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SPLAY 3D 建模
  • #maker+t=market
  • 3D列印服務
  • 1
  • 2
  • 3

ATOM 3D Printer Group 造訪社團 » 用戶發文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6-11-07 23:55:55

[ATOM+ ____]

今天這篇可能會不太討喜,甚至會得罪一些人,但是就事論事,發表個人見法而已,所以我不想管太多。

這一篇也不是 ATOM 2.5 Ex 的推薦文,因為在我的構想藍圖中至少還可以加入六項功能,那都不知道該算第幾代了。

但這點出一件事,就是為什麼我選擇 ATOM 而且力挺,原因在於在不久的未來會是什麼面貌。

‧有人說 delta 只是帥,結構沒 XYZ 好。

這點其實見仁見智,因為影響產品品質的因素很多;設計構想、用料、組裝、操作,....。我相信 XYZ 適合作較大強度的加工,但重點是人人都有需求嗎?

相反的,帥的這件事卻很有趣。在長期又片段的研發過程中我發現自己的一個劣根性,就是愛追求認同,簡單講就是討拍。那一點點的虛榮感往往是支持自己一試再試、熬夜測驗的動力之一。

所以帥重要嗎?我覺得蠻重要的。它幼稚嗎?其實有一點。但如果你買手機都會挑外型了,那為什麼 3dp 不會?這點人性其實人人都有。

‧delta 也不是只有 ATOM 啊,PING、D-force、Flux....

的確,他們都是 delta 機種,但是它們嚴重忽略了未來性,所以我近乎無視他們的存在。

以 PING 來說,它的定位比較偏工業用機種,所以它看起來是比較先進。不過這以它比 ATOM 晚上市的角度來看,它不這樣作大概也不用賣了,但它的致命傷就是規格綁太死。在這樣的規格之下,其他想自行改裝的部份都很難實現;而且因為它主打工業用戶,所以這批人幾乎不會分享的,等於沒有激發火花的可能性。

以 D-force 來說,我真的很少關注它,印象就是偏向玩家自己搞的品牌,該有的都有,但沒具體特色。然後因為玩家色彩重,所以其他玩家會選擇自己搞,而不是買它;而一般消費者也會不太敢買,因為保固和服務等等的問題。(但這都是我從外界感覺到的,不見得是事實)

以 FLUX 來說,這是一台有趣的機器,但可惜它不耐玩。就功能性來說,它是很強的;就 cost down 的功力來說,它也很厲害,但它最大的幾個缺點就是一、不耐玩,動不動就出狀況或故障;二、硬體綁太死,所以功能就這樣了,很難有什麼突破;三、軟體綁太死,什麼都得等官方,但官方被問題一拖累,所以全卡住了,大家只能等。

這些都是非常可惜的事!因為 3DP 作為一個快速打樣的設備,它該呈現的就是穩定的運作、良好的品質,讓你的所有構想可以快速驗證,加速整個研發流程,而不是買來找自己麻煩的。

而在穩定運作和良好品質之後,它應該還要帶給使用者更多的可能性,這包括整個設計、打樣、驗證的過程不一定只是 3DP,它還可以更多更多。

‧為什麼我這麼喜歡在 ATOM 上亂搞?

因為它除了是 Delta 的帥之外,它還大幅度的保留了 Open Build 的框架,而且它選擇讓玩家自己組,這等於是一場入學考。當你考進了這間學校,那麼就能跟很多同學教學相長、快速交流,這樣的成長最快。

或許有人會說,我買 3dp 是希望賺錢的!那當然沒有什麼不對。

但是,世界的潮流不是這樣的。現在就有越來越多的產品是跳脫傳統思維的作法,中間加了很多創意成份(你要說是文創也可以),這才是未來的生存之道。因為唯有加入創意成份的東西,它才有機會在現在的生產線中異軍突起,否則所有東西都很難比得過世界工廠的產量,而你也不會想去當個作業員。

所以,創意是絕對重要的因素!創意,有可能改變工法,有可能改變製程,而那可能就不是現在一心想賺錢的企業人士所能掌握的。所以,未來的社會很可能是有創意的人說了算,因為他的創意只要有足夠的人願意買單,他就有能力改變你的生產流程。那麼,你說未來是創意導向,還是技術導向?

‧delta 只是 3dp 嗎?

或許很多人這樣覺得,但我從來不這樣想。其實我也不在意 3dp,那不是我思考的點。我的想法很簡單,任何一個能快速實現腦中想法,能用最到位的方式執行的機器,就會是一個能提升競爭力的工具。所以 3dp 可以是任何東西,重點是它必須能夠變成各種東西。

所以 ATOM 的結構很重要。它的結構讓玩家可以自己裝上非常多的東西,而且不會衝突。這點對很多強調精密度的機器來說反而是致命傷,因為你只能是 3dp,很難成為其他。所以你買這樣的機器是拿來當工人用,而買 ATOM 卻是拿來圓夢。

‧ATOM 還能是什麼?

