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ker+t=market
  • 3D列印服務
  • COSPLAY 3D 建模
  • 1
  • 2
  • 3

ATOM 3D Printer Group 造訪社團 » 速度

原文網址 湯登登
2016-08-12 16:59:12

[請問Z offset 調到零後,噴頭還是太高怎麼辦?]

新裝好的那台,執行完Auto Level 後,Go to zero 時噴頭會高於平台0.7mm左右( Z-offset = 0.50 ),所以當我將 Z-offset 調低到+0.00 時噴頭大概距離平台有2mm(兩張紙)的距離,試過用10%速度執行Auto Level、把整個平台墊高、把調整螺絲再鎖緊一點( 讓微動開關晚點觸發)、改deploy_z_probe()。結果都沒有成效。困擾了兩天 ...

戴士偉
2016-08-12 17:01:31

鎖太緊了, 要越鬆越好, 輕輕碰到就能觸發的狀態

另外 Go to zero, 實際上是走到 Z0.1 的位置, 並非 0.0 的位置.

湯登登
2016-08-12 17:28:08

有調到輕輕碰到就能觸發的狀態,再Auto Level 過了。Go to Zero 時去夾一張A4紙,永遠調不到夾到紙的狀態(Z offset 已調到+0.00)

戴士偉
2016-08-12 17:30:41

上面有說, zero 非 0.0, 有空隙是正常的~

Clarence Lee
2016-08-12 17:38:47

怪..看要不要 usb 接pronterface跑Home之後跑G29 然後把log貼上來看看..
有可能跟MANUAL_Z_HOME_POS 還有你現在整個環境的Z max距離有關

Clarence Lee
2016-08-12 17:44:38

韌體版本是?

湯登登
2016-08-12 17:47:51

現在是2.0.7 ,我試過 2.0.6的版本。也是調不到可列印的位置 。 另外 pronterface 等我一下 QAQ

湯登登
2016-08-12 17:48:02

QAQ 可是他沒辦法列印

湯登登
2016-08-12 17:56:35

註:校正第一下調整螺絲會摩擦到平台,其他都不會

Clarence Lee
2016-08-12 18:04:55

怪 不太應該會碰到...
且通常行程應該要造成測完之後你goto zero其實是壓到過深一點的才對...
換完韌體有restore failsafe再store memory ?

湯登登
2016-08-12 18:35:11

有~ 有先restore failsafe再store memory~

戴士偉
2016-08-12 18:36:32

太高?

湯登登
2016-08-12 18:39:54

恩恩 噴頭太高

Clarence Lee
2016-08-12 18:40:38

測的時候z offset先是0嗎?
我覺得可以先看2.0.6
or 試試看這版本
https://drive.google.com/....../0B5ytSOkCHsoSYUlp....../view

戴士偉
2016-08-12 18:40:38

最新版韌體不知道有沒有加上我的修正, 可以讓 Offset 調負值~

湯登登
2016-08-12 20:17:33

2.0.6c 是改 MANUAL_Z_HOME_POS 350 嗎 ~??

Clarence Lee
2016-08-12 20:26:39

Clarence Lee
2016-08-12 20:28:27

還有部分2.0.7的變更,但只留必要的。不過那是搭熱床你其實可觀察看看調這值應該對你g29結果有影響

湯登登
2016-08-12 20:38:53

340 以下G29 噴頭碰不到平台 矩陣都寫-20 。
350~365 G29 噴頭可碰到平台 但是Z=0.1還是太高
366~370 G29之後,Z=0.1會撞底板 但可以調Z-offset解決, 但是會先用力撞往上撞天花板(抖動?!)之後再去Z=0.1

Clarence Lee
2016-08-12 20:51:44

那你就是需要設定程366~370 左右
應該是你的組裝起來 玻璃放得更低了 造成Z總高度比預設還要高...

auto home抖動問題有點怪..但實有所聞...我覺得應該是某處造成的bug ..據說2.0.7有修 但....
你可以考慮用看看我另外主要維護的分支版本..應該無此問題..
https://github.com/cyberbsd/Marlin-deltabot

