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ker+t=market
  • 3D列印服務
  • COSPLAY 3D 建模
  • 1
  • 2
  • 3

ATOM 3D Printer Group 造訪社團 » 風扇

原文網址 Sean Lo
2015-10-18 22:06:44

請教大家. 我遇到了二個問題. 第一個是我的噴頭平台組好了. 但是噴頭的二個3.5風扇沒有辦法跟我的z軸線組接. 原因是. atom付的紅黑的延長線兩邊的頭是一樣的. 接噴頭的時候okay, 因為頭剛好一公一母. 可以接. 但接在z軸線組時2個頭都一樣的. 接不起來. 以下二張照片做說明.
第二個問題是我的z軸組軸在底頭的二條紅和二條黑不見了. 我看了線組中間段, 二條紅和黑都還在. 但在底部不見了. 沒辦法和電路版接. 是不是縮進去了. 我可以切開綁線組的膠帶, 拉出來嗎.

Hsuan-Yih Shawn Chu
2015-10-18 22:17:37

麻煩您寄個信到 support@atom3dp.com ,我們幫您處理,謝謝

Sean Lo
2015-10-19 11:25:33

發信到support 了..


原文網址 James Lin
2015-10-17 22:33:28

今天收到ATOM 2.0囉,包裝的很貼心,相信不會漏件⋯
比預計快到,風扇還沒加裝好看來就要先裝3D Printer,裡面多一個禮物~
哪位小姐的呢? -_- "

Mariel Diaz
2015-10-28 06:13:30

Good luck!


原文網址 林文和
2015-10-16 17:11:14

請問出料頭工作完,冷卻的時候,是否需後方的風扇來協助冷卻,還是可以自然冷卻就好,若自然冷卻不會影響出料頭壽命,想在滑軌上方放一個開關,讓噴頭回到Home的時候,連桿滑塊去觸動關閉風扇,不然感覺好吵。

廖新弘
2015-10-16 17:14:34

因為噴頭的風扇是跟電源一起連動,如果要機器自己關掉的話,需要更改馬林跟線路

林文和
2015-10-16 17:16:42

若我將風扇電線切斷,然後焊接翹翹板開關讓他未壓住時是常開,這樣是有問題的嗎?

廖新弘
2015-10-16 17:20:43

那你自己獨立拉電源跟開關,不能混用,我記得各軸的微動開關是5V,而風扇是12V

林文和
2015-10-16 17:22:38

開關而外加,不共用。

廖新弘
2015-10-16 17:24:55

請自行斟酌

林文和
2015-10-16 17:29:39

所以基本上可以不用風扇來冷卻嘍,感謝解答。

林文和
2015-10-16 17:34:13

看來要好好再研究看看了

廖新弘
2015-10-16 17:42:43

借用MARK圖片解釋一下,PLA在噴頭的散熱區沒控制在一定溫度下,風扇突然沒有運轉有可能因為噴頭整個變成熱區,導致PLA已經膨脹了,後續在使用時,風扇有動作,噴頭後段是冷的,熱源無法傳達到後端,就產生卡料情形

Vincent LM Yeh
2015-10-16 18:49:43

其實換個安靜點的風扇也是一個辦法。我換了之後幾乎聽不到聲音了。


原文網址 Darry Dai
2015-10-15 11:35:51

側吹風扇一側不會動,拆下用12V電源供應器單獨測試是正常的,測板子跟電線也都有電壓輸出,但接回去又不動,想請教板上各位是什麼問題呢?

MoMo Yang
2015-10-15 12:01:46

連接線的地方沒卡到金屬

Charlie Ting
2015-10-15 12:01:53

可能是磁場干擾到霍爾元件,先把碳纖桿拆下試試,確認一下。若是的話,調換一下其中一根桿子的方向。

Darry Dai
2015-10-15 12:38:42

已排除,感謝!!!!!

