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SPLAY 3D 建模
  • #maker+t=market
  • 3D列印服務
  • 1
  • 2
  • 3

ATOM 3D Printer Group 造訪社團 » 求助訊息

原文網址 黃鍵萍
2016-04-06 15:07:20

各位大神請教一下關於尺寸誤差如何修正的問題,目前遇到的情況有:
1. 孔徑繪圖時為5mm列印出來變成4mm(變小)
2. 長度為165mm列印完變166(變長)
這情況發生在同一個列印物件上,唯一沒問題的是高度,非常精準(卡尺下去誤差竟然0.01mm嚇到)

黃鍵萍
2016-04-06 15:14:13

目前看官方說明的方式有修改韌體的參數,但還想了解是否有其他能解決的方式

廖新弘
2016-04-06 15:38:12

只有調整桿長參數吧,一般來説高度最準,長寛會有誤差,其因素有線材的誤差及機構的誤差

李穆
2016-04-06 15:55:10

單純解決目前問題的方法之一:切片軟體的inset surface設定為1mm


原文網址 Tzu-Hsien Chang
2016-04-03 12:18:05

料堵住了,造成懸空列印
請問有什麼補救方式
讓他料通了之後繼續印嗎?

黃俊傑
2016-04-03 12:23:55

打開gcode 量好高度 把高度之前的code都刪除 留下初始code跟 高度code

Tzu-Hsien Chang
2016-04-03 13:38:20

感謝兩位的協助! 現在已經開始列印~
真的上了一課

Tzu-Hsien Chang
2016-04-03 21:59:10

續印的問題已解決,節省材料、節省時間(17鐘頭),但是接合的地方有點明顯(好像是Z軸稍微偏了一點)


原文網址 曾荐宏
2016-04-03 11:53:25

找到出料不順的兇手了,

斷在裡頭燒焦的鐵氟龍管!!

想請問大家

要換噴頭裡的鐵氟龍管

長度是多少呢?

曾荐宏
2016-04-03 11:53:35

李穆
2016-04-03 11:59:34

37mm

陳曉澔
2016-04-03 12:23:22

不用管多長,塞到底,再繼續敲到不會動,再剪斷。

陳曉澔
2016-04-03 13:26:07

這有很難找嗎?,,,,,我機子拿到後拆裝改來回不下20次了,,,,,覺的卡就直接的換了,,,,應該是不難吧。


原文網址 Yishiang Wang
2016-04-02 12:49:39

請問沒經驗,第一次第一台買ATOM 2.0 會很難上手嗎?

戴光宏
2016-04-02 12:54:25

不難 我也是完全沒經驗 照說明書慢慢組 就是噴頭上檔風片需要注意一下而已

張張家祝
2016-04-02 12:57:17

那個很難上

杜哲旻
2016-04-02 12:59:00

先買再說

廖新弘
2016-04-02 13:01:24

鄭東昇
2016-04-02 13:21:55

看你需求是什麼,有沒時間組~需求要開發那建議要會3D繪圖和機械基礎再買,若是印網路免費模型可以買了~

Keisuke Lin
2016-04-02 13:49:46

很難上+1

Timmy Chen
2016-04-02 14:00:08

我以自己有電腦繪圖的專長,研究3D列印許久,加上今年1月沒經驗下買ATOM,就已經不會覺得很難,反而可以學到很多,也可以在這個社團問到很多知識、經驗人士的分享

所以,如果你在電腦繪圖、ATOM"擔心會難上手",那就表示說:

"您的心中就只有這個答案嗎?"

Odinson Thor
2016-04-02 14:02:45

電腦繪圖可以學,組裝不會比組電腦難,參數設定可以丟社團問,還有什麼疑問嗎?

Timmy Chen
2016-04-02 14:04:28

我之所以會購買,想得非常簡單

"既然我有電腦繪圖的能力,高職讀製圖科、大學研修模具工程系,這次又有3D列印的時代來臨,不買一台ATOM,要等到何時才能增進自己的3D列印的相關知識、相關經驗呢?"

這就是為何我會去買ATOM,拿來印出自己設計的東西,驗證可行性,也可以拿來享受觸摸、視覺上的感官

最後就是"自己設計、自己學習、自己承擔",才能創造出"自己的想法、概念存在於真實呈現"

Poping Chang
2016-04-02 14:09:58

單純把第一次3S列印機獻給台灣品牌 支持支持 難得有這摸好的 DELTA機, 不過目前碰到問題準備問各位前輩悶, 有碰到問題才會增加經驗 XD

Charlie Ting
2016-04-02 14:11:20

讚!!! Just do it!!!

Charlie Ting
2016-04-02 14:22:12

ATOM 2.0 會不會很難上手, 這問題頗大.
因為沒人知道你的背景和動機.