湯登登
2016-08-12 21:13:29

有試過用墊片墊高玻璃平台,但是情況還是相似

Clarence Lee
2016-08-12 21:13:59

怪怪的
可能要看到你機器全景照 還有噴頭 z min觸發部份特寫照看有沒線索

湯登登
2016-08-12 21:26:45

我設定MANUAL_Z_HOME_POS 367 -> G29 之後 -> Home -> G1 x0 y0 z366 會跟下面那個影片一樣

湯登登
2016-08-12 21:27:05

Clarence Lee
2016-08-12 21:31:13

那是因為Z366根本過頭吧 ..
你一則用尺量實際上Autohome之後噴頭尖端到下面玻璃距離多少mm 那就是實際的manual_z_home_pos
基本上大約對G29應該就要能正常運作..
你會測到變成Z offset需要用負值有點怪... 因為那不合理.. z min有行程...本來就會吃太深才對 不應該反向
manual_z_home_pos 比實際Z 需求高度略少1~10mm基本上G29應該都要能正常運作

廖新弘
2016-08-12 21:35:24

2.0.7版是給有裝熱床用的,所以機器原點有修改過

湯登登
2016-08-12 21:59:17

廖新弘 我另外一台用 2.0.7的韌體,沒有熱床也可以動QAQ 就新來的這台鬧彆扭

廖新弘
2016-08-12 22:02:10

湯登登 說真的要看噴頭與玻璃的高度

Clarence Lee
2016-08-13 16:31:16

湯登登 應該有某處有問題...但關鍵可能要看真相(照片)才知道了....

湯登登
2016-08-15 15:01:37

感謝 戴士偉 Clarence Lee 廖新弘 熱心回答
最後發現是步進馬達的邊邊卡到三角連結,如圖。
所以步進馬達有稍微失步的現象360mm+-1mm的失步

黃俊傑
2016-08-15 15:25:14

這圖作的不錯ㄟ~ 借來用!!! XD

Clarence Lee
2016-08-15 15:25:26

可以一路對齊一下 皮帶盡量一路垂直...

禹佑霖
2016-08-18 05:07:39

差別在哪裡 還是搞不懂?? 能說明一下嗎?


原文網址 Calvin Chiang
2016-08-09 13:58:19

求救,剛入手3d列印機,不知道為什麼起始點跟結束點都非常明顯,像痘疤,又向刀疤。有辦法避免掉嗎?
我用PLA, 210度, 速度45, Cura切片


原文網址 范智昆
2016-08-07 04:51:19

對於PLA強度再度挑戰,前陣子我自己愛車電動窗突然掛點,20年老車一一不捨,索性畫了個電動窗齒輪零件換上去看看,沒想到還真可用,中間圖改了五個版本,居然正常可的用,還恢復新車電動窗開關速度,真讓我滿意極了!

http://www.thingiverse.com/thing:1707858

范智昆
2016-08-07 04:52:15

影片為證~順暢多了!

謝翁銓
2016-08-07 07:46:00

接下來就是耐用度了

吳佳迪
2016-08-07 08:04:37

太強了...

陳奕廷
2016-08-07 08:16:47

畫圖容易 測量難呀 請問大大有掃描儀器嗎 要不然那個齒輪和溝槽 不是用游標卡尺就量的出來的呀

吳佳迪
2016-08-07 08:17:34

對啊!看到螺牙我就高潮了..@@

何英正
2016-08-07 09:10:58

太陽曬會不會軟掉啊?

James Lu
2016-08-07 09:28:08

大大太厲害了 SW高手,希望看到大大的耐用程度的分享,......之前有看過文寫, 齒輪類建議立起來列印,結合程度會比較好(純參考)

Hazem Abd El-gawad
2016-08-07 12:02:27

I need stl file please :)

Lawrence Liu
2016-08-07 13:52:12

向大大請教 大大是使用一般的PLA-----還是比較有點任性的PLA+

黃俊傑
2016-08-08 00:31:23

靠 這真的太屌了~

Jacky Chen
2016-08-09 18:24:31

Jacky Chen
2016-08-09 18:24:39

Joanne Feng Tamber
2016-08-11 12:32:25

太厲害了!

Jim My
2016-08-13 15:00:33

應該撐不了多久就崩解了

梁琄
2016-08-16 12:59:05

好強!