MoMo Yang
2015-10-15 12:40:04

我比較好奇是什麼原因

Darry Dai
2015-10-15 12:45:32

磁場太強XD


原文網址 蘇子中
2015-10-13 14:59:19

有人有側吹風扇固定用的套桶尺寸資料嗎?原廠少給了這個零件(給成四個防滑螺帽), 現在只用墊片鎖上,想乾脆自己印就好了

陳明谷
2015-10-13 15:06:00

我拆掉沒有裝
情況是風會吹的更高

蘇子中
2015-10-13 20:43:08

是風扇沒裝,還是固定用的套筒沒裝?

陳明谷
2015-10-13 20:45:27

套筒跟墊片
但如果真需要還是可以打給官方

楊小隆
2015-10-13 21:58:29

外徑4mm,內徑2mm,高度4mm

Hawke ChienSheng Liu
2015-10-13 22:42:24

外4內2?那就剪兩截鐵氟龍管代代替就好了。

Coby Huang
2015-10-13 22:45:25

嗨,蘇先生~有需要補寄給您嗎?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5-10-10 09:36:01

[摩艾現身]

今天換了個方式列印摩艾,果然就離完美更近一步了。直接講最重要的地方:

1。軟料的特性。因為它是偏軟的,所以結構強度自然就低,連帶影響列印時的高風險區很多,太薄、太少支撐、太高溫,都可能造成變形導致失敗。所以就是避開這些問題。

避的方式不外乎,選擇最佳角度,像這尊摩艾讓它往後躺20度左右,讓下巴往上抬一點,就變得相對安全了。

溫度問題,在沒有加其他風扇又已把側吹風扇開到最大的情況下,就只能放慢速度印。最慢已經降到5mm/s左右了。幾乎料一出來大概1秒就冷到有足夠強度的狀態。而在極慢的速度下,列印精細度也有提升。

支撐的部份,軟料是能正常開支撐的,這點之前都沒試過,實際觀察之後沒問題。但要避免太小區域的支撐可能還是會倒。

2。溫度方面。目前測出來210度的狀況最美,幾乎看不到氣泡,冷卻後的質感像矽膠。但有一個問題是可能每個loop會黏不到,變成一層一層的。這點可能要用 extruder width 去修正一下。

3。回抽方面。目前設5/5/0/50,已經能減少很多溢料,而且在連續回抽狀態下也沒有卡料的狀況。不過要留意列印速度,若是速度很快,那就很難說了。以這尊的狀態,連續4次回抽大概在2~3秒內完成還能容許。若是時間再短就很難說了。

4。軟料支撐部份,建議gap設0.2 就好,因為必須讓它黏住,否則翹曲的問題會很麻煩。拆卸方面倒是沒太大難度,徒手就能剝除。至於表面處理就得另外花時間。

預計再拿一些測試件來列印,例如懸臂和跨橋等等,來替這個軟料地獄週作個結尾。

Kevin Chen
2015-10-10 13:33:57

這種解法太有意思了!為了盡可能減少用戶調整上的麻煩,我還沒有想過轉成非自然角度來解這個問題呢,Charlie大真是認真的玩家啊,我還沒用軟料開過如此大面積的支撐和如此慢的列印速度呢,大開眼界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5-10-08 23:56:06

[潮版摩艾]

今天試著挑戰軟料摩艾,有些成功,有些失敗。

1. 以藍色膠帶為底,超級成功。brim 超漂亮,完全無翹曲或進氣。而且超級好拆。這個狀況該怎麼形容呢?或許靜若處子,動如脫兔是最好的說法。列印時捉得緊緊的,紋風不動。要拆時,把brim 翻起來,一拔就掉了。

2. 溫度降到215 度,但這尊的線料有一部份可能已經放在空氣中太久,似乎有受潮的感覺。整體的成色沒那尊女體好看。

3. 軟料的列印速度恐怕不宜超過15。在幾個地方甚至降到5左右。關鍵的因素在於冷卻,或許可以在旁邊另外加裝風扇散熱。以軟料在薄片區域的列印過程,最好是原料送出後3~5mm就冷卻固化,否則一旦結構強度不足,就很可能有過度的翹曲和變形。本次案例中的摩艾,下巴是按原速列印,大概12左右。嘴巴也是,但鼻子及眉骨控制在5左右列印,整個還原度就十分理想。而且列印過程中的翹曲大概只有0.2~0.3 mm 左右。