從硬體的角度, 它給你一個相當精準的平台, 可以省去很多機構上的風險, 但不是沒有挑戰. 不過你至少是從80分起跑的. 有些可能從40~50分起跑, 甚至有些怎麼跑都不及格.

從軟體的角度, 資源很多, 每個人都在學習, 用什麼機器都一樣.所以 ATOM 建議用 KISSlicer 至少大家有基本共識, 交流最快, 經驗分享最直接.

從社群的角度, 目前 ATOM 社群的互動很可能是台灣 3dp 界裡相當熱絡的一個. 這表示玩家能得到較多的協助, 陪著自己渡過這段摸索期.

黃俊傑
2016-04-02 14:24:23

神人都出聲了 快上呀 原po

Tzu-Hsi Yang
2016-04-02 14:47:04

注意滑軌陷阱XD

Keisuke Lin
2016-04-02 15:28:34

滑軌有什麼陷阱?

Tzu-Hsi Yang
2016-04-02 15:37:00

安裝手冊裡面有圖示滑軌末端的安全鎖,但是如果真的照那樣子裝的話,因為接觸點幾乎一半懸空,只要鎖的不夠緊,測試時候很容易被撞開,於是滑車就會掉出來,鋼珠散一地。其實安裝時往上一點,結實安裝即可,不過我在裝時太執著要照圖示做=_=

Keisuke Lin
2016-04-02 15:41:20

那個我是鎖在最後一個螺絲洞,因為不想刮傷滑軌表面,無頭螺絲是壓在裡面的M3螺絲的邊邊上面
一開始看手冊找那顆無頭螺絲找好久,結果發現已經鎖在那個U字型的固定器上

Tzu-Hsi Yang
2016-04-02 15:43:06

零件分裝也是個問題, 一開始清點時超痛苦的, 因為同樣的東西不一定是放在一起 囧

蕭傑仁
2016-04-02 16:04:07

台灣人最欠缺的就是行動 只要行動了 你就會是台灣人前段班了!

再說 不管難不難 有那麼多大大會給建議 就不用擔心了

不管結果如何 只要做了 有得到經驗 你就已經贏了

結論: just do it!

陳明谷
2016-04-02 16:54:45

不會組失敗
頂多花很長時間
因為組不好可以拆掉重新來
我的已經因為個人龜毛程度拆了兩次

Charlie Ting
2016-04-02 16:56:11

果然龜毛....XD

李穆
2016-04-02 17:29:25

我也是第一次碰3D就買這台,看說明書組裝花了8小時完工。我是念土木的,跟機電這個領域完全沒關係也可以上手,你可以參考看看。

李英任
2016-04-02 17:39:04

推Just do it!

Long Black
2016-04-02 17:50:16

我跟樓上的大大一樣 完全不會 連3D列表機是什麼都不知道 買回來自然就會了 !! 很神奇的東西 .....

陳明谷
2016-04-02 18:03:09

第一次重組好發現還是一樣
隔天又再一次…

Chunchih Chen
2016-04-02 21:25:46

預算沒問題的話 買就對了
先踏出第一步就不難了 真的

Timy Fat
2016-04-03 15:29:31

我機電白痴,買完就懂了

Stanley Chen
2016-04-04 02:34:02

看這串容我先哭!

Stanley Chen
2016-04-04 02:48:15

有精美說明書跟教學影片加上眾板友的協助
大可放心!

Timmy Chen
2016-04-04 04:06:22

我覺得,每個人可以做得到,只是忘紀,不是失去。

薛文義
2016-04-08 07:48:27

這是我的第一台印表機,我把組裝atom和列印的經驗整理投稿,有幸在土銀行訊刊出...放心吧,在銀行工作的都能玩了呢:)這張是1.2舊款機印的...你可想像2.0升級的精細度...join us!!!


原文網址 Timmy Chen
2016-04-01 14:05:55

您們好
這次來討論 : 更換鐵氟龍管
---->請問大家平均使用多久才需要更換?

目前我還未換過,我從今年1月開始組裝,列印才消耗半份的線材(約0.5kg左右),目前列印狀況沒有看到任何的噴嘴溢出過量或噴濺的情況

若鐵氟龍管有損壞,會出現什麼"初期症狀" ?
避免造成噴嘴損傷,請大家分享,謝謝您們。

王榮達
2016-04-01 14:11:48

出料不順,列印的溫度要比之前的設定高(同款料)

Timmy Chen
2016-04-01 14:12:39

若平均都是常設定在200度,不超過210度,就可以正常使用夠久?

