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SPLAY 3D 建模
  • 3D列印服務
  • #maker+t=market
  • 1
  • 2
  • 3

ATOM 3D Printer Group 造訪社團 » 求助訊息

原文網址 Samuel Chiou
2016-01-05 21:44:33

有沒有什麼工具或特殊絕竅可快速拆開這種接頭?
Any special tooling or trick to disconnect it quickly and easily?

Clarence Lee
2016-01-05 21:46:43

不就直接拔開?

Coby Huang
2016-01-05 21:51:11

直接拔開+1

Vincent LM Yeh
2016-01-05 22:13:36

小支一字起

陳明谷
2016-01-05 22:14:07

靈巧而有力手指

戴士偉
2016-01-06 00:09:44

要用"力"

Hawke ChienSheng Liu
2016-01-06 00:18:25

Use your Force....

Joe Abaquin Bing Aquino
2016-01-06 05:15:08

@ Brad,
I was thinking about that kind of molex too.

Brad Barker
2016-01-06 06:15:36

They work great, I'm in the middle of a conversion to dual extrudes and a heated bed now. I'll post the details when I finish.

Po Ting Liu
2016-01-07 08:46:32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原文網址 許兆宇
2016-01-05 15:48:08

請問前輩們有沒有用過還OK的ABS耗材?


原文網址 蘇子中
2016-01-05 01:29:56

自從上次炒米粉後,一直出料不順,進料馬達總是噠噠作響,快速的用最小球頭板手去捅也不見改善,只好整個拆開了,拔除了喉管的鐵氟龍管看起來還好,再死命的捅啊捅,總感覺有東西卡住,突然拔出了ㄧ個黑黑的東西,原來鐵氟龍管前端已經斷在裡面了,想請問要剪多長鐵氟龍管來替換呢?

Vincent LM Yeh
2016-01-05 01:43:04

3.7cm


原文網址 Frank Ku
2016-01-04 17:03:58

想向板上前輩們求教一下 目前需要製作建築模型
物件常超過平台的面積 所以需要站著印

不知道是否是設定值有問題
印到一定的高度後物件頂端常會被噴頭拉著跑
印出來的狀況也不是很理想

請見影片~

想請教一下是否有解決方法

Frank Ku
2016-01-04 17:04:48

細部- 呈現一種不理想的鋸齒狀
結構脆弱 一折就斷

Frank Ku
2016-01-04 17:10:12

設定值 - 1

Frank Ku
2016-01-04 17:10:25

設定值 - 2

Frank Ku
2016-01-04 17:10:39

設定值 - 3

Leo Chou
2016-01-04 17:12:04

90度倒著印看看

Frank Ku
2016-01-04 17:14:59

太長 超過平台範圍 >"<

Leo Chou
2016-01-04 17:15:44

切元件再接

劉聖心
2016-01-04 17:16:30

自己在3D軟體內排好位置,中間自己畫肋條連接,印完再修剪掉.

Stanley Chen
2016-01-04 17:40:20

推樓上
這是物理現象不是你設錯了

Cadmus Zeng
2016-01-04 17:48:12

有玩過疊疊樂嗎?

片翼之鳶
2016-01-04 17:49:43

斜角開支撐看看?

Frank Ku
2016-01-04 18:15:20

可是同一個STL 已經離職的前輩卻印得很漂亮(右邊那隻) :(
也沒看到拆支撐或是接縫的痕跡說
所以才想說是設定的數值哪邊出了問題

片翼之鳶
2016-01-04 18:17:04

1.速度放慢
2.第一層要黏緊 可以降低第一層高度0.05 放慢第一層速度
加大第一層外圈數量

Frank Ku
2016-01-04 18:19:23

好喔 我來試試看 :D

片翼之鳶
2016-01-04 18:20:05

會晃通常是第一層黏不夠緊造成物件高度不對
也有可能是底盤就不穩

PC King
2016-01-04 18:56:37

可能因為噴頭太靠近而邊印邊拉最上層, G29 Z offset 調高看看...我最近也在三軸角落列印三根15公分高小圓柱, 在其中一邊發現小圓柱在發抖..(噴頭移動的時候會扯動), 加大底層 brim 在細長的物件恐怕沒什麼幫助, 頂多是不倒, 但無法保持不晃. 或者想辦法在外圈長支撐避免晃動, 但要拆就是.