ATOM 的好用好改在我入手一個月就證明了,因為一個月就可以搞出一個雷雕系統,甚至還試了很多的東西。隨著熱床的加入,現在在我計劃中的模組至少有七八個,所以這就是我的 ATOM+ 計劃,它是 ATOM 的進化版,希望透過 ATOM+ 的符號意向,讓大家可以思考除了 3dp 還能有什麼,不再設限,並且能快速導入。

把一台機器從單一功能變成複合功能是對的嗎?我覺得是的。因為原本大家會買列印機、掃瞄機、傳真機的,但現在都直接買事務機了。

這就點出一個相同的消費邏輯,就是每個人很難說自己一定不需要什麼東西,尤其是取得這些功能所付出的代價不高時,你就會買。然後你會開始修正自己的行為模式,讓機器發揮效益,也讓自己的產值提升。

那麼,在 3DP 也是一樣的模式。今天的 3DP,加上雷雕、加上CNC、加上3D建模、加上攝影棚、加上.....。現在你會覺得那些又用不到,但以後你會想我可以拿它來作什麼。

而這些東西,我必須說它在 XYZ 的機台上幾乎作不到,而在其他 delta 機器上要嘛作不到(例如 FLUX、PING),不然就是沒有爽度(如 D-force),所以 ATOM 變成最佳的平台。

‧魚幫水,水幫魚

因為 ATOM 的穩定和帥氣,所以它得到很多市場的關注,這同時也讓 ATOM 的使用者作品更容易被注意,變成正循環。所以在可期待的未來中,由 ATOM 所產出的有趣東西會越來越多,而使用的工法也會越來越多元。

屆時,使用其他機台的人才會開始發現,為什麼我不能用其他方式來解這個問題,而必須受限於 3dp 的邏輯去看事情,這點就會是競爭力的消長關鍵。

‧路線選擇

在這圈子裡,很多人選擇了技術本位,但也有人選擇了設計本位。這事本來沒有什麼對錯,每個人都可以選擇對自己有利的切入點。

但是,如果站在時代的發展來看,我會比較關注設計本位。因為在商品市場裡永遠有人能把東西作好,但是不一定有人能找到不同的解法,而月受到普世認同。

那麼這就表示技術的被取代性很高,但是設計卻可能成為經典。這是不同的路線選擇,無關對錯。只是站在我的立場看,我不會過度依賴技術,因為那都是可以用方法論找出解法的東西,挑戰性不是很高。

相反的,設計的領域必須從人的角度出發,從潮流的變化找到未來的歸處,再用最省力的方式作出準備,然後享受這一切所帶來的美好。這會讓我覺得有趣,覺得爽!

最後,這篇只是我的個人見解,無關各家業者的政策或戰略。

對我來說,事情很簡單,就是挑一個最穩定、最好改、最沒限制、最容易實現想法的機器,然後爽爽玩~~~

沒有作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李派克
2016-11-07 23:58:34

看了約十行,,,還是給個讚!

鄭鈞庭
2016-11-08 00:06:39

大略看完 又加深我對atom的好感了XD

陳柏諺
2016-11-08 00:13:34

林育德
2016-11-08 00:22:47

大神優質推薦XDD

梁琄
2016-11-08 00:24:23

吳沂霆
2016-11-08 00:25:08

雖然ATOM只陪了我不到一年的時間..但滿認同丁大的...不過我要說我是技術本位XD...要做到別人做不到的技術...那也是一種挑戰

Timmy Chen
2016-11-08 00:38:28

小弟曾讀過製圖科、模具工程系,所以,很清楚當前的工業產業狀況,需要革命改善,畢竟全世界已經開始走向自動化、人性化為主流,再加上4.0工業、物聯網的潮流,又帶來了3D列印的可能性放大化。

所以,我有曾考慮要購選一台大概預算是2萬上下的機種,然而上網查詢有好有壞,從第一次聽聞3D列印到去年中旬為止,整整有四年之多,當時從大學剛畢業,就聽聞不少3D列印的專有名詞,在網路上傳開,所以,很感興趣、探討是什麼。

如今,ATOM 2.0 列印機,是我人生中的第一台列印機,價格逼近5~6萬的確很嚇人....可是,也體認到這台列印機的改良、更新、硬軟體(勒體)的部分很令人印象深刻。

這是與其他機種所不同之處之一,再者就是ATOM有在實際應用的成果,像是Smart Doll、槍枝、汽車、模型等等,都能有很好的經驗分享,使得我對ATOM有很高的期望。

總之.....

目前,我已經準備朝向更高的目標....或許可以把ATOM當作是自己的興趣,或者是當作是一種經驗的平台也很好。

李仁維
2016-11-08 00:42:09

你好像很在意別人看法, 但其實你喜歡就好了Zz

陳奕丞
2016-11-08 00:56:31

(我真的不懂機械,無意要戰,純粹好奇想了解)

「今天的 3DP,加上雷雕、加上CNC、加上3D建模、加上攝影棚、加上.....。現在你會覺得那些又用不到,但以後你會想我可以拿它來作什麼。
而這些東西,我必須說它在 XYZ 的機台上幾乎作不到」

想請問一下為甚麼xyz機器做不到而delta可以呢?!
謝謝。

Charlie Ting
2016-11-08 00:58:41

要在XYZ機台上作到這些的代價太高,主要是結構問題。

李派克
2016-11-08 01:02:37

答案只有一個 ... 請看本文路線選擇那一段的最後三個字。簡單的說,這篇心得的重點。第一段,還有上述說的三個字。

蕭傑仁
2016-11-08 01:03:12

Charlie Ting 是不是xyz的軸和噴頭已經釘死了 不像Delta 一樣用磁鐵吸住 可以隨時拔下 換頭?

