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ker+t=market
  • COSPLAY 3D 建模
  • 3D列印服務
  • 1
  • 2
  • 3

ATOM 3D Printer Group 造訪社團 » 線材相關話題

原文網址 李穆
2015-10-03 21:06:21

[軟料試印失敗經驗分享] 挑戰組合件--耳機頭帶
因為此件有開回抽,怕PTFE管變形堵料,因此沿用200度8mm/s列印,此件帶子厚度僅1.2mm,長度達300mm,印到10mm高左右發生劇烈翹曲,導致基面黏著失敗及高低層分離。
經過此次測試得知,軟料的熱縮效應甚大於PLA,雖然較軟的特性有機會用硬黏的方式處理,但是TPE使用口紅膠對玻璃黏著性較不足,Brim設定成PLA列印時的1.5倍寬還是比較保險。
此外列印此類大型圓弧狀薄片,冷縮效果將導致越高層的圓周長收縮越明顯,底層冷卻的越快,上層黏著上去後冷縮造成的翹曲越劇烈,縱使基面有黏著拉住,因為彈性的關係,到了高層尺寸仍然會收縮,熱床或其他保溫裝置的加裝可能是必要之惡。

廖新弘
2015-10-03 21:24:33

那個對我而言,是未知領域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5-10-03 20:58:07

[分享 - 軟料攻略]

軟料是一種駕馭難度相對高的材料,主要的問題在於彈性。它相較於PLA而言實在很軟,因此在遠端進料的系統來說,就產生很多變數。

例如進料系統、導料管線的變形量、噴嘴的阻力、溫度,還有關於材料本身的彈性、黏性和熔點等。

這種種的因素產生一個現象,就是對遠端進料的 ATOM 2.0 來說,使用軟料的列印容錯率極低。白話講,就是一點點參數沒設好、列印過程不夠穩定,就準備GG。

但真的無法駕馭嗎?應該也不致於。只是限制多一點,然後觀念要修正,操控的項目要改。

目前正以 0.1mm 的層厚在印一尊 10 公分的摩艾,只是當初給的料不知道是否足夠,就聽天由命了。

基本的參數如下:
溫度 240 度,速度 18mm/s,層厚 0.1mm,infill 10%,不回抽,風扇70%(含導板),Flow tweak 1.05,Z-lift 0.1mm。
目前輸出的外觀看來跟 PLA 幾乎一致。

從參數上來看,差異不算大,就是溫度高一些。(不然很容易GG)

實務上,最大的風險在於擠料輪。因為一旦你的設定值造成線料供應過多時,軟料會漸漸在擠料輪這邊變形、捲曲、堵塞,然後宣告失敗。

在一般的 PLA 或 ABS 線料時,當供應過多時你頂多聽到卡卡卡的聲音,但是線材不會捲曲。但用軟料時,這卻是最大的風險。

原本我試著從 Flow Tweak 去修正,但發現還是沒用,太難捉準了。

後來我發現駕馭軟料的唯一攻略,就是利用成也彈性、敗也彈性的特性。從擠料輪去找到修正的方向,然後在列印初期找出節奏,設定機器,完成列印。這樣子,就很有可能讓你使用軟料如履平地。

攻略:

1. 列印時將 Brim 設大一點,例如 10mm。
2. 列印初期,定時去檢查擠料輪是否有線料累積的現象。這裡要講仔細點。首先,右手輕推著軟料,然後左手把擠料輪的加壓臂鬆開,注意線料是否有往後彈回一定的長度。通常這長度最好在1~5mm之間,如果再長,那你的列印風險就非常高了。
3. 當發現回彈的長度過長時,從 LCD 螢幕→ Control → Motion → ESteps/mm,把它從 200 往上加,目前我是加到 225 左右。這個動作的原理我沒有仔細研究 Marlin,直覺上等於減緩供料。因為每推一mm要的步數變多了。(若不是這樣請糾正)
4. 然後再定時檢查幾次這個回彈量,當長度幾乎固定後,你的列印就會很穩定,不容易失敗了。

原理推測:

對於軟料這種特性,它其實軟硬不吃,你硬擠,它就捲曲然後塞給你看。你慢慢送,也是搞死自己而已,印個小東西要跑老半天,何必咧?

