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局長認為,目前智慧城市建設仍著重在生活機能與服務面向上,未來須強化在永續發展、防災、抗災及災後救援等領域,使城市能在不斷變動的環境與災害威脅下調適成長,打造智慧與韌性(Resilience)兼具的城市生命力。」
智慧城市目前遇到的三大困境,包括了:
1. 資訊孤島 – 目前社區、城市、各行業對於系統跟服務需求都不同,雖然系統都數位化但是缺乏統一協調,造成孤立分散的資訊孤島。
2. 缺乏實踐場域 – 智慧城市各類型服務需要案場進行開發、大規模測試與驗收,但目前各級政府開放有價值的實作場域太少。
3. 缺乏初期營收 – 目前預算來自政府的一些計畫,營收來自分潤,企業投入智慧城市產品與服務開發,既缺乏初期營收回收期也長,專案容易夭折。
中央或地方政府要發展智慧城市的關鍵,是搭好一個可以收到門票的舞台,一開始可以政府補貼門票,但終究得讓上台表演的廠商長期可以口袋飽飽,否則POC機會多,大企業也撥了一批人才出來,能找到可以架設平台長期服務開一個大部門的應用並不少,醫療、空汙空品、停車、違停、交通、治安、銀髮教育、觀光等,關鍵還是一個正向閉環的機制。
政府撒錢要建立的是機制,不是漫無目的的KPI。
#
智慧城市的困境
---
www.smarthomehub.tw
智慧家庭實驗室
殷孟雲
2019-01-22 10:59:52
又是一位從學校來的官,缺乏工商業第一線工作。
看不懂如何永續發展?沒有明確的KPI,最後大概就是不了了之。
「防災、抗災及災後救援」,不會天天都有,放在政策目標上,似乎比重不對,而且要如何跟智慧城市如何聯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