陳奕丞
2016-11-08 01:03:38

了解~ 謝謝

Charlie Ting
2016-11-08 01:13:57

蕭傑仁 差不多意思,因爲xyz只能在立方體裡動,整個卡在那裡;但delta 是三根柱子,看你怎麼閃,相對有彈性。

Moko Jenson Huang
2016-11-08 06:44:27

我最喜歡ATOM噴頭組的設計,爽度100%!
最不喜歡LCD面板!希望下一代可以改進!
改機=》陸陸續續花的錢都快要可以再買一台了,不過真的很有趣。
Ps我有想過把ATOM的噴頭裝在xyz系統上呢!一樣用磁鐵把他吸住變快拆。只是想法,還沒機會來試。

Charlie Ting
2016-11-08 06:46:18

你都改那些啊?

Moko Jenson Huang
2016-11-08 07:21:34

其實我是機電素人,看著別人改了甚麼有趣的就跟著改,目前是改胖,但你知道的,改胖高度就矮了,也不能裝原廠的熱床,所以為了增高加熱床,只好加購許多零件(還不時買錯),另外還要買一堆工具,光這些學費就繳了不少。
另外增高後,強化機殼就裝不上了,還不知道怎麼利用呢?是不是切一半,中間缺口用印的好?
但這樣就沒有強化的機能了。
就是外觀好看點的功能了。
期待丁大更多新發想讓我來學習。

Charlie Ting
2016-11-08 07:24:59

Charlie Ting
2016-11-08 07:25:17

Charlie Ting
2016-11-08 07:26:11

Charlie Ting
2016-11-08 07:30:29

改胖不是我現階段的焦點,而是把各種應用加上去。我比較在乎的是一次到位的專業表現,那比較容易轉換為產值。所以你看裝了燈條和布幕後,以前需要特別安排的拍攝,現在隨手用手機拍就好了。還有很多動作有大幅提升的必要,等這些都弄好了,要放大尺寸再說。

Johnson Peng
2016-11-08 07:37:26

劉聖心
2016-11-08 08:44:05

其實我想大部分的人買3DP,真的就是想把它當3DP用XD.有其它附屬功能,真的還是要感謝熱血玩家的熱血根性與願意分享的精神。

Bise Chen
2016-11-08 09:04:29

但是XYZ其實也是可以改的,例如CNC和雷雕都可以。

李仁維
2016-11-08 09:04:37

ATOM可以做到CNC? XYZ機台做不到雷雕? 然後3D建模和你用什麼機台又有什麼關係, 老實說這篇在供三* 小弟真的是滿腹的問號.

李仁維
2016-11-08 09:05:43

我孤陋寡聞, 非XYZ的CNC是有, 但我還沒看過哪台正經的CNC是用Delta形式的

李仁維
2016-11-08 09:06:45

看到你這麼喜歡自己的列印機是很棒啦, 不過感覺良好也不能扭曲現實力場啊

張不凡
2016-11-08 09:18:19

叫我?還在替換你生鏽的零件... 看你家多濕...

Charlie Ting
2016-11-08 09:22:21

李仁維 路線選擇問題,你要用工廠的規格看這些,當然這都是玩具,都不正經,主流都是 xyz。
但我要創造的,是一台能讓沒工程背景的人,甚至比較偏設計的人用的複合機。他們需要的不是你口中的那種「正經」,不是為量產而準備的東西,而是一個能大幅度簡化整個構想模擬過程的機器。
這樣的機器用 xyz 能不能作,當然可以,但絕對不會比 delta 好弄。重點還是路線啦~~可能我們在乎的人和事完全不同而已。反正我自己搞很爽,也覺得很好用就好了。

Bise Chen
2016-11-08 09:25:38

我就是設計,可是我第一個要求是「給我乖乖印出我要的東西」這樣...
所以不管是DELTA還是XYZ,會抓老鼠就是好貓...XD

Charlie Ting
2016-11-08 09:29:11

Bise Chen 印在我來看不是問題,所以我希望它的過程和結果。以現在的燈條和布幕應用,官方那個克萊斯勒的廣告都可以直播產生了。若是換成綠幕,還可以合成自己要的影片上去。
這樣的簡單擴充往往能創造更多想像的空間。

李仁維
2016-11-08 09:46:07

是啊,你覺得好用就好了,那你批評別人的機器幹嘛?
讓我這買不起五萬高大上機台的玻璃心受傷就算了,你批評的一堆資訊都是錯的,還是說你知道的就是只有這幾台?

李仁維
2016-11-08 09:50:22

一堆沒工程背景還不是兩萬不到的XYZ複合機玩爽爽,雷雕頭直接吸上去就有了,熱床這些更早就內建,你說ATOM用換的有比較簡單?熱床有比較好改?

李仁維
2016-11-08 09:51:25

說那麼多,你用ATOM來CNC個木雕什麼的看看我就認你厲害了

Charlie Ting
2016-11-08 09:55:29

那個去年我就搞過了,現階段不是我的重點。

李仁維
2016-11-08 10:10:19

所以能用?

謝哲銘
2016-11-08 10:22:21

Delta的運動方式很帥,連桿輕加上負載輕可移動速度快,但是光使用磁頭這一點就沒搞頭了,意指所有使用磁頭連結機種

再來多種應用的確是消費者在同樣價格上希望有更多選擇而創造的產物,雷雕功率小能雕刻物件有限,會使用到這個功能的使用者變成極少數,再來受限機器本身列印範圍又再縮小可用空間,CNC我想就不多加描述了,你要用磁頭連結的機器做CNC已經不是帥不帥的問題,而是今天要上高速公路不可能會騎腳踏車...