所以,最好的模式就是利用它的彈性給它一定的壓力。但這裡很難用切片軟體的速度或供料量來控制。因此,直接以擠料輪鬆開後的回彈長度來判斷,回彈長度固定,代表噴嘴內的線料供應穩定,熔融和出料的速度就會穩定。回彈的長度太長,代表供料過多,所以以增加擠料馬達的步進數來降低。回彈的長度太短(不回彈),那就要看表面是否有破洞,才能判斷是否供料不足,然後以減少步進數來增加流量了。

以上觀察和操控方式,歡迎手上有軟料的試看看囉。

Clarence Lee
2015-10-03 21:01:54

E steps/mm 的理解在我看來應該是顛倒了??
軟料基本上擠出齒前後用ptfe包夾最有效...
這次這sample其實算相對好駕馭的了...

Charlie Ting
2015-10-03 21:03:47

但實務上我這樣調是可行的。E steps 增加,供料就減少了。

Clarence Lee
2015-10-03 21:17:22

總覺得怪怪的...

Charlie Ting
2015-10-03 21:22:15

原本的軟體設定下,造成擠料輪那邊開始累積,推論是線料沒熔出那麼多,所以擠在那裡。鬆開後,增加 E Steps/mm,再過一段時間,累積的現象消除或減緩。
假設噴嘴的輸出速率相當,那表示線料捲入的速度變慢了。
我不清楚 Marlin 那邊是怎麼算的,也不知道切片軟體是給什麼參數控制進料馬達。只能說它有用...

麥麥
2015-10-03 21:32:21

專業的見解

李穆
2015-10-03 21:52:38

我目前嘗試在關閉回抽設定的前提之下,用旋鈕控制列印速度%,藉著噴頭口最大出料速度與列印進料速度的平衡,達成類似的實作效果 (不過料快沒了.......)

Charlie Ting
2015-10-03 21:56:48

李穆 我也有用旋鈕控制,的確可行。但我希望是提高速度,而非降低速度。因為軟料的輸出實在是偏慢....

李穆
2015-10-03 22:02:15

(補充:我其實也是設法在找最大進料速度) 不過談到軟料輸出速度要快,我想遲早會遇到 Clarence Lee 說的進料機構修改問題,畢竟料是軟的,用加壓擠入就會面臨無支撐柱體受力挫屈以及柏松比造成的漲寬問題,加壓到某個程度後,甚至料徑可能大於1.75mm而完全阻塞在進料管內。目前的噴頭內襯在230度開始就會軟化,此時捉高噴頭內的溫度及壓力造成的不確定因素,也很難完全控制好,如果能改成全金屬噴頭並提高列印溫度,也就有機會再進一步突破目前的限制。在極限狀態下的不穩定性,往往需要隨時監控以防意外的發生,我的目標設定在找到穩定的參數,能讓大部分的列印件都穩定的完成列印。

Charlie Ting
2015-10-03 22:04:43

Clarence Lee 按這文件說法,增加 E steps 或許可以想像成換了一個比較小的進料輪。但事實上沒換,所以實際送料量減少了。

Charlie Ting
2015-10-03 22:09:15

李穆 我向來站在實務派立場看事情,所以我會先看有什麼指標跟列印成敗最有關,然後再看怎麼控制這個指標最精準。以目前的軟料在 ATOM 2.0 來看,擠料輪的累積線長是最關鍵的,調速度或 E steps 都能控制,也有足夠的反應時間。但我會傾向 E steps,然後速度以增加為優先。這樣就表示能在目前的 ATOM 2.0 現有架構下把軟料輸出推到極限。

Clarence Lee
2015-10-03 22:21:13

Charlie Ting 實務一點量一下不過噴頭E擠出100mm拿卡尺量
比較調整Esteps/mm前後就知道影響了

Charlie Ting
2015-10-03 22:23:19

我的軟料都這樣塞的....