Stanley Chen
2016-08-23 18:25:32


原文網址 戴光宏
2016-07-18 16:25:06

1
組裝日
某一柱的底座與柱吻合度問題 重裝好幾次那一柱就是有問題
當作沒看到可能自己眼睛業障重 同時用蠻力把柱與橫支壓密
1.5上檔風片硬塞導致變形 且容易脫落
噴頭模組拆開重組 且把變形的上檔風片敲直 並夾入噴頭喉管組件中與散熱片鎖緊
2
組好後
上傳韌體 途中有錯誤訊息顯示 但還是傳好了 不曉得哪出了問題 當作沒看到...
嚴重翹邊問題與抓地問題 壓太下料反而出來 反而使口紅膠入侵噴頭堵住 太高抓不牢支架倒掉 太低有高機率刮斷支架
他媽貴死人的藍色膠帶(X)
黃色膠帶(X)
基筏(X)
保麗龍膠拯救法(X 死都要翹 從中斷開 )
拆件(料性誤差導致組合困難且完整度受損)
修改3d圖與支架 (少有改善 但仍無法解決所有問題)
最終自搞土炮熱床解決翹邊 但高機率性刮斷支架仍然持續發生 無論如何調整
2.5
中間經歷大大小小的調整 幾乎每印一次就要調整 反正就是莫名的煩 一切都沒問題 但就是有問題的階段
3
噴頭在平台某些地方料出不來 自動校正有跟沒一樣
做兩份Gcode 0.25/0.1 勉強混過關
4
X月X日
噴頭每一印一次z offset高度都不一樣 這次沒問題 下次出問題
需要花半天時間重試高度 但自動校正還算有運作
4.5
X月X日
噴頭莫名又堵了 原因長期拆噴頭模組維修 導致後風扇電線斷了
買一個新的並且重接線
5
X月X日發現自動校正速度10%印不出
50%OK
6
X月X日
自動校正憑空 go to zero憑空

最終為解決以上問題重組機構 還是無法處理一開始接續發生的123問題
反而自動校正持續憑空 go to zero Z柱皮帶滑車抽蓄
接電檢測微動都沒問題 gotozero不再抽蓄 反而出現熱敏出問題 檢查熱敏線無受損 之後莫名的好了(預兆?!)
又回到3輪迴 同時PLA覆蓋到熱敏 熱敏正式出問題了

這就是我這一整年份的問題
人性化....的機體

真的頗累....

黃俊傑
2016-07-18 16:30:44

至少這都還有人可以回覆問題怎麼解決了...
朋友買的三台套裝機,壞掉都沒人可以問...
Atom玩一年的經驗,其他台根本套用過去而已!

戴光宏
2016-07-18 16:32:40

只是這次我真的很累 就是那種幾乎放棄 想說還是讓給專業的處理好了....

戴光宏
2016-07-18 16:33:11

畢竟我的擅長領域是畫3d圖...

黃俊傑
2016-07-18 16:34:02

SOKA! 也是... 不懂畫圖! (搔頭
只能玩硬體~~

Clarence Lee
2016-07-18 16:35:33

廖新弘
2016-07-18 16:49:11

那就聯絡原廠,請他們整理,但是有句話還是要提醒,整理完有些東西後續也是要自己處理

James Lin
2016-07-18 16:56:06

我當時花一週組裝,應該比大家還慢,每個細節都慢慢搞 ~
因為我知道維修會更費心力
我現在也很怕噴頭堵住之類的(遇到兩次),其它的似乎已正常使用,不過已經知道堵住會有的現象

戴光宏
2016-07-18 16:58:45

我花了快三週時間...一開始收到很興奮的開始瘋狂組了!!!!機構組到一半發覺自己組錯了 才開始慢慢的看說明書組.... 中間卡最久的地方是在噴頭模組 那塊上檔風片搞得蠻久的

James Lin
2016-07-18 17:09:41

-_-不看說明書組?