攝影棚就見仁見智了,因為如果要在3D列印機上拍攝的確有必要,但是土砲紙箱或是買現成都沒多少錢,使用上也不會占據列印的時間

結論是它是一台工具機,市面上有很多多合一的工具機,好處是可以省空間也可以做到基本需求,但是你要拿來跟專機比就真的不足了,而3D列印機最初就是設計做3D列印,加個雷雕頭倒是無所謂,畢竟跟原始設計沒甚麼衝突,更換模組也是最簡單的,要改成CNC要考慮的東西就太多了,而且如果朋友來看到很帥,結果最後只有一句『蛤?只能雕刻這樣喔? 只能雷雕這種東西喔?』,不是更顯得這些是半調子的東西....

但是就如你所說的覺得有趣,覺得爽很重要,因為自己本身一開始也會做改機的動作,但是是僅限於不完整的機器,ATOM已經是設計過且很完整的機器了,改太多都會破壞美感,相較於比較偏DIY的機器就很多發揮的空間,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Moko Jenson Huang
2016-11-08 10:32:46

所以我一直覺得對ATOM很不好意思啊,被我改得很醜,從改機中我也學到很多,目前也還在學習中,也感謝大家幫助我成長。

陳柏諺
2016-11-08 10:42:47

任宏彥
2016-11-08 11:12:24

其實也不用太看重阿
畢竟它們只是實踐想像的機具!!!
delta XYZ 各有春秋
並沒有所謂的壞!
就看怎麼看待或者使用!!!

吳沂霆
2016-11-08 11:14:43

哈哈~~不凡哥辛苦你了~~畢竟被我丟在旁邊很久了XDD

陳明谷
2016-11-08 14:51:40

就像你自己說的
你好像很在意別人看法, 但其實你喜歡就好了Zz

黃怡倫
2016-11-08 21:28:28

以往,做設計的通常看不到工程問題,搞工程的通常無法理解設計思維,這時代需要的是跨領域的人才,而非各擁專業各自解讀,能同時融合設計思維並有具有務實工程解決能力的人,現在和未來,是你的世界。

陳明谷
2016-11-08 21:41:42

通常擁有跨領域能力的
會被擁有單一專業能力的看不起
因為他們會覺得
你講出的論點跟他們不同
所以你是外行人裝內行

蕭傑仁
2016-11-09 01:44:40

陳明谷 沒錯 完全認同你的說法 ! 但這個世界就都是被外行人改變的 例如Sony 數位相機打死了柯達 ; 做電腦的蘋果打死了Nokia..... 歷史上太多外行打死內行人了

陳明谷
2016-11-09 06:46:44

應該說 創新突破傳統
這點我完全附議

布魯斯
2016-11-09 15:24:24

Charlie Ting
2016-11-09 15:29:27

是可以,但難度和風險值不低。

黃傑
2016-11-13 08:43:16

改cnc撞刀的話小心噴頭組會變慶記喔!注意安全

洪瑞宏
2016-11-13 10:03:45

全機身要再做防水,而且防水的防護設施要做很完整濕氣水霧的防禦都要設想到(滴水穿石,就算不是正面切割其他部位長時間受到水花難保證線路表皮不會受傷),水壓系統跟切割床台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增加這些勢必機台體積會大幅增加)

Charlie Ting
2016-11-13 10:13:00

洪瑞宏 如果真要改,第一步就是把主板和三軸改到上面,降低運作風險。不過這很費事~~

洪瑞宏
2016-11-13 10:13:39

這已經不叫大改,而是重新設計

Charlie Ting
2016-11-13 10:15:43

洪瑞宏 其實把機台翻過來就好了?

洪瑞宏
2016-11-13 10:21:11

Charlie Ting 翻轉過來只是大方向的第一步,再來就要考慮切割床台,防水花濺射的護蓋以及傳動的伸縮帶,水壓系統的管路怎樣遷.....等等等等,太多東西要重新弄

洪瑞宏
2016-11-13 10:22:53

我光憑空想像就覺得主結構三角洲的部分一定會動到, https://www.kickstarter.com/....../the-first-desktop......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6-11-07 08:50:49

[只能意會]

謝家瑋
2016-11-07 08:51:59

旋轉、跳躍~

張不凡
2016-11-07 08:52:56

不管,我要言傳,大家快來看哦哦哦...

Odinson Thor
2016-11-07 08:53:09

第四軸.....

洪瑞宏
2016-11-07 08:54:27

旋轉玻璃底座??

戴士偉
2016-11-07 08:55:44

玻璃板有加高, 看來是... 拍影片專用軸 XD

陳昶亦
2016-11-07 09:07:43

3滴掃描!?

Estima Lin
2016-11-07 09:24:17

轉吧!轉吧!七彩霓虹燈~

鄭鈞庭
2016-11-07 09:38:00

掃描!?酷~

橘子腦師
2016-11-07 11:04:56

旋轉舞台ㄟ

莊小琮
2016-11-07 11:42:53

讚哦

Evan Lin
2016-11-08 20:14:24

黑膠轉盤,噴頭改唱針?!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6-11-06 00:42:25

[ATOM攝影棚]

換個角度,加個黑幕,用手機隨便拍拍就OK囉。

目前算構念測試階段,等燈條、熱場、控光電路、旋轉平台都弄好,除了能當攝影棚用,還可以支援 photogrammetry 當3D掃描用。

Delta 的應用還可以有很多很多,一步一步來了。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6-11-05 03:08:19

[盔甲光條效果]

看來散光片要用白料印,然後薄一點,目前是透明料 1mm,太透了。白料 1mm 又太不透光,所以看來大概 0.3~0.4mm 厚就好。

謝家瑋
2016-11-05 03:22:51

叮大的深夜食堂

陳曉澔
2016-11-05 03:59:03

光學擴散料如何。。。。。我有。。。

謝家瑋
2016-11-05 04:01:47

目前來還是牛的最均勻 "真牛啊!"