李穆
2015-10-03 22:25:26

讓我想起以前學無側撐柱的挫屈行為.......

李穆
2015-10-03 22:52:14

Estep 200

李穆
2015-10-03 22:52:52

指令G92 E0後拍G1 E10

李穆
2015-10-03 22:53:32

出料10mm

李穆
2015-10-03 22:54:07

改Estep 100

李穆
2015-10-03 22:56:57

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出料還是10mm!!!!!

Clarence Lee
2015-10-03 22:58:10

怪怪的.. 改一改有案確定吧?
M503看一下... 可能 runtime改沒有影響到?
但你如果save, reset後應該確定會有變化才對

李穆
2015-10-03 23:07:02

發現是要用pronterface下M92 E100後再下G1 E10才會不同,機器的面板操作不聽話......,測試結果出料量是5mm

Chien Lin
2015-10-04 01:09:20

我也這樣塞過

Charlie Ting
2015-10-04 03:11:08

並非答案,但可參考
planner.cpp 裡
block->steps_e = labs(target[E_AXIS]-position[E_AXIS]);
block->steps_e *= extrudemultiply;
block->steps_e /= 100;
block->step_event_count = max(block->steps_x, max(block->steps_y, max(block->steps_z, block->steps_e)));

這段 code 是每個行進指令中算到最後用來配置運作參數的一部份。我之所以說從實務測試時指令有效但未實際驗證過 Marlin 和切片軟體的邏輯,也沒有用pronterface去試,原因就像上面的最後一行指令,程式運作時是把 X,Y,Z,E 當成四軸在看的,然後這四個變數會交互參考取其最大公約數。

這時候,只用單一指令去推動擠料馬達會準嗎?有參考價值嗎?我深感懷疑。而我考量的是,難不成我為了試一個軟料的參數和調教方式,就得先把整個 Marlin 爬過,再把整個機台的邏輯弄清楚,這樣會不會太費事了?

對於這個現象,其實有很簡單的作法,不論你用什麼料,都可以先按自己的經驗把軟體設定好,讓它正常印。然後,手動去把 E Steps/mm 減少一半(變100),看有什麼反應,然後再把改多加一半(變300),看有什麼反應。

如果沒反應,那表示這個參數可能是independent variable,可以忽略。反之,如果有反應,就可能是dependent variable,再看是正相關或負相關去作微調即可。

有心的可以仔細研究每個動作究竟怎麼計算、切割、分配、排程,然後同步運作。我只要玩得動就好,這些細節我知道它會作、有作,但其實我並不想了解太多。

李穆
2015-10-04 10:19:33

剛才測試,在列印進行中更改Estep,擠料馬達會作一段意義不明的回抽,然後開始以設定的step擠料

Charlie Ting
2015-10-04 10:25:00

那供料有沒有不同?
或者調整數字有沒有刻意放大以確認它的趨勢走向?

我是有在進料馬達的軸上加裝一個旋鈕, 在軟料的列印過程中關回抽, 所以我並沒有留意到什麼回抽的動作. 單純是設定前後會定期檢查是否有線料累積和其長度變化.

李穆
2015-10-04 10:33:50

目前看起來意義不明的回抽後,擠出速度跟step數值成正比,設成100線寬會變細,設成250會變粗,這是用PLA測試的結果

Charlie Ting
2015-10-04 10:41:47

如果這樣, 我會解讀成當改成250時,因為XYZ的移動速度下降(為了讓XYZE同步), 所以線寬變粗.因此, 在軟料的狀態下, 等同於放慢供料的速度.(因為對料的需求下降)
這點, 可能要從小物件的實際列印時間來測.

而用這個參數來調, 比調整速度的方式有更好的地方, 是它的影響有可能較單純. 只著重在 XYZE 的同步速率.