曾俊維
2016-01-04 19:29:47

能在幾層中間加個連接嗎,到時再剪掉就好了,做個三角型的跨橋

李穆
2016-01-04 19:44:24

工字梁是用來承受彎矩的,這種印法真的架上其他結構也會很容易斷,縱使是模型也要考慮受力問題,建議還是躺平印然後用融接的比較好

曾俊維
2016-01-04 19:46:45

速度吧,放慢一點因該也會好一點

Wei-Shiang Lin
2016-01-04 20:34:32

這個我有印過類式的柱子,我是加上熱熔膠槍,固定(自己手動加上 Support 拿別的物件拆下來的,黏在列印物件上,幫助固定,就不會東搖西搖了)。
但不要太多,不好除膠。
我的是分開印的,也遇過相同情況,手動加上Support才解決。

羅國賢
2016-01-04 21:15:10

雖然我列表機不同,但也遇過這種情況~~!!斜角印開支撐也可以但也有點風險~~~不介意的話~~~小弟的另一種方式~~拿黏土~~~在下方用一圫包著~~~不然多根的話可以拿印壞的模再用黏土黏~~~拆又好拆~~

廖新弘
2016-01-04 21:20:23

Z-lift設太小了,噴頭幾乎沒有離開工作物就移動,一摩擦當然歪七扭八

Frank Ku
2016-01-06 17:53:38

廖新弘 謝謝>< 改了這項設定後成功率變高了許多呢


原文網址 何珈霖
2016-01-03 13:55:02

[問題]請問有人會將自動退料寫進end.gcode
因為我想解決早上起來收料的時候 不用預熱再退料
可以方便一點

張不凡
2016-01-03 14:06:10

不用預熱?退料!?

H-m Lin
2016-01-03 14:35:46

不預熱,能退料?不會卡卡。

何珈霖
2016-01-03 14:36:53

就印完 保溫狀態下 移到一個地點 進行unload

Odinson Thor
2016-01-03 14:50:38

融化的PLA可能會黏在進料管和擠料輪

曾俊維
2016-01-03 14:59:08

因該不難吧,找前輩加一行指令因該就做的到了,像 李穆 寫的自動關機,因該也有方法,只不過我不知道那條叫什麼。哈哈哈

James Lin
2016-01-03 15:10:32

我想應該在 KISSlicer 的Postfix sheet第一行加:
M702
應該可以滿足你的需求,但是我還沒自己試過,
這些動作我覺得還是在眼前做較好 ~
機器閒置接近一周我才會選擇退料了,因為時間久了,它會斷好幾節在裡面,到時要拆管子
:p

李穆
2016-01-03 17:23:36

剛查了一下,ATOM目前的韌體裡面沒有定義M702的動作,退料選單是用以下Gcode實作:
G91
G1 F300 E30
G1 F3000 E-20
G1 F5000 E-1000

Mark Chen
2016-01-04 13:28:18

g code 收尾的地方 直接加

Mark Chen
2016-01-04 13:28:37

M109 S210 G91
G1 F300 E30
G1 F3000 E-20 …… 查看更多

Mark Chen
2016-01-04 13:28:41

收工


原文網址 PC King
2016-01-02 23:09:12

心中有個疑惑想請教, ATOM 的三軸頂端 end stop 是否需要調到同一水平高度達到同時觸發? 如果沒有注意會怎樣呢? 是否有做自動水平就不用關心開關的位置? 感謝.