Odinson Thor
2016-11-05 06:49:28

三軸照明有個別開關嗎? 可以有不同的光影變化

Wesley Wang
2016-11-05 07:24:59

Andy Fang LED 要變成 ATOM 的標準配備了~^_^

Estima Lin
2016-11-05 15:26:08

黑金剛-港況ㄟ…

Raymond Li
2016-11-05 17:12:47

可考慮直接印外框架,然後中間透光部分用三層左右的描圖紙試試看
之前公司有這樣子用過 效果類似擴散板

陳曉澔
2016-11-05 22:16:42

說的也是,我做燈罩就好了嘛!

林一旭
2016-11-06 00:20:54

好專業

陳曉澔
2016-11-07 11:00:13

不同霧度與亮度

陳曉澔
2016-11-07 11:01:02

效果。。。。。

陳曉澔
2016-11-07 12:01:03

這樣有差吧。

陳曉澔
2016-11-07 12:02:04

距離燈源距離不同感覺就不同。所以距離是大重點。

Charlie Ting
2016-11-07 12:12:27

還是中間比較合適,不過有個問題要考慮,就是固定的方式。
那裡的空間不大,安裝要方便。
目前打算用磁吸式固定,然後用不同顏色來印,作為色溫調整使用。因為用全彩的LED太貴,控制電路也麻煩,還有亮度較不足。

陳曉澔
2016-11-07 13:00:52

我的。。。

陳曉澔
2016-11-07 13:01:20

加罩。。。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6-11-04 00:06:37

站立版公牛(有圖騰版)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6-11-02 20:23:21

[ATOM 都不 ATOM 了?]

為了在三柱盔甲上裝條燈,以及在支架上方裝蜂巢模組,發現 ATOM 的配電有一定的限制。所以首度進行了破壞性的改裝。

此舉將能把目前遇到的問題解決,並且開啟更寬廣的道路。

不過目前只是先替後面舖路,真正的改裝才要開始而已。

Lawrence Lee
2016-11-02 21:03:08

期待啊,丁大別手下留情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6-10-30 17:31:10

[ATOM 盔甲燈罩]

為了即將登場的熱場,必須先把照明的部份處理好,所以就利用熱床可以印出鏡面的效果來印燈罩。

效果如何,就看個人想法囉。

PS. 沒原廠尺寸,自己亂量,其實有點浪費時間,也很難作到完全準。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6-10-28 00:02:55

[愛上熱床]

經過二天的使用,我想我離不開熱床了。分享如下:

1. 工件固定
用熱床要把工件直上在玻璃上有幾個重點,第一玻璃要夠乾淨,所謂的乾淨是要完全無油污,所以建議是用酒精加水來擦拭,這樣才不會黏不住;第二是間隙要相對準,所幸因為是直接測玻璃,所以可以調得比較準;第三是溫度要夠,大概50~70度就很好捉了。
設定好之後,列印根本就是一種藝術的創作過程。因為平台非常乾淨,印上的線是透明的,完美的貼在玻璃上。那真是一個爽字!

2. 省事
雖然說以前用藍膠帶也是爽爽印,但膠帶總要換,花錢費事,而且表面沒比較漂亮。用了熱床後,這個可以省下來。只要酒精擦一下就好,這也算是一個好習慣。

3. 方便
雖然熱床的升降溫沒那麼快,但現在玻璃的固定方式是用彈性夾子,所以可以快速拆下玻璃。印好的東西不用拆,直接連玻璃拆下來放一旁等它冷卻,到室溫後,其實工件就差不多剝離了,根本免動手。而換下玻璃後可以立馬換另一片玻璃上機台,又可以開始印了,其實很方便。不需要在機台上等降溫和拆工件。

4. 耗電?
這點還沒實際測過,但我想加個罩子,減少熱對流,就能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尤其是跟冷氣對衝的狀態。但相較於熱床能提升的品質和效益,耗電的問題不大,只要能減少浪費即可。

5. 設計品質
我沒用過土炮版的熱床,但看到官方的熱床後,我覺得這個設計很不錯,非常到位,而且價格實在。因為從玻璃、鋁板、加熱PCB、隔熱泡棉、隔熱鋁板。基本上整個熱源是很有效的控制在熱床上,而不會往下傳。(重點在隔熱鋁板和週邊的鋁擠把熱傳走了)而鋁板跟鋁擠的固定,又可以讓機構的穩定度更高、精度也更好。唯一缺點就是原先設計的弧型裝飾腳墊不能用了,美感略降。

6. 腳重頭輕
或許因為我把進料馬達改在Z柱中間的兩側,線材也沒頂在頭上,所以現在機器上方空空的,只有線而已,整個感覺有些失衡。
不過無所謂,因為我打算再改一下進料馬達的位置,把它放到Z軸中間的後方,然後把盔甲還原,讓機器恢復原本的結實模樣。然後重點是上方,打算作成蜂巢狀的 ATOM 模組收納空間,預計可以放上六個不同的模組,讓 ATOM 變身多功能加工機。也讓整個視覺變得平衡,不會腳重頭輕。

7. 熱場
而熱床的下一個進階版本就是熱場,這部份基本上已經想好設定的方式了,原則上跟原廠的壓克力封箱概念差不多,但有作一些修正。因為以 ATOM 加上熱床之後的美感,其實要考慮把這些列印過程拍下來,所以會把攝影的需求擺進去。讓整個列印生產的過程像藝術創作一樣。這將是非常美好的一件事。

以上~~~跟大家分享。

等等要來挑戰困難的PC和ABS料了。

Eric Chen
2016-10-28 00:15:35

有人看成"熱愛上床"嗎?