Kevin Chen
2015-10-04 20:41:04

嗯~ptfe包夾是對付軟料的專門對策,國外有品牌機台Lulzbot推出軟料專用擠出機構就是用這個方式讓軟料無處跑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5-10-03 14:38:28

[軟料ing]

今天才比較有空把上次小聚後塞住的噴頭拆開清理,不過我發現我很懶~~~

只是把它鬆開,把噴頭加溫後,再把管線中的軟料抽出,就裝回去了~~

根本沒想細拆和清理 XDDD

然後根據提供線材的同好提示和其他神人們的經驗,先捉 240 度、低速(10mm/s)以下、不回抽的方式列印,目前看來狀況良好。

目前的概念是,讓料只進不退,順順流出為宜。
另外,因為側吹風扇有加導板,現在先測全出力急冷。
噴頭移動部份,以蜻蜓點水的方式快速飄移。

稍晚補照片.....

Charlie Ting
2015-10-03 16:12:25

Charlie Ting
2015-10-03 16:12:36

Charlie Ting
2015-10-03 16:12:42

Charlie Ting
2015-10-03 16:12:48

李穆
2015-10-03 16:13:41

查理一出手,便知有沒有!

Charlie Ting
2015-10-03 16:36:09

有加裝導流板的話,全出力的散熱速度是OK的,不會有被拉扯的感覺。倒是如果要有些軟料的質感的話,壁厚不宜設太高,最好控制在1mm以內,這樣才會有軟Q的感覺。

另外,散熱夠的話,看來翹曲的問題也不是太嚴重。 …… 查看更多

王祥豐
2015-10-03 22:20:55

請問這個圖有STL下載點可分享嗎?

Charlie Ting
2015-10-03 22:34:00

王祥豐
2015-10-03 22:34:53

謝謝!


原文網址 Dan Salvador
2015-10-02 17:50:33

hello friends - please enjoy my Facebook page - most appreciate if you can press page "like"
https://www.facebook.com/plasteam?fref=ts

翻譯年糕

Simon Li
2015-10-03 16:28:24

Your outputs are great, however,I can't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Dan Salvador
2015-10-03 21:49:51

Sorry about that , because we sell 3D prints in local (Israel)


原文網址 賴威銘
2015-10-02 11:12:08

原廠白色PLA開封三週.....貌似受潮開始一直堵料中了...有哪位大大有方法可以處理受潮後的原物料嗎??
現在用網路上的土法~~~曬太陽中~~~等下午拿來印時再跟大家報告這方法的可行性吧~"~

MoMo Yang
2015-10-02 11:23:03

我想試試看用克潮靈, 跟料放一起放在密封箱中

Hawke ChienSheng Liu
2015-10-02 11:26:24

微波爐,強火,反覆加熱、冷卻,每次加熱10~15秒就好,不能熱到融了哦。

賴威銘
2015-10-02 11:29:39

只是我很納悶....塑膠為何會受潮阿>"<

劉宏威
2015-10-02 13:04:55

我都放防潮箱,過一陣子又很好印了

賴威銘
2015-10-02 16:02:40

土法煉鋼報告~~~目前曬完太陽收回來列印中~~~似乎一切看起來都很順利中~~~^^

Estima Lin
2015-10-02 16:40:14

電子防潮箱+1
好像放不下了,看樣子又要再添購一台~

Dean Ma
2015-10-02 18:43:25

所以大家不印都乖乖卸料放防潮箱嗎?
我這樣好像太偷懶了,快兩週沒印就給他放在料架上⋯(抖

Clarence Lee
2015-10-02 18:52:28

看環境跟看料性吧;p

賴威銘
2015-10-02 21:11:25

最後....還是堵料失敗了...看來真的需要買防潮箱了>"<

Clarence Lee
2015-10-02 21:35:27

也可能是參數問題,噴頭狀況等變數...得逐一排除...