4. 下巴部份因為角度和跨距太大,因此還是無法完美呈現。這部份已經想到解決方式。但若要從根本處下手,恐怕微調噴頭結構是免不了的。至於原理嘛,可以想像一下裁縫機的作法。改天有測試結果再分析這部份。

5. 耳朵部份也算失敗,在耳垂部份因為太薄。在噴嘴的離開方向的部份都因為拉扯而變形。這點呼應了先前講的,恐怕速度要降到5,並且快速急冷才有辦法。

6. 熱堆積的盲點。今天突發其想,想說把 min layer 設一下,才讓我發現 kisslicer 不夠聰明的地方。很多人在收尾時的熱堆積,其實就是這個設定造成的。原本我的摩艾已經要收工了,但在最後三層時讓我親眼看到這個聰明反被聰明誤的設計。第三層還ok, 速度適中。第二層剩下幾圈的loop而已,結束速度放慢,但還勉強沒把頂給融了。第一層最扯,只剩下一個小圈。結果因為min layer 的設定,噴頭變成慢動作,然後變成不是把那圈印出來,而是把頭融出一個洞。所以這個參數沒事少用吧。

Kevin Chen
2015-10-09 00:00:45

這尊moai好眼熟喔,是thingiverse上檔案為new_moai那隻嗎?

Chien Lin
2015-10-09 00:04:56

我在最後三層的時候會手動加速到150%以上哈哈哈
直接讓他來不及融掉

Chien Lin
2015-10-09 15:30:54

下巴跟耳垂也是垮了一點,不過其他地方真的無可挑剔.....


原文網址 Kevin Chen
2015-10-08 15:10:23

[軟料回抽參數測試]
牽絲是由於噴嘴在列印過程中,材料由噴嘴持續流出,在列印物件中兩點橫跨移動所造成,會影響成品外觀與並使後處理不便。除了改變材料特性外,還可藉由切片軟體參數進行調整。

本實驗將以列印溫度(Temp)、列印速度(Print speed)、回抽/推距離(Prime/Suck)、噴嘴回抹(Wipe)、回抽/推速度(Desting speed)、風扇(Fan)、移動前噴嘴抬高距離(Z-lift)作為變動參數設計下列實驗。

測試機台:ATOM 2.0
實驗設計:參考下圖
列印模型:模型為直徑5mm、高20mm、距離40mm之圓柱體,模擬噴嘴在兩點間移動之牽絲,以infill=100%列印。

[列印溫度]
由NO.1~5比較可知,隨溫度下降,牽絲數量逐漸減少,尤其在NO.5的200oC有明顯效果。推測可能因溫度降低導致材料流動性降低而減少材料移動時從噴嘴流出的比例。

[列印速度]
由NO.2,6,7比較可知,隨列印速度下降,牽絲數量逐漸減少,推測原因為速度降低使得噴嘴背壓降低,減少材料被擠出噴嘴的力道而減少牽絲現象。

[風扇]
由NO.8可知,軟料在高溫列印下若冷卻不足容易造成列印物件變形,除非列印路徑長度足以使材料自行冷卻或沒有跨橋等要素,或是僅列印外觀輪廓等狀況,才會將風扇關閉。

[噴嘴回抹]
由NO.2,9可知,開啟Wipe可有效降低牽絲數量,顯示在噴嘴移動前回抹能有效降低噴嘴殘料流動。

[移動前噴嘴抬高距離]
由NO.10,2,16可知,Z-lift=0時牽絲數量有稍減,推測效果類似Wipe,當Z-lift=1mm時,牽絲的模式有所改變,在牽絲區域中結成塊狀的情形大幅減少,顯示移動前抬高噴嘴可降低噴嘴回沾牽絲區域造成累積結塊,但整體而言Z-lift變化對牽絲數量