p.s 我都常用在195~205度,沒有大膽硬上210度或210度以上,怕壞了列印品質之類

王榮達
2016-04-01 14:15:40

溫度維持還是會有磨損的情況,每個人的更換時數有所不同

Timmy Chen
2016-04-01 14:18:02

所以37mm的鐵氟龍管,就是一種消耗性的物件,然後若用完,要去原廠另購? 還是需要去哪裡買同款、同尺寸的鐵氟龍管會比較恰當?

p.s 我有想過去五金店,不確定有沒有大多店面有賣鐵氟龍管。

陳竑吾
2016-04-01 14:18:35

淘寶上很多

王榮達
2016-04-01 14:20:27

工程塑膠塑料行

Timmy Chen
2016-04-01 14:27:48

李穆
2016-04-01 14:35:01

原廠零件包有附一端,可換4,5次

Charlie Ting
2016-04-01 16:14:42

感覺主要是印量有關, 通常初期症狀是回抽容易出狀況, 退料容易不順. 基本解決可先通噴嘴, 如果無效就要考慮換鐵氟龍管.


原文網址 黃鍵萍
2016-04-01 13:15:40

各位大神,原廠附的此潤滑油除了球頭,請問滑軌上可否使用?

另外請問有推薦的二硫化鉬潤滑油嗎?

Timmy Chen
2016-04-01 13:25:39

滑軌也可以(因為我在未來產房學習組裝,有使用ATOM經驗的人士說這是OK的)

黃鍵萍
2016-04-01 13:28:26

謝謝,萬一用完了,大家都用那些潤滑劑,現在開始未雨綢繆了

Timmy Chen
2016-04-01 13:29:30

我也想問(眼看快用光,上網找了很久找不到很理想的...

施百鴻
2016-04-01 13:38:41

想問+1

黃鍵萍
2016-04-01 13:39:45

那...還有一件事,滑軌的潤滑要怎麼塗佈比較好XD

Alison Wu
2016-04-01 13:47:34

請問為什麼我的2台atom都沒有附潤滑油,可以向原廠補嗎?


原文網址 Timmy Chen
2016-03-31 20:45:01

您們好,請問當列印完後,有開支撐(支架)的輔助,您們都是怎麼拆卸的?

我都用模型用剪刀、模型用磨刀來拆卸,難免會遇到拆不能的窘境(比如黏死拆不下來)

黃雋逸
2016-03-31 20:53:07

用鉗子夾

戴士偉
2016-03-31 21:09:42

用手+尖嘴鉗+美工刀+防割手套

蕭傑仁
2016-03-31 21:14:21

我都會在地步介面預留一個倒角

李穆
2016-03-31 21:56:32

瑞士刀+萬用斜口鉗+烙鐵

鄭東昇
2016-03-31 23:04:35

我都只有斜口淺,再難就都這一支~重點在於技巧,就能拆的輕鬆一乾二淨

Paigu Li
2016-03-31 23:11:34

支撐自己畫最好拆

Charlie Ting
2016-04-01 00:02:59

尖嘴鉗+斜口鉗 95%可拆,偶而5%會需要細長勾子。


原文網址 Jumi Chen
2016-03-31 15:19:04

更換鐵氟龍管,想問如果換完到底黃色透明膠帶到底有沒有要綁回去...我怕一拆拆破了...@@

Sheep Wang
2016-03-31 15:32:09

您可以將絕緣膠帶撕下,小心放在旁邊,就可以進行拆解,更換完鐵氟龍管後,即貼回去

Jumi Chen
2016-03-31 15:33:39

了解~!謝謝!

Shi Xinhui
2016-03-31 15:51:07

我也有想過…第一次換有黏回去 第二次因為換熱敏 就沒貼了…因為重悍纏絕緣太粗

曾俊維
2016-03-31 16:23:18

買一巻吧,我每次換完就貼新的。

廖新弘
2016-03-31 16:32:29

不用貼沒有影響

Jumi Chen
2016-03-31 16:43:36

廖新弘 真的假的!!!早知道這樣就不用拆得那麼戰戰兢兢的= =
另外就是鐵氟攏管大家都是在加熱的狀態下才拿得出來的嗎???

李穆
2016-03-31 16:59:53

貼著不利散熱,不貼注意拆下時易扯壞零件

Charlie Ting
2016-03-31 17:14:44

有買一捲,拆管子時都會剪掉,之後再貼新的

Victor Lin
2016-03-31 17:39:43

這裡提個討論:
1. 那個貼法應該是要注意,不是把線和喉管貼在一起,而是要把喉管和線分開,避免線材的橡膠層老化或熔化。
2.黃色透明膠帶是耐熱膠帶,通常撕開後黏性就不好了,所以有撕掉的話建議是重貼,只是那個膠帶一捲光華賣150。
3.另外上面有人提到貼著不利散熱,這也是一個重點,會讓喉管越來越熱導致卡料。

Jumi Chen
2016-03-31 17:41:19

了解~原來如此!!