黃俊傑
2016-07-18 17:16:54

那感覺我懂 太興奮了 小字都不看的! 2040的上下顛倒了 又花一天半 拆下重組

Sen Tseng
2016-07-18 17:36:54

我也是蠻挫折的最後放棄...用基筏+蝴蝶補土ˊˋ
如果再搞下去應該沒時間學3D繪圖了

戴光宏
2016-07-18 18:13:32

這一年來的悲劇之一

黃俊傑
2016-07-18 18:15:03

這有點強阿...

廖新弘
2016-07-18 18:16:22

你鎖過頭了,現在很怕你的部分鋁件有變形了

戴光宏
2016-07-18 18:16:48

還有一顆鎖在滑車與皮帶固定器之間的螺絲某天晚上自己掉下來 然後隔天我發覺那顆螺絲的前端螺紋都是平的....

戴光宏
2016-07-18 18:16:57

@@

Ya Hsuan Wu
2016-07-18 18:17:26

李穆
2016-07-18 18:49:54

越看越覺得需要大整理

Robin Hsu
2016-07-18 21:15:21

哇賽 我可能還沒把它搞斷 我的手會先斷 @@ ~

Robin Hsu
2016-07-18 21:19:11

其實 我前一個禮拜 拆噴頭就大概拆了幾十次, 所以才會把陶瓷墊片的線玩斷掉 ~

----
這真的要看你本身是著重在 產出物件, 還是要對機構有基本的瞭解和異常排除的能力 ~

& 我是完全沒玩過其他廠牌的啦, 所以不曉得他們在使用者遇到堵料之類的問題之後, 是官方解決 還是仍然要使用者自行排除 XD

Clarence Lee
2016-07-18 21:31:18

Robin Hsu其實我1.0的時候天天拆 所以只有第一次斷掉加熱片
後面天天拆都不會斷了... XD

廖新弘
2016-07-18 21:34:00

壞東西可能沒有人比我多吧

李穆
2016-07-18 23:33:30

基本上每台機器都有各自容易故障的點,要玩廉價3D列印,故障排除的能力還是必須的

John John
2016-07-19 00:19:24

萬一問題一直搞不定<可否抱去原廠校正解決問題<

John John
2016-07-19 00:19:43

最近要加入陣營了

John John
2016-07-19 00:21:02

對機械是沒甚麼概念<很怕組裝起來會像樓主一樣一直無限狀況輪迴

Clarence Lee
2016-07-19 00:23:44

可去上組裝課

李穆
2016-07-19 00:32:23

組裝課包含原理解說與調校技巧,比爬文有系統

John John
2016-07-19 00:33:47

所以上完組裝課以後能自行排除絕大多問題

John John
2016-07-19 00:34:37

所以大多數的人都沒上組裝課嗎??以為像組樂高一樣簡單

John John
2016-07-19 00:34:42

太小看了

Robin Hsu
2016-07-19 00:57:29

個人是覺得 要看平常對拆裝東西有沒有興趣 ~
或是 ... 比方 ... 組鋼彈模型這一類的 ~

----
有堆模型還比這難搞 @@~

黃俊傑
2016-07-19 10:00:38

沒上加一 那時候還沒有影片支援! 現在官方有組裝影片了...

John John
2016-07-19 11:46:13

有了

John John
2016-07-19 11:46:21

影片作的超讚~~~

李穆
2016-07-19 22:14:39

看影片就應該要會組了,當初我也沒影片看,組超久

廖新弘
2016-07-19 22:25:27

哈,所以後面買的越來越幸福,一代時更慘

李穆
2016-07-19 22:26:50

一代真的辛苦,還好我全部走一輪了,也可以說嘴一下


原文網址 廖新弘
2016-07-08 12:55:34

PETG熱床測試,先前沒有使用熱床,結果一直翹邊,使用熱床就完全沒有翹邊情形,但是熱床溫度設定有點高,底部就有擠壓軟化情形
熱床溫床110度,噴頭215度,速度35mm/s,玻璃沒有塗膠

Clarence Lee
2016-07-08 12:57:10

hmm petg大概跟abs有點像...