[回抽/推距離]
由NO.2,11,12可知,增加回抽距離對於牽絲減少之效果不顯著,但從3mm(NO.2)至6mm(NO.11)仍有減少的趨勢,將回抽距離增加至9mm(NO.12)效果不顯著,且增加回抽長度有可能導致頻繁回抽時線材彎折卡料的風險,因此選擇6mm為較適當之回抽長度。

[回抽/推速度]
由NO.(2,13)(11,14)(1215)可比較不同回抽距離在低速(30mm/s)與高速(60mm/s)之差異,結果顯示並無因回抽速度提高而有明顯效果,因此若列印檔案回抽頻率不高,可考慮使用高速回抽,否則以低速回抽較能確保降低卡料機率。

[抗牽絲參數最佳化]
綜合以上測試結果,以200oC、列印速度10mm/s、回抽距離:6mm回抽速度:30mm/s開啟Wipe (3mm)、嘗試不同z-lift(10,2,0mm)得到NO.17,18,19之結果,牽絲數量明顯下降。wipe之效果要搭配低的z-lift才可得到顯著效果,然而過低的z-lift易造成列印過程物件微翹曲時撞倒的風險,應根據列印模型斟酌使用。

Charlie Ting
2015-10-08 15:15:50

太詳細了.....拜服!

Kevin Chen
2015-10-08 15:22:12

順帶一提~如果想看清楚牽絲的過程,可以把z-lift調成10mm,會看得很清楚XD

Clarence Lee
2015-10-08 15:23:49

z lift的速度可能也是個變數... (speed那頁的z)
還有xy speed (對映traveling speed)

Kevin Chen
2015-10-08 15:25:47

感謝 Clarence Lee 提醒,我應該要重新翻kisslicer的說明書把它摸熟一點...變數好多 囧

Hawke ChienSheng Liu
2015-10-08 15:36:58

超神的DOE

H-m Lin
2015-10-08 15:39:27

有神很用心,只能佩服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5-10-08 11:52:30

[TPEE 軟料心得及作品圖]

感謝官方提供新調配的軟料給我測試,讓我發現許多原本用 PLA / ABS 時不曾細思的問題,以及思考因應之道。

本來想講些比較理論的東西,但是好像要放連假了,還是讓心情放輕鬆些好了。

1. 減料供應。按照原本用 PLA 的切圖程式設定,在換到軟料時,可能要考慮下修 Flow Tweak,我是減到0.85~0.9左右。原因有可能是膨脹係數不同,造成噴嘴內部的壓力上升,可能造成擠料輪卡料。

2. 供料檢查。在列印之初(Brim)時,要經常按壓擠料輪的加壓臂,若有線材彈回,代表供料過多,有卡料風險。最好中止,然後修正 Flow Tweak。

3. 溫度。目前測試漸漸從240降到220,會再以每次5度的方式往下修。關鍵在於融料流出後的氣泡量在240的狀態下偏多,會降低成品外觀。220的狀態下已經少很多。

4. 固定。目前證明軟料是可以靠 3M 2090 膠帶牢牢固定的,但有前提就是你的 brim 要印得夠大、夠密,這樣它會變成一個吸盤。另外,為了避免平面度造成 brim 厚薄不一,所以我把 board roughness 設為 0.1。如附圖所示,整尊人偶是牢牢吸附住的,硬要用手拔下來還拔不動。但用刀子把brim輕鬆翻開後,徒手就取下了。而在撥除 brim 的過程中發現整個 brim 像是矽膠膜一樣很軟Q,但不透氣,所以要相當用力才能撥下。

5. 厚度。軟料基本上沒有什麼厚度限制,但是麻煩的地方在於過薄的區域很容易翹曲或在列印過程中受拉力影響而變形。因此,建議厚度是0.2mm或以上。以軟料的材質特性 0.2mm 厚度的品質大約與 PLA 0.1~0.15mm 層厚的相當。相反的,當軟料層厚 0.1mm 甚至更低時,因為拉力造成的變形,往往使品質變得更差。所以不要一昧追求細膩的切層。