賴威銘
2015-10-02 21:44:45

賴威銘
2015-10-02 21:46:35

參數應該沒問題....之前印都沒事...而且環境都固定開冷氣26度下去印的.....

Odinson Thor
2015-10-03 12:38:42

14捲要怎麼放進去......

翁士捷
2015-10-03 19:55:18

可以先測試手動進料 找出問題點 !


原文網址 Chien Lin
2015-10-01 23:06:21

【小試 - 軟料 】
站在神人們的肩膀上,用200度小印摩艾,附贈ㄎㄧㄠˊ孤矯正手術。
自動進料沒問題,唯螺旋狀紋路依然無法改進。

李穆
2015-10-01 23:12:05

充滿螺旋力的摩艾

Chien Lin
2015-10-01 23:23:15

還在思考怎樣才能去除螺旋power

Chien Lin
2015-10-01 23:26:04

都是出現在往外擴張的表面,摩艾的話就是後腦勺、下巴、眼窩,其他地方都很好

李穆
2015-10-01 23:26:14

太晚了開印會吵到家人,如果你沒這問題可以拉高溫度10度,速度上到15~20先試試看,期待你先分享成果

Chien Lin
2015-10-01 23:28:32

所以我猜女體的南半球跟屁股下方應該也有一點螺旋力?

李穆
2015-10-01 23:29:17

沒錯!如果可以每一層都反向列印也許就可以解決了,還在想怎麼從Gcode下手解決

Odinson Thor
2015-10-01 23:37:12

大家都愛摩艾

Kevin Chen
2015-10-02 00:23:09

這是軟料?摩艾的下巴搞定了?

Chien Lin
2015-10-02 00:25:45

還沒,被螺旋力轟炸中

Chien Lin
2015-10-02 00:43:09

看起來有改善一點,等拆下來好好研究

Chien Lin
2015-10-02 00:44:22

現在溫度210, 16mm/s

Chien Lin
2015-10-02 01:12:16

稍稍改善而已,螺旋現象還是存在
看那個光的路徑就知道被拉多長。

Arthur Chang
2015-10-02 01:54:09

長頭髮了 0.o?


原文網址 李穆
2015-10-01 19:41:42

ATOM 軟料列印測試,200度慢速跑確定可以辦到不改進料機構無痛列印。不過Brim太有彈性很難拆乾淨,視需求應該盡可能關掉

MoMo Yang
2015-10-01 19:50:24

這個胸部真是漂亮呀, 阿...我是說模型啦

Long Black
2015-10-01 19:56:16

阿他的比基尼哩…

廖新弘
2015-10-01 19:56:17

感覺不錯

陳明谷
2015-10-01 20:16:20

神人

MoMo Yang
2015-10-01 20:18:51

我比較好奇, 那個3M是做什麼用的呀

Charlie Ting
2015-10-01 20:42:28

大家都用軟料印這尊XD

李穆
2015-10-01 22:54:10

[研究課題] 重複印之後發現會產生螺旋狀的紋路,等明天來測試捉高溫度提高速度的方式看能否改善,版上各位神人如果有解法也希望能分享一下

Kevin Chen
2015-10-02 00:31:30

居然還有vP和vS可以設定,這就是傳說中的kisslicer pro版嗎?

Chien Lin
2015-10-02 00:33:04

我也有注意到,好想調看看。

李穆
2015-10-02 00:36:10

這是1.5beta2.22版,不用開通pro key也可以設定vP vS。
https://www.dropbox.com/....../AABau30kpAP2BEY1tffRFeG......


