎?

回到我個人,這就是我一直努力開發模組的原因之一。

因為,3DP 是一個平台,它可以加法,也可以減法、乘法、除法,就像降龍十八掌一樣,一招一法。

但是,當你把所有招式合併一擊時,它的威力更大。

那麼,每個模組就是一招,累積越多招,武功自然越強大,這時,想斬清朝的官就容易多了。

有興趣的歡迎加入 # Maker + T = Market

戴士偉
2016-05-26 23:21:57

揪竟... 是誰被斬了 XD

殷孟雲
2016-05-26 23:29:42

包龍星的爸有一把明朝的尚方寶劍。

Yi Tin Tseng
2016-05-26 23:41:00

問題是"槍"出現了,"劍"的朝代就不是重點了!

劉建良
2016-05-27 00:04:35

但是...除文創裝飾品, 在許多具功能性產品甚至是玩具,驗證流程本來就是取得量產與販售的資格...這不是該不該用老思維去看新市場,而是原本法規限制(而且越來越嚴格)早在此已, 諸位看ISO稽核近年針對供應商管理的施力就知道了. 系統成本的增加目前看來已不可逆.

Charlie Ting
2016-05-27 00:08:23

驗證、審查、量產,這可能屬於規模經濟下的思維模式,不是不行,但門檻極高、風險也大。站在 maker 的立場,應該思考繞過的方式,而不是直接硬碰硬,但也不是閃躲。

劉建良
2016-05-27 00:25:36

以台灣的現狀,相當程度上我會認為部分集資的金額必須用來養門神, 才有機會爭取量產合作的可能性. 當然這是我輩平庸世俗之見.

Sean Ciou
2016-05-27 00:44:33

我覺得與其說是明朝與清朝,3DP要跟一般工業思維來比較的話,倒比較像是在說兩個不同的國家,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文化與領域,有完全不一樣的市場。
3DP不是一個新的生產模式,它們之間誰也不會被對方擊倒,也不會被取代。

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們主流的工業製造方式會有不同的玩法誕生(像是工業4.0願景),而像3DP這類的所謂MAKER領域也會有不同的發展與市場出現!

Mickey Chuang
2016-05-27 01:41:39

驗證/審查等等程序不見得只適用規模經濟, 只作一個東西自己用我也習慣審查自己的 RA/RM/SA/SD, 並且在每個時機點做驗證.
有些東西不是時代變了就跟著變的...

Mickey Chuang
2016-05-27 01:50:59

德國也很多 maker, 我看過幾個都是非常一絲不苟, 照著既定計劃一步一步來, 做出來的東西也比量產還優.
我認為 maker 固然可以想到就衝, 但是不是每個 maker 就一定要想到就衝, 強去定義 maker 是什麼這動作我一直以來都覺得沒多大意義.

Mickey Chuang
2016-05-27 01:57:34

比如, 我認為 NASA 是世界上最大的 maker 集合體, 很多東西它做出來只用一次, 但它也是少數 CMMI level 5 的組織, 不用說它用的 SOP(其實 SOP 本身是一種末端產品...) 比規模經濟用的更加複雜.
要搞到什麼境界端看 maker 自己的需求吧

殷孟雲
2016-05-27 09:33:12

不論是makers還是工商業產品,品質跟技術、價格和服務的要求,永遠都是在眼前,除非makers做出來的成品是好玩,不賣的。在工業上,也有很多作品只到prototype就结束了。

Yu Square Chu
2016-05-27 12:10:55

我覺得呢... 3DP已經在逐漸成熟中,這個給大家參考:
http://www.fda.gov/....../GuidanceDocuments/UCM499809.pdf
慢慢有官方單位開始正視這個議題了。只是之後的的定位,就要看3DP在各產業的發展了。

劉建良
2016-05-27 18:37:43

一些想法繼續蓋在丁大的樓裡:

劉建良
2016-05-27 18:38:56

商機可能性: 1) 小量客製化驗證流程服務提供

劉建良
2016-05-27 18:41:05

2) ISO系統廠分租

劉建良
2016-05-27 18:43:40

3) 逆向工程教學.

Samael Lin
2016-05-27 22:25:41

我只想知道是買工具回來做Maker 還是幫工具商做Maker!
需求不同要分清楚,買ATOM就只是買體驗不是買工具。
其實很多人只想要工具,只自己想要用這工具來體驗我的開發而不是幫工具Debug!

Charlie Ting
2016-05-27 22:49:41

我是覺得ATOM可以有更多的用途,只放噴頭太可惜,所以想加一些應用上去,提高利用價值。
能用最少的預算,打通maker的任督二脈,這方向就值得留意。

殷孟雲
2016-05-27 23:37:06

1.可以效法flux,加個雷射雕刻頭。2.這個結構,本來源自於関聯機械手臂,加個camera,配合影像辨別,那就是械械手臂。3.加幾個輪子,手臂拿吸塵器,那就是機器吸塵器。等等參考。

Charlie Ting
2016-05-27 23:46:43

目前的頭們。
2. 的部份計劃中,另外希望加入雷射干涉量測的模組,不過元件取得不易。

Charlie Ting
2016-05-27 23:48:19

還有新版的自製雕刻頭

殷孟雲
2016-05-27 23:50:15

原設計的頭,下方有Z軸的位置switch,要留意。

殷孟雲
2016-05-27 23:51:43

剛性問題,請留意。

Charlie Ting
2016-05-27 23:54:39

殷孟雲 sensor 的問題目前在考慮非接觸式的作法,而且這類東西是需要校正才會啟用的,不像手工具開了就上。
剛性問題,現階段沒發生過異常,多少剛性作多少事,這些東西都是以輕加工為主的。


 

全不選 發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