Charlie Ting
2016-01-03 00:46:35

理論上在組裝時就應有達到一定的水平,而三點會構成一個理論平面。當 Auto Home 之後,再往下跟實際的玻璃平面理論上會是平行,但實務上或多或少會傾斜,不要太誇張就好。
然後調整三軸end stop來達到水平調整的作法,可以從物理上實行也可以從韌體上修正。
以上都是屬於校正的範疇,看你要求的精度到那裡而已。

李穆
2016-01-03 00:51:12

AutoLevel就是用來修正這些誤差的,以三個EndStop為基平面,探測玻璃面的座標分佈(不過前提是三柱垂直基平面)


原文網址 戴光宏
2016-01-01 23:11:16

我知道這問題很蠢 很瘋狂 但我想問一下
有沒有人曾經印過這麼大 紅色的切完片變紅紫色 然後需要217h的物件

能切完片應該就是能印吧?

張不凡
2016-01-01 23:18:54

切片時運算應該算了很久?紅色應該是超出範圍了吧?一開印應該就暴衝,然後頭掉,我猜的...

戴光宏
2016-01-01 23:19:39

會暴衝喔!!!

戴光宏
2016-01-01 23:19:58

還好剛熱完頭還沒放下去印....

張不凡
2016-01-01 23:20:37

我沒勇氣試超出範圍的印件,交給你了...

戴光宏
2016-01-01 23:20:45

.....

曾俊維
2016-01-01 23:20:54

你上下翻轉過來,會少掉很多支撐,角度再調一下,有機會,不過高度上要再看一下

張不凡
2016-01-01 23:20:59

我見識過意外,所以...

James Lin
2016-01-01 23:21:23

我怎麼覺得加了Brim與Skirt 噴頭就會掉出場了的感覺 ~

張不凡
2016-01-01 23:21:42

還是乖乖縮小,不然就拆件...

戴光宏
2016-01-01 23:22:13

一但暴衝是整個列印的組件會直接掉下來?

張不凡
2016-01-01 23:22:36

我也覺得

James Lin
2016-01-01 23:23:15

記得第一層記得錄影上傳給大家看一下 ~
應該會很精采

可能會噴頭脫離磁性接頭,再來就是會看到好幾次三軸垂直然後應該會產生巨響(可能刮玻璃)

張不凡
2016-01-01 23:23:30

會...

戴光宏
2016-01-01 23:23:34

謝謝啦 我差點就要弄暴機器了 剛熱完噴嘴送完料....

張不凡
2016-01-01 23:24:05

你... 等我拿椅子

戴光宏
2016-01-01 23:24:38

....

張不凡
2016-01-01 23:27:51

它一開印一繞會發生掉桿,然後看掉了幾隻,撐不住頭頭就落地了,然後你會很焦急的斷電,以上,模擬示意...

戴光宏
2016-01-01 23:28:20

之前翻轉180度 結果印到一半倒掉 哭死了....

James Lin
2016-01-01 23:30:22

我好像有二次這樣,應該會先撞夾子~車禍,
親眼看到還可以忍住不叫的一定是故意的 ~ :p

張不凡
2016-01-01 23:30:32

沒熱床可選用 3m 2090 確保牢固

封莫
2016-01-01 23:40:11

我試過超出範圍的印…
結果就是在印第一層時滑杆可跑很低而杆子不夠長所以噴頭就噴出去掉杆了(現場目擊
非常壯烈唷!!www

李穆
2016-01-01 23:47:47

掉桿子事小,滑車過底不停撞掉限位釦件然後噴保濟丸就很精彩了.......