陳順得
2016-10-28 00:20:34

我現在把進料馬達吊掛在中間橫桿下面,之後打算加一支鋁桿垂直往下,進一步縮短料管長度

高北熊
2016-10-28 00:41:55

丁大又在點火了

李穆
2016-10-28 00:59:48

還好我去年就已經燒成灰了

Shi Xinhui
2016-10-28 01:05:52

只有一片玻璃 而且還有點刮痕
現在單獨買 有一格一格的那種玻璃嗎 感覺圖片很漂亮

Odinson Thor
2016-10-28 01:09:46

有沒有格線做成魔法陣還會發光的,想買 ><

程德馨
2016-10-28 05:56:34

謝謝經驗分享

Roy Lo
2016-10-28 09:11:03

哎呀, 我要不要把 ZP 拿掉, 直接用玻璃放在熱床上 XD~

黃怡倫
2016-10-28 11:29:14

Atom 用 PC料 機會不大,除非是印小東西

蘇子中
2016-10-28 22:21:26

美中不足的是熱床加熱很慢,每次噴頭溫度到了,還要再等個好幾分鐘才能開始列印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6-10-26 17:53:01

[熱床版-透明摩艾]

為了測試熱床在列印上的差異,所以重新印了經典的摩艾,規格如下:

高度 50mm
層厚 0.1mm
口徑 0.4mm
圈數 4圈
壁厚 0.4mm
填充 無

印法 洋葱式印法
熱床 70度
材料 210度
側吹 全出力
打底 不上膠,直上玻璃
冷卻 有開牆

結果:基本上耳朵也沒什麼變形,下巴、鼻頭、眉頭也ok。在光線下呈現透明的感覺,底部則呈現鏡面的感覺。玻璃冷卻後算很好拆。

至於等候冷卻的問題嘛,有個很簡單的解決方式,就是用兩片玻璃輪替就好了。

黃傑
2016-11-05 00:53:31

請問一下您用的切層軟體是?還有外面散熱壁要怎設定?因為在開放空間不想讓人看到列印的東西

Charlie Ting
2016-11-05 01:22:35

KISSlicer 新版有這功能


原文網址 Charlie Ting
2016-10-26 10:32:25

[熱床優缺點大調查]

因為現在在外租屋,花錢狀況大很多,漸漸開始會計較錢的流向了。昨天把買很久的熱床裝上好,花了一點時間去習慣它,卻也開始發現它的一些優缺點,和思考改進的作法。

所以希望和同好們討論一下優缺點,然後再看大家有沒有什麼改進招術。

這部份有幾點請大家留意配合。謝謝!

1. 這不是對 ATOM 原廠熱床的批評(事實上我覺得它的品質和用心度比土炮版要到位很多,這錢花得值得),而是針對所有熱床的討論。

2. 沒有具體意見者,請暫勿留言。這篇討論完後會集中大家意見,匯整成一篇。

3. 每一項優點或缺點,請獨立留言,並在第一行以 [優點] 或 [缺點] 加註,方便大家瀏覽。

謝謝大家!

Charlie Ting
2016-10-26 10:34:42

[優點]
可以玻璃表面附著度大幅提升,可優化列印件表面品質,節省固定底材的消耗。

Charlie Ting
2016-10-26 10:36:22

[缺點]
溫度上升及下降的速度偏低,會拉長整體作業時間。尤其等降溫的部份,在薄件列印時,需等到接近室溫才能拆物件,以免造成變型。

王智立
2016-10-26 10:55:35

以現行 FDM 經濟型熱床設計來看,在不變更原設計下。
大面積加熱和大面積冷却都需要時間。

加熱要快就要加大加熱板功率,會增加建置費用。
冷却要快就要加風扇來幫熱床降溫,印完後給它一隻電風扇吧。

除非要再投入改裝費用,不然整體看來就是用時間跟它秏了。

Charlie Ting
2016-10-26 11:07:05

比較直接的想法就是用熱床印的報價會上修....哈哈哈哈

Johnson Peng
2016-10-26 11:09:54

提高成功率,,,,一些電費及時間, 都很值得

Charlie Ting
2016-10-26 11:10:42

因為也沒提高什麼成功率,PLA都差不多....XD

林佑臻
2016-10-26 11:10:51

ABS或是其他收縮比更高的材料,溫差會造成收縮度不同,差異太大的時候就會導致更強的收縮、翹曲,甚至體積大的時候底沒俏,但從中間裂開

Moko Jenson Huang
2016-10-26 11:12:27

Charlie Ting 所以你可以加一個專用簡易電表,每次列印後做耗電量的紀錄。也可以拿來算成本。

王智立
2016-10-26 11:35:36

Charlie Ting
如果以 PLA 來看,學習如何擺位印製適時的增加側裙反而比熱床重要。

而 ABS , TPE , TPU ... 等等需要熱場的列印材料。熱床只是必要條件之一。其實不太需要想太多。

以我手上的小八為例, 24V 電源,單開噴嘴 1.5A 約 36W 。噴嘴熱床全開,最高電流為7.4~7.6v ,約為 182.4W 。

但是熱床加溫並不是全時加溫,除開始列印時由常溫加溫到工作溫度的時間 較長外,在列印中通常是斷斷續續的在加溫。每小時所秏的電能功率可能跟一隻 65W 的電風扇差不多。真的不用想太多。