廖新弘
2016-07-08 13:00:51

是的,先前翹邊嚴重的話還會撞斷柱子,改測熱床80度,看看黏不年的住

XianLiang Lin
2016-07-08 13:25:11

等好久...過年第一批買的,到現在還沒拿到熱床升級版套件 :'(

Odinson Thor
2016-07-08 14:49:22

熱床60即可

Kevin Chen
2016-07-08 22:08:31

把列印溫度拉到230可能更適合PETG喔


原文網址 Small Black
2016-07-06 09:48:38

http://lunglungdesign.blogspot.tw/…/…/pollen-amdelta-3d.html
這個沒受擠出機重量的限制,但是如果移動速度太快會不會把列印件甩出去啊! XD,
還是直接投入塑料顆粒就能列印的 3D 印表機,真神奇。那麼廢料也就有新生命了。

Clarence Lee
2016-07-06 09:50:44

汪之逸
2016-07-06 09:58:11

列印面積變好小>.<

Clarence Lee
2016-07-06 09:58:40

4000~8000歐元 hmm買不下手.. XDD

Stanley Chen
2016-07-06 10:19:19

看起來沒有太大的功能革命...
後面的木頭讓人不解...

林政毅
2016-07-06 10:50:54

單噴頭多進料的 Delta 機可參考 Mass Portal 品牌,最多有三進一出,列印精度可到 0.01 mm

http://www.3dprintingbusiness.directory/am-europe....../

Odinson Thor
2016-07-06 10:51:44

看成十四擠出頭,想說也太猛

李穆
2016-07-06 12:49:44

印好盤子蠻好拆的,也是優點,而且應該可以減少校正的工作量


原文網址 戴光宏
2016-06-27 16:49:23

最近機器印東西底部都會彎曲.... 請問哪出了問題

皮帶也調緊了 能上油的全上了 自動校正速度10%也都做了....

Clarence Lee
2016-06-27 17:03:53

照度不太夠看不太清楚焦點在哪...
是指錯位?

王榮達
2016-06-27 17:22:07

球頭螺絲檢查有無鬆脫

李穆
2016-06-27 18:50:14

噴頭快接-->模組上蓋固定點-->平台球頭-->連桿塑膠頭-->天車球頭-->天車與線軌滑塊-->線軌固定螺絲-->馬達上皮帶同步輪
依照傳力路徑一個一個的把固定點檢查一輪,是否有螺絲鬆動或是鎖歪(線軌用治具檢查置中)


原文網址 Kila-jd Liao
2016-06-22 10:50:29

感謝各位這幾天的建議和幫助,昨天跑一趟原廠請工程師幫忙。
結論是,我抽到機王了。

經過檢查後,機構噴嘴都沒有問題,毛病出在主板。
主板上E接槽少了一個pin,造成進料馬達速度異常,噴頭壓力過大所以出料不正常。

另外檢查出另一個問題,go to zero無法歸零。
即使z offset調到0也不能觸碰底板。
不過列印是正常的。
請問有人有過這種問題嗎?

Clarence Lee
2016-06-22 10:58:05

Configuration.h 的manual_z_home_pos 可能要加大。因為目前版本沒有z offset負值的能力

黃俊傑
2016-06-22 11:10:07

話說你底部的那層跟鋁擠有切齊嘛? 拍個照片來看看...

戴士偉
2016-06-22 11:16:25

go to zero, 實際上命令只下 G1 Z0.1 因此本來就不應該碰到底版.


原文網址 廖新弘
2016-06-21 22:03:11

長距離的跨橋,先申明,這個是用S3D切的,然後噴頭已經修改過,速度35MM/S,溫度195,風扇全開

趙本名
2016-06-21 22:09:09

調校的真不錯

林雋哲
2016-06-21 22:14:07

一直想問一下 關於跨橋的參數 大概要怎樣才會跨的比較好呢 速度..溫度..風扇


原文網址 XinFu Chen
2016-06-18 15:32:52

[彈性料卡料]求救!請教各位大大!
速度嘗試過10 ~ 30
溫度嘗試過 210 ~ 230
結果都是在開始印不到2分鐘,
彈性料就會因為步進馬達送料,擠在進料口卡住,
看起來是因為料太軟稍微推擠就捲起來擠在洞口,
要如何調整參數才能順利列印呢@@?

彭帟絃
2016-06-18 15:36:06

在裡面放一段中間兩邊銷開的鐵氟龍管就好了

XinFu Chen
2016-06-18 15:38:42

喔喔喔!馬上來試試,感謝您!