原文網址 Kevin Chen
2015-10-01 01:15:19

今晚小聚的朋友以及ATOM的朋友們大家好!很開心看到我們公司與ATOM合作的軟料發送到參與聚會的玩家手上,我是參與這支3D列印開發的工程師,我會對這支材料的特色和列印心得向大家做詳細的介紹。這個材料屬於工程級的彈性體,蕭氏硬度為40D(shore D=40),如果想趕快開始玩,可以從230~240度/20~30mm/s開始嘗試 :)

[特色]
(1) [與遠端進料相容性佳]:市售軟料在Delta結構的遠端進料列印速度大概只能在10~15mm/s左右,而這支材料在230oC以上用ATOM實測可以開到30mm/s,若列印時間極長建議開到240oC,至少我實測結果15個小時連續列印都依然順暢;有近端進料列印機的朋友可以直接把速度開到60mm/s也不會卡料。

(2) [耐熱性極佳]:下圖的兩個杯子是我用ATOM和這支材料印出來的,我將其中之一放在烘箱從80度升到150度(每一小時升10度)後,拿出來的時候我還捏了它一下再拍照比較,幾乎無法分辨。我自己的小列印機導風罩就是用這個材料印的,它離加熱塊不到3mm仍沒有變形

(3) [層間強度高]:3D列印這種層層堆疊的結構最脆弱的地方還是在熔合線,但這支材料在層間方向下打孔作負重吊掛(厚1.2mm)卻可以撐到7kg,是我測過的軟料裡最強的一支,有拿到這支材料的可以印個薄殼用手拉拉看。

(4) 細節表現佳:這支材料列印出來的表面特性是屬於光滑並帶有光澤的,如果沒有親自摸到會誤以為是PLA印出來的。

[使用技巧]
(1) 建議列印溫度:200~240,其實這支材料的熔點在185左右,但低溫慢速印,根據我測試的結果反而容易翹曲,而且溫度低列印速度就很難開快,若真的在特殊需求下要低溫列印,建議不要低於190,速度不要超過15mm/s,我比較喜歡的溫度是在230~240之間,如果要兼顧降牽絲的效果,230會是個不錯的選擇,速度在30mm/s以內應該沒什麼問題。

(2) 如果有熱床的朋友,開熱床確實有助於提升精度(可以當作是列印ABS),熱床溫度在100~120左右(玻璃底板+熱床)效果會比較顯著。

(3) 觀察噴嘴不再主動流料才開始印:軟料因噴嘴阻力過大而造成卡料,所以在進料時我都習慣升到列印溫度後,等料流完再開始印,確保噴嘴內累積的壓力被釋放。

(4) 第一層底板與噴嘴間的距離不要逼得太近:雖然一般而言我們都會將第一層貼得很低去壓迫擠出物攤平增加黏著力,但這個動作很容易使壓力回饋到噴嘴內導致阻力過大卡料,尤其是大面積底板很容易累積壓力,這點要注意。

(5) 回抽距離不要太大太快:我目前牽絲測試還沒做完整的測試,但我試過把Prime/Suck設到8,回抽速度設到60對抗牽絲效果仍不及降溫顯著,反而易造成軟料彎折,之後找到比較好的抗牽絲參數再和大家分享。

(6) 列印物件如果高,請放慢列印速度:軟料和硬料在印高的物件最大的差別在於前者會晃,而且高度越高會因為力矩越高而越晃,這時我就會放慢列印速度,並且設Z-lift,必要的話我甚至會取消wipe並且把噴嘴空走速度降至80mm/s確保列印件不受噴嘴移動而搖晃。

(7) 底板黏著性:棕色PI膠帶(Kapton膠帶)>玻璃+口紅膠>紙膠帶(3M 2090),基本上我習慣用玻璃+口紅膠並且開Brim,因為和PI膠帶黏太好反而在拆的時候很容易連PI膠帶也毀掉,只有希望列印件黏很牢我才會同時用上Brim+PI膠帶(雙面膠也可以),這時候膠帶就要當一次性消耗品了。

(8) Infill盡量低:軟料在天性上就比較容易有尺寸安定性的問題,尤其infill高更容易造成向內牽引應力造成形變翹曲,用軟料印就是希望物品軟,所以infill越低越能展現其軟的特性,除非物件必要,不然我很少開到15%以上。