廖新弘
2016-03-31 18:29:36

我沒貼膠帶很久了,鐵氟龍館我是直接拔沒有加熱

Jumi Chen
2016-03-31 18:30:30

廖新弘 喔喔~!!因為我拔不出來.....感覺應該是要加熱才拿得出來Orz~!謝謝你的回覆!!^^

廖新弘
2016-03-31 18:31:37

可能我有先拉伸一些比較好塞吧

Yu Shu Huang
2016-04-01 11:35:33

耐熱膠帶 那能用貼底板那個藍色的代替嗎?

RenJie Huang
2016-04-01 23:11:21

這不是kapton tape嗎?光華商場都有賣不是....超好買的啊


原文網址 黃鍵萍
2016-03-31 13:54:50

各位列印大神請教要如何有效解決周圍翹起的狀況。

一開始的底板填料時都不會翹,高度慢慢升高後才開始變形

黃俊傑
2016-03-31 13:55:35

開brim試試???

黃鍵萍
2016-03-31 13:58:01

之前印官方的Pixel Star時有設定Brim,可是完成品也是翹,
因此請教還有沒有其他方式可以改善

謝尚栢
2016-03-31 13:59:11

覺得還是要熱床...

黃俊傑
2016-03-31 13:59:20

要很大片的... Brim XD
根據照片你的看起來 沒熱床... 有試過藍色膠帶嘛?

施百鴻
2016-03-31 14:00:58

3M藍色膠帶、口紅膠

黃鍵萍
2016-03-31 14:02:17

目前只是用原廠給的UHU,還沒用過膠帶XD

黃鍵萍
2016-03-31 14:02:28

PLA也需要熱床嗎?

黃鍵萍
2016-03-31 14:03:04

口紅膠是有塗了,在剛開始的四層都很貼,但漸漸就翹起了!

Odinson Thor
2016-03-31 14:06:16

熱收縮率高,妳噴頭溫度設幾度?

謝尚栢
2016-03-31 14:06:21

當然你也可以不需要,水平高度調整、底層溫度一開始高點速度慢點...然後不斷的排錯.......

黃鍵萍
2016-03-31 14:06:45

設定是190度!

Timmy Chen
2016-03-31 14:08:15

我印過像手機外殼這類....就是有開Brim
然後設定溫度要200度,風扇要在離平台有3mm才會開啟,這樣才不會讓第1層~第10層,避免因快速冷卻下可能會貼不住、翹起,直到第10層以上才會開啟風扇

這樣才能貼住平台。

這是我學到的經驗談,希望您可以考慮用看看。

不過,要說缺點,那就是印完後,用銼刀去卸下會很費力(貼很緊

施百鴻
2016-03-31 14:08:23

覺得到最後還是要熱床@@

Charlie Ting
2016-03-31 14:08:38

以你目前的狀況,減速列印、風扇開最大、200度、降低 infill。

施百鴻
2016-03-31 14:10:00

infull是?

Charlie Ting
2016-03-31 14:10:35

填充

Odinson Thor
2016-03-31 14:12:07

Charlie Ting
2016-03-31 14:13:42

太閃了!

黃鍵萍
2016-03-31 14:14:34

夭壽平,那還要上膠嗎?
PLA材料的話熱床溫度可以設定幾度為佳?

Odinson Thor
2016-03-31 14:15:41

我是直接在玻璃上印,沒用膠也沒用膠帶,PLA 50度就開始軟化,一軟就會有自黏性,所以我都設60度

Odinson Thor
2016-03-31 14:17:01

冷卻後因熱漲冷縮的關係,會自動從玻璃上剝落

施百鴻
2016-03-31 14:17:16

是熱床上再加一塊玻璃嗎?

Odinson Thor
2016-03-31 14:17:34

對,不過玻璃是另外買的才有這麼平,原廠的玻璃 ry

Odinson Thor
2016-03-31 14:18:50

Charlie Ting 沒你閃 XD

戴士偉
2016-03-31 15:11:43

鏡面等級...

陳冠宇
2016-03-31 15:23:54

有神快拜

Roy Lo
2016-03-31 15:28:59

第一層速度要慢 ,建議 15mm/s, 高於 0.6mm 才開側風扇

李穆
2016-03-31 17:09:28

Skin Thickness 開太厚了,壓在0.6mm試試看。
Brim開到10mm寬0.2mm厚,口紅膠上三層,表面略乾再開始印。
Z Offset設定不能太大,第一圈印出來要是漂亮壓扁的扁線才行


原文網址 陳柏郡
2016-03-30 22:15:23

請教各位前輩在gcode內
最後一行加入哪個指令可以關閉熱床加熱
謝謝

Clarence Lee
2016-03-30 22:25:06

M140 S0


 

全不選 主題相關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