Atom 要注意的反而是熱床開啟後,底座下機板的散熱問題與電源供應器的供電穩定度。

Kevin Lai
2016-10-26 11:37:12

Charlie Ting 不好意思,有點不太懂.......? 是指PLA即使使用了熱床加熱底板後還是附著度不佳,所以 "也沒提高什麼成功率" ??

Charlie Ting
2016-10-26 11:39:34

王智立 這些我都了解,只是我常常一印就是幾十小時,這樣累積下來的度數就驚人了。所以我打算減少它的加熱週期來省電。

ATOM 熱床的隔熱其實作得很好,不會有散熱上的問題。工業用電源也會比原本的變壓器要好很多。所以這問題不大。

Charlie Ting
2016-10-26 11:40:47

賴昊君 沒提高什麼成功率是因為我原本用藍膠帶的成功率也很高,改熱床也不可能讓成功率破百嘛....XDD

王智立
2016-10-26 11:43:20

這樣子把 Atom 熱床以上封箱還比較省時省事... 哈哈

Charlie Ting
2016-10-26 11:44:32

王智立 被你猜到了~~~不過我想先把 HUB 隔離出來,不然喉管散熱會有些問題。

王智立
2016-10-26 11:46:06

你最近比較悠閒了哦,又要開始搞鬼了.... 哈哈哈

Charlie Ting
2016-10-26 11:47:15

王智立 忙幾個月了,放個假。

Kevin Lai
2016-10-26 11:50:21

Charlie Ting 我目前也是都用3M藍膠帶! 所以ATOM熱床可以讓PLA穩定附著在玻璃底板沒錯吧? 因為我沒用過熱床......

Moko Jenson Huang
2016-10-26 11:53:50

我是熱床菜鳥,實戰經驗zero,想拿來列印尼龍或其他材質。

Charlie Ting
2016-10-26 11:53:52

賴昊君 貼在玻璃上的表面很光滑

Kevin Lai
2016-10-26 11:58:05

對了,順便提個問。由於我的Autolevel一直不是很穩定,造成打底失敗率高。我是不是可以直接開GCODE修改第一層打底的參數改成0.2mm提高成功率,後面的層高維持0.05mm~0.1mm,請問在GCODE中如何判斷第一層跟層厚參數?

Kevin Lai
2016-10-26 12:16:00

請問是這行 "; BEGIN_LAYER_OBJECT z=0.10" 嗎?

Kevin Lai
2016-10-26 12:20:19

謝謝大家!! 我找到了,用Bed Roughness來處理就可以了,立馬試試.......

Charlie Ting
2016-10-26 12:21:04

賴昊君 不是,也不建議這樣作。你要檢視一下微動開關,作好 G29,然後在切片軟體裡修正你的參數,建立個人習慣的參數值。這樣才會有效率~~

Kevin Lai
2016-10-26 12:24:23

Charlie Ting 瞭解謝謝,我再試試!!

戴士偉
2016-10-26 13:03:20

[缺點]
開熱床列印, 會比較不放心丟在家裡沒人照顧.
畢竟高溫, 高電流, 要是有個意外, 就... BBQ 了~

目前想到的就是封箱, 加個煙霧偵測器, 再加個自動滅火器 XD

陳曉澔
2016-10-26 13:06:53

其實做線做到現在........對於熱床的功能其實覺的作用沒有感覺很明顯,1。如果只想印PLA,有與沒有,沒什麼差。2,ABS通常講需要熱床,但熱床的功能大略只有底部1-2公分而已,若使用的原料本身應力過大,超過這個高度就作品就會裂了,所以原料的選擇比熱床有用。3 軟料,試了一些,似乎也不大需要熱床。 4 熱床只是基本,要印好還是以“熱場“.....所以要熱床不如直接搞熱場。 5 有熱床容易將膠蒸發掉,造成膠的黏度不夠,所以反而讓原料打底困難....比如說尼龍......我熱床都不開了,直接上厚膠。反而有成功。..................................以上或許我接觸的料多,僅為個人感想。

Charlie Ting
2016-10-26 13:10:53

我先裝熱床就是準備試尼龍料,不過要再作一下保溫層

陳曉澔
2016-10-26 13:11:32

.....................我尼龍沒開熱床........

Charlie Ting
2016-10-26 13:12:11

陳曉澔 所以我跟你的邏輯不同......XDDDD

Moko Jenson Huang
2016-10-26 13:13:22

陳曉澔 請教一下尼龍的特性。這樣講範圍好像很大,或是說跟PLA最大不同之處呢?

陳曉澔
2016-10-26 13:15:00

Charlie Ting 那不重要,每個人列印的手法不同,能印出來就好.........而且...........本篇重點是“討論“.........