6. 回抽。這款軟料是能回抽的,目前開到 5/5/0/50 左右。但有刻意將觸發頻率下降,只在比較重大的位移時回抽。有回抽當然有改善,但目前還無法作到不牽絲。這跟為了加速冷卻而將風扇全出力也有相關。所以暫時無解。

7. 接料。這陣子用軟料,常常發生線材擠在擠料輪那裡造成變形。這時線材是推不進去的,但抽出後往往會浪費一大段材料。原本我打算丟棄的,但實在太多了。最後選擇把它接起來用。結果還算滿意。
只要把二條線頭一起用打火機的藍火處烤融了,然後把兩端壓實接起(要盡量對準),再用美工刀把接合處突起的材料切掉,就很緊實了。

等等換來挑戰摩艾了~~~

Odinson Thor
2015-10-08 12:03:32

摩艾讚 (欸 XD

Wei-Chun Chang
2015-10-08 12:13:29

看完這篇,很早買的軟料..終於可以派上用場了......這果然是經驗法則..!

林祐德
2015-10-08 13:01:46

遠端軟料要注意好多眉角。辛苦了

Kevin Chen
2015-10-08 13:31:12

我剛好完成了簡單的回抽參數實驗,晚點和大家分享:)

Kevin Chen
2015-10-08 16:16:19

Charlie大提到的減料供應其實很棒的方法,這是兼顧列印速度卻又不卡料的兩全方案,不過不知道能不能說服一般消費者(把流量降低?那是什麼?),另一方面對於在乎尺寸和層厚的人,流量降低不知道能不能接受。Moai的下巴也是我接下來的目標,因為平常大都印一些很無聊的測試用檔案...反而對造型品的列印不熟

李穆
2015-10-08 17:02:45

除了降低流量以外,也可以考慮用回抽大於預擠的設定,同樣有定時釋放壓力的作用

Kevin Chen
2015-10-08 18:12:03

對喔,不過起始點好像會因此有供料不足的隙縫產生

林祐德
2015-10-08 18:15:29

唉~~~ 目前沒有一個料廠有提供印出來的樣品+切片參數+適用硬體~~~ 誰會突破這個僵局製造另一優勢呢~~~

賴威銘
2015-10-09 01:02:34

我還是希望原料商能像CNC刀具商一樣提供開發出來的原料的建議溫度.回抽預擠值出來~~~不要只是開發出來就丟句因為每人印的東西不一樣,所以數據自己抓.....至少也給個平均數據出來讓大家參考做微調...........

Charlie Ting
2015-10-09 01:08:19

我倒是覺得線材商要搜集一套測試用的物件,然後每種料都用這些物件印過一輪,然後把數據提供給使用者參考。
算是標準的QC程序。


原文網址 李穆
2015-10-04 22:07:14

[軟料試印生活小物] 修復錶帶及更換鍵帽
同樣的設定,開啟回抽就會出料遲滯,捉高溫度至215亦不見改善,因此關閉回抽重印,測試結果良好,僅以抹料處理,牽絲量亦可接受。
冷卻部份風扇全開,翹曲問題不明顯,對抗翹曲低溫+強風可以穩定取得好的成果。
下緣開啟支撐部份,跟列印件黏著性太好,拆除時易弄破列印件,建議以焊接烙鐵+刀頭進行移除,效果較好。

廖新弘
2015-10-04 22:10:59

佩服,我在思考要不要改回1.0版的擠料機構,上面加裝鐵弗龍管來試軟料

李穆
2015-10-04 22:22:27

ATOM提供測試的這支軟料可以用2.0的機構免改直上

廖新弘
2015-10-04 22:26:34

你們試的是廠商的吧,我考慮方向有點不同

Shi Xinhui
2015-10-05 22:34:36

給印實用小物一個大讚!!


 

全不選 發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