張不凡
2016-01-01 23:48:12

快斷電,然後幫我撿一下保濟丸,謝謝

James Lin
2016-01-01 23:50:32

終於看懂術語,垂直是可能到最底位置,
掉了就是要花錢才能解決的地步了 ~

李穆
2016-01-01 23:52:20

而且保濟丸可能卡進馬達,掉入機板導電,就跟會跟跨年煙火一樣燦爛

張銀崇
2016-01-02 03:11:52

3D列印的世界真精彩,竟然有這麼有趣據本

曾俊維
2016-01-02 09:33:34

買BZ板吧,還是ZB,我忘了。哈哈哈

張不凡
2016-01-02 10:42:54

Zp

Charlie Ting
2016-01-02 13:03:29

難度超高

Cadmus Zeng
2016-01-02 20:14:18

保濟丸苦主在這,不要輕言嘗試

Robin Hsu
2016-01-03 15:41:01

有 恐怖醫學 的 fu @@~


原文網址 葉世瑋
2016-01-01 22:15:57

架橋結果不滿意,請問要如何改善呢?

葉世瑋
2016-01-01 22:16:26

參數補上

李穆
2016-01-01 23:03:54

光看照片覺得已經相當好了,真要拼一下大概就是溫度再降一點然後速度再慢一點吧,風扇減個3成~5成以免被吹凹下去

葉世瑋
2016-01-01 23:12:17

因為還是看得到不是每一條都緊貼在一起,還是說架橋的極限就是這樣,再來就是得開支撐了?

李穆
2016-01-01 23:50:13

我技術不夠沒印過完全不垂的架橋,所以我只寄望在雙噴頭印0間距支撐上


原文網址 Genu Wu
2016-01-01 17:05:55

新年好,
請教各位50x50範例檔印出來尺寸如下,
如要調整左方尺寸(50.06)和右方(49.9)一樣,該由那一個軸向著手?

廖新弘
2016-01-01 17:25:49

誤差10條左右,已經很準了,機器加工也不可能零公差,加上pla的受熱膨脹不一定每次都一樣

張不凡
2016-01-01 17:59:26

手冊有教喔!

陳曉澔
2016-01-01 18:35:13

這是非常好了!

Clarence Lee
2016-01-01 22:13:19

Daniel Cheang
2016-01-02 01:45:22

关注一下

張銀崇
2016-01-02 03:44:16

我曾經也ㄧ樣龜毛的想讓尺寸控制在0.1以下,在韌体上的可調整可

張銀崇
2016-01-02 03:45:51

長寬,硬體調限位可調高度

PC King
2016-01-02 23:21:00

我按照原來改 DELTA_DIAGONAL_ROD 的方法, 最容易等邊的尺寸大概是 6-7 cm 以內的正方形, 在 8-10 cm 以上時正方形的中間厚度往往比邊長短, 明天來試一下將三軸拆開的改法. 上面 Benz (圖..很像 XD) 的作者改 DELTA_DIAGONAL_ROD 的公式怪怪的, 不知道為何要用 sqrt((308.7^2) * (60.42/60)) = 309.78 的改法, 原本 DELTA_DIAGONAL_ROD 的定義就是桿長而已.


原文網址 林學舜
2015-12-31 11:56:43

想請問各位先進幾個問題 1.圖中圈起處有磨出圓形的段差 不知到會不會有影響(目前發現兩個球頭螺絲頂部有) 2.之前在版上有人提到列印中換色 不知道怎麼做到的(有試過按暫停→回原點→換料→繼續 結果只是在原點不停的擠出料ToT)有先進試過嗎

Wu Cheng-Ying
2015-12-31 12:03:53

1.是段差還是潤滑油?

廖新弘
2015-12-31 12:10:10

你的球頭螺絲用多久了,有上油保養嗎

Odinson Thor
2015-12-31 12:16:19

我的都有,沒啥影響

Charlie Ting
2015-12-31 12:19:38

那只是油污吧.

Charlie Ting
2015-12-31 12:21:38

舊的球頭好像是電鍍的, 表層可能會氧化.新的不鏽鋼球頭(還沒實際用很久)應該更穩定.但總之要定期保養. 包括球頭和碳纖桿都要.


 

全不選 主題相關關鍵字