馬小將
2016-06-18 15:45:40

軟料遠端關回抽可以解決其中一部分問題!

XinFu Chen
2016-06-18 16:13:19

感謝!問題已解決^^

Sen Tseng
2016-06-18 16:55:45

感謝ヾ(*´∀`*)ノ

Chuang Ivan
2016-06-18 16:58:00

請問您是用第一種方法解決的嗎?

劉子巖
2016-06-18 16:58:23

洪博軒 有救了

XinFu Chen
2016-06-18 17:23:48

後來又卡了+ + 試了很多次,無解...

Clarence Lee
2016-06-18 17:24:37

回抽先不要開 速度先放慢...
改擠出機那個有些幫助防跳出

Hawke ChienSheng Liu
2016-06-18 17:26:09

速度要很慢。我上次印 TPE 速度大約才 3~5mm/s

Lin Jun-Hong
2016-06-18 17:27:28

TPE印象中20mm/s沒啥問題

彭帟絃
2016-06-18 17:34:30

裝了管子可以超過20

XinFu Chen
2016-06-18 17:50:07

裁切了各種樣式尺寸的管子,但料還是會找地方漏出來...orz(絕望)

XinFu Chen
2016-06-18 17:51:04

還是卡...orz

李穆
2016-06-18 17:53:19

速度先用pla的1/4來印,溫度保持200以上

Jared Lin
2016-06-18 17:53:40

我的機器也是遠端供料,我的進料管大概500mm長,下圖也是測試列印 TPE 列印輪胎(測試完後第一個完成品)。

關於軟料在進料齒輪回捲,我是先用回抽來不斷的去測試齒輪夾力與列印溫度做調整,確定在某溫度下可以順利進料 ,才開始列印~

一開始速度跑 5 mm/s 溫度 210 (公定溫度) 去測試
皆者慢慢調整,先上溫度在上速度慢慢測 ~ 最後測試的結果比較合適的參數是 溫度230 速度 40 mm/s (這不是參考值,因為每台機器特性不同)

Charlie Ting
2016-06-18 18:43:00

測試邏輯很有趣

Jared Lin
2016-06-18 19:02:42

Charlie Ting 我自己的測試心得 但是應該會有更好的做法吧

彭帟絃
2016-06-18 19:15:24

管子塞進去,不能有縫隙的。

Kevin Chen
2016-06-18 22:23:42

我會建議先把第一層底板距離稍微拉高~因為軟料不像硬料可以那麼輕易地被硬擠攤平,所以列印軟料的其中一個訣竅是抓一個良好的第一層噴嘴距離。基本上這支料我用230度30mm/s的速度有列印超過12小時不卡料的經驗(完全未改機構),列印溫度和速度要同步配合~先列印一些簡單的小東西抓個感覺吧!

XinFu Chen
2016-06-18 22:45:36

可以請教一下您設定的高嗎?

Clarence Lee
2016-06-18 22:53:11

意思就是第一層要準..
如果有間隙規.. G0 Z0.1 間隙規就要剛好0.1mm噴頭夾著..

實務面來說還有個簡單的方式..
你現在如果第一層壓很緊..
把第一層用0.3mm層高增加容錯(假如kisslicer 層高0.2mm, 可以printer那邊bed roughness設定0.1mm)
這樣第一層就會用0.3mm印

Kevin Chen
2016-06-18 22:53:16

每台機器的狀況都不太一樣耶~可能沒辦法讓你做參考。但如果你原本的z-offset給PLA使用是很順利的,建議你可以+0.05~0.1這樣微調,以你現在印兩分鐘就卡的狀況,我會建議你直接先+0.1。用直徑10~15cm高0.2~0.4mm的模型進行打底測試,如果你調整後的高度可以把這片印完,距離應該就不是問題了

Kevin Chen
2016-06-18 23:00:59

用圖示說明一下:基本上軟料印不到兩分鐘卡料很有可能就是發生了(c)的狀況,一般良好的第一層高度應該是調整成(b),軟料我則會建議你調整在(a)~(b)之間

XinFu Chen
2016-06-19 00:35:48

感謝!繼續努力中!!!


 

全不選 發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