李穆
2016-10-26 13:16:30

溫度不要開太高,可以降低耗電,仍然有效果

陳順得
2016-10-26 13:19:00

真希望ATOM可以先釋出說明書給買者,這樣就可以把要改的東西先買齊了,像是24V電源跟一些快速接頭

陳曉澔
2016-10-26 13:19:13

Poyuan Huang 尼龍算是比較高階的工程級塑料,特性上很韌,不會像PLA一樣脆,在整個強硬度與韌性、耐溫度等都超越ABS與PLA等。可惜是吸水性過強、列印難度較高、線材單價過高等,比較少人想去試這種料。

戴士偉
2016-10-26 13:20:54

是指"技能樹"這種東西嗎? XD

陳順得
2016-10-26 13:26:58

像是1.99時,三軸都換長馬達,我再加碼改成24V,無論配4988還是8xxx這兩種驅動,都很小聲,剩下像是風扇等等非要12v的我才照舊,整體上的運作電流減不少。

另外就是無論有沒有打算接0.2噴頭,都當然要加空中接頭啊,不然換起來零件來多麻煩。

陳順得
2016-10-26 13:27:45

而且甚至可以用降壓板來處理,這樣就只留24v驅動就好了

Moko Jenson Huang
2016-10-26 13:35:10

不知道atom的熱床有沒有免責條款?

Kevin Lai
2016-10-26 13:40:52

陳曉澔 Sorry ! 請問 "只想印PLA,有與沒有,沒什麼差"???是指PLA在熱床的附著力不好嗎?

陳曉澔
2016-10-26 13:44:56

賴昊君 PLA基本上不需熱床,只要上一層薄口紅膠即可,不大需要熱床就可以安穩的列印了,熱床對PLA來講,有些人是只開熱床就不上膠了,但這要有點技術性與選對原料,個人我是比較不建議,不過絕大部份的PLA列印來講,熱床只是輔助性的讓打底不翹曲而已,但也絕大部份的PLA料來講,本來就不大會翹曲了。所以單以PLA這個材料來講,熱床有與沒有結果是差不多的。

Charlie Ting
2016-10-26 13:47:15

不上膠直印,其實蠻簡單的

陳曉澔
2016-10-26 13:47:46

Charlie Ting 你是神.........我們是人..............

Moko Jenson Huang
2016-10-26 13:49:31

Charlie Ting 開熱床時,你會考慮減少使用側風扇嗎?

Charlie Ting
2016-10-26 13:49:55

陳曉澔 我昨天晚上也試很久,最後找到關鍵了。其實我覺得是很多人都不想分享,所以搞得好像很難。實際上根本無腦印就好了。

陳曉澔
2016-10-26 13:51:34

我是覺的開個六十度熱床,玻璃清乾淨就可以了,但習慣用膠了,還是覺的有膠比較安心。..............其實我沒試過啦,單以原理來講.....大致這樣吧。

Moko Jenson Huang
2016-10-26 13:52:33

Charlie Ting 不上膠?多印幾層可能還是會翹吧

Charlie Ting
2016-10-26 13:53:28

Poyuan Huang 嚐試中,但我有看到另一個缺點了。

陳曉澔
2016-10-26 13:54:59

Poyuan Huang 開熱床與開側風扇,個人是覺的相關性不高,一個是打底用的,一個是作品冷卻用的。側風扇開與不開主要看原料本身冷卻的速度快或慢。比如我印尼龍全程風扇就不開了,PLA就可全程開,PETG可開也可不開。ABS我也全程不開...........TPEE軟料也全程不開或開小小的............................

陳曉澔
2016-10-26 13:55:55

不上膠的確也看作品啦,我印正正方方的大物件,不上膠上厚一點穩死...............

Bato Wang
2016-10-26 13:57:05

基本上功率不變的,24V的電流會比12V小, 但是馬達的反應速度會比較快

Moko Jenson Huang
2016-10-26 14:14:05

請問尼龍會像ABS一樣有臭味嗎?有毒性嗎?

陳曉澔
2016-10-26 14:59:07

Poyuan Huang 我印的時後,倒是沒聞到什麼...........不過問我不準..........我本身做塑膠,鼻子壞了........xd

Kevin Lai
2016-10-26 15:18:29

陳曉澔 瞭解,等我有熱床後再試試可否讓PLA穩固的打好第一層底層,謝謝!!

Kevin Lai
2016-10-26 18:21:13

陳曉澔 今天請了一天病假(長針眼,腫得像鐘樓怪人.....)
所以有時間根據我的提問,做了一些測試,結果如下:

1.PLA在沒有熱床的情形下確實可以直接附著玻璃板(玻璃清乾淨),第一層打底沒問題,我印到第三層開始翹曲。

2.我手上的ATOM Autolevel一直不太完美,査到這篇教學 http://diy3dprint.blogspot.tw/2015/01/kisslicer.html

用KiSSlicer 的 Bed Roughness 來處理 Autolevel 的誤差。下午測試後,完全符合我的需求。

第一層打底時,列印層厚0.1mm + Bed Roughness 0.1mm=0.2mm,所以機器在第一層打底時會用0.2mm層厚,接下來維持0.1mm層厚列印。

以上測試結果分享,謝謝大家幫忙,列印愉快!!

Kevin Lai
2016-10-26 18:24:06

Charlie Ting
2016-10-26 18:56:22

降溫後成品自動剝離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FX7tgWLrn4

James Lin
2016-10-26 19:23:06

之前有人留言:因為DIY的東西沒有在幫你保險的,是這樣嗎?

王智立
2016-10-26 19:31:49

可以開始訓練噴頭拆件脫離大法了。


 

全不選 常用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