(9) 列印前將噴嘴表面清乾淨:軟料在印一些刁鑽的地方很難如PLA有那麼好的成型精度,尤其是大角度薄殼其實多少都會翹曲(例如MOAI的下巴),如果噴嘴上有殘料,翹曲的部分就會碰到噴嘴而被汙染;有人介紹我用金屬毛刷(刷毛盡量挑軟的,去五金行找就有)升溫的時候刷個幾下噴嘴就乾乾淨淨,我覺得這招很好用,和大家分享。

雖然我和這隻材料相處得比較久,但畢竟還是新進3D列印領域的菜鳥,我的使用心得和參數供各位做參考,歡迎大家去做不同的嘗試,並且給予各項回饋。我很期待看到版上的高手們會拿軟料作出什麼我想都沒想過的創作,我印過的東西之後也會找機會和大家分享。

Charlie Ting
2015-10-01 01:22:56

我低估他的溫度了,用210,立馬踢到鐵板。
等復原後,應該會改用240測起了....
另外,回抽應該是可以關了,因為suck問題不大,prime 才麻煩。

Kevin Chen
2015-10-01 01:25:47

Charlie大感謝你今晚的分享~你真的很厲害! 時間不早了,有空再來玩這卷料吧~!

Kevin Chen
2015-10-01 01:27:08

忘記放照片XDD

林祐德
2015-10-01 01:38:40

有該成品的切片軟體的數據嗎~???

彭士瑋
2015-10-01 01:43:19

太美了 好材料

Kevin Chen
2015-10-01 01:43:33

有點久之前印的耶,沒記錯的話240/30 vase 回抽和wipe都關掉,到thingiverse 找valentine可以找到這個檔案

彭士瑋
2015-10-01 01:45:40

你提的第三點第四點都很不錯,值得嘗試,我自己倒是沒有等他不流出來再印,我會保持某種固定壓力下去印,然後軟料我沒有開回抽~ 軟料很好玩 推薦大家入坑

林祐德
2015-10-01 01:47:27

呵,我比較懶,站在玩家的立場是希望廠商直接提供成品與切片數據截圖與原理,我們可以直接基於該數據直接印以及原理下去做數據微調~~~

Clarence Lee
2015-10-01 10:15:20

@Kevin Chen 擠出機有改裝進料齒前後ptfe管包夾嗎?

Kevin Chen
2015-10-01 10:27:03

全機未改喔,但把擠出機間隙縮小確實有幫助,但我會建議先解決進料阻力,所以如果我能改的話我會先把鐵氟龍管縮短,然後把進料馬達移到中間,然後把快拆接頭朝下

陳明谷
2015-10-01 12:05:57

這樣嗎

Kevin Chen
2015-10-01 12:36:26

對對! 這算蠻理想的方式,然後盡量把鐵氟龍管長度縮減,把進料路徑縮短,搞不好你這台可以用40mm/s穩穩印也說不定,不過能把馬達改到中間放料卷的地方我會覺得更理想

陳明谷
2015-10-01 13:32:03

正中間的話電線會不夠長
線組就要整個重新做…

MoMo Yang
2015-10-01 14:51:54

我現在的鐵氟龍管剩不到50cm

Clarence Lee
2015-10-02 08:48:31

未加熱前線材不會太軟,的確好駕馭許多..
跟我之前用過得TPE TPU相比..
算是對遠端送料相容性頗佳....

ptfe管長低於50cm, 擠出機齒前後ptfe管包夾..
剛測列印溫度225, 速度30m/s 層高0.2 無側吹,無回抽,無wipe,有z-lift 0.2
但是個小物件, 印完也算比較不那麼軟的軟料?有點像之前測的原塑第一代軟料,但遠端相容性好多
對ZP相容性也沒問題,附著良好...

https://youtu.be/23-bX5XceeI
gcode: https://onedrive.live.com/redir......
STL: http://www.thingiverse.com/thing:463773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5-10-01 00:25:31

[來試試軟料先]

拉一拉這料,覺得特性似乎不太好搞定。

劉建良
2015-10-01 00:26:12

TPE?

Charlie Ting
2015-10-01 00:28:58

可能要問原廠,我最近腦子亂亂的....XDD

陳曉澔
2015-10-01 00:40:56

磨擦力很大,冷卻的慢,拉絲性不是很好,再加上有彈性拉線中會有橡皮筋效應.....有可能造成出料不平均.....擠出來時就覺的應該不適合用在3d列印....原料要請廠商特別調製,不過沒量,廠商沒有很支持。

Charlie Ting
2015-10-01 00:43:01

我是比較想換不同的噴頭概念,目前這樣擠的方式有它的優缺點

李穆
2015-10-01 01:08:47

線徑1.67~1.73間,設定1.7比較穩定

Charlie Ting
2015-10-01 01:15:00

囧.....看來得拆噴頭了,這料不好搞。
風險意識要擴大到從頭到尾都要小心。

李穆
2015-10-01 01:15:58

回抽卡料嗎?

陳明谷
2015-10-01 01:23:42

我加熱到235手動推料
感覺不到擠料線性
看噴頭出料後就抽掉
拔了導管測試
推料時料會亂跑
看推料跟噴頭比例失衡
就關機了
可以的話
再硬一點點會比較好進料
不然真的需要近端進料

Charlie Ting
2015-10-01 01:25:58

你比較聰明,我是直接上場印。
結果出現我前有未見的發展.....XDDD
所以我想我該重新review我的噴嘴了,把它弄回正常狀態再來試。

Charlie Ting
2015-10-01 01:27:17

明天發明展忙完,有空再來好好跟他聊聊.....

陳明谷
2015-10-01 01:30:09

原理抓到了
PLA是推擠去溶
這軟料是溶完再送
噴頭料比較像是流出來的
速度不能快
目前用到240度

江榮泰
2015-10-01 09:46:16

印軟料建議不要回抽,寧可牽絲 不要塞頭

張不凡
2015-10-08 20:32:36

話說軟料是不是還買不到 =.= ??

Charlie Ting
2015-10-08 20:40:01

應該還在測試階段

陳曉澔
2015-10-08 20:47:31

軟料TPE來講,原料本身可調整軟硬度,太軟一定難列印,所以需由廠商先調配出半軟硬後,再製成線材,可能才會比較好製作吧。

張不凡
2015-10-08 20:51:58

好, 我繼續蹲著等...

李穆
2015-10-08 21:40:11

可以先買一捲ninjaflex semiflex的來玩玩,反正只有500g

Clarence Lee
2015-10-08 22:34:15

其實國內出軟料的也不少間....
botfeeder, 原塑 , nextprint

陳明谷
2015-10-08 22:37:53

我提供廠商新的方式了!!!就期待看看囉


原文網址 Tvca Web
2015-09-30 17:46:18

不同研討會、講座、活動、展會在各個角落發生,看膩了嗎?聽膩了嗎?
10/14~15, 2015 Venturap!集『論壇、展會、Pitch跟Party』於一身!
1.)城市論壇:一方水米一方人、締造新創各城演繹,來看看台北市跟其他城市的發展生態。
2.) 加速器國際觀點分享:創業的加速器能加速團隊與市場的相互作用,也許哪天你的新點子加速後就一飛衝天。
3.) 創客論壇:想知道亞洲各國FabLab到底在play蝦咪game,自己動手做究竟有多大的魔力,為什麼手做會引發第三次工業革命,創客論壇創造未來。
4.) 新創團隊及國際創投經驗分享:你知道台灣新創企業在國際資本市場下的競爭力?讓獲得國際資金的團隊告訴你募資的小撇步,讓國際創投告訴你吸引他們眼球的必勝絕招!
快來!逾時不候!
活動網頁: http://www.taipei-apoip.com/#program
報名網頁: http://venturap.kktix.cc/events/venturap
邀請碼: tvca0000


 

全不選 主題相關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